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百家争鸣》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当今社会,依法治国是重要的治国理念。在战国时期,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的思想家是( )
A.庄子 B.荀子 C.韩非 D.孙武
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有教无类” D.“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士人的解放 D.社会大变革
4.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该言论出自哪家学派(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下列主张中,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仁政、礼治 D.以法治国
6.某位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的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韩非 D.庄子
8.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 )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过渡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9.岳阳华容人刘大夏是明朝重臣,曾主持治理黄河。他在奏疏中说:“治河当顺天时,量地利,合民心。”这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人物一致?(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10.梁启超在评价某一历史现象时说道:自孔子、老子以迄韩非、李斯,凡三百余年,九流十家皆起于是,前空往劫,后绝来尘,尚矣(确实非凡)。这一历史现象是指( )
A.百家争鸣 B.诸侯争霸 C.私学兴盛 D.尊崇儒术
11.《论语》记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言论体现了孔子的( )
A.仁政思想 B.法治思想 C.仁的思想 D.无为而治思想
1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其历史意义在于( )
A.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基础
B.推动了诸侯争霸战争的爆发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阻碍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二、材料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 韩非曰:“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
——《韩非子》
材料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三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其核心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2)如果你是战国时期一位追求富国强兵的诸侯,你会优先采纳哪家学派的主张?请说明理由。
14.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巨变之中,生产大发展,政治大变革,思想大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史记·周本纪》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诸侯“强并弱”时所打的旗号并分析“强并弱”的影响。
材料二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大发展”的重要表现。
材料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3)据材料三分析“商君”指的是谁?并归纳“商君”变法的内容。结合所学,指出“商君”变法与秦统一全国的关系。
材料四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4)材料四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15.【思想繁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在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出现了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材料二 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也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百家争鸣使教育从原来的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为人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知识。知识分子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三 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一个绝大的影响。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对当时我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教育事业留下的重要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C
6.D
7.A
8.B
9.C
10.A
11.C
12.A
13.(1)材料一:儒家学派,孔子
材料二:法家学派,韩非
材料三:墨家学派,墨子
(2)学派:法家
理由: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依法治国,符合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
14.(1)旗号:尊王攘夷。影响: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促进局部地区的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2)表现: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
(3)“商君”:商鞅。内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关系: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思想家:孔子。核心思想:仁。特征: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如写:大变革、动荡与巨变、社会转型也可)
15.(1)原因:政治上,社会动荡,诸侯林立,学术氛围相对自由;经济上,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条件;科技上,科技取得较大进步;文化上,私学兴起促进了思想的传播与交流。(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影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影响了各诸侯国的政治改革;促进了私学的兴起,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影响: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提倡因材施教”。(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