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它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它”是( )
A.维新运动 B.中共一大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1919年,上海学生联合会的一份罢课说明书中提道:“全世界本来都倾听威尔逊的话语,就像先知的声音,它使弱者强壮,使挣扎的人有勇气。”受此影响的中国人努力“寻找这个新纪元的黎明,可是中国没有太阳升起,甚至连国家的摇篮也给偷走了”。这体现了( )
A.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 B.挽救危亡的爱国情怀
C.五四运动的时代价值 D.中国人民的全面觉醒
3.以下是晚清时期关于共产主义及工人运动的介绍。这些介绍( )
王韬在《华字日报》《中外新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关于巴黎公社的报道。 清朝驻德公使李凤苞在《使德日记》中提到德国的工人运动,把共产主义、社会民主党音译为“廓密尼士”“莎舍尔德玛噶里”等。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西国近事汇编》记载了欧美工人运动的情况,将共产主义者、共产党音译为“康密尼人”“康密尼党”等。
A.准确且系统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B.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效应
C.意在将社会主义同改造中国结合 D.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作了文化铺垫
4.嘉兴南湖的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其蕴含的“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源于(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一大 C.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
5.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这些规定说明中国共产党当时( )
A.未能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B.认识到人民军队的重要性
C.坚持共产主义基本原则 D.照搬俄国的民主革命道路
6.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其有意义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意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B.确立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
C.实事求是进行革命策略调整 D.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7.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指出:由于中国的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以适应国民革命的需要,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能够成为国民革命运动的大本营。这一决议案的发表( )
A.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B.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C.加快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到来 D.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8.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第三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除了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之外,还采取了组织农民运动的具体政策,如设立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刊物等。这表明( )
A.国共合作扩大了共产党影响力 B.农民运动成为革命的中心任务
C.国共合作促进了农民运动发展 D.孙中山阶级立场发生明显转变
9.国民党一大召开期间举行的宴会上,江苏代表茅祖权当众宣称,共产党人应该放弃自己的纲领,解散自己的政党,否则,就不要加入国民党。1924 年 6月,右派分子又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弹劾共产党案》,主张国民党内不宜党中有党。由此可知( )
A.国民党反对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B.国共合作潜伏失败的危机
C.国民党内部事实上已经分裂 D.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革命领导权
10.1925年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等发表了大量文章,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这反映国民革命( )
A.推动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B.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推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 D.推动反帝反封建任务完成
11.1924-1927年的这场革命,其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这场革命的实质是( )
A.反帝反封建运动 B.思想解放运动
C.收回利权运动 D.农民革命运动
12.1928年底,张学良发表通电,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这里的“国民政府”是( )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伪满洲国
13.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 )
A.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
C.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
D.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
14.国民政府于1928年后公布《劳资争议处理法》和《工厂法》,先后修正《特种工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这些措施( )
A.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反映列强放松对华的侵略
C.旨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D.巩固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15.1927年8月 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 )
A.完成工作重心转移 B.实现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有了新的革命方向 D.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6.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实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要走( )
A.城市中心道路 B.坚持国共合作的道路
C.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坚持农村与城市相结合的道路
17.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以累进税制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赋,向店铺征收营业税,对经过中央根据地24个关卡的货物征收过境税。因此,1932年7月以后,红军部队不再担负筹款任务,而是由根据地的中央政府财政部门为其提供给养。据此可知,当时( )
A.红军的财政保障能力提高 B.敌后根据地遭遇严重的困难
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土地革命政策 D.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被粉碎
18.有学者认为,遵义会议之所以高效,是因为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红军眼前的军事困境,避免了斗争扩大化。该学者意在强调,遵义会议( )
A.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 B.消除“左”倾错误思想
C.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D.实现全党的空前团结
19.红军在长征沿途的村寨房屋墙面、桥头、岩壁等处书写标语,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红军的性质、反蒋抗日、土地革命、民族团结等内容。这( )
A.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B.纠正了“左”倾错误
C.打破了国民党的包围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20.法国学者吉耶马说,长征“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美国学者迪克 威尔逊也说,“长征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也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得出这一观点在于红军长征( )
A.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推动了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C.是中国文化的外在体现 D.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取代清朝,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军阀统治下,民众毫无民主权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随着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迫切地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其间,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的主要表现,概括这一转折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意义。(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伐战争“迅猛推进”的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重大成果。(6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黄允升等《红色档案:毛泽东与中共早期领导人》
材料二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作出《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轻视城市工人,仅仅当做一种响应农民的力量,是很错误的……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最激烈的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会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一系列要求组织“暴动”的指令,但都一一痛遭失败。
——摘编自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材料三 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摘编自郑广瑾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党内在探索革命道路上存在着何种分歧,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2分)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和历史作用。(10分)
第 1 页 共 6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D B A C C C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B A C C A A A A
1.【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中,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传播新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同时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新的革命发展创造条件,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1919年,上海学生联合会的一份罢课说明书”“可是中国没有太阳升起,甚至连国家的摇篮也给偷走了”反映的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反帝爱国运动,其核心是爱国救亡,体现了近代中国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挽救民族危机的强烈愿望,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共和的政治追求,排除A项;材料侧重强调学生罢课行动的动机是爱国救亡,而非强调五四运动的时代价值,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青年学生,未体现中国人民的全面觉醒,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通过报刊、日记还是书籍,晚清时期关于共产主义及工人运动的介绍都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人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基础,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一大制定的最高革命纲领要求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共产主义,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切实际,体现出当时中国共产党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故A项正确;B项是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C项反映的是材料现象,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其有意义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在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的基础上,认清了革命的敌人,从而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进行革命策略的调整,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三大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国共合作的基本事宜,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的到来,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的召开,排除A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排除B项;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在共产党人和第三国际的帮助下,采取了一系列组织农民运动的政策,如设立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刊物等,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表明国共合作促进了农民运动的发展,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即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初,国民党内就存在反对国共合作的声音,反映出国共合作潜伏着失败的危机,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不是整个国民党都反对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排除A项;国民党内部分人员反对国共合作,不能说明其事实上已经分裂,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争取革命领导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材料“毛泽东、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等发表了大量文章,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反映出国民革命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故选C项。
11.【答案】A
【解析】1924-1927年开展了国民革命,其提出的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28年7月”“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可知,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使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且南京国民政府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也试图通过外交谈判达到废除旧的不平等的条约,签订平等互惠的新约的目的,这些表明了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于1928年后编订和完善了一系列工商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即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来推翻国民党反动派,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革命方向,故选C项。
16.【答案】C
【解析】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C项。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红军部队不再担负筹款任务,而是由根据地的中央政府财政部门为其提供给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调整根据地的税收政策,增加了根据地的财政收入,因此红军部队的给养由根据地的中央政府财政部门提供,不再担负筹款任务,这说明当时红军的财政保障能力提高,故选A项。
18.【答案】A
【解析】材料“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红军眼前的军事困境,避免了斗争扩大化”说明遵义会议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故选A项。
1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红军在长征途中开展宣传工作,可以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故选A项。
20.【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两位学者都认识到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进程的转折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
(1)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十月革命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任答四点即可,4分)
(2)主要表现: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五四运动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拥护。(6分)
意义: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4分)
(3)重要原因: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群众基础广泛。(4分)
重大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2分)
22.
(1)分歧: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还是走城市中心道路。(2分)
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后,革命面临严重危机,而八七会议仍然坚持革命“城市中心论”;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照搬了苏联革命道路;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对国情缺乏科学认识;共产国际错误的指示。(任答三点即可,6分)
(2)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迫使红军进行长征,由于“左”倾错误仍在党内居于统治地位,革命处于危急时刻。(2分)
(3)特点: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在不断与右倾和“左”倾错误斗争中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6分)
历史作用:使中国革命多次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了成熟,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妥善处理了党内的分歧,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分)
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