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鹏之徙于南冥 --课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5.2 鹏之徙于南冥 --课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3 15:4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8 鹏之徙于南冥
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而后乃今培风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④此小大之辩也 ⑤而征一国者 ⑥而御六气之辩
A.①②④⑥
B.①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④⑤⑥
【解析】 ①“培”通“凭”,②“知”通“智”,④“辩”通“辨”,⑤“而”通“能”,⑥“辩”通“变”。
【答案】 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覆:倾倒。
C.而后乃今培风 培:通“凭”,凭借,依靠。
D.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控:投。
【解析】 A项,“怒”应为“奋起,奋发”。
【答案】 A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③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析】 ①②均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③指长,④指身高。
【答案】 A
4.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之二虫又何知 ③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④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A.“是”字与“之”字相同,两个“且”字也相同
B.“是”字与“之”字相同,两个“且”字不同
C.“是”字与“之”字不同,两个“且”字相同
D.“是”字与“之”字不同,两个“且”字也不同
【解析】 “是”“之”都是代词,“这”。③是“况且”,④是“将要”。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B.而后乃今将图南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解析】 A项“果然”在句中指“饱的样子”,C项“无功”在句中指“不追求事功”,D项“春秋”在句中指“四季”。
【答案】 B
6.名句默写。
(1)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______。
(2)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
(3)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者,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年不及大年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4)实之宾也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效一官 效:效仿。
B.行比一乡 比:适合。
C.而征一国 征:取信。
D.以游无穷 游:遨游。
【解析】 A项,效,授。
【答案】 A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列子御风而行 吾尝跂而望矣
B.辩乎荣辱之境 之二虫又何知
C.彼其于世 其意常在沛公也
D.此虽免乎行 则王许之乎
【解析】 A项,均为连词,表修饰。B项,助词,的/代词,这。C项,语气词,不译/代词,他的。D项,介词,在/语气词,吗。
【答案】 A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万物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B.如果目光短浅,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那么就无法摆脱各种制约。
C.宋荣子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区别。
D.如果人类不自鸣得意,不汲汲于利益,便会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解析】 D项,列子不汲汲于利益,但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答案】 D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全社会的人都称赞他,他不会因此更加努力;全社会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2)至人不偏执于自己,神人不追求事功,圣人不追求名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庶人之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解析】 谋,图谋。
【答案】 A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C项,①②都是承接连词。A项①介词,到。②介词,在。B项,①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代“日夜相击”的情况。D项,①动词,亲附、亲近。②介词,跟。
【答案】 C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B.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C.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D.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解析】 根据重要词语“曰”“矣”“何如”“唯”等的提示断句。画线部分的标点为: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答案】 D
1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解析】 第一步:对照原文,逐项研究。第二步:找出错误,排除错误选项。A项原文第三段“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说的是庄子的剑。C项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项主旨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第三步:确定答案。
【答案】 B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天子之剑,用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齐国的泰山做剑刃。(2)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有三千多剑士聚集在门下希望成为他的门客,在他面前,日夜搏击,一年死伤的多达一百多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不厌倦。像这样三年,国家日益衰弱,各诸侯都图谋他的国家,太子悝很是担心他,招募左右的人说:“哪个人能说服王制止那些剑士,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应当行。”
太子就派人用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见到太子说:“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假使我上说服大王就违背了大王的意图,下不敢面对太子,那么自身也会受刑而死,我还能安心接受金子吗?假使我上说服大王,下敢面对太子,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对。我们大王眼中只有剑士。”庄子说:“好,我擅长用剑。”太子说:“现在您如果穿读书人的衣服去见大王,事一定不会成功。”庄子说:“请允许我准备剑士的服装。”准备剑士服装三天,才拜见太子。太子才和他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进殿门不小步快走,看见文王也不下拜。文王说:“你想拿什么教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所以拿剑来见大王。”王说:“你的剑为什么能带进宫殿?”庄子说:“我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也不留下行迹。”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庄子说:“用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王说:“您到馆舍歇着吧,等安排好斗剑的场面再来请您。”
王就让剑士较量七天,死伤的有六十多人,剩下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殿下,就召庄子。王说:“今天试着让那些剑士比剑。”庄子说:“我已经看很久了。”王说:“您抵御的武器,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捧的这把就可以。然而我有三种剑,只等王选用,请先说后试。”
王说:“希望听您说三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庶人之剑。”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用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齐国的泰山做剑刃,包容四方,囊括四季,按五行控制,凭奖惩决断,上能砍断天上的浮云,下能穿越大地。这把剑一使用,制服诸侯,天下都臣服了。”文王茫然像失去自我一样,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做剑尖,以清廉之士做剑刃。上顺应自然规律,下顺应四时规律,切中百姓利益来使四乡百姓安定。这剑一用,四境之内,没有不诚心服从听从您的命令的。”王说:“平民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平民之剑,蓬乱着头发,突出鬓角,垂下帽子,互相怒目而视却说不出话,在前面互相搏击,上能斩断颈项,下能剖裂肺肝,和斗鸡没什么区别,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并无益处。现在大王有天子之位却喜好平民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不该如此。”
王就拉他走上宫殿,厨师上菜,王围绕着走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于是文王三个月不离开宫殿,剑士们都自杀在他们的住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