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时 第7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3-4年级)”中明确指出,学生要“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 本节课“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正是对这一目标的具体落实。 在“课程内容”的“数与代数”领域,课标强调要“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虽然本课乘数是一位数,但其算理是相通的,核心在于理解运算的意义并掌握算法。本节课探索的“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规律,是对乘法意义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同时,计算中间有0的乘法时,如何处理进位是教学的难点,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体现了课标对“运算能力”的培养要求,即“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 在“核心素养”方面,本节课通过具体情境(如奥运火炬传递)引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在尝试计算、总结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运算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发展。
教材分析 首先通过“5个空鱼缸”这一直观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同数连加”过渡到乘法,自主发现并归纳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核心规律。这为后续学习扫清了认知障碍。 教材创设了“奥运火炬手”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出算式“208×3”。此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多位数乘法计算经验迁移到新问题中。教材不仅展示了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还特别用“这个2是怎样算出来的?”这样的追问,直指计算难点——十位上的0与一位数相乘后,必须加上个位进上来的数。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竖式计算能力和迁移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对于“0”在加、减法中的特性(任何数加0或减0还得原数)有清晰的认知。本节课“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不进位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和“进位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基础上的延伸与拓展。它承接了已有的乘法计算法则,同时又引入了“0”这个特殊数字在乘法运算中的独特性质,是乘法计算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核心素养目标 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算理, 掌握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经历探索“0乘一个数”以及“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知识迁移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积极思考、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会计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正确处理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孕新 (一)温故孕新,激活经验 出示口算题卡: 0+9= 36-0= 179+0= 490-0=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看来,0在加法和减法里就像一个‘小透明’,有它没它都一样。那么,在乘法运算里,0还会这样‘与世无争’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0在乘法中的神秘面纱。” 快速口算,并总结规律:一个数加上0或者减去0,还得原数。 通过复习0在加减法中的特性,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0在乘法中特性的兴趣。
二、导入 二、情境导入,探究“0乘几” 出示情境图: 提问:“5个鱼缸里有几条鱼?你能用加法和乘法算式来表示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0+0+0+0+0=0 师:把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应该这么写呢? 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0×5=0 或 5×0=0。 追问:“如果是0×6呢?0×100呢?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过渡语: 同学们真会举一反三!通过这么多例子,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观察情境图,列出算式。 尝试计算0×6、0×100。 生:0×6等于0,0×100也等于0。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自己发现并归纳出“0乘任何数都得0”的规律,初步感知规律。使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且深刻。
探究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呈现问题,列出算式 出示PPT: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情境 讲述情境,提问:“三个城市共有多少名火炬手?怎样列式?” 教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之前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因数中间有0)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攻克的‘堡垒’——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大家有信心学会吗? 自主探索,交流算法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208×3,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巡视指导,收集不同的算法 请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计算过程。 口算:200×3=600,8×3=24,600+24=624。 笔算: 重点讲解竖式的写法。 结合竖式,进行板演和追问: “先用3乘个位上的8得24,怎么写?” (个位写4,向十位进2) 关键提问: 接下来3乘十位上的0得0,现在十位上就直接写0吗? “最后3乘百位上的2得6。” 强调: 个位向十位进的数,一定要加到十位的计算结果上。这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理解题意,列出乘法算式:208×3。 独立尝试计算。 小组内交流算法。 聆听同学的讲解,理解不同算法。 生: 不行,因为个位进了2过来,0+2=2,所以十位上要写2。 通过“估算-尝试-讨论-讲解”的流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的精讲点拨旨在突破“连续进位”这一难点,确保学生真正理解算理。 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的重点讲解和板演,旨在突破“十位上是0,但有进位”这一难点,让学生明确算理。
四、变式 变式深化, 探究规律 出示变式练习: 603×3= 607×5= 409×6= 引导学生先口算出得数,并观察这些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提问:“你能总结一下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吗?” 师生共同总结口算方法: 1.先用三位数个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乘积作积的个位和十位(若不满十,十位用0占位)。 2.再用三位数百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乘积作积的高位。 快速口算,并尝试总结方法。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下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太极拳表演的场面。 算一算:参加太极拳表演的一共有多少人? 2. 304×5= 507×8= 806×2= 209×9= 702×4= 609×3= 804×6= 407×7= 3. 直接写出得数,看一看有什么规律。 901×9= 904×9= 907×9= 902×9= 905×9= 908×9= 903×9= 906×9= 909×9=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全景式回顾,升华学习体验。
板书设计 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 1.口算。 0×6= 32×3= 7×22= 101×3= 120×0= 13×4= 320×3= 405×2= 708×0= 2.在( )中填入“<”“>”或“=”。 108×4( )800 104×7( )980 213×4( )850 143×3( )450 527×4( ) 2800 282×5( )1500 3.填一填。 202×9=( ) 303×8=( ) 303×6=( ) 404×6=( ) ( )×( )=3636 ( )×( )=3636 提优拓展 4.游乐园推出团体票,102人及以上可享受每人8元的优惠票价,不足102人则每人10元。三年级有44人,四年级有65人,他们一起去游玩,可以享受团体票吗?需要多少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空鱼缸”的情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抽象规律变得直观易懂。 在教学笔算时,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正确或错误),通过对比和辨析,有效突破了“十位上的0如何处理进位”这一难点。 练习设计层次分明,既有巩固算法的基本题,也有探索规律的思维题,还有联系生活的应用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合作探究环节,可以给学生的讨论时间更充分一些,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算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