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表格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31 09:2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生物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
授课年级: 高一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必修1第1章的开篇之章《走近细胞》的第一节,具有奠基和导引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两部分。教材通过回顾细胞学说的建立历史,引导学生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核心观念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介绍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本节内容旨在从宏观上确立细胞在生命世界中的地位,是后续学习细胞结构与功能等微观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新生,学生已在初中阶段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对细胞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知识较为零散。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但对生物学史的脉络、科学本质的理解以及“生命系统”等抽象概念的把握仍有困难。同时,学生初步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归纳法”等科学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尚不熟练。教学应充分利用科学史素材,激发兴趣,引导思维,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跨越。
三、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生命观念 1. 认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 通过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形成“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辩证观点。
科学思维 1. 通过梳理细胞学说建立史,学习“归纳法”等科学方法。
2. 通过比较不同生物与细胞的关系,阐明生命的统一性。
3. 能够辨析生命系统的不同结构层次。
科学探究 体会科学家如何通过观察、实证和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社会责任 通过了解我国珍稀保护动物大熊猫等实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细胞学说的要点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
(1) 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2) 理解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思维与方法。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用于梳理科学史和讲解核心概念。
(2)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总结。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单,培养协作与交流能力。
(4) 比较与归纳法:比较不同科学家的贡献,归纳细胞学说的核心内容。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PPT)、视频资料(大熊猫栖息环境)。
七、教学准备
(1) 教师:制作PPT、准备学习任务单、下载相关视频。
(2) 学生:预习教材P2-P6。
八、教学流程图
情境导入(大熊猫与冷箭竹问题探讨)

探究活动一:梳理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教师精讲:归纳细胞学说的内容、意义与局限

过渡:从“细胞是结构单位”到“细胞是生命系统”

探究活动二:辨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师精讲:阐释“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课堂小结与练习巩固

布置作业与预习任务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情境导入
(5分钟) 1. 展示大熊猫和冷箭竹的图片,引用威尔逊的名言:“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
2. 提出问题探讨:“如何获取证据说明大熊猫和冷箭竹都由细胞构成?”
3. 播放“大熊猫栖息环境”短视频。 1. 观察图片,阅读名言,初步思考细胞的重要性。
2. 讨论获取证据的方法(如显微观察、查阅文献)。
3. 观看视频,感受生命之美。 1. 利用我国珍稀动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从方法论角度思考科学问题,自然切入主题。
(二) 新课讲授
1. 细胞学说的建立
(20分钟) 【探究活动1】
1.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2-3,小组合作完成“细胞学说建立过程”学习任务单的梳理。
2. 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贡献。
教师精讲与提升:
1. 利用时间轴图示,精讲建立过程的四个阶段及各科学家贡献。
2. 重点强调施莱登、施旺的归纳与魏尔肖的修正。
3. 讲解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三点)、意义(统一性、里程碑、为进化论奠基)和局限性。
4. 点明本课涉及的科学方法——归纳法,并说明其特点。 1. 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填写任务单,梳理科学史脉络。
2. 聆听讲解,完善笔记,理解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3.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为什么说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 1.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深刻理解科学史。
2. 教师精讲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网络,突破重点。
3. 渗透科学本质教育,理解科学理论的动态发展性。
(三) 新课讲授
2.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15分钟) 【探究活动2】
1. 提出问题:“一个分子或原子是生命系统吗?”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概念。
2. 展示不同生物图片(单细胞、多细胞、病毒),引导学生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
3. 要求学生对“叶表皮细胞→叶片→冷箭竹”等结构进行排序。
教师精讲与提升:
1. 系统讲解生命系统的九个结构层次(细胞→生物圈)。
2. 强调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其他层次的基础。
3. 辨析特例:植物无“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无“组织、器官、系统”层次;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 1. 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生命系统的定义。
2. 通过实例比较,归纳出单细胞、多细胞生物和病毒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
3. 动手排序,理解结构层次的由简单到复杂。 1. 通过问题驱动和实例分析,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2. 通过排序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
3. 精讲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澄清易错点,突破难点。
(四) 巩固练习
(5分钟) 1. 投影“当堂训练”选择题,组织学生快速作答。
2. 针对共性问题(如对病毒、生命系统层次的理解)进行即时讲解和辨析。 1. 独立完成练习题。
2. 聆听讲解,纠正错误观念,深化理解。 1. 及时反馈,检测教学目标达成度。
2. 强化重点,辨析难点,巩固核心概念。
(五) 课堂小结
(3分钟) 引导学生共同总结:
1. 知识层面: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 方法层面:学习了归纳法,体会了科学探索的精神。
3. 观念层面:确立了细胞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核心地位。 在教师引导下,回顾、梳理并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与方法。 1. 系统梳理本课知识体系,形成完整认知结构。
2. 提升到方法论和世界观的高度,落实核心素养。
(六) 作业布置
(2分钟) 1. 基础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1、2、3题。
2.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找出一位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并简述其贡献。
3. 预习任务:《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记录作业要求。 1. 巩固基础,应用新知。
2. 拓展视野,培养科学人文素养。
3. 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第1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细胞学说
(1) 建立过程:肉眼观察(维萨里、比夏)→显微观察(胡克、列文虎克)→理论归纳(施莱登、施旺)→修正发展(魏尔肖)
(2) 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新细胞由老细胞分裂产生。
(3) 意义: 揭示统一性;进入细胞水平;为进化论奠基。
(4 )科学方法: 归纳法
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1) 生命系统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特例辨析:植物:无“系统”; 单细胞生物:无“组织、器官、系统”;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高中生物的开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兴趣并建立核心观念。
成功之处:利用科学史故事和我国珍稀动物实例,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较好地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
待改进之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部分概念较多,部分学生可能记忆混淆,后续需通过更多实例加以巩固;对于“归纳法”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仍停留在表面,需要在后续教学中持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