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呼吸作用教案北师大版(2024) 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4.2呼吸作用教案北师大版(2024) 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31 06:1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植物的呼吸作用
(北师大版2024 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1.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呼吸作用的物质与能量变化,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建立“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依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观念。
2.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对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提升归纳与比较思维。
3. 科学探究:参与实验设计与观察,掌握“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的实验方法,能独立设计简单实验验证呼吸作用的特点。
4. 社会责任:结合种子储存、果蔬保鲜等生活场景,理解呼吸作用的实际应用,树立“科学服务生活”的意识;认识呼吸作用对生态系统碳氧平衡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二)基础目标
1. 知识: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场所及意义,能准确对比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异同,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
2. 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提升动手与分析能力,能运用呼吸作用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 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及意义。
2. 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呼吸作用的实际应用。
(二)难点
1. 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方面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
2. 设计对照实验验证呼吸作用的原料或产物(落实科学探究素养)。
(三)疑点处理
针对“煮熟的种子为何不能呼吸”,通过“细胞死亡则生命活动停止”的铺垫,结合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已有认知,用“活细胞才有呼吸作用”的结论破解疑点。
三、教学方法
1. 实验探究法:以“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落实科学探究素养。
2. 对比分析法:通过表格对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化科学思维。
3. 情境教学法:结合“萝卜空心”“哈密瓜甜”等生活情境,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落实社会责任。
四、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上册,是“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单元的核心内容。前承“光合作用”,后接“吸收作用”,是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补充,在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教材通过3个演示实验展开,符合七年级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
1. 已有基础:学生已学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及场所,对“对照实验”有初步认知,且对生活中的“种子储存”“果蔬保鲜”有感性经验。
2. 认知难点:易混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能量变化,难以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 学习特点: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逻辑推理能力较弱,需教师通过“问题链”引导思考。
五、教学过程
环节1:情境导入,激活旧知
1. 生活情境提问:展示“存放一个月的萝卜”和“新鲜萝卜”的对比图,提问:“为什么萝卜放久了会空心?是被‘偷走’了吗?”(学生自由发言,调动已有经验)
2. 旧知衔接:回顾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去哪里了?”(引导学生猜想“被消耗”)
3. 引出课题:“植物消耗有机物的过程,就是今天要学的——植物的呼吸作用”,板书课题,明确本节课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能量变化”。
环节2:实验探究,突破重点
实验1:探究呼吸作用是否消耗氧气
1. 实验分组: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提供甲瓶(萌发的绿豆种子)、乙瓶(煮熟的绿豆种子)、2支燃烧的蜡烛、一盒火柴。
2. 教师引导设计实验:
- 提问1:“要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需要设置几组实验?两组的区别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对照实验”,变量是“种子是否存活”)
- 提问2:“为什么用煮熟的种子做对照?煮熟的种子还能‘呼吸’吗?”(结合生物的基本特征,铺垫“活细胞才能呼吸”)
3. 学生操作与观察:每组同时将燃烧的蜡烛伸入甲、乙两瓶,记录现象(甲瓶蜡烛熄灭,乙瓶蜡烛继续燃烧)。
4. 小组讨论与总结:
- 问题:“甲瓶蜡烛熄灭,说明瓶内缺少什么气体?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实验2:探究呼吸作用是否释放二氧化碳
1. 演示+学生辅助:教师展示装置(装有萌发种子的广口瓶,连接澄清石灰水瓶),邀请一名学生向广口瓶注入少量清水,挤压瓶身。
2. 观察与提问:“澄清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变浑浊)我们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什么?”(学生齐声回答,教师板书:释放二氧化碳)
3. 对照强化:追问:“如果用煮熟的种子做实验,石灰水会变浑浊吗?为什么?”(回答:不会。因为煮熟的种子已经死亡,不能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从而巩固“活细胞才能呼吸”)
实验3:探究呼吸作用是否释放能量
1. 学生自主实验:每组用体温计分别测量甲瓶(萌发种子)、乙瓶(煮熟种子)的初始温度,记录数据;10分钟后再次测量,对比温度变化(甲瓶温度升高,乙瓶温度不变)。
2. 问题链引导思考:
- 提问1:“甲瓶温度升高,能量从哪里来?”(引导学生关联“有机物”,猜想“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 提问2:“这些能量有什么用?”(结合生活实例:种子萌发需要能量,植物生长需要能量,铺垫呼吸作用的意义)
环节3:归纳原理,突破难点
1. 总结呼吸作用的概念与反应式
1. 师生共同归纳:结合3个实验结论,提问:“植物呼吸作用需要什么原料?产生了什么产物?释放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概念)
- 概念:植物的活细胞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 书写反应式:引导学生根据“原料→产物”书写反应式,强调“有机物储存能量”“场所是线粒体”(补充:所有活细胞都有线粒体,所以呼吸作用在全天进行)。
- 反应式:有机物(储存能量)+ 氧气 →[线粒体]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2. 对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1. 表格梳理:展示空白对比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教师巡视指导,之后投影1组答案,共同订正。
对比项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场所 叶绿体 线粒体
条件 需要光 不需要光(全天)
物质变化 合成有机物(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分解有机物(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 储存能量 释放能量
2. 难点突破:提问:“为什么说‘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结合实验3的“温度升高”,说明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而非“凭空产生”)
环节4:联系生活,落实素养
1. 实例分析:展示3个生活场景,学生用呼吸作用原理解释:
- 场景1:农民伯伯储存种子时,会将种子晒干并放在低温环境中(引导回答:晒干减少水分,低温抑制呼吸作用,避免有机物消耗过多)。
- 场景2:超市的果蔬柜为什么是冷藏的?(低温抑制呼吸作用,延长保鲜时间)
- 场景3:新疆哈密瓜为什么特别甜?(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有机物消耗少,积累多)
2. 社会责任延伸:提问:“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这两种作用对地球的‘碳氧平衡’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增强环保意识)
环节5:总结巩固,检测反馈
1.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知识:
- 1个“核心”: 呼吸作用的概念与反应式。
- 2个“对比”: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 3个“应用”: 种子储存、果蔬保鲜、解释哈密瓜甜度。
2. 检测练习(3道题,限时3分钟):
- 选择题: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只在夜间进行 B. 场所是线粒体 C. 消耗氧气 D. 释放能量
- 简答题:为什么栽花时要经常松土?(答案:松土增加土壤中的氧气,促进根的呼吸作用)
刚收回家的谷子为什么不能堆放在一起?(刚收回家的谷子呼吸作用旺盛,释放大量的热量,堆放在一起不能很好的散热,种子容易发芽或霉烂)
3. 学生互评:小组内交换答案,教师公布正确答案,针对错误率高的题目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
植物的呼吸作用
1. 实验探究(现象→结论)
- 蜡烛熄灭→消耗氧气
- 石灰水浑浊→释放二氧化碳
- 温度升高→释放能量
2. 概念:活细胞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二氧化碳+水+能量
3. 反应式: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4. 与光合作用对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
5. 实际应用:种子储存(低温干燥)、果蔬保鲜(冷藏)、松土(促根呼吸)
七、教学反思
1. 素养落实情况: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亲自操作对照实验,较好落实了“科学探究”素养;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但部分学生对“呼吸作用实质”的理解仍需强化,可在课后布置“家庭小实验”(用塑料袋套住新鲜菜叶,放置一晚后检测气体)。
2. 学生主体体现:本节课以学生实验和小组讨论为主,教师通过“问题链”引导思考,但仍有少数学生参与度低,下次可采用“组内分工制”(记录员、操作员、发言人),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任务。
3. 改进方向:可增加“数字化实验”(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实时监测气体变化),让实验现象更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课后可布置“探究不同温度对种子呼吸作用的影响”的拓展作业,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