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规划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规划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31 11:0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1.运用熟字加偏旁、联系语境等识字方法认识32个生字,读准“难”等1个多音字,规范书写30个生字,理解并运用“估量、玲珑、抖擞”等24个词语。
2.深情朗读本单元课文,熟练背诵《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准默写《示儿》,在朗读中体会文本的情感基调。
3.能借助注释、历史背景资料及题目提示,疏通诗句和课文句意,把握篇章大意;结合资料深入体会诗人、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发现不同文本间爱国情感的共通之处。
4.搜集、整理为强国梦奉献的杰出人物事迹,提炼关键信息,学写简洁有力的颁奖词,表达崇敬之情。
5.围绕“二十年后的家乡”展开想象,学习列习作提纲,按提纲分段叙述,重点部分融入细节描写;能参与互评,根据建议修改习作,使内容更有条理。
【单元内容】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核心主题,精选4篇课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略读课文《小岛》。虽时代、人物、事件各异,但均贯穿着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展现代代相传的爱国赤诚。
单元语文要素聚焦“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中年级掌握资料查找、整理方法的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引导其运用资料深化理解:学《古诗三首》需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读《少年中国说(节选)》要联系清末国情体会强国梦想;品《圆明园的毁灭》需借助史料感受文化损失之痛;悟《小岛》则可结合边防生活资料体会守岛战士的家国情怀。
习作要求“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话题。这是高年级首次系统学习提纲构思法,旨在帮助学生梳理习作思路,让内容更具逻辑性——需先列提纲明确“家乡变化的方面”“重点场景”,再分段展开,避免内容杂乱。
“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总结“资料助力理解情感”“朗读传递情感”的方法;“词句段运用”引导辨析近义词的感彩(如“赞扬—吹捧”)、掌握顿号与逗号的用法;“书写提示”规范古诗硬笔书写的行款;“日积月累”积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与国家命运相关的成语。
【大单元任务群情境】
从“王师北定中原日”的临终期盼,到“少年强则国强”的振臂高呼;从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到海岛哨所的五星红旗——这片土地上,代代中国人用赤诚书写着“爱国”二字。让我们走进文字深处,借资料触摸历史的温度,听仁人志士的呐喊,看守护者的坚守,再提笔描绘二十年后的家乡,让这份深爱,在时光里延续。
【任务安排】
任务 课时 学习内容
触摸历史的伤痕 3 《圆明园的毁灭》、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读懂赤诚的心跳 4 《古诗三首》《小岛》、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拓展“爱国人物故事”
续写明天的热爱 3 《少年中国说(节选)》、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语文园地“书写提示”
【任务群设计】
本单元以“在文字中读懂‘爱国’”为统领,串联“历史伤痕—人物赤诚—未来展望”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借资料深化理解,用行动延续情怀。
任务一:触摸历史的伤痕。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核心,聚焦“痛惜与反思”。
活动1:“资料拼图”——课前搜集圆明园的历史照片、建筑图纸、文物清单,课上分组拼接“辉煌的圆明园”(如“万园之园”的格局、珍藏的奇珍异宝),再对比课文中“化为灰烬”的描述,直观感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活动2:“文字对话”——结合《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片段,讨论“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民族的伤痛”,用“如果我是当时的目击者,我会看到……”的句式,将资料与文本结合,表达痛惜之情。
活动3:“以史为鉴”——联系“日积月累”中“居安思危”等成语,思考“铭记伤痕是为了什么”,写下一句“守护祖国的承诺”。
任务二:读懂赤诚的心跳。
串联《古诗三首》《小岛》,体会“不同时代的爱国模样”。
活动1:“诗人的呐喊”——为三首诗制作“情感卡片”:结合南宋偏安、清末动荡的资料,用批注法标注《示儿》的“遗憾”、《题临安邸》的“愤慨”、《己亥杂诗》的“期盼”,再分角色朗读,传递诗句的重量。
活动2:“海岛的坚守”——查找“守岛部队生活资料”(如补给困难、环境艰苦),再读《小岛》中“战士们种蔬菜”“将军敬礼”等细节,用“小岛虽小,却装着……”的句式,提炼守岛军人的“家国情怀”。
活动3:“致敬英雄”——结合“交流平台”中“资料助理解”的方法,拓展钱学森、袁隆平等人物事迹,小组合作撰写颁奖词(如“你用算盘算出核数据,让中国有了‘硬脊梁’——致敬钱学森”),在分享中深化对“爱国”的理解。
任务三:续写明天的热爱。
以《少年中国说(节选)》和习作为载体,连接“少年担当与未来”。
活动1:“少年宣言”——结合清末积弱与今日中国的对比资料,诵读“少年智则国智”等段落,用“我是中国少年,我要……”的句式,写下自己的“强国小目标”。
活动2:“家乡蓝图”——围绕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学习列提纲:先分“环境、生活、科技”等方面构思,用“提纲表”明确“重点写什么”(如“智能农场的丰收场景”),再按提纲分段写作,融入“机器人管家”“空中公交”等细节。
活动3:“笔墨传情”——结合“书写提示”,将《示儿》或“爱国成语”工整书写,配上自己的“家乡设想画”,在班级“爱国角”展示,让热爱看得见。
【单元整体框架】
以“爱国情怀”为灵魂,以“结合资料体会情感”为线索,通过“历史伤痕(圆明园)—人物赤诚(古诗、小岛)—未来展望(少年中国说、习作)”三个任务,串联“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资料运用—习作表达”等能力训练,最终实现“理解爱国、表达爱国、践行爱国”的目标。
【单元反思】
本单元通过“资料搜集—文本研读—实践表达”的链条,有效落实了“结合资料体会情感”的要素,学生在对比圆明园的今昔、批注古诗情感时,展现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颁奖词和习作中也体现出真挚的爱国情怀。
但教学中也发现不足:部分学生搜集的资料与文本关联度低(如查圆明园资料时仅罗列建筑名称,未联系“毁灭的损失”);习作提纲中“重点部分”的细节描写较单薄,存在“列了提纲却写不具体”的问题。
改进方向:课前增设“资料筛选指导课”,教学生用“问题导向法”(如“为了理解‘不可估量的损失’,我需要找哪些资料”)筛选资料;习作指导中加入“重点场景细节卡”,引导学生从“看到、听到、想到”三方面补充内容;针对学困生,设计“资料包”(精选与课文相关的简版资料),降低理解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资料助力下,读懂“爱国”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