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五四运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五四运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30 20:3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国人三道觉悟
制不如人
思不如人
技不如人
认识到中国在军事技术、工业制造等方面落后于西方。
认识到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是落后的根源。
认识到最根本的落后在于国民的思想、道德和观念。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第11课 五四运动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新文化运动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爆发
窃取果实
引发宋案
复辟帝制
辛亥革命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政治:辛亥革命失败,民国初期政治混乱
军阀混战
制度虚设
权力斗争
帝制复辟
民不聊生
尊孔复古
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核心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央政权失去权威、地方军阀割据混战,同时政治制度名存实亡、权力斗争频发,导致国家秩序崩坏、民生困苦。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要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一场思想运动即将爆发
时间
标志
代表
阵地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道德: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化。
李大钊发表《孔子与宪法》等文,历数尊孔与宪法性质相悖之处,反对定孔教为国教。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德先生Democracy
赛先生Science
民主指反对封建专制、倡导人民享有主权和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
科学则指反对迷信盲从、主张用科学精神和方法认识世界、取代传统旧思想。
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主张以白话文为为新文学,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后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中国革命带来新的希望。李大钊成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庶民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材料1: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的著作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 ——美国学者莫里斯者
材料2:(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促使人们更迫切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李侃《中国近代史》
1.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1922年,徐志摩在张幼仪德国产子后,带离婚文件要求离婚,张幼仪最终签字,完成民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徐志摩在这期间爱上了林徽音,后来又与陆小曼相恋并结婚。张幼仪离婚后在德国学习幼教,回国后担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和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二、新文化运动意义
被崇拜者 崇拜者人数
孔子 157人
孟子 61人
孙中山 17人
颜渊 11人
诸葛亮 范仲淹 8人
被崇拜者 崇拜者人数
孙中山 473人
陈独秀 173人
蔡元培 153人
孔子 1人
材料:美国学者莫里斯认为,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的著作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美国学者莫里斯
3.对五四运动爆发起到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2.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材料1: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
材料2: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样两……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4.对传统和西方文化看法有一定片面性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继承创新,弘扬传统
不崇洋媚外,理性看待西方文化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
英、法、俄、美、日等
以及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同盟国
协约国
一战期间,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派出14万华工担负后勤任务,为协约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战后,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遭到拒绝!
中国正当要求:
①废除外国在华特权
②取消“二十一条”
③收回青岛主权
④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喜报传达以来官署放假,学校放假,商店工场放假,举国人居然得附于战胜国之末,随班逐队,欢呼万岁,采烈兴高,熙如春酿。——梁启超《对德宣战回顾谈》
1919年5月4日
时间
前期北京,后蔓延到上海等
中心
方式
发表宣言、示威游行、罢课
二、五四运动的内容
口号
①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
②誓死力争 还我青岛
③废除“二十一条”
④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
严惩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局
被镇压,第二天,北京学生总罢课
学生罢课
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
罢卖国贼
5月4日
6月3日
6月5日
6月11日
北大许多学生在天安门前示威游行。
北京学生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运动,遭到镇压。
上海等地尽心罢课、罢工、罢市。
继续斗争,没有签字,目标实现。
三、五四运动的过程










没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
主义
北洋军阀统治
四、五四运动的目标
五、五四运动的意义
广泛性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反帝反封
这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第一阶段(爆发) 第二阶段(扩大)
时间 1919年5月4日 1919年6月3日
地点 北京 上海
主力 学生 工人
方式 集会、游行、罢课 罢课、罢工、罢市
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中国历史》
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几乎这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参与到这场为国家命运寻求答案的运动中。从公共知识界和学界,到工商界再到工人。运动中的每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国家中的一员,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新京报书评周刊
这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介绍马克思主义 西方习俗 国事要闻
文章数量(篇) 36 5 30
1917~1921年《新青年》杂志的主题统计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842年
鸦片战争
1917年
护法运动
1919年
五四运动
1949年
新中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革命目标:资本主义
新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革命方向:社会主义社会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新文化运动
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代表: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
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内容:道德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马克思主义
意义: 动摇了封建礼教地位,促进思想解放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五四运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过程
时间:1919年5月4日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扩大:工人阶级登山政治舞台
结果:初步胜利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主义革命运动
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影响: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
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