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4.1被动运输》教学设计
教 材:人教版(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
授课年级: 高一
课 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开篇,承接了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开启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深入学习。主要内容包括渗透作用的原理、水进出动/植物细胞的原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以及被动运输的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细胞膜作为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并为后续学习“主动运输”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知道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但对具体的运输方式和机制尚不明确。
认知能力: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对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腌菜、烧苗)有感性认识,但将现象抽象为生物学原理的能力有待提高。对于“半透膜”、“浓度差”、“转运蛋白”等微观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学习兴趣:通过直观的实验视频、生活实例分析和动手探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 通过分析渗透作用及水分子跨膜运输的实例,深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认同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科学思维 运用比较与归纳的方法,区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构建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模型。
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社会责任 关注被动运输在农业生产(如施肥、灌溉)、食品加工(如腌制)等方面的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2) 被动运输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 教学难点:
(1) 理解细胞膜和原生质层的半透膜特性。
(2) 准确区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3) 构建并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模型。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比较归纳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PPT)、实验视频动画演示(渗透现象、质壁分离与复原)、交互式电子白板(用于板书和概念图构建)。
七、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下载并剪辑“渗透现象”、“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视频,准备课堂练习题。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第4章第1节内容,思考“问题探讨”中的三个问题。
八、教学流程
问题探讨:渗透现象
↓
新知探究一: 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
新知探究二: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
↓
新知探究三:被动运输
↓
课堂小结与练习巩固
↓
布置作业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1. 播放“漏斗半透膜实验”视频。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液面为何升高?
用纱布代替会怎样?
烧杯中是等浓度溶液会怎样?
3. 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和扩散方向。 1. 观看视频,直观感受渗透现象。
2.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渗透作用的三要素。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视频化抽象为具体,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构建核心概念。
(二)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6分钟) 1. 动物细胞:展示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图,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吸水/失水/形态不变的条件)。
2. 植物细胞: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讲解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者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1. 分析图片,完成表格,理解动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2. 识别植物细胞结构,理解原生质层的概念和功能。 将渗透作用原理从模型装置迁移到真实的细胞环境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
(三)探究实践: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12分钟) 1. 播放“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视频。
2. 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观察指标。
3. 提出关键问题:
- 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和外因?
- 细胞壁为何不收缩?
- 本实验的对照如何设置?
4. 介绍质壁分离实验的应用(判断细胞死活、估测细胞液浓度等)。 1. 认真观看视频,记录关键步骤和现象。
2. 结合视频和课本,理清实验思路。
3.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和结论。 通过经典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证精神。视频演示弥补了课堂时间有限无法亲手操作的不足。
(四)被动运输
(10分钟) 1. 引出被动运输概念: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
2. 自由扩散:
播放动画,讲解概念、特点(顺浓度、不需蛋白、不耗能)。
列举实例(O 、CO 、水、甘油、乙醇等)。
3. 协助扩散:
播放动画,讲解概念、特点(顺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耗能)。
列举实例(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离子通道、水通道蛋白)。
4. 对比归纳:引导学生完成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对比表格。 1. 理解被动运输的总体特征。
2. 观看动画,理解两种运输方式的过程和特点。
3. 记忆典型实例,并与运输方式对应。
4.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对比表格,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 利用动画使微观过程可视化。通过比较归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五)当堂训练与小结
(8分钟) 1. 呈现PPT中的精选练习题(选择题、识图题)。
2. 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及时反馈评价。
3.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1. 独立完成练习题。
2. 认真听讲,订正答案,理清易错点。
3. 参与课堂小结,回顾本节核心内容。 巩固新知,检测学习效果。通过总结,强化知识记忆,形成完整认知。
(六)布置作业
(1分钟) 1. 基础题:完成课后练习第1、2、3题。
2. 拓展题: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对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程度的影响。
3. 预习任务:预习“主动运输”,思考“细胞如何逆浓度梯度吸收营养物质?” 记录作业要求。 分层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预习任务为下节课做铺垫。
十、板书设计
第四章 第1节 被动运输
一、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1. 渗透作用
(1) 概念:水分子(溶剂)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 条件:①半透膜 ②浓度差
(3) 方向:低浓度溶液 → 高浓度溶液
2. 动物细胞:细胞膜 ≈ 半透膜 → 渗透作用
3.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 ≈ 半透膜 → 渗透作用(液泡)
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1) 现象:质壁分离 & 质壁分离复原
(2) 条件:活细胞、大液泡、浓度差
(3) 应用:判断细胞死活、估测细胞液浓度等
三、被动运输(顺浓度、不耗能)
运输方式 方向 载体蛋白 能量 实例
自由扩散 顺浓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 、CO 、水、甘油、乙醇
协助扩散 顺浓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入红细胞、离子通道
十一、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利用视频和动画将微观、抽象的生理过程直观化,降低了理解难度。采用比较归纳法,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了两种被动运输方式的异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有效突破。
待改进之处:由于课堂容量大,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过程主要以视频和讲解呈现,未能让学生亲手操作,略有遗憾。未来条件允许时可考虑安排分组实验。
学生反馈:从当堂训练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区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但对“水分子既可通过自由扩散也可通过水通道蛋白进行协助扩散”这一双重性理解不够深入,需在后续课程中加以强调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