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一轮复习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一轮复习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31 14:2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选必1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小标题+学习聚焦
秦国的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各自的背景、内容、意义?
王安石和张居正变法各自的背景、内容、结果、作用怎样?
怎样看待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各自的背景、内容要点、评价?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主要改革的主要步骤如何?
中国古代变法
材料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分异令”(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外历史纲要上P30)
背景 (1)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2)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统一北方
(3)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内容 (1)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2)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作用 (1)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2)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3)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据材料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文化,改革热情高。
3.北宋王安石变法
背景 (1)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2)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改革,但新法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目的 富国强兵
内容 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结果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变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籴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对于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这一做法旨在(  )
A.打击商人的远程贸易行为
B.减轻农民运输负担,增加收入
C.解决南北经济不平衡问题
D.调剂物资供应关系,平抑物价
答案 D
4.张居正改革
(1)背景: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主要内容: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结果:
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4)历史意义: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些变革意在(  )
A.强化血缘亲疏关系
B.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C.构建官僚等级秩序
D.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
答案 C
中国古代改革成败的原因
(1)看改革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一般而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成功的希望比较大。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若是两种力量对比悬殊,那么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都比较大。
(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必须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者的素质往往对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只有有利的内外环境,才能促使改革走向成功。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背景 (1)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2)思想基础:
康梁宣传维新思想,提倡西学,议论时政,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内容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结果 (1)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影响 冲击了封建制度,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启示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据材料一概括维新变法在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
举措:办学堂、立学会。
作用:促进思想解放;孕育民主革命力量;启发民智,扩大政治参与。
辨证认识戊戌变法
(1)进步性: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2)局限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但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根据,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学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写道: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人们封建忠君思想浓厚
B.晚清农村交通闭塞,通讯不畅
C.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
D.清政府封锁戊戌政变的消息
答案 C
1901年,清政府宣布将“通商惠工”作为基本国策;1903年,清政府成立了商部,同时参照英、日商法,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具有商法性质的《商律》,还根据商人出资办实业的情况给予相当的官衔。这说明(  )
A.朝廷开始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B.清末新政中进行了政策调整
C.晚清政府用法治取代了人治
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 B
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
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动摇了传统义利观;
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相同点
(1)背景: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条件下,清政府调整政策。
(2)内容: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3)作用:都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结局:都因触及君主专制政体和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没有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而失败。
难点突破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内容 影响
社会主义革命 土地改革 恢复国民经济,
巩固新生政权,
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民主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八大总路线 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
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
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左”倾错误 材料一 1952—196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在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的主要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
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0世纪50-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难点突破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决策
时间 会议 决策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012年 中共十八大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年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2019年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①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②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材料二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成就
对内改革 农村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城市 经济结构: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资源配置: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对外开放 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3)意义
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综合认识
(1)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一个目标:
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两个领域:
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
(4)五个转变:
“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单一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
学习苏联模式——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商君书·农战》中记载:“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如果“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
A.首次提出富国强兵 B.主张实行君主专制
C.加速实现民族交融 D.以农业发展为要务
答案 D
随堂练习
(2022·龙岩一模)《魏书》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体现了(  )
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 B.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答案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