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31 10:4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6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园林设计中,“借景”占着极重要的位置。设计成功的园林,人入其中,翘首四顾,顿觉心旷神怡,妙处难言,一经分析,主要还是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借景”的方法。这个方法,在我国古代造园中早已自发地应用了,直到明末崇祯年间,计成在他所著的《园冶》一书上总结了出来。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者屏之,嘉者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这些话给我们后代造园者,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②“景”既云“借”,当然其物不在我而在他,即化他人之物为我物,巧妙地吸收到自己的园中,增加了园林的景色。初期“借景”,大都利用天然山水。如晋代陶渊明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妙处在一“见”字,盖从有意无意中借得之,极自然与潇洒的情致。“借景”比较具体的,正如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环溪”条所描写的:“以南望,则嵩高、少室、龙门大谷,层峰翠,毕效奇于前。”“以北望,则隋唐宫阙楼殿,千门万户,岧峣璀璨,延亘十余里,凡左太冲十余年极力而赋者,可瞥目而尽也。”这是在选择造园地点时,事先作过精密的选择,即我们所谓“大处着眼”。像这种“借景”的方法,要算佛寺地点的处理最为到家。寺址十之八九处于山麓,前绕清溪,群山若拱,山岚翠色,移置窗前,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今日每见极好的风景区,对于建筑物的安排,很少在“借景”上用功夫,或踞山巅,或满山布屋,破坏了本区风景,更遑论他处“借景”,实在是值得考虑的事。
③当然,“借景”因地不同,在运用上亦有所异,可是妙手能化平淡为神奇,反之即有极佳可借之景,亦等秋波枉送。试以江南园林而论,常熟诸园十九采用平冈小丘,以虞山为借景,纳园外景物于园内。无锡惠山寄畅园其法相同。北京颐和园内谐趣园即仿后者而筑,设计时亦以水及平冈曲岸为主,利用万寿山为“借景”。于此方信古人即使摹拟,亦从大处着眼,掌握其基本精神入手。至于杭州、扬州、南京诸园,又各因山因水而异其布局与“借景”。正如钱泳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是各尽其妙的了。
④明人徐霞客《滇游日记》云:“北邻花红正熟,枝压墙南,红艳可爱……”以及宋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句,是多么富于诗意的小园“借景”。这北邻的花红与一枝出墙的红杏,它给隔院人家起了多少美的境界。《园冶》又说:“若对邻氏之花,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收春无尽。”于此可知“借景”可以大,也可以小。过去诗人画家虽结屋三橡,对“借景”一道,却不随意轻抛的,如“倚山为墙,临水为渠”。我觉得现在的居住区域,人家与人家之间,不妨以短垣或篱落相间,间列漏窗,垂以藤萝,“借景”邻宅,别饶清趣,较之一览无遗,门户相对,似乎应该好一点罢。
⑤苏州园林大部分为封闭性,园外无可“借景”,因此园内尽量采用“对景”的办法。其实“对景”与“借景”却是一回事,“借景”即园外的“对景”。比如拙政园内的枇杷园,月门正对雪香云蔚亭,我们称之为该处极好的对景。实则雪香云蔚亭一带,如单独对枇杷园而论,是该小院佳妙的“借景”。绣绮亭在小山之上,紧倚枇杷园,登亭可以俯视短垣内整个小院,远眺可极目于见山楼,这是一种小范围内做到左右前后高低互借的办法;而“宜两亭”则更明言互相“借景”了。
⑥我们今日设计园林,对于优良传统手法之一的“借景”,当然要继承并且扩大应用的,可是有些设计者往往只从园林本身平面布局的图纸上推敲,缺少到现场作实地详细的踏勘,对于借景一点,就难免会忽略过去。譬如上海高楼大厦较多,园林中的假山布置偶一不当,给人们的感觉就极不协调。苏州马医科巷楼园,园位于土阜上,登阜四望无景可借,于是多面筑屋以遮蔽,合“俗者屏之”之意。沪西中山公园在如何与市嚣隔绝上,用了一些办法。我们登其东南角土阜,极目远望,不见园外房屋,然后园内凿池垒石,使游人如入山林。而且园林水面一旦广阔,其效果除发挥水在园林中应有的美景外,减少尘灰实是又一重要因素。
⑦园林“借景”各有特色,不能强不同以为同。南京玄武湖以南京城与钟山为“借景”,而最突出的就是沿湖城垣的倒影,使人一望而知这是玄武湖。西湖有南北二峰,湖中间以苏白二堤为其特色,而保俶、雷峰两塔的倒影,是最足使游人流连而不忘的一个突出景象。如今对大规模的园林,往往在设计时忽略了各处特色,一味模仿,不顾因地制宜的原则,这又有什么意义可谈。
⑧我们祖先对“借景”的应用,不仅在造园方面,而且在城市地区的选择上,对于城郭外山水的因借,亦是经过十分慎重的考虑的,因为广大人民都想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袁小修日记》:“沿村山水清丽,人家第宅枕藉山中。”像这样的环境,怎不令人为之神往?清代姚鼐《登泰山记》所描写的泰安城:“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种山麓城市的境界,又何等光景呢?这在借景上都是经过一番研究的,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参考。
⑨总之,“借景”是一个设计上的原则,设计的人须从审美的角度加以灵活应用,不但单独的建筑物须加以考虑,即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环境之间,都须经过一番思考与研究。如此,则在整体观念上必然会进一步得到提高,而居住者美感上的要求,更会进一步得到满足了。
(摘编自陈从周《园林有境》)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③段都提到“大处着眼”。两个“大处”指的是园林周边的环境,用以强调园林选址要考虑周边环境的特征。
B. 文章第③段和第⑦段都指出“借景”需要因地制宜,前者重在考虑造园方法的运用,后者强调要突出当地风物的特征。
C. 文章第⑧段引用《袁小修日记》和《登泰山记》中的句子,是为了说明城市选址依山靠水,人民的生活环境才会更好。
D. 文章首段以计成对“巧于因借”原则的阐述为总起,主体部分分别对“因”和“借”展开详细论述,总分结构条理清晰。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文章第①段内容可知,我国造园艺术中的借景方法是在长期的造园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非出自哪一位名家的匠心独运。
B. 从文章第④段的“花红”和“红杏”可见,古代诗人画家造园时尤善“借景”,通过别出心裁的设计让居住的环境饶有情趣。
C. 文章在介绍今日园林建造时引用了沪西中山公园的例子,由此可见,如何避开喧嚣是现代城市中园林建造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D. 作者在举例分析后,常联系当下现实,或进行点评,或提出建议,体现出作者珍视传统、重视传承、讲求古为今用的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岭南印象园位于广州小谷围岛,面朝珠江,与琶洲岛相望,是广州城市旅游的一张名片,其设计颇具匠心。在设计之初,建筑师团队没有纸上谈兵,而是亲赴现场,A_________,这才让园林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周边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园区内的布局设计更是巧妙,一些街道尽头设置半月形花窗,窗后植簕杜鹃与芭蕉,目的是B_________,形成雅致的观赏效果;而建筑屋顶则均采用岭南特有的传统灰塑工艺,这就与惯常采用的北方歇山顶设计有明显区别,既突显了地方特色,同时也避免了C_________的违和感。
4. 材料第②段中多处引用古诗文却不显繁复累赘,请对此加以分析。
5. 某社区准备进行微改造,计划在不改变原有布局的基础上建造一个口袋公园。公园的选址及周边环境如图所示,请依据文本,对口袋公园的建造提出三条具体建议。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行者(节选)①
刘醒龙
高中毕业的张英才被安排到界岭小学当民办教师。界岭是这一带山区中最远最深最高的那一片,在此之前学校只有三位民办教师勉力支撑。
到学校的第二天清晨,张英才忽然听到国歌声,他赶忙走到门外。此时天色已亮,操场上正在举行升旗仪式。余校长站在最前面,一把一把地扯着从旗杆上垂下来的绳子,他身后是用笛子吹奏国歌的老师,再往后是因为离家太远而寄宿在余校长家的学生们。九月的山里,晨风又大又凉,这支小小队伍中,多数孩子只穿着背心短裤,黑瘦的小腿在风里簌簌抖动。大约是冷的缘故,孩子们唱国歌时格外用力。国旗和太阳一道,从余校长的手臂上冉冉升起来后,孩子们才就地解散。张英才被眼前的情景深深打动了。
在学校教学了一段时间后,张英才将自己上山后的所见所闻,如每天升国旗、降国旗、学生的作文、余校长家的十几个孩子等,写成了一篇叫做《大山·小学·国旗》的文章,悄悄地寄给了省报。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村里来了一位省报记者王主任,这位王主任老爱往教室和学生中间钻,最喜欢看学校升国旗、降国旗。他说,张英才所写的稿件寄到报社后,读过的人没有不感动的。只有亲眼目睹这一切,才敢相信那篇文章每一字都是真实的。他又说,这是一篇自己从事新闻工作以来见过的最好的文章,一个星期以内就能见报。
……
学期结束,一位支教的大学生因为需要养病离开了界岭,临走时他给余校长留了封信。在信中感谢之余,他诚恳地希望几位民办教师在教学生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他举了一个例子:余校长曾用成语“久假不归”批评一个学生好几天不来上课,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久假”的“假”是借的意思,成语本意是借人东西长久不还。
余校长先是脸红,继而心生佩服,他下定了决心:安排好学校工作后自己要去省城一个学期,向同行学习取经,给自己充电。他想到了向王主任求助,王主任很快回复答应帮忙。
到了省城,王主任拉他与省实验小学的汪校长见了面。余校长发现他俩总不提听课实习的事,他急得满头大汗,好不容易才听见王主任无奈地说,让余校长当一学期门卫,包食宿,月薪三百。余校长很意外,王主任安慰他说能进实验小学就算成功,只要有心,站在走廊上听几句也能偷师,余校长便答应了。
虽然当门卫让余校长心里不好受,他还是老老实实按要求做了。一个月下来,当余校长实实在在地拿到工资时,心里有些激动。他一算账,四个月下来,就有一千二百元收入,这和界岭小学一个月七十块工资简直是天壤之别。
不过余校长最着急的是他一直没进过课堂,慢慢地他就找到办法了:趁清晨或傍晚学校无人时打开教室门,将黑板上的内容全部抄下,回门卫室再一点点整理。
两个月下来,他心里想法多了起来。那晚,他整理五(5)班语文课记录,对有些地方不满意。清晨巡查时,他打开教室门,也是好久没上讲台的缘故,在独自嘟哝几句后,竟放开嗓门,对着空荡荡的教室滔滔不绝讲起来。一口气讲完,看表,刚好四十五分钟。余校长觉得这办法好,用不着麻烦王主任。他每天清晨都去那间教室,对着桌椅讲,认真得就像真在上课。
这天上的是复习课,这堂课提问多,余校长不知这班学生的名字,便用自己熟悉的学生名字替代。有一个问题,他对“余志”的回答不满意,就点名让“叶碧秋”回答,然后批评“余志”成绩时好时坏,很重要的原因是男生易骄傲;又提醒成绩相对稳定的“叶碧秋”,要预防女生一旦成绩下滑易出现的自卑。接下来的问题,他让“村长余实的儿子”站起来回答,结果错得离谱,余校长罚他到黑板下站着并数落道:你名叫壮远,谐音是状元,取名的人指望你将葫芦长得天样大,事到如今你这葫芦还是不开花,你要明白一个简单道理,进了这个门,谁也不是谁的儿子,谁也不是谁的老子,能在这间屋子里当老子的只有知识,想当儿子,就只有无知了。
他在黑板上写下“苕”②和“傻”二字,激动地说,外面有人说界岭的男人是男苕,女人是女苕。只要有人这样说你、你、你——他指了指“余志”和“叶碧秋”——你们都会生气,是不是?若有人只是说你们傻呢?可能不会太生气?苕和傻虽然同义,在使用时,前者要比后者夸张,意味也大不相同。说你真傻时,多是惋惜。说你是女苕或者男苕时,就不仅仅是惋惜了。而是说话的这个人在主观炫耀,你没有必要太悲哀。说起来,“苕”是这一方水土中最有性格的词语,你们应该把这看成界岭人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所以,若是别人说你傻时,就要十分警觉了,因为傻是一种客观事实。又所以,你“余壮远”——
余校长才发现在“余壮远”罚站的地方站着汪校长和王主任,余校长讲不下去了。汪校长感慨,自己教书四十年,从未见过这样的老师。王主任说,其实他很想写一篇报道,所以他俩就有意作了这样的安排,想看看余校长最本质的一面。他俩猜想过余校长为了自我提升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法,但真实发生的一切还是出乎意料。王主任希望余校长不要生气,别误以为在做新闻。余校长根本没往这方面想,心里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汪校长同意在合适时让余校长正式上几堂课。余校长紧张准备了很久,他上了两堂课,后一堂比前一堂有明显改善。汪校长不再让他当门卫了,而是允许他自由去任何一个班级听课。
期末考试前一周,王主任写的文章完稿了,他不无得意地说,这是自己生平最好的文章之一,他为文章取了一个响亮的标题:《没有丰功伟绩的民族英雄》。
(有删改)
[注]①《天行者》讲述的是20世纪90年代在偏远山区界岭的民办教师们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为开展扫盲工作及普及义务教育,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挑选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担任民办教师。他们虽然不是有编制的正式教师,但为发展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②苕:sháo,“红薯”的方言。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主任到界岭了解情况时说“只有亲眼目睹这一切,才敢相信那篇文章”,可见界岭的困难和师生精神超出人们的想象,令人动容。
B. 由支教大学生所举的“久假不归”例可知,界岭的教师教学水平有限,以致教育质量不高,这也是外界称界岭人为“苕”的主要原因。
C. 文中详细写出当门卫和在界岭任教的工资数目,及余校长对此的平静态度,数目差距与人物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艺术效果突出。
D.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具有个性特征,如余校长用当地方言“苕”“葫芦不开花”等对学生进行委婉批评,符合人物性格,体现地方色彩。
7. 关于文中的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英才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文章《大山·小学·国旗》,并向省报投稿,是期望界岭基础教育的面貌以及师生的精神能被外界所知。
B. 余校长看到支教生留下的信后“脸红”了,这既有自己被一个年轻人指出问题的尴尬,也有担心因自己的不足有可能会耽误学生的不安。
C. 汪校长一开始只安排余校长做门卫,后来终于答应安排他去上课和听课,反映了汪校长对民办教师从怀疑、敷衍到赞赏、信任的态度转变。
D. 文中王主任评价张英才的文章是“最好”的,后又点评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两个评价里都暗含着他对民办教师的尊重和钦佩之情。
8. 文中第二段描写了界岭小学的升国旗场景,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9. 余校长在空教室中模拟授课时,跟“自己熟悉的学生”所进行的“对话”,表现了余校长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贽,字敬舆。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贽性忠尽,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建中四年,朱泚谋逆,从驾幸奉天。奉天解围后,德宗言及违离宗庙,呜咽流涕曰:“致寇之由,实朕之过。”贽亦流涕而对曰:“臣思致今日之患者,群臣之罪也。”贽意盖为卢杞等也。上欲掩杞之失,则曰:“虽朕德薄致兹祸乱亦运数前定事不由人。”贽又极言杞等罪状,上虽貌从,心颇不说。
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奸宄用事,天下嫉之如仇。以得幸于天子,无敢言者。贽独以身当之,累上疏极言其弊。延龄日加谮毁。十一年春,旱,边军刍粟不给,具事论诉。延龄言贽与张滂、李充等摇动军情,德宗怒,贬贽为忠州别驾。
(节选自《旧唐书·陆贽传》)
材料二: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如此之流,未易悉数。使德宗尽用其言,贞观可得而复。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材料三:
丙子,上曰:“自古人主读书少有知道,知之亦罕能行之。唐德宗岂不知书,然所行不至,陆贽论谏谆复不已者,正欲德宗知而行之。朕每事以太宗为法,以德宗为戒。”夏四月庚戌,读贽所论裴延龄书,萧燧言:“君子未尝不欲去小人,然常为小人所胜。”五月己卯,萧燧奏读陆贽奏议圣语,上曰:“朕每见贽论德宗事,未尝不寒心,正恐未免有德宗之失。卿等可条具来上。”又曰:“德宗强明,不肯推诚待下,虽更奉天离乱,终不悔悟,此所以知其不振也。”是月,以进读陆贽奏议终篇,赐侍读萧燧等御筵及金器。
(节选自《宋史全文·宋孝宗》)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朕德A薄B致C兹D祸乱E亦运F数前G定H事不由人。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因为,与《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
B. 给,供给,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的“给”意思相同。
C. 格,推究,与《礼记·大学之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格”意思相同。
D. 更,音gēng,经历,与《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的“更”读音相同,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奉天解围后,德宗与陆贽谈到背离宗庙之事时流泪相对,德宗深深自责,陆贽则极力陈述招致祸患的是卢杞等人,这让德宗心生不悦。
B. 陆贽敢于独力对抗裴延龄,多次上书指陈其弊,为此常遭其诬陷;有一次裴延龄诽谤陆贽上报边军的情况是动摇军心,陆贽因此被贬。
C. 苏轼高度评价陆贽,将他与子房和贾谊相比较,认为他的智慧与子房相当而文才更胜于子房,辩才与贾谊相当而方法却不似贾谊粗疏。
D. 宋孝宗认为德宗不读书,所以不能将书中道理落实到行动中,陆贽不停进言劝谏,就是希望德宗重视读书,由此领悟道理并付诸实践。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
(2)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如此之流,未易悉数。
14. 苏轼和宋孝宗都认为“人主”应阅读陆贽的奏议,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
[唐]杜甫
天际秋云薄,从西万里风。
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
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
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雨晴
[明]夏云英
海棠初种竹新移,流水潺潺入小池。
春雨乍晴风日好,一声啼鸟过花枝。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诗颔联由观初晴美景想到久雨并未妨碍农事,流露出心念农事、关心民生的情感。
B. 杜诗颈联写诗人面对柳树枝叶稀疏、山梨果小微红的边塞苍凉之景,心情产生变化。
C. 夏诗第二句写潺潺流水汇入小池,以动衬静,展现美好静谧的自然环境,画面感强。
D. 杜诗以“西风”等写塞上的秋景,夏诗以“海棠”等写园中的春景,季节特征鲜明。
16. 两首诗的尾句都以鸟的意象收束,但一“入”一“过”,意境不同,各具情韵,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阅兵现场,受阅部队气势如虹,铁甲洪流彰显大国军威。小越观看过程中心潮澎湃,不禁想起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英雄人物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越运用人工智能绘图软件,输入归有光《项脊轩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绘制出了如下图的图画。
(3)小越在为“古诗中叠词的妙用”小论文搜集资料,他整理了上下句都运用了叠词的写景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调”字有两个读音,在“南水北调”中读“diào”,在“黄河调水调沙”中读“tiáo”。同为水利术语,发音不同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逻辑和语言智慧?
南水北调工程中的“调”读“diào”,因为它本质上是一项宏大的水资源“调动”工程。①这可以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水资源重新分配计划之一,②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建设跨越千里的输水系统,③将南方的水资源“调动”到北方。④工程修改了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⑤据统计,截至2025年2月,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突破700亿立方米。这种规模的“水搬家”,【甲】可谓一场名正言顺的“空间魔术”。
那黄河调水调沙中的“调”为什么不读“diào”呢?这就需要先全面了解这个工程。
黄河有含沙量高、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把大量泥沙冲刷到河里,【乙】这些泥沙在下游河道里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不仅影响行洪能力,还易引发洪水灾害,威胁周边安全。
黄河调水调沙的“调”需要精确计算和控制,它基于“水流携沙能力”这一水力学基本概念:流速越大,携沙越多。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调节水库泄水量和时机,找到水沙关系的最佳平衡点。
水利专家根据黄河的水情、沙情和天气确定放水时间、流量及持续时间。【丙】他们通过精确控制水库泄流量制造“人造洪锋”,冲刷下游河床,将沉积的泥沙带入大海,即减少了河床淤积,又增加了河道行洪能力。
通过调水调沙,水和沙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丁】黄河下游的河床不再“长高”,洪水威胁减轻,生态环境改善,泥沙入海还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营养。
由此可见,【戊】黄河调水调沙是一项精密的“调节”工程,所以“调”在这里读作“tiáo”。
水利上的一“调”两音,藏着中国水利工程对自然规律的精妙解读:前者是跨越上千公里的水资源战略调配,( );后者是对黄河水沙关系的科学调节,( )。两个“调”字奏响了中国人治水兴水的双重变奏,也体现了破解水资源困局的东方智慧。
18. 关于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处的成语“名正言顺”使用不当,应改为“名副其实”。
B. 【乙】处的“举世闻名”,跟本卷“阅读Ⅰ”里的“心旷神怡”构词方式不同。
C. 【丙】处有两个错别字,“锋”应写作“峰”,“即”应写作“既”。
D. 【丁】处和【戊】处两个句子里出现的双引号,作用都是表特殊含义。
19. 文中第2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最后一段两个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调兵遣将般重构水网格局 如厨师调味般重塑河床形态
B如厨师调味般重塑河床形态 如调兵遣将般重构水网格局
C. 水网格局的重构如调兵遣将 河床形态的重塑如厨师调味
D. 河床形态的重塑如厨师调味 水网格局的重构如调兵遣将
21. 人们往往通过层层追问来深入了解某个知识,材料正是按照这一认知习惯逐层推进介绍黄河调水调沙工程。请根据材料第4-7段写出四个问句,展示材料的介绍思路。
22. 多音字是中华文化中语言智慧的独特结晶,下面这则对联也是巧妙运用多音字的典范。请说明下联中划线部分的多音字读音及词意,并对下联的内容进行简单解释。
上联:调琴调新调,调调调来调调妙。
下联: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速发展的时代呼唤我们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以更好地发展自我,赢得未来。有同学认为合作讨论更有利于发展自身的能力和素养,也有同学坚持独立钻研更能推动个人成长。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阅读
  (一)阅读 Ⅰ
  1. B
  2. B
  3. ①A. 作实地踏勘 ②B. 借窗后植物之景 ③C. 强仿他处景致(或:强不同以为同 / 没有因地制宜)
  4. 多处引用各有侧重,①引用陶诗突显初期借景往往并非刻意;②引用李文则为指出 “借景” 需要提前策划;③引用辛词是为了强化巧于借景给人带来的感受;④多处引用从不同角度全面介绍了古代 “借景” 艺术的特点及巧妙之处。
  5. ①根据 “俗者屏之” 的原则,在垃圾站与公园之间设立彩绘板(或设置篱笆,垂以藤萝);②依据 “借景” 原则,在靠近河涌一侧设置长椅;③运用 “对景” 技巧,在口袋公园内设计互相呼应的小景致,形成小范围的借景。
  (二)阅读 Ⅱ
  6. A
  7. C
  8. ①山区学校设备简陋,但教师仍带领学生每天升旗,体现出民办教师坚守 “为国育才” 的教育理念。②学生们衣着单薄、身形黑瘦,但 “用力” 唱国歌坚持升旗,体现出爱国主义教育产生的作用。③界岭小学的升旗仪式朴素又庄重,国旗和太阳一道升起的画面,喻示着乡村教育的希望。
  9. ①余校长完全沉浸在授课的情境中,表现了他对教学事业的极度热爱与专注。②余校长结合不同学生情况进行指导,表现了他对学生的熟悉、惦念和关爱。③余校长在教育村长儿子说的话,体现出他希望学生能重视知识、以知识改变命运的态度。④余校长对 “傻” 与 “苕” 的分析,表现出他希望学生能自尊自强、展现界岭人尊严的心理。
  (三)阅读 Ⅲ
  10. BEH
  11. C
  12. D
  13. (1)所以政事上有时(或:有的)有缺点,(陆贽)大小事情一定陈述,因此(德宗)对他的关照对待(或:眷顾相待)更加优厚。(2)改正过错来顺应天道,排斥小人以消除百姓的祸患,像这些之类(合理的建议),很难全部列举出来。
  14. ①苏轼认为陆贽的奏议里有很多治国道理,人主可以由此启发圣明本性,成就治国功业。②宋孝宗认为可以从陆贽的奏议里了解德宗治国的失误之处,自己可以此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四)阅读 IV
  15. B
  16. ①杜诗中的 “入” 有融入、进入的意味,描写大雁飞入广阔天空,展现了苍茫旷远、开阔疏朗的边塞秋晴图,蕴含了诗人怡然放旷的情感。②夏诗中的 “过” 有掠过的意思,描写啼鸟穿行于花枝间的轻盈,展现了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江南春晴图,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闲适恬淡的喜悦之情。
  (五)名篇名句默写
  17. (1)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而)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 (3)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
  18. D
  19. ①,修改为 “这堪称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水资源重新分配计划之一”。④,修改为 “改变了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20. A
  21. ①黄河为何需要调水调沙?②调水调沙的依据与目标是什么?③专家如何实施调水调沙?④调水调沙取得了哪些成效?
  22. 下联的前两个 “种” 读 zhòng,意思是 “种植”(动词),后一个 “种” 读 zhǒng,意思是 “品种”(名词)。下联的内容是:种植花卉时挑选良种播种,这样所有品种都能茁壮成长、香气四溢。
  三、写作
  23.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