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规划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规划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31 11:0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1.运用形声字规律、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认识30个生字,读准“笼、薄”等2个多音字,规范书写28个生字,理解并运用“奇观、依旧、风俗”等22个词语,体会词语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观潮》第3-4自然段、《走月亮》精彩片段及《秋晚的江上》《花牛歌》,在朗读中感受自然与生活的美。
3.能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体会作者如何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如景物的变化、场景的细节),学习“按顺序观察”“抓特点描写”的方法。
4.学习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或场景,记录观察发现,能用上“时间、地点、事物变化”等要素,写出简单的观察日记。
5.积累描写自然景色的好词佳句,在口语交际中清晰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做到语句通顺、有条理。
【单元内容】
本单元以“自然与生活的美好”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精读课文《观潮》《走月亮》,略读课文《秋晚的江上》《花牛歌》。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自然之美与生活之趣——《观潮》描绘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走月亮》记录月夜散步的温馨场景,两首现代诗则以凝练的语言勾勒秋日江景与花牛闲趣,均传递出“留心观察才能发现美”的理念。
单元语文要素聚焦“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学生在低年级初步接触观察的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引导其关注观察方法:《观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观察,抓住潮水的声音、形态变化;《走月亮》通过“看、闻、想”等多感官观察,捕捉月夜的温馨细节;两首诗则聚焦事物的动态与静态特点,展现观察的独特视角。
习作要求“学习写观察日记”,是单元语文要素的实践延伸。需引导学生选择“植物生长、动物活动、天气变化”等观察对象,按“日期、星期、天气”的格式记录,重点写清“观察到的现象”“自己的发现或想法”,学习用准确的词语描述细节(如“叶子边缘卷起来了,像小姑娘的卷发”)。
“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总结“观察要细致”“按顺序写”的方法;“词句段运用”引导积累描写声音、形态的词语(如“隆隆、浩浩荡荡”),并学习“把句子写具体”;“日积月累”收录描写自然景色的四字词语(如“风平浪静、水天相接”);“口语交际”围绕“我的观察发现”展开,训练清晰表达的能力。
【大单元任务群情境】
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钱塘江大潮的怒吼,月夜田埂的清香,秋江晚归的鸟儿,花牛在草地的悠闲……只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就能发现藏在身边的惊喜。让我们跟着课文里的“观察家”,学看、学听、学想,再拿起笔,把自己发现的小美好记下来,做成一本“我的观察日记手账”吧!
【任务安排】
任务 课时 学习内容
探秘自然的奇观 3 《观潮》、语文园地“日积月累”“词句段运用(描写景物的词语)”
感受生活的诗意 3 《走月亮》《秋晚的江上》《花牛歌》、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口语交际”
记录身边的发现 2 习作《观察日记》、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把句子写具体)”
【任务群设计】
本单元以“学会观察,发现美好”为核心,通过“探秘奇观—品味诗意—实践记录”三个任务,引导学生从“学观察”到“会观察”,最终能用文字留住发现。
任务一:探秘自然的奇观。
以《观潮》为重点,聚焦“按顺序、抓变化”的观察方法。
活动1:“潮水变化图”——结合课文描写,小组合作绘制“潮来前(平静)—潮来时(声音:闷雷滚动→震耳欲聋;形态:一条白线→齐头并进)—潮退后(恢复平静)”的示意图,标注关键动词(如“移、漫、卷”),体会作者如何捕捉动态变化。
活动2:“现场解说员”——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学生结合课文语句(如“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进行解说,感受“按观察顺序表达”的清晰性。
活动3:“词语聚宝盆”——积累“风平浪静、水天相接”等描写景色的词语(结合“日积月累”),尝试用2-3个词语描述校园的一处景物,初步练习“抓特点”。
任务二:感受生活的诗意。
串联《走月亮》《秋晚的江上》《花牛歌》,体会“多感官、抓细节”的观察妙处。
活动1:“月光里的细节”——默读《走月亮》,圈出作者看到的(“稻田像银毯”)、听到的(“虫鸣”)、闻到的(“果香”)事物,小组讨论:“这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如“妈妈的爱、家乡的美”)。
活动2:“诗中的小镜头”——对比阅读两首诗,找出描写事物动态的词句(如“鸟儿驮着夕阳/掉在江里”“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用“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的句式想象画面,感受“聚焦小场景”的观察视角。
活动3:“我的发现分享会”——结合“口语交际”,学生分享近期观察到的小事(如“含羞草碰一下就卷起来”“小猫追着自己的尾巴转”),要求说清“观察的时间、地点、看到的现象”,练习“有序表达”。
任务三:记录身边的发现。
以习作为载体,落实“写观察日记”的能力。
活动1:“观察对象我来选”——提供“绿豆发芽、金鱼吐泡、晚霞变化”等观察建议,学生确定对象后,填写“观察计划表”(含“观察时间、重点关注的变化、准备记录的工具”)。
活动2:“日记格式我来学”——明确观察日记的格式(日期、星期、天气),结合范文学习“先写现象,再写发现”(如“9月5日星期二晴我发现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后,过了5分钟又慢慢舒展开了,真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活动3:“我的手账我来改”——完成初稿后,同桌互评,重点检查“是否写清观察到的变化”“有没有用具体的词语描述”,根据建议修改,最后将日记配上简笔画,做成“观察手账”在班级展示。
【单元整体框架】
以“观察”为主线,串联“课文学习—方法提炼—实践运用”:通过《观潮》学“按顺序、抓动态”,借《走月亮》《诗歌》悟“多感官、抓细节”,最终在习作中用“观察日记”记录发现,辅以语文园地的词句积累与口语训练,形成“理解—模仿—创造”的能力链条,让学生真正学会“用眼睛发现美,用文字留住美”。
【单元反思】
本单元通过“画示意图、现场解说、分享观察”等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多数学生能在《观潮》学习中把握“按顺序观察”的方法,在诗歌品读中感受细节之美。习作中,学生对观察日记的格式掌握较好,能记录简单的现象(如“向日葵跟着太阳转”)。
但存在不足:部分学生观察不够深入,日记中多为“看到了什么”,缺乏“为什么会这样”的思考(如只写“蚂蚁搬家”,没写“搬的路线、是否排队”);描写词语较单一,常用“很好看、很有趣”,未能运用积累的好词(如“千姿百态、生机勃勃”)。
改进方向:课前布置“观察任务卡”,引导学生按“看形态—听声音—想原因”分步记录;课中增加“词语替换游戏”,用积累的词语替换平淡表达;对学困生提供“观察范例”,降低写作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发现与表达”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