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考试时间:70分钟,分值:75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八年级上册第 1~12 课。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
要求。
1.史学界将 1840—1949 年划分为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
之大变局”。“大变局”的含义指当时中国(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小明同学在试绘 1820 年清王朝疆域图时,发现现在中国的国土面积与那时相差很多。造成这种局面的
原因之一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香港岛
B.列强通过《天津条约》增开了十个通商口岸
C.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D.19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3.如图两个文件的共同点是都( )
A.提出了向西方学习 B.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
C.带有空想色彩 D.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4.中国近代电讯事业在“自强”“求富”中起步。1880 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同时在上海、苏州等
七处设电报分局,开设电报学堂。1884 年,上海至汉口的电报线路铺设完成。这得益于( )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戊戌变法的实行
C.实业救国的推动 D.中华民国的创建
5.《朔方备乘》成书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是中国清代一部重要的边疆史地与军事防御类文献。该书在进
呈当年(1860 年)被烧毁,1881 年又重新铅印出版,受到广大士人的关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
A.边疆危机逐渐加深 B.守旧势力抵制西学
C.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D.地理科学研究兴起
6.对于如图所示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主张海防重而塞防轻 B.收复了伊犁地区
C.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 D.亲自与俄国谈判
7.梁启超曾说“变亦变,不变亦变”,他认为日本因变法而强大,将会因守旧而灭亡。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的目的是( )
A.建立共和 B.发展经济 C.解放思想 D.变法图强
8.“维新党没有一个人有实际的政治经验,他们不先谋求广大人民的觉醒,反而在自己的力量还没有控制
局势之前,剥夺了太多人的既得利益,因而树立太多的政敌。”这有助于我们了解( )
A.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B.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C.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D.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9.1840 年至 1901 年短短的几十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
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
中国的工具”与《辛丑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密切相关( )
A.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 9.8 亿两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D.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10.如表所示的是某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经历
1894 年 成立兴中会
1895 年 准备发动广州起义
1905 年 成立中国同盟会
A.邹容 B.陈天华 C.孙中山 D.章炳麟
11.1906 年,某政治家写道:“《民报》既刊行一年,革命思想充满学界,且输灌于内地。”据此可推知,《民
报》竭力传播的政治主张是( )
A.师夷长技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扶清灭洋
12.辛亥革命后,民间称谓出现“先生”“女士”取代“老爷”“太太”的现象。这一变化最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
(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C.促进了社会平等意识的萌发 D.加速了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
13.下面是 1911-1919 年中国面粉业发展情况比较表。据此并结合所学可知,1911-1919 年中国面粉业显著
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 资本/万元 日产量/万袋
1911 年 40 600 多 4.3
1919 年 120 4500 18.8
A.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军事侵略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奖励法令
C.民族资产阶级资金技术雄厚 D.社会环境安定,便于产业发展
14.五四运动中,学生们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
青岛”等口号。据此可知“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
A.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B.默默奉献的实干精神
C.誓死力争的爱国精神 D.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15.某纪念馆为加深观众对展示主题的理解和感受推出了系列故事。根据系列故事判断这次展示的主题是
( )
真理的味道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过于专注,蘸墨汁当红糖吃粽子
信仰的力量 上海又新印刷所出版《共产党宣言》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初心的守护 共产党员张静泉和他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共产党宣言》等革命文献
主义的抉择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纪念五四运动
C.纪念新文化运动 D.国共达成合作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45 分)
16.顺应时代潮流·感知救亡图存。八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12 分)
【项目名称】救亡图存的呐喊
【项目目标】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史料,了解近代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以史育人。
任务一 一组同学以“现象·折射时代潮流”为主题整理了近代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资料,但有一些具
体史实不明了,请你帮他完成。
(1)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反映了地主阶级洋务派顺应时代潮流向西方学习的教育举措,请据此概括这
些举措的特点,并简述其产生的影响。(4 分)
洋务运动期间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幼童
近代新式学堂(部分)课程开设情况
学堂 开设课程
京师同文馆 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
福州船政学堂 英语、地理、代数、几何、航海天文学、船舶驾驶术等
天津电报学堂 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电报地理学、电报实习等
任务二 二组同学以“史料·记录时代诉求”为主题搜集了一些史料,但不会进行归类。
(2)下列文献材料反映的内容分别是哪一阶层发出的时代呼声?它们分别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出
的?(4 分)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
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
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
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天朝田亩制度》
——《北京学届全体宣言》
任务三 三组同学以“作品·描绘时代变化”为主题搜集到了以下一些文学作品。
(3)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片段,简述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并谈谈文学作品在时代发展中的作用。
(4 分)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 革命后的王淑芬(梳起
一个满脸横肉的人囔着:“包
去,老通宝不很明白……自 了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
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
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 带着小辫儿)说到:“三爷,
的人血馒头,什么痹病都包好!”
油,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 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
——1919 年鲁迅《药》
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 辫儿也该剪了吧?”李三:
(注:人血馒头治疗病为当时的一
的东西就一天天不值钱,而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
种封建迷信,主人公花钱购买蘸了
镇上的东西却一天天贵起 冰凉,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
人血的馒头为儿子治病,最终失
来” 万一皇帝回来呢?”
败。)
——茅盾《春蚕》 ——老舍《茶馆》
17.复兴之路·前赴后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 分)
材料一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首的封疆大吏开始由
上到下的改良,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触及封建体制的改变,始终维护着……封建阶层的利益核心,这就
为中国的近现代化造成了藩篱。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革命派,取得了国家政权,却因袁世凯
称帝断送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摘编自赵博宇《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1)根据材料一,回答“改良”“革命”分别是何事?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良”“革命”都失败
的共同原因。(3 分)
材料二 《油画》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井冈山会师
(2)材料二图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怎样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2 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了显著的增长。1978 年,中国的 GDP 总量为
3678.70 亿元。到了 2020 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时,中国的 GDP 总量增长到 1015986 亿元,是 1978
年的 278.2 倍。2023 年,中国的 GDP 超过 126 万亿元人民币,按不变价计算,比 1952 年增长了 223
倍,年均增长率达到 7.9%。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面数值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 分)
18.报纸刊物是传播新闻的工具,是思想解放的阵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进入晚清社会以后,中国社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急剧变革,近代化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背
景下,中国新闻出版业也走上近代化的历程,新闻出版成为反映国家、民族命运的感应器和晴雨表,
新闻出版业也以“救亡图存”、“与时俱进”为第一要义。
——肖东发、于文《中外出版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中国新闻出版业的特点。(2 分)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办报高潮,始于戊戌变法期间。自 1896--1898 年两年时间里,由资产阶级
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 70 多家,在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笑盈《中外新闻传播史》
(2)列举一例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代表刊物。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变法期间出现办报高潮的原
因。(4 分)
材料三 《新青年》中篇名含“青年”的文章(部分)
篇名 内容提要
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
《敬告青年》陈独秀摘自第 1 卷第 1 期
的
《青年与国家之前途》高语罕摘自第 1 卷第
详论国民之责任,详细阐释了青年于国家前途的重要性
5 期
《青年与欲望》陈圣任摘自第 2 卷第 1 期 作者认为想要拯救中国青年,必须从增进其高尚欲望开始
《青年之自己教育》朱如一摘自第 3 卷第 4
本文详细分析了青年自己教育的原因及重要性
期
作者就尽其在我、务正其心、戒虚荣、戒权诈、耐吃苦等事告
《告青年》郭仁林摘自第 5 卷第 1 期
之青年
(3)根据材料三表格内容,概括《新青年》表达的“青年观”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青年》
的影响。(4 分)
19.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并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
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15 分)
【阅读历史史料——比较两次战争】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千年巨变。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并概括两次侵华战
争的相同点。(4 分)
1840 年 6 月,英国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宣布封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
锁广东江面与海口,严重影响了此后中国近代 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
历史的发展方向。 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进程。 ——新华网
【解读历史名片——剖析历史现象】
(2)历史名片可以直观地反映历史。观察如图两幅历史名片并解读。(4 分)
图一《时局图》 图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
心”
【面对民族危机——英雄奋起抗争】
(3)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多次发动侵略战争,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请你从下
面的史事中任选三例,写一篇 150 字左右的小短文。 (7 分)
三元里抗英斗争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 邓世昌
黄海海战 廊坊阻击战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30 分。
1 2 3 4 5 6 7 8
A D C A A C D B
9 10 11 12 13 14 15
B C B C B C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45 分
16.(1)特点:新式学堂开设的课程内容重视自然科学、机械制造、工程学、航海等西方先进科学技
术;注重人才的培养等。(2分)
影响:新式学堂的设立和课程开设,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了一大批具
有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2分,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2)农民阶级;(1分)背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调动广大农民反封建
斗争的积极性。(1分)
学生;(1分)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国内的五四运动。(1分)
(3)作品片段反映的时代背景:《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状况为背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下层
人民愚昧麻木落后的思想观念,同时歌颂了革命者为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1分,答出意
思相近的任意 1点即可得分)
《春蚕》反映了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随着通商口岸的开
放,大量的外国工业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开始瓦解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分,答出意思相
近的任意 1点即可得分)
《茶馆》反映了武昌起义后,辛亥革命迅速席卷全国,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民国政府颁布法
律法规,废除陈规陋习,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得到传播等。(1分,答出意思相近的任意 1点即可得分)
作用:文学作品通过描绘具体的人和事件,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既揭示社
会的黑暗又讴歌光明,同时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人们的斗争精神,传递正确
的价值导向;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等。(1分,答出符合意思的任意 1点)
17.(1)改良:洋务运动。(1分)革命:辛亥革命。(1分)
原因:未能彻底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1分)
(2)转变:从城市转向农村(或转向农村)。(1分)道路:井冈山道路。(1分)
(3)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分)
18.(1)特点:新闻出版业走上近代化;新闻出版业反映国家民族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新闻
出版业推动国家救亡图存,与时俱进。(2分,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2)《国闻报》《时务报》《知新报》等。(1分,任写出一例即可)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剧,民族资产
阶级主张变法图强;通过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思想;资产阶级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等。(3分,写出任
意三点即可)
(3)青年观:青年是进步的、进取的、科学的;青年要担当责任,青年是国家前途的关键;青年要有
高尚欲望;青年需要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1分,写出任意一点即可)
影响: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
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对随后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3分,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19.(1)原因:英国为开辟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林则徐虎门销烟(2分)
相同点:都以清政府的战败而告终;战后都有赔款,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激化了社会矛盾。(2分)
(2)图一:《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抢夺利权,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及时地、
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反映了爱国者呼吁中华民族觉醒。(2分,史实和解读各占 1分)图二: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慈禧太后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充分暴露出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
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史实和解读各占 1分)
(3)题目:危机 抗争。
论述: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英军占领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表
现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甲午中日战争中,壮烈殉国,弘扬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的精神,八国联军发动侵
华战争。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先进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
抗争,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观点正确得 1分,选择三个史事紧扣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得 6分,共 7分,观点不正确不得分,
论述不足依次酌情赋分。)
2 / 2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