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历史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历史必修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31 09:5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件( )
A.促使国共两党停止了内战 B.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C.导致华北地区被日军占领 D.致使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1931—1932年,以“义勇队”“自卫军”“救国军”命名的武装队伍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等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总兵力达几十万人。这些武装力量的出现( )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为全民族抗战进行了社会动员 D.表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加深
3.1935年,日军不断蚕食华北地区。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数千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12月底,平津学生联合会组织“南下扩大宣传团”,到工人农民中宣传抗日救亡。这场学生的爱国运动( )
A.成为扭转抗战时局的关键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宣传了国民党的救国主张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民主共和国所包含的成分中应该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一切国内同意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分子。这( )
A.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B.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D.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
5.1937年10月,毛泽东强调中国抗战“不但为了自救,且在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中尽了它的伟大责任”。他同时指出:“只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虽然是革命的,但是它的革命性不完全”,“必须动员全体民众加入抗日战线”。上述主张( )
A.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体现了全面抗战的路线
C.肯定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 D.指明了持久抗战的方向
6.1937年12月,北平成立了“新民会”,其宗旨是“维持新政权”“开发产业”“发扬东方之文化道德”“参加反共战线”等。它的总部称中央指导部,设在北平,下级组织遍布华北各地。这反映当时( )
A.国民党反共倾向日益增长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成立
C.日本推行“以华制华”政策 D.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7.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中国军队共投入约75万兵力,战士们“闻义赴难、朝命夕至……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煨烬,军心仍如金石”。这表明淞沪会战( )
A.揭开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序幕 B.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
C.体现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配合 D.彰显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决心
8.根据右面信息推断,荣誉军人王强伤于( )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9.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并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具有阶段性的,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可见,《论持久战》的发表( )
A.标志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增强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C.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理论成果 D.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10.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并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推行精兵简政。这些举措( )
A.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B.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的经济困难 D.掩护了沿海工业和高校内迁
11.敌后根据地一般有三级武装体系:第一级为主力部队,第二级为地方武装、游击队,第三级为民兵、自卫队。主力部队与隶属军区的地方武装都属于正规军;县级以下有游击队、民兵、自卫队,为非正规武装。该体系( )
A.促进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B.适应了全国抗战的局面
C.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D.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12.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于1940年开始控制铁路调度权,并于1943年接管了滇越铁路的滇段,事实上收回了全部路权。1946年,国民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关于中越关系之协定》,在法律层面收回了路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与欧美实现地位平等 B.抗战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官僚资本迎来发展的春天 D.二战使欧美国力迅速下降
13.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毛泽东的这些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4.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这反映了抗日战争( )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B.成为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
C.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D.彻底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
15.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中提道,国民党“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我们,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这说明,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 )
A.标志着解放战争的开始 B.加速了三大战役的进程
C.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D.有利于揭露国民党阴谋
16.下表所示为1945年9月、1948年8月山东省济南市部分食品的价格情况。由此可推知,当时( )
品名 单位 1945年9月均价/元 1948年8月均价/元
小麦 百斤 340 21454300
面粉 袋 250 24000000
猪肉 百斤 1600 285000000
生油 百斤 1900 87000000
A.国统区经济正在走向崩溃 B.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C.国民党在政治上日渐孤立 D.城市民用工业持续发展
17.1947年底,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匪帮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毛泽东作出此判断的背景是( )
A.解放区军民不断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B.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C.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D.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18.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和平解放入城仪式。毛泽东指示:人民解放军入城时的路线必须经过东交民巷,不仅要走出气势,还要走出军威。此举意在彰显(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已经实现 B.彻底消灭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坚强决心
C.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定意志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19.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 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这主要是基于(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C.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D.中国社会革命形势发生变化
20.右图是关于解放战争的一幅油画,对这幅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覆灭
B.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C.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国共双方和谈再次破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际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6分)
2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关系的演变影响着中国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继续维持其一党执政的统治地位,排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参与,力图遏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国家。抗战胜利之初的国内外环境、民众对和平的渴望、美苏两强对中国政治的态度,有利于和平而不利于战争。两党关系并未骤然破裂,经过重庆谈判、停战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国共两党关系一度有所缓和,国内和平局面也得以暂时维持。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材料二 淮海战役大兵团决战需要大量兵员,解放军兵源来自百姓。解放区民众经过土地改革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他们从心底明白中国共产党代表他们的利益。参加人民军队,打倒国民党蒋介石,就是保卫土地,保卫家园,保卫家人。所以,一经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动员,特别是形势和阶级教育后,农民阶级觉悟普遍提高,他们提出“参军参战人人有责”的口号,义无反顾地参军入伍,保田卫家,投入决战。
——摘编自汪勇《党的群众路线与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的历史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发展的趋势和国共双方的政治选择。(10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并分析国共关系破裂的消极影响。(10分)
第 1 页 共 5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B D B C D C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C C D A B C D A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故B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使国共两党停止了内战,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导致东北地区被日军占领,排除C项;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武汉、广州陷落之后,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等地出现以“义勇队”“自卫军”“救国军”命名的抗日武装队伍,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故B项正确;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排除A项;全民族抗战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开始,排除C项;材料强调抗日武装力量的出现,而不是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加深,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二 九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1937年5月是全国抗战爆发前夕,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多个阶层的力量,这有利于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故D项正确;1937年5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尚未实现,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这个主张是建立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条件之一,此时全国抗战尚未爆发,不能说是胜利的保证,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土地革命无关,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指出仅政府和军队的抗战,革命性不完全,强调“必须动员全体民众加入抗日战线”,这种观点突破了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局限性,体现了动员全民族力量进行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新民会”应该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成立的汉奸反动政治组织,其头目大多是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汉奸,是日本推行“以华制华”政策的工具,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材料“战士们‘闻义赴难、朝命夕至……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煨烬,军心仍如金石’”彰显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决心,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民国27年7月”为1938年7月,武汉会战发生在1938年6—10月,故C项正确;太原会战发生在1937年,故A项错误;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1—5月,故B项错误;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8月—1941年1月,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具有阶段性的,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可知,《论持久战》科学地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驳斥了“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思想,能够增强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大生产运动,有利于解决经济困难,实现自给自足,为坚持敌后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推行精兵简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轻财政压力,使根据地更适应战争环境。因此,这些举措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敌后根据地的三级武装体系是为了动员一切力量,用各种形式抗击日本侵略者,适应了全国抗战的局面,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国民政府于1940年开始控制铁路调度权,并于1943年接管了滇越铁路的滇段,事实上收回了全部路权。1946年,国民政府……在法律层面收回了路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能够收回路权主要是因为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毛泽东反对将所有功劳都归于自己一人,认为“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这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故选C项。
14.【答案】C
【解析】材料“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反映了抗日战争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故选C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接受蒋介石的邀请,亲赴重庆参加和平谈判,掌握谈判的主动权,有利于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故选D项。
16.【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明显看出,1945年9月到1948年8月期间,济南市的小麦、面粉、猪肉、生油等食品的价格呈现出惊人的上涨幅度,这种物价的疯狂上涨是通货膨胀极其严重的表现,是经济走向崩溃的重要特征,故选A项。
17.【答案】B
【解析】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宽泛,而且材料强调的是解放军展开战略进攻而不是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排除;C项是在1948年辽沈战役结束后,排除;1948—1949年的三大战役使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排除D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交民巷曾在《辛丑条约》中被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因此毛泽东指示,人民解放军入城时的路线必须经过东交民巷,不仅要走出气势,还要走出军威,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定意志,故选C项。
19.【答案】D
【解析】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城乡必须兼顾”“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的论断,主要是基于中国社会革命形势的根本性变化。随着解放战争胜利在即,革命任务从夺取政权转向巩固政权和推进国家建设,城市成为恢复经济、发展工业的核心区域。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需由农村转向城市,标志着中国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进入“城市领导乡村”的全面建设阶段,故选D项。
20.【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
(1)体现: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国共产党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国共产党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6分)
(2)变化: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6分)
影响: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分)
(3)特点:民族性,在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双重性,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共抗战中形成了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6分)
22.
(1)趋势:国共关系并未立即破裂,一度缓和,存在和平合作的可能性。(4分)
政治选择: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反共遏共;中国共产党努力实现国内和平、民主,要组织联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6分)
(2)根本原因: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4分)
消极影响:爆发了大规模内战;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6分)
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