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轮复习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轮复习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31 14:2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选必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背景、颁布时间、内容和意义?
2.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时期的界限、表现和实质如何?
3.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和解放区的人民政权的措施和作用各有什么不同?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确立、性质和作用有哪些?
5.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内容、发展、完善的史实?
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演变
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 ①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选择性必修一P14) ②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选择性必修一P14) 《临时约法》 背景 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选择性必修一P14)
原则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选择性必修一P14)
政治体制 ①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选择性必修一P14)
②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选择性必修一P14)
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选择性必修一P14)
1.成立时间?总统?标志着什么制度的诞生?
2.国旗?纪年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政党政治 背景 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选择性必修一P14)
尝试 1913年初,同盟会联合其他党派组成的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试图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选择性必修一P15)
转折 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选择性必修一P15)
挽救 国民党组发动二次革命但被镇压(选择性必修一P15)
名存实亡 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并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任期十年且可连选连任→被迫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复辟帝制(选择性必修一P15)(中外历史纲要上P113)
转折的历史事件?
国民党发动了怎样的历史事件试图挽救
名存实亡与袁世凯的哪些行为有关?
注意联系纲要上113第一段的内容
军阀割据 政权轮替 北洋军阀各派系争权夺利,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英美支持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日本支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日本支持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中外历史纲要上P114)
府院之争 1917年5月,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中外历史纲要上P114)
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东北。日本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将他炸死。同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革命程序 (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之一,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要经过: 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 军政 /
训政 1928年开始 ①内容(选择性必修一P15)
◆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②实质:
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选择性必修一P15、P16)
《五权宪法》:"五权宪法,分立法、司法、行政、弹劾、考试五权,各个独立。"
他认为中国从前实行行政权、考试权和监察权的流弊很大,而西方各国所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也不太完善,因此,提出采取西洋各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宪法的长处,并融入中国古代考试权和监察权独立的优点,而创立了以五权分立概念为核心理念的宪法。
孙中山创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及考试等五权独立的五权宪法,其目的是要补救三权分立的缺点,希望借此创立五权分工合作的新政府制度。
1.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提出:“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由此可见,孙中山主张(  )
A.直接民主 B.主权在民
C.三权分立 D.民生主义
B
革命 程序 宪政 1948年 ①制宪(中外历史纲要上P149)
◆实施:
1946年,国民党包办“国民大会”,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
◆实质:
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②行宪(选择性必修一P16)
◆实施:
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实质: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披上“宪政”的外衣
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选择性必修一P16)
②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选择性必修一P16)
③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选择性必修一P16)
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选择性必修一P16)
通过了 宣布了
政权属于哪些人
是什么的尝试?
1.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提出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自决权。这些规定(  )
A.是中共民主政权建设的探索 B.保障了各个阶级的民主权利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胜利果实 D.是红色政权建立的前提条件
A
全民族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按照“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选择性必修一P17)(中外历史纲要上P142)
③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④上述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边区政府委员这怎么产生?
上述措施的意义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①行政权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②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①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上述措施的意义
意义
民主革命时期人民政权的形式与性质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形式:苏维埃政权;性质:工农民主政权。
(2)抗日战争时期:
形式:“三三制”原则;性质:抗日民主政权。
(3)解放战争时期:
形式: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性质:人民民主政权。
新中国政治制度
易错概念提醒:
人民民主专政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 ——
国体
政体
国家权力机关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挫折:
1957年以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3)完善: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大规模编译《斯大林全集》《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及与此相关的著作文章,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此举(  )
A.增强人民对新制度的认同感 B.以苏联为学习目标
C.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推动“一五”计划实施
2.(2021·山东枣庄二模)抗战后期,一批先进的史学家注重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和历史发展趋势。如1945年郭沫若在《抗战中国史学研究》中说:“旧的封建生产方式早已完全过时,而且危害着现代社会。……中国应当现代化、工业化。”这些史学家旨在(  )
A.从历史中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 B.尝试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问题
C.说明历史研究应尊重客观史实 D.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制造舆论
A
D
1949《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它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因政协不是由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延续了《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2)发展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3)完善:3点注意找正确的时间节点
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②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③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特点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在一起。
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进行全国首次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这次人口普查结合选民登记同时进行。原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司长沈益民说:“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我国首次人口普查的情形可以说明(  )
A.人民拥有当家作主权力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落实
C.计划生育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人民认可
答案 A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项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方针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答案 C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1、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抗战时期土地改革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4、新中国成立后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小结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月)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民主共和制度
政党政治的尝试
一党专政
各级苏维埃政权
边区政府
行政区
人民当家作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