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I: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理念】
历史课程是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所属的单元主题是《政治制度》,以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的政治体制,规定了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中国从先秦到清初的政治制度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基本都有所涉及,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应该是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并做出一定的评价。建议至少2课时完成。
【学情分析】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年级都有学习过,但只是停留在表面,至于演变的线索和变化的原因及评价,还需引导学生对上层建筑的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此外,政治制度比较抽象,应尽量采用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形势,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史料分析,理解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及其独特性,探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和唯物史观。
3.在辩证分析某一制度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缺陷的同时,还要注意其对政治文明演进的影响力,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前后的巨大变化;
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难点: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特点及其评价。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任务清单,时空定位,史论结合,辩证分析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其中前两个子目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得出这两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放在每个子目中的“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君权与相权)的演变”,通过对不同时期宰相制度变化的梳理,深入探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其影响,认识到:今天我们的政治已经走上新路,但传统政治的积弊,虽是历史,同时也还是现实。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来简化,使人才能自由发展,这也是最关紧要的。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播放《国家宝藏之大克鼎》
[设计意图: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即使战国之后有所弱化,但其承载的华夏之礼,却延绵至今,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演变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这样的作用。从课堂伊始,为整节课的家国情怀作铺垫。]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奠基
(一)自主学习任务一:(回顾高一所学内容)
1.夏朝王位继承制的变化及其影响
2.商朝内外服制的特点
3.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原因、特点及其评价
4.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状况
(二)政治智慧
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问题,从此天下归周。国家从血缘部落到天下共主。
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问题,从此天下归宗。王权从多子到一子。
礼乐制:解决权力认同问题,从此天下归心。统治秩序制度化、和谐化。
君权特点:君权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权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国君要征求国人意见;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前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进行检查和反馈,从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辨析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所反映出社会发展趋势和君权的有限。]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
(一)自主学习任务二:(回顾旧知)
1.皇帝制度的特点
2.三公九卿的职责
3.郡县制的特点及其作用
4.文书制度的认识
(补充材料)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1)条件:①郡县制的推行;②秦统一后,统一车轨,修驰道,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发达;③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④秦朝以法治国,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严密。
(2)特点: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②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
(3)影响: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③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较高史料价值。
[设计意图:文书制度是新知识,故此处采用以史导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文书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所发挥作用的理解。]
(二)政治智慧
“大一统”由此而构成了从外到内的 “向中看齐” 与自下而上的 “向上集中”,一个权威衍生出稳定的秩序,国家治理的内聚力、稳定性由此而生。
过渡:概念解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演变
(一)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表现(图片材料)
2.特点:①二级制和三级制是主体,沿袭变革是变迁的主线;
②州的地位由高到低,县最稳定,下稳上动是层级变化的特征;
③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要因素。
过渡:在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地方行政体制也应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的调整之中。
调整
汉初:“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制度
唐朝:设置节度使的目的及其后果
宋朝:派文臣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编选禁军等
元朝:行省设置的原因、与郡县制的比较
小结:历代中央政府采取纵向分权、横向分权等办法加强中央集权。在对地方实行分级管理的过程中,构成了从上到下,由中央层层控制的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其规律是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设计意图: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不是重点,故主要从整体把握地方权力的发展走势,从中汲取地方分权的智慧,同时为明清时期的过度集权作铺垫。]
(二)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自主学习任务三:回顾汉至清朝的中央政治制度,并简述相权的变化。
[设计意图:一个国家该有一个凝固的中央,然而从汉迄唐,已有集权之势,到明清却是过于集权,结果导致地方政治一天天衰落。与前部分内容呼应,明确国家统一是政治上应该绝对争取的,但如何既保证统一又不要太偏于中央集权,是值得努力的第一事(以史鉴今)。]
2.讨论:皇帝能否随心所欲?为什么?
例一:唐玄宗
712年称帝,是年28岁;740年见到22岁的杨玉环,是年56岁;755年,安禄山反叛,是年71岁;756年仓皇弃京外逃,被逼缢死贵妃,是年72岁;762年病死,是年78岁。
例二:明王朝的“断头政治”
嘉靖帝为争自己的父亲之地位,与内阁严重不和,导致二十七年中只跟群臣们见过四次面,平均七年出席早朝一次,政务自然不能不荒废。
万历帝:试图立宠妃之子,违反“立嫡立长”规则,与大臣们冷战十多年。
董仲舒特别提出以灾异作为天意的表现,以灾异来制约皇帝的行为。……这种制度在实践中起着两个作用:一是在灾异之年,人民生活困苦,或惶惶不安之时,可以借此缓和矛盾,安定人心。二是地主阶级也企图通过所谓的上天示警来为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而限制皇帝的权力。
[设计意图:随着中央集权加强,皇权至上鲜明,但也要客观看待,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四、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住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一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完了……
——马嘎尔尼
中国古代政治这一制度体系,比较有效地维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在统治集团中吸纳社会精英,形成较高素质的官僚队伍。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设计意图:今天我们的政治已经走上新路,但传统政治的积弊,虽是历史,同时也还是现实。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来简化,使人才能自由发展,这也是最关紧要的。由此,引出本课的总结。]
小结:“权势不可以借人”“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 ——《韩非子》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与相的矛盾不断调整。人可“和”,权是否可“谐”?
钱穆先生说,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又是不变的,如何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绘制本课的思维导图
【教学评价设计】
素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水平1 能够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固定的规律 能辨识地方政治制度示意图 能够依据史料尝试多种角度获取信息 能够辨别教学中对中央集权制的历史解释 能够表现出对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的认同
水平2 能够利用示意图和材料对地方政治制度演变加以描述 能够理解不同朝代之间制度演变的关系,并论证自己的观点 能够对制度演变加以分析 增强对政治演进影响力的认同
水平3 能够运用社会存在、上层建筑等史观来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对较长时段的制度演变加以描述和概括 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如皇权至上的理解。 能够选择、运用材料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原因及影响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 能够判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价值取向
水平4 将政治制度演变的整体线索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能够辨别历史文本作者的原意,并能将这种理解在自己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叙述中表现出来 能够在以往的观点基础之上,提出新的解释。 能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作出客观评价,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认识现实社会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更多倾向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如果课时允许的话,我还想以某个朝代为例,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具体的国情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明了这一时期政治制度创立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并对之进行辩证分析,联系现实。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