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四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基础积累(共25分,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停泊(bó)
湖泊(pō)
婆娑(suō)
籼米(shān)
B.弄堂(nònɡ)
游说(shuì)
契据(qì)
水门汀(tīnɡ)
C.偌大(nuò)
黯然(àn)
揣着(chuāi)
谄媚(chǎn)
D.翌年(yì)
着陆(zhuó)
横亘(ɡèn)
云霄(xiāo)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A.籼米(xiān)。B.弄堂(lònɡ)。C.偌大(ruò)。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尘封 酝酿 不同凡响 步入正规
B.诚挚 端倪 鞭辟入理 再接再厉
C.褴褛 揩油 山清水秀 生杀予夺
D.谄媚 陷井 毛骨悚然 沧海桑田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A.步入正规-步入正轨。B.鞭辟入理-鞭辟入里。D.陷井-陷阱。
答案:C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________创作而成的。
②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侧翻事故,交通、消防等部门的人员迅速赶赴出事现场,并做出了紧急________。
③保险丝是电路安全的报警器。当电路里的电流超过允许值时,保险丝就会________,从而切断电源,保障线路和电器的安全。
A.原形 处置 融化
B.原型 处治 融化
C.原型 处置 熔化
D.原形 处治 熔化
解析:①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含贬义)。②处置:处理;发落,惩治。处治:处分;惩治。③融化:(冰、雪等)变成水。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的过程。
答案:C
4.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为“书橱”,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迷”“书呆子”。
B.本场比赛,山东队从一开局就打得十分出色,有内有外,速度十足且进攻惊天动地,全面压制了对手。
C.周浩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才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这一现象,引人注目。
D.刚刚迈入的2015年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之年,应该一鼓作气完成整治超职数配备干部工作。
解析:
A项,“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不能用来直接形容人。B项,“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不能用来形容进攻。C项,“引人注目”指吸引人们注意。这里指引发人的思考,应用“引人深思”。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不完全统计,居民家中发生的燃气事故中,近九成事故都是因为燃具售后安装质量不合格或维修质量无保障的原因造成的。
B.真正的教授不仅是令人尊敬的学术巨匠、知识权威;更应该走下“神坛”,给学生带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民主开明的人格魅力。
C.自强不息是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境界,它深深地融入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身心意识中,刚健而不屈,独立而不倚。
D.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称未来30年内人类将有望在月球上建立可自给自足的机械化采矿,向地球出口矿和其他资源,帮助满足地球上的原材料需求。
解析:A项,句式杂糅,“是因为……的原因”与“造成的”杂糅;C项,成分残缺,“刚健而不屈,独立而不倚”的主语不是“自强不息”,而是“中国人”,之前应加上“使其”或“使中国人”;D项,搭配不当,在“采矿”后加“基地”。
答案:B
6.依次填入下边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乐观的人看见问题后面的机会,_______。机会从来不会主动敲响你的门,无论你等待多少年,______。朝着既定目标前进,________。
①悲观的人则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 ②悲观的人只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 ③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 ④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 ⑤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充分发挥你的潜能 ⑥尽量发挥你的潜能,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解析:做这类题,首先要弄清文段内容——如何发现机会;然后根据话题一致、感情语调统一等原则,联系上下句,不难得出答案。①②句都与前句形成对比关系,但“只”比“则”表示的程度更深,所以选②句;③句“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与前句保持了话题的一致,所以选③句;根据文段的核心话题可知“尽量发挥你的潜能”是“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的条件,所以选⑥句。
答案:D
7.名篇名句默写。(7分)
(1)________________,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4)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5)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论语·里行》)
(6)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答案:(1)己欲立而立人 (2)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思而不学则殆 (4)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小人长戚戚
二、阅读鉴赏(5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对于航天员来说,是上天不容易,落地更难。飞船的回收,是事关整个飞行成败的最后一个环节。回收着陆系统由结构、降落伞、着陆缓冲、程序控制、火工装置、伞舱排水和标位等7个子系统组成,主要任务是:利用降落伞稳定再入大气层的返回舱的运动姿态,减低其下降速度,最后通过着陆缓冲等手段保证航天员软着陆;为返回舱提供闪光和海水染色两种标位手段,研制防止海水侵入主伞舱的装置。
808所的葛玉君推算出一个数据:如果没有着陆缓冲系统,光靠降落伞把返回舱减速到2米/秒的速度,伞的面积必须达到14
600平方米。这样大的降落伞,即使整个返回舱也装不下。
伞系统工作时,先打开引导伞;引导伞使返回舱的下降速度由180米/秒减至80米/秒,然后由引导伞拉出减速伞,再由减速伞带出主伞。主伞先开一个小口,慢慢地全部撑开,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由80米/秒逐渐减到15米/秒。但是,即便是这样,航天员落地也会被礅个半死,怎么办?在返回舱底部安装一个γ高度探测仪,当飞船距地面一定高度时,γ探测仪发出信号,指挥飞船上的缓冲发动机点火,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把飞船落地的速度减到1~2米/秒。
γ高度探测仪具有精确测量的功能,它的抗干扰能力强,不论是雨天还是雾天,都能根据向地面辐射的粒子数来准确测量距地面的高度。但γ高度探测仪也十分复杂。刚在返回舱上应用时,第一批试验下来,葛玉君和队员们全都傻眼了:不仅精度满足不了要求,而且测量趋势还不对。理论上,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γ高度探测仪工作时点火高度也应该越高;反之亦然。可是γ高度探测仪的实际工作情况却相反。
这样的试验一连做了几个月。从夏天到了秋天,葛玉君等4人一直住在朱庄试验基地。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对比着做,可是这两种情况下,γ高度探测仪测出的数据就是不一致。原因何在?一次接一次地试验,困扰他们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走投无路的葛玉君只好请来专家当外援。专家往试验场一站,几次对比试验下来,便提出疑问:是不是动态试验接头处的一麻袋棉花在作怪?对呀,怎么就没想到是它呢?原来,做动态试验时,怕接头掉下来砸到下面的返回舱大底,所以特意放了一袋棉花用来减震。而静态试验是没有棉花的。棉花对γ的反射性特别强,所以影响了测量的精度。通过反反复复的试验,γ高度探测仪的脾气算是摸准了。
8.对“γ高度探测仪”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能根据向地面辐射的粒子数准确测量飞船距地面的高度。
B.能发出信号,指挥飞船上的缓冲发动机点火。
C.能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把飞船落地速度减到1~2米/秒。
D.安装在返回舱底部,抗干扰能力强,具有精确测量功能。
解析:C项,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的是“缓冲发动机”。
答案:C
9.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γ探测仪工作时点火,给飞船向上抬的力越大。
B.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小,γ探测仪指挥点火时距离地面的高度就越低。
C.在第一批试验中,γ探测仪实际工作情况是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小,而点火的高度越低,反之亦然。
D.在第一批试验中,γ探测仪实际工作情况是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而点火的高度越低,反之未必。
解析:A项,“给飞船向上抬的力越大”错;C项,讲反了;D项,“反之未必”错。
答案:B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葛玉君等人试验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返回舱下降速度不同,γ探测仪工作时点火的高度不同。
B.在静态与动态两种情况下,γ探测仪测出数据的对比。
C.在不同季节条件下,γ探测仪的测量精度。
D.在有减震棉花与无减震棉花的不同条件下,γ探测仪的测量精度。
解析:C项,试验“从夏天到秋天”是因为测出的数据不一致,并非试验的内容。
答案:C
1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是飞船发射成功的最终标志,我国科学家成功地解决了返回技术的难题。
B.保证航天员安然无恙地软着陆的飞船落地速度是1~2米/秒。
C.飞船回收着陆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气动力减速技术、控制技术、火工技术等领域。
D.在目前条件下,降落伞将返回舱减速必须逐步进行,在将来可能做到一步到位。
解析:D项,常识错误,减速一步到位宇航员将不能承受。
答案:D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 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解析:D项,阙,空缺,缺额。
答案:D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①是说萧燧品性正直,当时他并未担任主考官,故不能表明“恪尽职守”;⑤是说萧燧从政节俭,并非“恪尽职守”;⑥是说萧燧体恤百姓,并非“恪尽职守”。
答案: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解析:本题张冠李戴,原文中密告萧燧秋试会担任主考官的只是秦桧的亲信党羽,秦桧没有亲自参与。所以A项表述不当。
答案:A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重点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省略句。(1)句中“贤”“否”: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德才的人,无德才的人;“浇浮”:轻薄,轻浮;“以”:表顺承关系的连词,相当于“来”;“治”:指治理得好,译为“安定,太平”。
(2)句中“东”“西”:东部、西部;“路”:古今异义,这里是古代的行政单位;“与”:给,后面省略了“之”,指粮食;“安”:疑问代词,哪里;“治”:治理,管理,这里动词活用为名词,所管辖的地区。
答案:(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不强大,财力不充裕,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我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参考译文:
萧燧,字照邻,是临江军人。萧燧生来就特别聪明,很小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高中进士。被任命为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当权,他的亲信偷偷告诉萧燧,秋天考试时他必定会在漕司当主考官,萧燧询问其中缘由,那人说:“丞相有个儿子参加考试,想把他托付给您。”萧燧发怒说:“我刚做官就敢昧良心吗!”秦桧于是怀恨他,过后萧燧接到文书到秀州上任,到达那里时名额已经满了,从考官中换了一位到漕试考场,秦熺果然考中了前几名。孝宗初年,任命萧燧为诸王宫中讲授大学和小学的教授。等到萧燧作答,他说:“官职应该选合适的人做,不应该为了人而选择官职。”皇上十分高兴,写了《用人论》赐予重臣。淳熙二年,晋升起居郎。这之前,察官空缺,朝廷言论很多倾向萧燧,因他没做过县官,就任命他做了左司谏。当时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王秬都在外做地方官,都有倚仗,没有好的表现,萧燧都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在商议进攻敌国这件事,皇上问萧燧,萧燧回答说:“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不强大,财力不充裕,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小的安康,萌生骄傲之心,后果不是臣能知道的。”皇上说:“这真是忠言啊。”于是劝皇上整肃纲纪,采纳正直的言论,亲近正人君子,疏远奸邪小人;身边近臣有功劳的可以赏给钱财,不能给他们权力。皇上都欣然接受。他后来出任严州知州。严州地小财缺,刚到那里,公家的钱不到三千,萧燧节省使之够用。两年内,积蓄到了十五万,用这些富余的钱补上拖欠的,各县都宽裕了。皇上当时不肯随便给予官职和荣誉,没有功劳的不授予,下诏说萧燧治理地方有功劳,任命他为敷文阁待制,改迁做婺州知州。(离任时)父老塞满道路。几乎无法成行,送他出州境的人要按千来计算。婺州和严州相邻,人民熟知条令教化,不费力而治理得很好。当年大旱,浙西常平司请求调粮到严州,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我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此他到朝廷请命,用太仓的米赈济严州。孝宗八年,被召回朝中,他说:“江、浙连年水旱灾,希望下诏征求建议,再命令各部门通融收取郡县的赋税,不要只是督责催促他们。”孝宗十年,他上书议论广西各郡百姓身丁钱的弊病。很多建议都施行了。庆典时的施恩,丁钱的减免一半,也是从萧燧发起的。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16~17题。
曲江①二首(其一)
杜 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 ①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西安东南郊,为唐代游赏胜地,安史之乱后,曲江景观损毁严重。②翡翠:一种翠绿色的水鸟。
16.首联“一片花飞”与“风飘万点”构成了怎样的关系?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先考虑这两句话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再分析句子内容之间的联系。作者先用“一片花飞”透露春逝的信息,后用“风飘万点”来渲染“正愁人”的气氛。而“一片花飞”与“风飘万点”又构成对比。抓住这两点来答题即可。
答案:衬托(对比,映衬,对照,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一片春花飞落,已透出春逝的消息和伤春的情绪,而风吹落花万点,更是渲染了惜春的愁烦心情。
17.尾联“须行乐”的原因是“细推物理”,“物理”在诗中指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解答此题,一是要注意古今词的异义。“物理”一词现在是专有名词,而古代是指“事物的道理”。二是要联系诗中哪些地方写了“物理”。可以顺着诗歌的行文思路来理解:诗中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由此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等。根据这些,可整合出本题的答案来。
答案:“物理”指“事物的道理”,在诗中表现为:一是春天会由“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逐渐消逝;二是花经人眼,人会因“酒入唇”而引起“伤多”;三是翡翠鸟在原来住人的楼堂上筑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在卧倒在地上,昔日繁华不再;四是由物及人,面对春天易逝,时过境迁,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人该及时行乐,不必以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远望号”:移动的“海上科学城”
刘海燕 方志山 耿 联
随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正远在三大洋执行测控任务的我国四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
四艘“远望号”测量船为何要不远万里同时布阵三大洋进行海上测控?在“神舟”六号任务中,“远望号”测量船又承担着怎样的重任?
科学延伸的触角
专家介绍,世界上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时,其射程仅为几百公里,一部雷达就可完成对它的全程跟踪测量。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远程运载火箭及卫星相继问世,它们飞行时间长、航程远。我国国土面积有限,本土测控站已经不能满足对这些航天器跟踪测量的需要,这就需要建立国土以外的测控站。于是,活跃在占地球71%的海洋上的机动航天测控站——远洋测量船应运而生。
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之下,20世纪70年代末,“远望”一号、“远望”二号测量船相继建成下水,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1995年,我国又建成了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三号,它的诞生使我国跨进了自行建造现代远洋测量船队的世界先进国家行列。1998年,又一劲旅“远望”四号船正式交付使用,从而使我国拥有了四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至此,一个遍布世界三大洋的海上移动测控网形成了。
据介绍,“远望号”测量船集中了我国当今机械、电子、气象、光学、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其硬件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游弋大洋的“眼睛”
我国的四艘“远望号”测量船设备完善、功能齐全。船上安装的各种各样的雷达和遥测设备,既能测量火箭、卫星和飞船等航天飞行器的外部状况,也能探听它们内部的奥秘。它们担负着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的指挥下跟踪测量航天器的飞行轨迹、接收遥测信息、发送遥控指令、与宇航员通信等任务。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具体而言,测量船主要担负着外测、遥测、遥控、通信等海上测控任务。外测,能测量确定出飞船等航天器的空间位置和飞行轨道。遥测,则是对飞船等航天器的内部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视,比如测得航天器内部仪表上的数字、航天员身体状态的各种数据等。遥控,就是向飞船发布指令进行控制,如打开太阳帆板、发出变轨指令,尤其是在飞船偏离轨道和返回时,遥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改变飞行方向、发动机点火等指令,都是通过测控系统来传达的。
至于在测量船上接收和上传图像、声音等的数字信号,让航天员和陆地上的人能够相互看见和通话,正是测量船通信功能的一种体现。除了这些主要的测控通信仪器,“远望号”上还装有先进的航海、气象、船舶动力系统,可以保证它在除两极以外南北纬60度以内的任何海域航行。
(有删改)
18.四艘“远望号”测量船为何要不远万里同时布阵三大洋进行海上测控?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四艘“远望号”测量船在三大洋进行海上测控的原因从第三段中可筛选出答案。
答案:我国国土面积有限,本土测控站已经不能满足对这些航天器跟踪测量的需求,这就需要建立国土以外的测控站——远洋测量船应运而生。
19.“远望号”测量船装备及性能如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远望号”测量船装备及性能从第五、六段中可筛选出答案,装备在第五段,性能在第六段。
答案:“远望号”测量船集中了我国当今机械、电子、气象、光学、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其硬件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船上安装的各种各样的雷达和遥测设备,既能测量火箭、卫星和飞船等航天飞行器的外部状况,也能探听它们内部的奥秘。
20.测量船主要担负哪些测控任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倒数第二段第一句可筛选出答案。
答案:测量船主要担负着外测、遥测、遥控、通信等海上测控任务。
21.请对文章的标题及两个小标题做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远望号”:移动的“海上科学城”》,小标题“科学延伸的触角”和“游弋大洋的‘眼睛’”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触角”“眼睛”则表明了测量船的功能。
答案:文章的标题及两个小标题均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的主要功能。(言之有理即可)
三、语言运用(12分)
22.扩展下面的句子,要求用三个比喻句描写出“秋叶”的情状。(4分)
山谷中,溪流边,满眼是缤纷的秋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及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秋叶的特点,根据特点合理联想,选择恰当的比喻。比喻中喻体的选择要符合题干中“‘秋叶’的情状”的要求,同时还要注意三个比喻间的意义关联。
答案:(示例)像春花一样五彩斑斓,像蝴蝶一样翩飞起舞,像片片小舟在溪水中漂流。
23.请以“对祖国的爱怜”为开头,把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可以增删个别词语。(4分)
对祖国的爱怜是一种崇高的情感活动,它发生于广袤无垠的心灵世界,并带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确定句子的主干“对祖国的爱怜是一种情感活动”,然后将其他信息变成“情感活动”的定语。
答案:对祖国的爱怜是一种发生于广袤无垠的心灵世界,并带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崇高的情感活动。
24.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4分)
近日,一些网友发布信息,号召节约粮食。随后,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拒绝浪费,从我做起,晒出自己吃光的盘子,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争做节约达人。该信息被转发约5
000万次。紧接着,人民网也表示支持“光盘行动”,倡议网民“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今天不剩饭,打包离开,从我做起”。新华网、光明网及其他各大网站也纷纷关注和转载。很快,活动参与者在北京实地发放宣传单6万多份,在餐饮企业张贴海报5
000余张,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城市的志愿者也纷纷发放宣传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全段共六句,首句交代网友的号召,第二至五句交代新浪网等网络媒体的响应,第六句叙述活动参与者(志愿者)的宣传活动。应首先分析语段层次,然后筛选关键语句,最后分点概述。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网络发起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网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实地宣传。
四、写作(60分)
25.请以《一路上有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立意自定。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短语式命题,写作时可从两个角度加以挖掘:第一个角度,“一路上”可实指上学、放学、旅游、上班等具体的路上;第二个角度,可虚指人生旅途中,或人的生命历程中。“你”可指具体的人,也可指具体的物体,还可指抽象的事物。具体的人,可指一路上给你温暖、帮助的人;具体的物体,可指陪伴你、给你带来快乐的物体,如篮球、吉他、小说等;抽象的事物,可指人的梦想、希望、信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