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中学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合格考期终考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80分,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汉谟拉比法典》所展示的早期社会状况主要发生在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意大利半岛
D.印度河流域
2.
阅读下列示意图,其中“?”代表了
A.《十二铜表法》
B.《汉穆拉比法典》
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
3.
被古代希腊人称作,“爱好知识之学”的是
A.哲学
B.历史
C.建筑
D.戏剧
4.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5.1302年,法国第一次在巴黎圣母院举行了三级会议,有资格参会的代表是
①教会贵族
②世俗贵族
③城市市民
④乡村农民
⑤新兴资产阶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③④
6.“16世纪,有知识的欧洲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最终完成这一命题证明工作的是
A.迪亚士
B.麦哲伦
C.达伽马
D.哥伦布
7.确立英国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
A.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
B.宣布了英国为共和国
C.1688年“光荣革命”
D.《权利法案》的通过
8.大型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启蒙运动声势最盛的这个国度,思想最终演变成行动。”“这个国度”是指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9.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
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都是英国发明的
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
④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某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右图是他们列出的研究提纲。
该研究的主题应是
A.英国殖民帝国的兴衰
B.法国近代政治的演变
C.德意志的统一与强盛
D.美国的崛起与繁荣
11.右图是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反映了当时德国民众
一种比较普遍的情绪。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情绪具体是指
A.对阻挠统一的法国的憎恶
B.对三国军事同盟的支持
C.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
D.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恐惧
12.在本世纪的军事史上,曾经有过多次空袭战,其中第一次大规模空袭战且发动空袭的一方遭到失败的是发生在“二战”中的
A.苏德战场
B.西欧战场
C.北非战场
D.亚太战场
13.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
14.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
珍珠港事件
②
中途岛海战
③
苏德战争爆发
④
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15.2005年5月,美国总统布什发表讲话,对60年前美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决策作了沉痛反省,指出美国要为这一决策导致的欧洲分裂局面承担责任。“这一决策”是指
A.签署《慕尼黑协定》
B.签署《大西洋宪章》
C.签署《雅尔塔协定》
D.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16.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
A.货币一体化
B.国家一体化
C.经济一体化
D.军队一体化
17.
2006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的现状。讲话发表后,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那么,第一波“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丘吉尔的福尔敦演说
B.杜鲁门的国情咨文
C.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
D.戴高乐的就职致词
18.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是在
A.1989年
B.
1991年
C.
1992年
D.
2001年
19.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和水稻的国家,能够对这一结论提供直接证明的是
A.考古发掘的古代遗物
B.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
C.古代史籍的记载
D.古代的神话传说
20.“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1.一次考古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纪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这块刻石最早应出自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22.唐朝时,日本先后派遣了13批遣唐使到中国。接待这些人的唐政府机构是
A.工部
B.户部
C.礼部
D.吏部
23.由于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而被视为旁门别支的儒家宗师是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老子
24.“盛世时期”是封建社会少有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时期。各个盛世都具有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以下不属于盛世时期的是
A.百家争鸣时期
B.文景之治时期
C.光武中兴时期
D.贞观之治时期
25.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相结合,有利打破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6.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
27.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的是
A.三国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28.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
B.府兵制、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科举制、均田制
29.据《明史·外国传》载:“崇祯时,历法益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令其徒罗雅谷、汤若望等,以彼国新法相参较,开局纂修。”文中的“其”是指曾与徐光启长期合作的
A.白晋
B.利玛窦
C.南怀仁
D.巴多明
30.法国对华远征军的一名翻译官曾对两个“联合的民族”在抢掠方面的“特点”进行对比: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该行径发生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31.
某同学收集整理了左侧资料。如果给其添加一个主题,应是
A
国民革命风起云涌
B
十年内战烽火连天
C
八年抗日浴血奋战
D
解放战争胜利在望
32.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33.“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中法战争
B.
日俄战争
C.
甲午战争
D.抗日战争
34.
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八个字,概括发生在20世纪,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35.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36.毛泽东曾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中国共产党独立闹革命的第一个家是
A.广东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赣南闽西根据地
D.中央革命根据地
37.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说:“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根据这一说法,中国抗日战争应始于
A.
华北地区
B.
华东地区
C.
西北地区
D.
东北地区
38.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果有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②重返联合国
③加入APEC
④中美建交
⑤中日建交
⑥万隆精神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④⑤
39.过去,“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如今“吃不愁,穿不愁,腰里揣着十块头(指人民币),又娶媳妇又盖楼。”1978年前后,凤阳民歌内容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是由于实行了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0.以下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口号,按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排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面红旗
②造反有理
③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41.史料的分类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的《史学原论》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下表中的有的属于“实迹”,有的属于“叙谈”。(填写字母,6分)
(1)属于“实迹”的是(
)(2)属于“叙谈”的是(
)
42.
历史的真相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日本政府于1931年9月24日所发表的声明:(1)若干中国士兵摧毁南满铁路位于沈阳附近的路轨,并于9月18日午夜袭击我们驻守铁路的卫兵。……(3)我们确实于9月21日派遣若干士兵到那地方,但并非为军事占领,只为消除对南满铁路的威胁。
材料二:一名日本关东军军官就资料一所指事件的陈述:川本中尉履行他的职责巡守铁路,与几个下属出发往柳条沟。……他在该地南面约一百米的一处地点引爆一种小型炸药。……当震耳欲聋的爆炸把路轨摧毁时刚好过了晚上十时。与此同时,大队指挥部收到报告。那里的主管随即命令士兵攻击中方军营。
(1)材料一的声明针对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
(2)材料二中关于该事件的叙述与材料一有何不同?(2分)
(3)对研究这一事件真相而言,哪一则材料更具有可靠性?简要说明判断理由。(3分)
43.南京—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均是发生在南京的历史事件。(8分)
(1)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将上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重新排列。(1分)
(2)有人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7分)
高二历史合格考参考答案
选择题(80分)
1—10
BAAAA
BDBDD
11—20
CBDDC
CBBAA
21—30
BCBAD
ACCBB
31—40
CCCCB
BDDDC
非选择题
41(1)B
C
E
(2)A
D
F(6分)
42(1)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分)
(2)材料二表明,是日本军队蓄意挑起争端。(2分)
(3)材料二更具可靠性;理由:材料二为这一事件当事人的陈述,属一手资料。(3分)
43(1)图二、图一、图三、图四(1分)
(2)基本思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1分)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1分),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分)。渡江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覆灭,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2分)
奠基与立国1607—1789
扩张与起飞1789—1865
重建与发达1865—1930
危机与兴盛1930—1945
图三
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图四
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图一
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时合影
图二
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