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30 23:38:06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年)
1.性质:
2.指导思想:
3.定义:
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三民主义”
(1)狭义:发生于1911年(辛亥年)的武昌起义
(2)广义:从1894年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而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兴起——孙中山创建兴中会(1894年)
发展——创建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
高潮——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课前导入
1911 年 5 月 9 日,清政府下令将已准交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转而向外国银行借款修路。随后,又命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大臣强行接收广东、四川、湖南、湖北铁路公司。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损害了民间利益,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在这种情况下,武昌起义是怎样爆发的?中华民国是怎样建立的?
四川成都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一、武昌起义
背景:
领导机构:
主要力量:
时间:
经过:
结果:
(1)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
(2)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
文学社与共进会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1911年10月10日
一、武昌起义
5. 经过
起义爆发
占领武昌
进攻总督衙门
夺取军械库
成立湖北军政府
武汉三镇获胜
武昌起义纪念章
铁血十八星旗
一、武昌起义
6. 结果:
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黎元洪
【相关史事】“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
武昌起义是在领导机关遭到破坏后,由革命士兵按照原计划自发举行的。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便请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革命党人只得用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软弱和妥协)
一、武昌起义
7. 各省响应: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1911 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
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仅有80天
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选举临时大总统:
2. 成立临时政府:
孙中山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华民国五色旗
汉满蒙回藏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
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清政府的黄龙旗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 措施:
(1)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公式:1911+民国纪年=公元纪年
(2)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3)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4)改革措施(课后知识拓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研读】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
谈谈孙中山对临时大总统职责的认识。
临时大总统应遵循国民的意愿,最高职务是“为众服务。”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时间:
(2)颁布者:
(3)制定机构:
(4)内容:
(5)性质:
(6)意义:
1912年3月
孙中山
临时参议院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以法律形式否定独裁专制的君权,肯定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赋予国民自由和权利
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
分权制衡,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责任内阁制)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性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6)意义: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清政府
帝国主义列强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被迫重用
支持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军事镇压
政治欺骗
趁机施压进攻
妥协退让
逼宫
为什么最终历史选择了袁世凯?
社会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专制政体颠覆之后能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人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回顾旧知】
本册书我们一共学习了哪些清朝皇帝?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亥革命
————道光帝
——咸丰帝
——宣统帝溥仪
光绪帝
电影《末代皇帝》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相关史事】清帝退位后,袁世凯通电声明拥护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随后,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实行内阁制、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到南京就职等条件。袁世凯借口北方秩序不易维持,不肯南下,迫使临时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912年时间轴】
1.1
2.12
2.13
2.15
3月
4月
中华民国成立
清宣统帝溥仪退位
孙中山提出
辞职
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材料 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
——李侃《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有哪些
(1)革命派软弱妥协;
(2)帝国主义干涉;
(3)袁世凯玩弄两面派手段。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1)背景:
(2)时间:
(3)领导人:
(4)结果:
①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
②宋教仁案(导火索);
③袁世凯对外借款(卖国),
对内镇压国民党(独裁)
被刺杀后的宋教仁
1913年
孙中山、黄兴
被镇压,孙、黄等流亡日本
(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
评价辛亥革命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一场无与伦比的政治大变革……以极小牺牲换来了一个帝制时代的终结,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
——马勇《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由人民群众参加,以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及争取民族独立为目标,并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而进行的革命运动。
——摘编自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1)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2)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结束的是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
(3)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评价辛亥革命
材料三 皇帝如今都可以被打倒.…..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
材料四“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
(4)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5)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评价辛亥革命
材料五 辛亥革命是“一朵没有果实的花” ——胡绳
材料六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吴玉章回忆录》
【问题思考】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2)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评价辛亥革命
1.积极:
2.消极: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吿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但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问题思考】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对我们有何启示?
(1)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软弱妥协)(根因);
②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阻挠);③缺乏群众基础和强有力的领导。
(2)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无产阶级(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中华民国的
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912年2月12日
清帝退位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本课小结
辛亥革命
时间、主力、经过
意义
武昌起义
背景
经济;思想;组织;军事
政治;思想;性质
建立共和政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当堂训练
1.“……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该诏书颁布于( )
A.1912年1月1日 B.1912年2月12日
C.1912年2月15日 D.1912年3月
B
当堂训练
2.革命文人谭人凤回忆自己重游南京的情景时,曾在其自传式的作品《石叟牌词》中写下这样的诗句:“霹雳一声天半起,摧残腐败官僚。五族一家共和建,摒绝八夷扰攘,治复唐尧。”其中“五族一家共和建”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建立
C.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当堂训练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老爷”、“大人”等称呼,规定政府官员之间一律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一变革体现了( )
A.平等的思想 B.自由的思想
C.共和的观念 D.博爱的观念
A
4.下面是1912年的一幅漫画。漫画中的袁世凯正骑在木马上来回摇动,脸上露出一副得意的表情。木马看起来是在运动,在前进,事实上却是动而未进、原地踏步。他装模作样的目的在于( )
A.骗取清政府的信任 B.骗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C.蒙蔽革命党人 D.蒙蔽人民群众
C
当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