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新人教版第2.2.1节《无脊椎动物》课时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以下动物类群与其主要特征不相符的是( )
A.扁形动物——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
B.线虫动物——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
C.刺胞动物——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D.节肢动物——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
2.动物的形态结构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下列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搭配正确的是( )
A.水螅的体表有刺细胞——是攻击和防御的利器
B.蛔虫体表有角质层——利于在寄主肠道内进行呼吸
C.蚯蚓的体壁能分泌黏液——适于在干燥的沙地生活
D.蝗虫体表有外骨骼——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3.某同学根据课本上常见动物的特征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模式图,其中甲、乙分别表示不同动物,阴影部分为它们的共同点,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若甲为海葵,乙为绦虫,则阴影可表示辐射对称
B.若甲为血吸虫,乙为钩虫,则阴影可表示有口有肛门
C.若甲为蜗牛,乙为丝虫,则阴影可表示体表有外套膜
D.若甲为蚯蚓,乙为蝗虫,则阴影可表示没有脊柱
4.涡虫和珊瑚虫都有口无肛门,但它们却分别属于不同的动物类群。这两种动物的主要区别是( )
A.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 B.身体呈两侧对称还是辐射对称
C.身体有无分节 D.体表有无外骨骼
5.“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物学观点。下列叙述与此不相符的是(  )
A.涡虫身体呈两侧对称,利于从各个方向捕食
B.蛔虫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适于寄生生活
C.沙蚕身体分节,使躯体运动灵活
D.蜈蚣体表有外骨骼,能防止水分蒸发,适于陆地生活
6.在“观察蚯蚓”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主要目的是( )
A.防止蚯蚓体壁干裂 B.有利于蚯蚓的运动
C.保证蚯蚓正常呼吸 D.保持蚯蚓身体的柔韧性
7.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小明和他的朋友们在公园里进行了一场自然观察活动。他们发现了几种不同的小生物,并试图判断哪些是属于昆虫。根据你对昆虫主要特征的了解,请帮助小明选择以下哪个选项描述的是昆虫( )
A.蜗牛:身体柔软,有螺旋状的壳,通过腹足移动。
B.蝴蝶: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膀、一对触角。
C.蚯蚓:身体细长且分节,没有外骨骼,通过肌肉和刚毛运动。
D.蜘蛛:体表有外骨骼,附肢分节。
8.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一大类群。请根据动物的相关知识,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蝗虫、蜈蚣、蝉、螃蟹都是节肢动物
B.蝗虫、蜈蚣、蝉体表均有外骨骼,可防止水分蒸发
C.蝗虫和蝉属于昆虫,蜈蚣没有翅膀
D.螃蟹在河里爬行运动,属于爬行动物
9.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下列结构与功能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蚯蚓的刚毛——辅助运动 B.涡虫的眼点——感受光线
C.蛔虫的角质层——消化、生殖 D.海星的棘——防御、捕食
10.下列关于部分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软体动物海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B.节肢动物果蝇是经典的实验动物
C.线虫动物蛔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内,消化器官简单
D.环节动物蚯蚓可以疏松土壤
11.松树的“癌症”——松材线虫病在世界上被列为重要的危险性森林病害。该病是由一种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的圆柱形寄生虫引起的,这种寄生虫属于(  )
A.环节动物 B.线虫动物
C.扁形动物 D.棘皮动物
12.灯塔水母的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会伸长触手捕杀猎物,再将食物送入口中。由此推测,灯塔水母属于( )
A.刺胞动物 B.扁形动物 C.软体动物 D.棘皮动物
13.下列动物类群与其主要特征的描述,对应错误的是(  )
A.刺胞动物一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B.扁形动物一身体呈两侧对称,有口有肛门
C.软体动物一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
D.线虫动物一身体呈圆筒形,体表有角质层
14.下列关于无脊椎动物类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
B.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相似的体节组成
C.节肢动物头部有眼和触角,胸部都有两对翅和三对足,腹部有气门
D.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
二、综合题
15.如图是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环境中的动物,请分析回答问题。
(1)A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属于 动物(类群)。它是 对称。
(2)B是水螅,身体呈 ,体表有 ,有口无肛门。属于 动物。
(3)C是蚯蚓,身体由许多相似的 构成,增加了运动的 性。
(4)D是蛔虫,属于线虫动物,身体细长呈 形,体表包裹着一层 ,有口有肛门。
(5)E是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肉质膜,称为 。
16.稻蟹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具有“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优势,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稻田里,河蟹在田埂上爬行,蝗虫在禾苗间跳跃,还有水蛭潜伏在水中。翻开稻田周围湿润的土壤,也常见蚯蚓在土壤中扭转翻腾。下图为稻蟹共生稻田模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这是唐诗《咏蟹》中的诗句,诗中所说的“骨”是指河蟹体表的 ,对其生存的意义是: 。
(2)蟹、水蛭、蝗虫、钩虫、蚯蚓体内都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都属于 动物。
(3)捉河蟹时,人们要防止被水蛭伤害,水蛭属于 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 构成,其唾液中含有蛭素,可以防止血液凝固,在医学上常用蛭素生产抗血栓的药物。与它同属于一个动物类群的还有 (任意举一例)。
(4)河蟹体内常常有钩虫寄生,钩虫身体细长呈 形,体表有 ,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属于 动物,因此吃蟹时一定要煮熟后食用。
三、资料分析题
17.请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湖水清澈见底,水螅在湖底悠然自得地舞动着它的触手,捕捉着微小的食物。湖边的石块下,涡虫缓缓地爬行,探索着每一个角落。不远处,一个蛔虫卵在静静地等待它的宿主。泥土里蚯蚓忙碌地穿梭,构建着自己的家园。忽然,一阵风吹过,蜜蜂振动着翅膀,从草丛中跃起,飞向远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生物多样性的美妙展现。
(1)涡虫背腹扁平,身体呈两侧对称,它和水螅都有口 (填“有”或“无”)肛门。
(2)蛔虫的身体细长,营寄生生活,体表有 ,起保护作用。
(3)蚯蚓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 构成,靠刚毛辅助运动。
(4)蜜蜂的体表包裹着坚韧的 ,起到保护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5)从进化和适应的角度看,水螅→涡虫→蛔虫→沙蚕→蜜蜂,这是按照身体结构从 的顺序排列的。
18.阅读有关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资料一:明代《农政全书》中记载:“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唯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自公元前707年起,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两千多年间,见诸史籍的重大蝗灾就在中国发生过800余次。19世纪,河南、山东的一群飞蝗危害面积就达5800km2;过境时遮天蔽日,太阳为之失色,危害惨重。
资料二:“牧鸡治蝗”是防治草原上蝗虫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国研究人员在新疆哈密地区选用善于奔跑、生长发育快的麻花鸡,将其调训后集群放牧,用于防治草原蝗虫。数据统计显示,鸡群每天捕蝗4~5次,30天后蝗虫的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不仅如此,长大的鸡还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牧鸡治蝗” 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资料中介绍的蝗虫跟蜜蜂一样都属于节肢动物,因为它们的身体分节, 和 都分节。
(2)如图是蝗虫的示意图,其运动中心在 (写标号),具有三对足和 对翅,因此运动能力强,危害大。
(3)将蝗虫甲的头部浸入水中,同时将蝗虫乙的胸腹部浸入水中,符合结果的选项是_____。
A.甲先死 B.乙先死 C.同时 D.不一定
(4)一些国家采用了喷洒农药的方法消灭蝗虫,防治效果显著。资料中提及的“牧鸡治蝗”相对于喷洒药剂消灭蝗虫,其优点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新人教版第2.2.1节《无脊椎动物》课时练习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D B A C B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B A B D
1.D
2.A
3.D
4.B
5.A
6.C
7.B
8.D
9.C
10.A
11.B
12.A
13.B
14.D
15.(1) 扁形 两侧
(2) 辐射对称 刺细胞 刺胞
(3) 体节 灵活
(4) 圆柱 角质层
(5)外套膜
16.(1) 外骨骼 保护和支持体内柔软器官
(2)无脊椎
(3) 环节 体节 蚯蚓(除水蛭外的环节动物)
(4) 圆柱 角质层 线虫
17.(1)无
(2)角质层
(3)(环形)体节
(4)外骨骼
(5)简单到复杂
18.(1) 身体 附肢
(2) 二 两
(3)B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污染环境,降低农药的遗留量,对人、畜更安全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