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复习 单元大概念
利用盖斯定律求解反应热的复杂计算
例 CO、H2、C2H5OH三种燃料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CO(g)+O2(g)===CO2(g) ΔH1=a kJ/mol
②H2(g)+O2(g)===H2O(g) ΔH2=b kJ/mol
③C2H5OH(l)+3O2(g)===2CO2(g)+3H2O(g) ΔH3=c kJ/mol
求: 2CO(g)+4H2(g)===H2O(g)+C2H5OH(l) ΔH=_______________kJ/mol。
解题方法如下:
焓变ΔH的计算
ΔH与反应前后物质的能量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ΔH=∑E(生成物)-∑E(反应物)
ΔH与化学键的键能 ΔH=∑(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
ΔH与盖斯定律 利用盖斯定律求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焓变ΔH=ΔH1+ΔH2+ΔH3
[根据键能计算反应的焓变]
(1) 计算方法:ΔH=∑(反应物的键能)-∑(生成物的键能)
(2) 1 mol常见物质中含有的化学键的物质的量如下表:
物质 金刚石 硅 SiO2
化学键 C—C Si—Si Si—O
n/mol 2 2 4
物质 P4 CO2 CH4 S8
化学键 P—P C==O C—H S—S
n/mol 6 2 4 8
例 已知:
化学键 Si—H Si—Cl H—H H—Cl Si—Si
键能/(kJ/mol) 318 360 436 431 176
工业上高纯硅可通过反应:SiHCl3(g)+H2(g)Si(s)+3HCl(g)制取,该反应的ΔH=3E(Si—Cl)+E(Si—H)+E(H—H)-2E(Si—Si)-3E(H—Cl)=(3×360+318+436-2×176-3×431)kJ/mol=+189 kJ/mol。
1. (2024·广东卷) “极地破冰”“太空养鱼”等彰显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雪龙2”号破冰船极地科考:破冰过程中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B. 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成功建造:天然气液化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化学键
C. 嫦娥六号的运载火箭助推器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燃烧时存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 神舟十八号乘组带着水和斑马鱼进入空间站进行科学实验:水的电子式为HOH
2. (2024·广东卷)酸催化下,NaNO2与NH4Cl混合溶液发生反应,已知该反应及其能量关系如下:
则反应NO(aq)+NH(aq)===N2(g)+2H2O(l)的ΔH=________。
3. (2024·安徽卷)乙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工原料,由乙烷制乙烯的研究备受关注。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2C2H6(g)+O2(g)===2C2H4(g)+2H2O(g) ΔH1=-209.8 kJ/mol
②C2H6(g)+CO2(g)===C2H4(g)+H2O(g)+CO(g) ΔH2=+178.1 kJ/mol
则反应③2CO(g)+O2(g)===2CO2(g)的ΔH3=________kJ/mol。
4. (2021·广东卷)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做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H4与CO2重整是CO2利用的研究热点之一。该重整反应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反应:
a. CH4(g)+CO2(g)??2CO(g)+2H2(g) ΔH1
b. CO2(g)+H2(g)??CO(g)+H2O(g) ΔH2
c. CH4(g)??C(s)+2H2(g) ΔH3
d. 2CO(g)??CO2(g)+C(s) ΔH4
e. CO(g)+H2(g)??H2O(g)+C(s)ΔH5
根据盖斯定律,反应a的ΔH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代数式即可)。
5. (2022·全国甲卷)TiO2转化为TiCl4有直接氯化法和碳氯化法。在1 000 ℃时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ⅰ. 直接氯化:TiO2(s)+2Cl2(g)===TiCl4(g)+O2(g) ΔH1=+172 kJ/mol
ⅱ. 碳氯化:TiO2(s)+2Cl2(g)+2C(s)===TiCl4(g)+2CO(g) ΔH2=-51 kJ/mol
则反应2C(s)+O2(g)===2CO(g)的ΔH=________kJ/mol。
6. (2023·广东卷)化学反应常伴随热效应。某些反应(如中和反应)的热量变化,其数值Q可通过量热装置测量反应前后体系温度变化,用公式Q=cρV总·ΔT计算获得。
(1) 盐酸浓度的测定:移取20.00 mL待测液,加入指示剂,用0.500 0 mol/L NaOH溶液反应至终点,消耗NaOH溶液22.00 mL。该盐酸浓度为________mol/L。
(2) 热量的测定:取上述NaOH溶液和盐酸各50 mL进行反应,测得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值(℃)分别为T0、T1,则该过程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J[c和ρ分别取4.18 J/(g· ℃)和1.0 g/mL,忽略水以外各物质吸收的热量,下同]。
(3) 借鉴(2)的方法,甲同学测量放热反应Fe(s)+CuSO4(aq)=== FeSO4(aq)+Cu(s)的焓变ΔH(忽略温度对焓变的影响,下同)。实验结果见下表。
序号 反应试剂 体系温度/℃
反应前 反应后
ⅰ 0.20 mol/L CuSO4溶液100 mL 1.20 g铁粉 a b
ⅱ 0.56 g铁粉 a c
①温度:b________c(填“>”“<”或“=”)。
②Δ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表中一组数据计算)。
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
(4) 乙同学设计实验测量反应A[Fe(s)+Fe2(SO4)3(aq)===3FeSO4(aq)]的焓变。
查阅资料:配制Fe2(SO4)3溶液时需加入少量酸。
提出猜想:Fe粉与Fe2(SO4)3溶液混合,在反应A进行的过程中,可能存在Fe粉和酸的反应。
验证猜想:用pH试纸测得Fe2(SO4)3溶液的pH不大于1;向少量Fe2(SO4)3溶液中加入Fe粉,溶液颜色变浅的同时有气泡冒出,说明存在反应A和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实验小结:猜想成立,不能直接测反应A的焓变。
教师指导:鉴于以上问题,特别是气体生成带来的干扰,需要设计出实验过程中无气体生成的实验方案。
优化设计:乙同学根据相关原理,重新设计了优化的实验方案,获得了反应A的焓变。该方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章复习 单元大概念
高考能力
1. C 【解析】破冰过程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A错误;天然气液化的过程是气态变为液态,是物理变化,无新的化学键形成,B错误;燃烧放热,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正确;水的电子式为,D错误。
2. ΔH1-ΔH2-ΔH3+ΔH4
【解析】由题可列式:
Ⅰ.NaNO2(s)+NH4Cl(s)===N2(g)+NaCl(s)+2H2O(l) ΔH1;
Ⅱ.NaNO2(s)===Na+(aq)+NO(aq) ΔH2;
Ⅲ.NH4Cl(s)===Cl-(aq)+NH(aq) ΔH3;
Ⅳ.NaCl(s)===Na+(aq)+Cl-(aq) ΔH4;
根据盖斯定律,目标反应式可由Ⅰ-Ⅱ-Ⅲ+Ⅳ得到,故反应ΔH=ΔH1-ΔH2-ΔH3+ΔH4。
3. -566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将反应①-反应②×2可得反应③,则ΔH3=ΔH1-2ΔH2=(-209.8-178.1×2)kJ/mol=-566 kJ/mol。
4. ΔH3-ΔH4或ΔH2+ΔH3-ΔH5
5. -223
【解析】 (1) 由盖斯定律知,ΔH=ΔH2-ΔH1=(-51-172)kJ/mol=-223 kJ/mol。
6. (1) 0.550 0 (2) 418(T1-T0) (3) ①> ②-20.9(b-a)kJ/mol或-41.8(c-a)kJ/mol (4) Fe+2H+===Fe2++H2↑ 将一定量的Cu粉加入一定浓度的Fe2(SO4)3溶液中反应,测量反应热,计算得到反应Cu(s)+Fe2(SO4)3(aq)===CuSO4(aq)+2FeSO4(aq)的焓变ΔH1;根据甲同学实验计算得到反应Fe(s)+CuSO4(aq)===Cu(s)+FeSO4(aq)的焓变ΔH2;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得到反应Fe(s)+Fe2(SO4)3(aq)===3FeSO4(aq)的焓变为ΔH1+ΔH2
【解析】 (1) 滴定时发生的反应为HCl+NaOH===NaCl+H2O,故c(HCl)===0.550 0 mol/L。(2) 由Q=cρV总·ΔT知,Q=4.18 J/(g· ℃)×1.0 g/mL×(50 mL+50 mL)×(T1-T0)℃=418(T1-T0)J。
(3) ① 100 mL 0.20 mol/L CuSO4溶液中含有0.02 mol CuSO4,1.20 g Fe粉和0.56 g Fe粉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021 mol(过量)、0.01 mol,实验ⅰ中有0.02 mol CuSO4发生反应,实验ⅱ中有0.01 mol CuSO4发生反应,实验ⅰ放出的热量多,则b>c;②由实验ⅰ知,ΔH=-=-20.9(b-a)kJ/mol;由实验ⅱ知,ΔH=-41.8(c-a)kJ/mol。(4) 用pH试纸测得Fe2(SO4)3溶液的pH不大于1说明溶液呈强酸性,即溶液中还存在Fe与酸的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共21张PPT)
第一章
单元大概念
章复习
知 识 网 络
单元整合
例 CO、H2、C2H5OH三种燃料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利用盖斯定律求解反应热的复杂计算
1
③C2H5OH(l)+3O2(g)=====2CO2(g)+3H2O(g) ΔH3=c kJ/mol
求: 2CO(g)+4H2(g)=====H2O(g)+C2H5OH(l) ΔH=________kJ/mol。
解题方法如下:
焓变ΔH的计算
2
ΔH与反应前后物质的能量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ΔH=∑E(生成物)-∑E(反应物) ΔH与化学键的键能 ΔH=∑(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 ΔH与盖斯定律 利用盖斯定律求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焓变ΔH=ΔH1+ΔH2+ΔH3 [根据键能计算反应的焓变]
(1) 计算方法:ΔH=∑(反应物的键能)-∑(生成物的键能)
(2) 1 mol常见物质中含有的化学键的物质的量如下表:
物质 金刚石 硅 SiO2 化学键 C—C Si—Si Si—O n/mol 2 2 4 物质 P4 CO2 CH4 S8
化学键 P—P C==O C—H S—S
n/mol 6 2 4 8
例 已知:
化学键 Si—H Si—Cl H—H H—Cl Si—Si
键能/(kJ/mol) 318 360 436 431 176
高考能力
1. (2024·广东卷) “极地破冰”“太空养鱼”等彰显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雪龙2”号破冰船极地科考:破冰过程中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B. 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成功建造:天然气液化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化学键
C. 嫦娥六号的运载火箭助推器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燃烧时存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C
2. (2024·广东卷)酸催化下,NaNO2与NH4Cl混合溶液发生反应,已知该反应及其能量关系如下:
ΔH1-ΔH2-ΔH3+ΔH4
3. (2024·安徽卷)乙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工原料,由乙烷制乙烯的研究备受关注。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2C2H6(g)+O2(g)=====2C2H4(g)+2H2O(g) ΔH1=-209.8 kJ/mol
②C2H6(g)+CO2(g)=====C2H4(g)+H2O(g)+CO(g) ΔH2=+178.1 kJ/mol
则反应③2CO(g)+O2(g)=====2CO2(g)的ΔH3=________ kJ/mol。
【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将反应①-反应②×2可得反应③,则ΔH3=ΔH1-2ΔH2=(-209.8-178.1×2)kJ/mol=-566 kJ/mol。
-566
4. (2021·广东卷)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做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H4与CO2重整是CO2利用的研究热点之一。该重整反应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反应:
根据盖斯定律,反应a的ΔH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代数式即可)。
ΔH3-ΔH4或ΔH2+ΔH3-ΔH5
5. (2022·全国甲卷)TiO2转化为TiCl4有直接氯化法和碳氯化法。在1 000 ℃时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ⅰ. 直接氯化:TiO2(s)+2Cl2(g)=====TiCl4(g)+O2(g) ΔH1=+172 kJ/mol
ⅱ. 碳氯化:TiO2(s)+2Cl2(g)+2C(s)=====TiCl4(g)+2CO(g) ΔH2=-51 kJ/mol
则反应2C(s)+O2(g)=====2CO(g)的ΔH=________ kJ/mol。
【解析】 (1) 由盖斯定律知,ΔH=ΔH2-ΔH1=(-51-172)kJ/mol=-223 kJ/mol。
-223
6. (2023·广东卷)化学反应常伴随热效应。某些反应(如中和反应)的热量变化,其数值Q可通过量热装置测量反应前后体系温度变化,用公式Q=cρV总·ΔT计算获得。
(1) 盐酸浓度的测定:移取20.00 mL待测液,加入指示剂,用0.500 0 mol/L NaOH溶液反应至终点,消耗NaOH溶液22.00 mL。该盐酸浓度为______________ mol/L。
(2) 热量的测定:取上述NaOH溶液和盐酸各50 mL进行反应,测得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值(℃)分别为T0、T1,则该过程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____J[c和ρ分别取4.18 J/(g· ℃)和1.0 g/mL,忽略水以外各物质吸收的热量,下同]。
0.550 0
418(T1-T0)
(3) 借鉴(2)的方法,甲同学测量放热反应Fe(s)+CuSO4(aq)=====FeSO4(aq)+Cu(s)的焓变ΔH(忽略温度对焓变的影响,下同)。实验结果见下表。
序号 反应试剂 体系温度/℃ 反应前 反应后
ⅰ 0.20 mol/L CuSO4溶液100 mL 1.20 g铁粉 a b
ⅱ 0.56 g铁粉 a c
①温度:b_____c(填“>”“<”或“=”)。
②Δ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表中一组数据计算)。
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
>
-20.9(b-a)kJ/mol或-41.8(c-a)kJ/mol
(4) 乙同学设计实验测量反应A[Fe(s)+Fe2(SO4)3(aq)=====3FeSO4(aq)]的焓变。
查阅资料:配制Fe2(SO4)3溶液时需加入少量酸。
提出猜想:Fe粉与Fe2(SO4)3溶液混合,在反应A进行的过程中,可能存在Fe粉和酸的反应。
验证猜想:用pH试纸测得Fe2(SO4)3溶液的pH不大于1;向少量Fe2(SO4)3溶液中加入Fe粉,溶液颜色变浅的同时有气泡冒出,说明存在反应A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实验小结:猜想成立,不能直接测反应A的焓变。
教师指导:鉴于以上问题,特别是气体生成带来的干扰,需要设计出实验过程中无气体生成的实验方案。
Fe+2H+===Fe2++H2↑
优化设计:乙同学根据相关原理,重新设计了优化的实验方案,获得了反应A的焓变。该方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一定量的Cu粉加入一定浓度的Fe2(SO4)3溶液中反应,测量反应热,计算得到反应Cu(s)+Fe2(SO4)3(aq)===CuSO4(aq)+2FeSO4(aq)的焓变ΔH1;根据甲同学实验计算得到反应Fe(s)+CuSO4(aq)===Cu(s)+FeSO4(aq)的焓变ΔH2;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得到反应Fe(s)+Fe2(SO4)3(aq)===3FeSO4(aq)的焓变为ΔH1+ΔH2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