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单元课外阅读精选题练习-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马上作
[明] 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材料二】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祸乱沿海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关系的和平发展。他一生写下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条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陆装备优于敌人;他在长城上修建的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1.《马上作》是一首( )诗。
A.咏物 B.酬赠 C.爱国 D.田园
2.下列选项中,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南北驱驰”四字,概尽戚继光的戎马生涯。
B.诗的第二句写诗人自嘲不懂得欣赏江花边草。
C.戚继光不仅是抗倭名将,还是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
D.诗的第一句讲的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和北部地区平息祸患。
3.诵读《马上作》的语调应该是( )的。
A.平静 B.豪迈 C.悲凉 D.喜悦
4.结合材料二,写出“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的意思。
小温同学找来了《少年中国说》的片段及相关资料,一起读一读并回答问题。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写作背景】《少年中国说》发表于1900年。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
5.结合写作背景可知,“老年人”指的是 ,“少年人”指的是 。
A.夕阳 B.春前之草 C.未来的新中国 D.腐朽的清王朝
6.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多选)
A.比喻 B.对比 C.夸张 D.排比
7.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的意思是“任公说:人固然有这种不同,国家也应当如此”。
B.这句话是本段的最后一句话,总结了本段论述的内容。
C.腐朽的清王朝就像老年人一样常喜事,常觉得一切事无可为者。
D.腐朽的清王朝就像老年人一样,风雨飘摇,腐朽不堪。
8.结合写作背景,请你谈谈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钢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材料二】
逃出大英博物馆
《逃出大英博物馆》是一部网络短剧,自上线以来便备受关注。剧中讲述了大英博物馆内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为人形出逃,在一名中国记者的帮助下重回祖国的故事。化身少女的“小玉壶”身着汉服、环佩叮当,刚出场便反复强调自己的全名——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这是因为在大英博物馆中,被掠夺的中国文物仅被标记为一串串冰冷的编号。其实“小玉壶”的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它是王昌龄笔下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骆宾王诗中的“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小玉壶”强调的不仅是自己的全名,更是中华流失文物的身份和价值。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侵略者的疵狂掠夺、清末民国时期盗墓贼的盗掘销赃以及清皇室的私卖,“小玉壶”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被迫离开祖国,陆续被大英博物馆蛮横占有。它们只是被任意堆放在狭小的空间里。大英博物馆甚至多次发生文物丢失事件。背井离乡180多年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在大英博物馆日日夜夜思念着祖国。这次“小玉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回家”,为大英博物馆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带信。
【材料三】
数说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文物
9.材料中有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上自”“下至”写出了圆明园所藏文物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品种丰富。
②从“大火连烧三天”中可以感受到这把大火燃烧时间之久,破坏力之大。
③“180多年”说明了中国文物在大英博物馆滞留时间之久,已与当地人们产生了深厚的情感。
10.“背井离乡”在词典中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联系上下文,“背井离乡”在材料中的意思是 。
11.《逃出大英博物馆》在网上引发热议,请你参与讨论。
①对“逃出大英博物馆”中的“逃”字,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你赞成哪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网友1:好看!点赞!不过题目为什么叫“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个“逃”用得恰当吗?听起来感觉怪怪的。
网友2:“逃”在字典里有“逃跑,逃走”的意思……
网友3:“小玉壶”回自己的祖国,怎么能叫“逃”呢……
②有人在评论区发布了材料三并留言:“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里走出来。”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写出你的想法。
12.本单元要求“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请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国山河梦
山河梦 富强梦 强军梦 人才梦
◎《示儿》 ◎《题临安邸》 ◎《少年中国说》 ◎《说希望》 ◎《小岛》 ◎《乐为祖国守天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①学习“山河梦”的内容时,应该结合的资料是
A.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B.南宋统治者忘了国仇家恨,不思收复山河。
C.帝国主义列强人侵,国家内忧外患。
D.陈旧腐朽的社会制度压制了优秀人才。
②朗诵“山河梦”和“富强梦”的内容时,表达的情感分别是 和 。
A.壮志豪情 B.牵肠挂肚 C.沉郁悲愤 D.心旷神怡
③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人才梦”的相关故事,你会为“人才梦”推荐哪位杰出人物呢?将名字补充在表格中,并在下面的横线上简要介绍他的事迹。
材料一: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选自《圆明园的毁灭》
材料一讲了:____
材料二: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选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
材料三: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留学。这批学生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当半数孩子开始了他们的大学学业时,清政府却突然提前终止留学计划,召留美幼童回国。这批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学子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他们中出现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他们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告诉我们:____
材料四: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
——周恩来
13.请快速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其主要意思,将其写在文后的横线上。
14.阅读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留美幼童事件中可以看出清政府有想要进步的愿望。
B.留美幼童中的许多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C.幼童早早离开中国,就算回来他们也不习惯中国的生活。
D.幼童的回归,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5.综合上述材料,下面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其实没有必要送这些只有十多岁的孩子赴美留学。
B.当时的中国人丧失了反抗的斗志。
C.当时的中国还是很强大的。
D.政府软弱,但国家和人民正在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
16.根据上面的材料,完成下面的对话。
青青:阅读材料,我知道了梁启超认为中国兴亡在于 ;周恩来认为中国的富强还需要 。
东东:读完材料,我最希望清政府做到 (填序号)。
①多招募军人
②继续支持幼童留美
③修复圆明园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飘动的军旗
谢松良
①那年,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期一过,我主动请缨去团里最艰苦的哨所。位于大山深处的哨所,路陡沟深,与世隔绝,尽管我早有思想准备,但还是一下子傻了眼。
②哨所的杜班长对我这个新兵很关心,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与我谈心:“兄弟,谁来这里,开始都会感到寂寞,甚至无可奈何,这很正常。不过,作为军人,肩膀上担负着守卫疆土的责任,得有军人的样子,这点苦不算什么。”
③我受到鼓励,望着他说:“谢谢班长!”
④杜班长见我情绪缓和了些,又亲切地拍拍我的肩,说:“我很少看错人的,你是个好兵,到时候,你会不舍得离开这里的。”
⑤杜班长说得一本正经,而我听得似懂非懂。
⑥一天晚上,我起来上厕所,发现杜班长的房间里还亮着灯。我出于好奇,便上前凑近门缝往里看,发现杜班长坐在床头,反复摆弄着一面红旗,是八一军旗,神情着迷。也许,是放置久了的缘故,军旗的颜色有些白了。
⑦“一面军旗,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哨所上飘扬的军旗都是新的。”我想不通,不小心头撞到了门上。我的自言自语让杜班长听到了,他打开房门,盯着我,黑着脸问:“一面军旗?你知道这面军旗承载着什么,代表着什么吗?”
⑧我被杜班长问蒙了,没好气地说:“我怎么知道?”
⑨杜班长听了,也没有发火,更没让我受罚。他把我让进房间坐在他面前,跟我讲起这面军旗的故事。
⑩听完杜班长的讲述,我这才明白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与力量支撑着他在哨所生根发芽,无悔无怨的。原来,那年的国庆节前夕,还是新兵的杜班长正在站哨,忽然刮大风下大雨,哨所外旗杆上悬挂的军旗竟然给大风刮跑了。他的班长知道后,不顾身患感冒,咬紧牙关,带了一个兵拿着手电筒,连夜下山去很远的那座小镇的军人服务部,“请”回了一面军旗。
不幸的事发生在往回走的路上,疲倦不堪的老班长失足掉进了山沟里,再也没能站起来。这面军旗,就是老班长留下来的那一面,杜班长一直珍藏着。
几年后,由于到了服役期限,杜班长复员了。走的时候,他眼里含着热泪,郑重地把那面军旗传给了当副班长的我。
杜班长说这面军旗是属于哨所的,他不能带走。
后来,我也转成志愿兵,在哨所一干就是八年多。直到转业前,我才恋恋不舍地将军旗传给了新班长。
这面军旗是哨所的传家宝。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每个离开的战友都是有拳拳爱国心的人,不管行走在天涯还是海角,心里面都会装着这面军旗,爱着我们的军队和祖国。
(选自《安徽文学》2022年第7期,有删改)
17.【阅读要素】梳理文章,结合下面的资料链接,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资料链接】时间一晃,转业十几年了,部队组织老战士联谊活动,我也荣幸地被邀请参加。一位年轻战士对我说:“老班长,我在哨所珍藏柜里看过你们的照片。我们守哨战士都知道那面军旗的故事。我们一直将它保存得很好!”停顿了一下,他从怀里拿出一面旗帜,接着说,“老班长,请检阅!”原来,他是哨所的现任班长。
主动请缨去哨所→① →晚上撞见班长摆弄军旗→得知军旗背后的故事与精神→② →“我”转业,将军旗传给新班长→③
18.【阅读要素】文章标题为“飘动的军旗”,为什么要在一开始写哨所生活的艰苦?请结合资料链接进行分析。
【资料链接】 这里离北京5000 千米。这就是被称为“西陲第一哨”的新疆军区斯姆哈纳边防连。一代又一代的解放军战士,把青春甚至生命,献给了祖国最西面的地方,在雪线之上顶风冒雪地保卫着自己的祖国。斯姆哈纳冬季最低温可达零下三十摄氏度,所辖边境线海拔最高处有6000多米。边防战士巡逻不能乘车,只能骑马或步行翻山越岭,条件非常艰苦。
19.文章第⑩自然段写“‘请’回了一面军旗”,小语觉得这里的“请”字可以换成“拿”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0.【跨学科知识】为上面班长讲述老班长的故事选配背景音乐时,你选了歌曲《小白杨》。请结合《小白杨》的一部分歌词(如下),说明选择它的理由。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21.【链接教材】比较《圆明园的毁灭》和本文有哪些异同,完成表格。
篇 目 相同点 不同点
《飘动的军旗》 ① ②
《圆明园的毁灭》 ③
别了,我爱的中国
郑振铎
①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 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噼噼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上,镜面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②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沿途停着好几艘灰色的、白色的军舰。不,那不是悬挂着中国国旗的军舰,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③两岸是黄土和青草,再过去是地平线上几座小岛。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呈现出一片金光。
④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⑤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正在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着。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⑥然而,我终将在这个大时代中工作,终将为中国而努力,而呈献我的身、我的心的。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武器。暂别了,暂别了,在各方面斗争着的勇士们,我不久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你们当中来!
⑦当我归来的时候,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悬挂着中国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如果它们那时候还没有退出中国海域,还没有被我们赶出去,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它们,毁灭它们!
⑧这是我的誓言!
⑨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有改动)
22.短文第①段中,“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的原因是( )
A.因为船和岸的距离渐渐地大了。
B.因为许多的亲友都来为“我”送别。
C.因为沿途有许多灰色的军舰。
D.因为鞭炮发出了响声。
23.阅读短文第②③段,填空。
①短文第③段描写了“我”在船上看到的景色,“满盈盈”形象地写出了 的美丽,令人陶醉,用顽皮的小孩来比喻 ,形象地写出了它 的样子。
②短文第②段是对 的描写。这里的描写与第③段形成了 ,表达了“我”对祖国的 之情。
24.阅读短文,作者自称是“罪人”,是因为作者在祖国 离开,表达一种 的心情。然而,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罪人”,因为他只是暂时离开中国,他要去国外求得更好的战斗武器来 ,求得更好的经验来 。
25.“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绝唱
严阵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里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青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鲜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看荷花。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批注: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水露的晶莹、圆润,展现了带露荷叶的美。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批注:____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枯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26.[思维导图]文章写了圆明园荷花池中的荷花,不同时段的荷花(叶)各有什么特点?
27.【批注阅读】仿照第②自然段的批注,试着给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写一则批注。
28.根据文意,本文标题的“绝唱”应该选第 个解释(填序号)。我能在文中找到一处与标题呼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绝唱 jué chàng [名]①指诗文创作的最高造诣:千古~。②死前最后的歌唱:这张专辑成了她的生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B
4.转战南北是为了报答皇上对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边关的花草都笑我这一生总在奔波。
【答案】5.D;C
6.A;B;D
7.C
8.《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于国家危难时所作的文章,发表于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来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答案】9.正确;正确;错误
10.“小玉壶”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被迫离开祖国,被堆放在大英博物馆里
11.①我觉得“逃”字用得恰当。“逃”字在字典里有“逃跑,逃走”的意思,“小玉壶”想回到祖国,却无法自由离开大英博物馆,用“逃”字体现了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回国的艰难与不易,引人深思。
②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数量众多,看到这些文物,让人不免想到它们流失海外的原因。它们是中华灿烂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国曾经被侵略、被掠夺的证明,在大英博物馆里看到这些文物,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都会是沉重、复杂的,所以说“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里走出来”。
12.B;C;A;“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回国后,他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出任该所首任所长。不久后,他就全面投入中国的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工作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答案】13.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清政府派出幼童去美国学习。
14.C
15.D
16.少年;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②
【答案】17.班长暖心鼓励“我”;班长复员,将军旗传给“我”;老战士联谊,现任哨所班长带军旗让“我”检阅
18.这是环境描写。结构上:艰苦的环境为下文故事中的老班长在“请”回军旗途中牺牲的情节作铺垫,更好地诠释了军旗的精神。内容上:为我们展现了哨所军人生活环境的艰苦,赞扬他们不畏艰苦、勇于牺牲的军人精神以及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
19.我认为这里的“请”字不能换成“拿”字。“拿”指用手握住或抓取,“请”在这里表示恭敬,第⑩自然段中用“请”字表明了哨所战士对军旗的敬意,更能突出军旗的神圣以及军旗在军人心中的分量,所以用“请”字更恰当。
20.“长在哨所旁”“守望着北疆”符合老班长所处的环境,这首歌背后的故事也是歌颂守卫祖国边疆的哨所战士,表达了对我国军人为了国家不畏牺牲精神的崇高敬意及赞美之情。
21.都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在情感表达上,表达了对军人保家卫国精神的崇高敬意及赞美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抒发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在表达方式上,主要运用的是描写和记叙。
【答案】22.B
23.海水;浪涛;翻滚;帝国主义的军舰;强烈对比;依恋与热爱
24.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痛苦、自责;赶走侵略者;建设中国
25.这句话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我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不舍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爱。
【答案】26.花瓣初展,点点鲜红;残败
27.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婷婷”写出了荷花美好的姿态,“神秘莫测的艳影”则把荷花拟作美丽神秘的女子,展现了红艳艳的荷花的娇美。
28.①;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