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31 13:3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之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强调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学科核心素养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实现历史学科育人目标的重要体现。
本课是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中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根据以上要求,本课从学科育人,培养学科素养的理念出发,试图通过史料的研读,引导学生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角度认识古代中国统一民族国家形成中的民族政策和制度以及对外交往体制,认识古代中国是在内外的互动交融中不断创生,在培养五大学科素养的基础上,聚焦培养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达成学业质量水平4要求。
二、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定位于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分为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四目内容,其中前三目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后一目涉及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教材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但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初中学习和高一的必修课程中已经涉及很多,因此可考虑避免朝代顺序进行罗列,采取设置主题式学习任务的方式完成。
之所以选取唐朝为例,来探究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理由如下:第一,典型性。唐朝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具有典型意义,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唐朝的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制度既有对前代的沿袭与继承,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同时对后世也产生深远影响;在对外交往方面,唐人以开放心态,海纳百川,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外交。总之,以唐朝为例,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作用。第二,教材资源的丰富性。教材提供的材料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本课中导入部分唐朝《礼宾图》壁画、王溥《五代会要》卷18《诸司送史馆事例》、井真成墓志拓片和墓志内容(部分)、学习拓展以及《中外历史纲要(上)》《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中阎立本《职贡图》、唐朝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等涉及唐朝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提供的这些资源,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研读教材的学习习惯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历史选考学生,学生已经在初中和高一年级必修课程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因此高二的教学,要注意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加以拓展与延伸,学科核心素养的的培养从水平1和2提升到水平3和4,学业质量水平也要聚焦于水平3和4的范畴,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授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史实,而是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角度提炼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以及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第二,对于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区别,学生往往混淆不分,是认知上的难点,课堂讲授中教师也应当厘清之间的区别。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梳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融会贯通,培养时空观念。
2.以唐朝为例探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以点带面,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角度提炼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以及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同时厘清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区别,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素养。
3.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对外交往的历程,引领学生认识古代中国一方面在内部通过一些列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制度,促进民族融合,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另一方面又与外部世界不断交流,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也对世界文明做出贡献,培养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以唐朝为例探究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以及对外关系体制。
教学难点:厘清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区别。
六、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案梳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史实的基础上,引用学者许倬云的观点:“今日的中国是一个历史上“我者”与“他者”不断交融、互动中最终创生的结果。”用这一历史解释作为本课的教学立意与主要线索,分“我者”与“他者”的交融与创生、“我者”与“他者”的互动与创生以及“我者”与“他者”的和谐与创生三个部分,重点选取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典型代表—唐朝,分别设计两个探究问题:以唐朝为例探究古代中国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和以唐朝为例探究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用这样以点带面方式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角度提炼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以及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同时厘清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区别,最终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程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材料 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自己”与“他者”之间的互动,使得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许倬云《万古江河》
设问并过渡:这段材料的观点是什么?本课将从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两个角度解释古代中国历史上“我者”与“他者”的关系。
【设计意图】以学术观点的引入作为本课的教学立意与主要线索:今日的中国是一个历史上“我者”与“他者”不断交融、互动中最终创生的结果。这里“我者”与“他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不同融合变化的概念:对内民族关系中,“我者”指中央王朝,“他者”指我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古代中央王朝通过实施一系列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制度,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外交往中,“我者”指“中国”,“他者”指周边其他国家,古代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广泛交往,丰富了自我的内涵也对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环节一: “我者”与“他者”的交融与创生
学习任务一:完成学案《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表格
朝代 中央管理机构 民族关系史实 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管理效果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设计意图】古代中国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内容比较繁琐,但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和必修课程中已经涉及很多,因此避免朝代顺序重复罗列,采取设置主题式学习任务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根据预习学案,梳理相关内容,达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同时为下一阶段的主题“以唐朝为例探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腾出更多时间,以便于学生在从容的课堂节奏中理解历史,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展示材料:唐朝前期疆域图(公元669年)
展示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卷198
设问: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唐朝民族关系如何?
教师总结:和谐融洽,这和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密切相关,同时这种治国理念反映在具体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探究问题一:以唐朝为例探究古代中国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展示材料: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公元669年)
设问: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有哪些?
教师总结: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在地图中依次圈出)。总之,唐朝在边疆各民族聚居区设置羁縻府州制
教师设问过渡:什么是羁縻?我们先了解下羁縻二字含义。
展示材料:羁, 马络头也;縻,牛蚓(牛绳)也。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
教师讲授:羁縻二字引申为笼络和控制。所谓羁縻指中央王朝对边疆各民族实施的一种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即在承认中央王朝主权的前提下,允许这些民族实行区域自治,通过贡赐、互市等多种形式与中央王朝保持联系。
设问:羁縻政策早已有之,后世也有沿用。根据老师描述的上述特点,列举历史上其他朝代羁縻政策的表现?
教师总结:例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和元明清的土司制度等。
展示材料:
李唐王朝,却有其自身特点,除沿袭了前代的册封、和亲、互市、通使、盟誓等传统方式外,还对边疆民族地区慑以兵威,并设置州府,创立了羁縻府州制。
——孙倩《论唐朝对渤海国的羁縻政策》
唐代的政治家们在示之以威,怀之以惠,把握‘威’‘惠’之间的微妙关系方面,确有超越前人之处”。
——马大正《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9)》
设问:根据材料指出唐朝的羁縻政策沿袭了前代哪些传统方式?
教师总结:册封、和亲、互市、通使、盟誓等
设问:上述这些传统的羁縻政策,可以列举史实说明吗?
教师总结: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数次会盟;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等等。
设问:根据材料指出唐朝的羁縻政策又有何特点?
教师总结:对边疆民族地区慑以兵威,并设置州府,创立了羁縻府州制。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子孙世袭,不编户籍,不上贡赋税,属于一种间接的比较宽松的管理。但同时唐王朝也在这些地区驻有重兵以形成威慑力。总之,唐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面更加注重恩威并施。
设问:为何边疆民族地区和中原地区设置的行政管理机构不同?
教师总结: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基础与中原内地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边疆民族聚居地设置羁縻府州“以夷治夷”、 “因俗而治”体现了古代中国在国家治理中的灵活性,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
展示材料:元朝疆域图
展示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光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世,今赋役之,比于内地。
—宋濂、王祎《元史·地理志》
设问:根据材料,对比唐朝,元朝对边疆各民族聚居区的管理有什么变化?
教师总结:元代在以往唐朝设置羁縻府州之地,以行省取而代之,所设的十个行省当中,岭北、辽阳、甘肃、云南等都是各民族聚居区。通过行省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与内地相同的行政统治机构,并驻军、屯田、征收赋税。总之,元朝的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后世的清朝也沿袭了这种管理政策,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
【设计意图】羁縻政策是中国古代“以夷治夷、因俗而治”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的重要体现,而唐朝的羁縻政策除沿袭了前代的传统方式外,还创立了羁縻府州制。本环节通过史料的研读和问题链引导深入探究该政策的内含、影响,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认识古代中国大一统国家治理中的高度灵活性。此外通过元朝的边疆管理相对比,引出“边疆内地化一体化”这一边疆民族管理趋势。引导学生理解,历朝在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中有继承也有变化,无论是羁縻还是边疆内地化一体化政策都是中央王朝根据现实情况采取的有效管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方式。
设问:请总结一下古代中国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主要有哪些?
教师总结:羁縻(和亲、册封、设府州等)、改土归流、边疆内地一体化等。(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展示材料:
是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清世宗实录》
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历代中央王朝管理民族事务的效果和影响如何?
教师总结:历代中央王朝通过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或怀柔或恩威并施,或间接管理或直接控制从而促进了彼此间的交融,从而创生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巩固。
设问:由此,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如何理解中国历史上“我者”与“他者”的关系?
教师总结:两者关系:对内,民族关系中“我者”指中央王朝,“他者”指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古代中国中央王朝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我者”与“他者”的交流融合,最终自然创生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总结回顾、史料研读和核心问题引领,旨在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立意与线索,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中央王朝通过不断完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作为中央王朝的“我者”与作为“他者”的各民族政权的有效交融,最终创生出一个新的“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环节二: “我者”与“他者”的互动与创生
学习任务二:完成学案《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表格
朝代 对外交往史实 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对外交往趋势
先秦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设计意图】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内容在必修课程中已有涉及,因此为避免按照朝代顺序重复罗列,采取设置主题式学习任务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根据预习学案,梳理相关内容,达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关内容的融会贯通。同时为下一阶段的主题“以唐朝为例探究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腾出更多时间,以便于学生在从容的课堂节奏中理解历史,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展示材料:唐朝《礼宾图》壁画
设问:仔细观察壁画《礼宾图》,画中人物的身份?
教师总结并过渡:画面中有6人,其中3人为唐朝的鸿胪寺官员,另外3人自左至右分别应该是东罗马使节、新罗使节(或说是日本使节、高丽使节)、靺鞨或渤海使节。可见这是一副反映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其他国家交往的壁画。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繁荣,国都长安是国际大都市。
探究问题二:以唐朝为例,探究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设问:同学们结合所学,想象一下在当时唐朝国都长安城里会聚居哪些国家的人?他们聚居长安的目的是什么呢?
教师总结并过渡:从亚洲各处来的人:印度人、波斯人、越南人、朝鲜人、日本人、阿拉伯人等等来自东西、西亚、南亚、中亚各路人,甚至还会有拜占庭帝国的人。他们或来留学或来经商,带有文化、商业、宗教交流等各种目的。其中举一个例子就是大量日本遣唐使的到来。
展示材料:日本遣唐使数量
——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
设问:材料反映了日本派遣遣唐使的规模如何?通过什么路径来到中国?
教师总结过渡: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唐玄宗以后大量日本遣唐使通过海路来华,他们中有留学生、学问僧,其中比较著名的阿贝仲麻吕、空海、吉备真备等。发掘于2004年的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是唐朝中日友好往来的又一见证。
展示材料:井真成墓志拓片
展示材料: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聘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遇移舟,隙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月□日,乃终於官弟,春秋卅六。皇上哀伤,追崇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给。
——井真成的墓志(部分)
设问:墓志中反映出井真成的哪些信息?
教师总结并过渡:这则墓志反映了一个普通日本留学生来唐学习,最终在唐逝世的经历,他逝世后还被唐玄宗追赠官职。井真成很可能是这位遣唐使取的中国名字。
【设计意图】唐朝开创了古代中国盛世外交的局面,本环节通过采用教材导入部分唐朝《礼宾图》壁画、井真成墓志拓片和墓志内容(部分)等史料,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史料进行研读,在研读史料过程中感受唐朝盛世外交的局面,特别是突出日本遣唐使的规模和个人事迹。以此凸出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对他国的强烈吸引力以及包容力。以此培养史料实证学科素养。
展示材料:这个民族共同体在唐朝近三百年中,又下断地与域外、周边的胡人,以及来唐的外国人融为一体,不断汲取新鲜血液,因而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唐文化特别是盛唐文化的繁荣昌盛,仰赖于一种积极的文化政策——立足于我、夷为我用,这是必须以充分的自信心为底蕴的。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设问:根据材料,影响唐朝对外交往繁荣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总结:影响唐朝对外交往繁荣的原因是唐朝的一种积极的文化政策——立足于我、夷为我用,这是以充分的自信心为底蕴的。其中蕴含者中华民族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影响:中国与各国文化相互吸收,一方面影响了世界文明,另一方面也塑造了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中国;
设问:从对外交往角度,如何理解中国历史上“我者”与“他者”关系?
教师总结:从对外交往角度,这里 “我者”指“中国”,“他者”指古代中国周边其他国家,历史上的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广泛交往,丰富了自我的内涵,同时也对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史料研读和问题引导,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唐朝对外交往繁荣的原因在于其积极的文化政策和高度的自信心,一方面旨在在紧紧围绕本课导入时设计的教学立意与线索,引导学生从对外交往角度理解,这里 “我者”指“中国”,“他者”指古代中国周边其他国家,历史上的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广泛交往,丰富了自我的内涵,同时也对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展示材料:阎立本《职贡图》和部分细节图(略)
教师讲授并设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中几个人物?能否推测一下他们的身份?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并过渡:其中穿着白色长袍、虬髯、骑高大白马者为罗刹国使者,在他身后有举伞持扇的卫侍,还有仆从抬着各种礼物--有的肩扛象牙,有的抬箱顶罐。左边穿长袍手里托着珊瑚打着伞盖的人是婆利国使者,他的随从也带着各式各样的礼物,有的怀抱陶罐,有的扛托假山。还有形似羊的牲畜也被作为礼品送来,它们与中原羊有所差异,犄角细长,形体较为消瘦,毛色灰白或黑白相间。这幅图画反映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这里涉及到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和对外关系的一项重要体制即朝贡体制。
展示材料:朝贡体制指以古代中国为核心的朝贡关系网络。建立在双向交往的基础上 ,包括朝贡一方的“称臣纳贡”和宗主一方的“册封赏赐”双重内容,故称“朝贡——封赏制度”。
——朱汉国、 何成刚《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教师总结并过渡:朝贡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者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在此前提下,双方可以有经济贸易往来。由此可以见这种体制既带有经济含义也同时带有政治内涵,而且政治上“臣服”是第一位的。反映到经济上便称为朝贡贸易。最初,先秦时期,天子与诸侯的隶属关系,秦汉以后被推广运用到处理域外关系,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都曾经跟中国维持这种关系,但是古代中国对这些属国并不干涉内政,只在经济上给予优厚的赏赐。这种体制到了明清时期,给中国带来了不利影响。下面以清朝时期马戛尔尼访华为例。
教师讲述:1793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礼仪之争为例的故事。(略)这反映出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渐趋保守封闭。此外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两个主权国家签订的平等条约,标志中国开始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型。以上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
【设计意图】以阎立本的《贡使图》中的人物细节为突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史料了解古代唐朝对外交往情况,并且引出古代处理对外关系重要体制——朝贡体制。同时以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以及1793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礼仪之争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的重大转变——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型和渐趋保守封闭。
展示材料:清朝1840年疆域图
展示材料:
从18世纪50年代到 19 世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设问:本课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的中国实际上一个不断融合的产物,到1840年为止,清朝的版图是历史发展自然形成的,我们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区别?
教师总结:从 18 世纪 50 年代到 19 世纪 40 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即古代中国的范围,他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学习民族关系指的是这个版图内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超出这个版图的则属于国与国间的对外交往,包括与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各国以及16世纪美洲之间的交往。
【设计意图】对于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区别,学生往往混淆不分,是认知上的难点,因此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此环节在前面授课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研读和问题引导,旨在帮助学生厘清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之间的区别。
第三部分:“我者”与“他者”的和谐与创生
展示材料: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带一路发展蓝图、日本对华援助、中国援助他国、中美协商谈判等系列图片(略)
教师讲述:历史证明,民族关系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与统一,而对外交往则关系中国对外活动的外部环境问题。现代中国无论是对内民族关系的处理还是对外,国与国的交往中,都始终秉持和谐共处的原则,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以世界大国的形象立足于世界。当然今日之中国在的新的国际环境中在民族关系、对外交往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展示材料:
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许倬云《万古江河》
设问:从新时代环境角度,中国如何处理“我者”与“他者”关系中面临的新挑战?
教师总结并升华:今天的中国面对新的外部环境,我们应该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视角重新审视古人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历程,从中汲取智慧,处理好“我者”与“他者”的关系,从而在“我者”与“他者”彼此的融合、互动中再次实现新的创生。只有如此中国才能不断成长。
【设计意图】历史照耀现实,以今日中国所处新的外部环境,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为话题,引领学生回顾古代中国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历程,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视角审视古人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历程,从中汲取智慧,处理好“我者”与“他者”的关系,从而在彼此的融合、互动中再次实现新的创生。通过历史联系现实,升华本课教学主题,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八、教学评价设计
材料一:隋唐时期边疆政策有继承有独创,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设置边疆羁縻府州县;其二,为便于防御和征讨,在边疆实行军事部署,重兵戍守;其三,对边疆民族实行怀柔招抚政策;其四,积极开发边疆经济;其五,加强边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同时认为“怀柔、羁縻是唐代边疆政策的核心”,“唐代的政治家们在示之以威,怀之以惠,把握‘威’‘惠’之间的微妙关系方面,确有超越前人之处”。
——马大正《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9)》
材料二:材料一 六七世纪之交,中国重新实现了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朝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学生、学问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在前进。
——根据齐世荣等《世界史.古代史编》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作者认为唐代边疆政策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列举史实论证上述边疆政策的核心?
(2)7世纪日本通过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请写出这场改革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在中央设立了何种官制?唐朝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主要通过什么线路达成?
【答案提示】
(1)作者认为唐代边疆政策的核心是“怀柔、羁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数次会盟;多次册封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在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府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等等。
(2)大化改新;三省六部制;丝绸之路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是浙江省戴加平名师网络工作室组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展示课,执教效果较好,但不免留下一些遗憾,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 本课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间紧张,因此重点选取了唐朝作为代表,对其他朝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仅仅用学案方式做了一个简单梳理,基础知识的落实还需进一步夯实。
2. 本课中涉及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区别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需要进一步借助史料进行引导和总结提炼,破解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