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微专题(三)金属及其化合物制备的“微流程设计”讲义 (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微专题(三)金属及其化合物制备的“微流程设计”讲义 (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31 11:3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微专题(三)金属及其化合物制备的“微流程设计”
1.了解常考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转化
(1)锌及其化合物
①Zn(OH)2+2OH-===[Zn(OH)4]2-;
②Zn(OH)2+2H+===Zn2++2H2O;
③ZnO+2H+===Zn2++H2O;
④ZnO+2OH-+H2O===[Zn(OH)4]2-。
(2)钒的化合物
①V2O5:两性氧化物,但以酸性为主,与碱发生反应,如V2O5+6NaOH===2Na3VO4+3H2O;有较强的氧化性,如能发生反应V2O5+6HCl(浓)===2VOCl2+Cl2↑+3H2O。
②NH4VO3:加热条件下不稳定,发生反应2NH4VO3V2O5+2NH3↑+H2O。
(3)铬的化合物
①Cr2O3:两性氧化物,Cr2O3+6H+===2Cr3++3H2O,Cr2O3+2OH-===2CrO+H2O。
②Cr(OH)3:两性氢氧化物,Cr(OH)3+3H+===Cr3++3H2O,Cr(OH)3+OH-===CrO+2H2O。
③CrO与Cr2O
a.可相互转化,2CrO(黄色)+2H+ Cr2O(橙色)+H2O。
b.强氧化性,如5H++Cr2O+3HSO===2Cr3++3SO+4H2O,2CrO+16H++6Cl-===2Cr3++3Cl2↑+8H2O。
(4)钛的化合物
①TiO2:能与浓碱溶液缓慢反应,TiO2+2NaOH(浓)===Na2TiO3+H2O。常用金红石制备钛:TiO2+2Cl2+2CTiCl4+2CO、2Mg+TiCl42MgCl2+Ti。
②TiCl4:暴露在潮湿空气中会冒出白烟,TiCl4+3H2O===H2TiO3↓+4HCl或TiCl4+2H2O===TiO2↓+4HCl。
(5)钴的配合物
①Co(Ⅱ)与H2O、Cl-配合的平衡转化:[Co(H2O)6]2+粉红色 [CoCl4]2-蓝色
②Co(Ⅱ)的配合物具有较强的还原性:Co2++6NH3―→[Co(NH3)6]2+[Co(NH3)6]3+
(6)锰的化合物
①MnO2:黑色粉末,锰元素为+4价,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②KMnO4:紫黑色晶体,锰元素为+7价,具有强氧化性,不同介质中还原产物不同,MnO(酸性)→Mn2+;MnO(中性)→MnO2;MnO(碱性)→MnO。
2.掌握“微流程”的分析方法
(1)“四线”分析法
(2)“四线”解读
①试剂线:分清各步加入试剂的作用,一般是为了除去杂质或进行目标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等。
②操作线:分离杂质和产品需要进行的分离提纯操作等。
③杂质线:分清各步去除杂质的种类,杂质的去除顺序、方法及条件等。
④产品线:工艺流程主线,关注目标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各步发生的反应或进行分离、提纯的操作方法,实质是目标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题型一从矿物中提取物质
【例1】 (2024·贵州卷)贵州重晶石矿(主要成分BaSO4)储量占全国以上。某研究小组对重晶石矿进行“富矿精开”研究,开发了制备高纯纳米钛酸钡(BaTiO3)工艺。部分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气体”主要成分是H2S,“溶液1”的主要溶质是Na2S
B.“系列操作”可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C.“合成反应”中生成BaTiO3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D.“洗涤”时可用稀硫酸去除残留的碱,以提高纯度
解析:重晶石矿(主要成分为BaSO4)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化为BaS溶液;加盐酸酸化,生成BaCl2和H2S气体;在BaCl2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Ba(OH)2·8H2O;过滤得到的溶液1的溶质主要含NaCl及过量的NaOH;Ba(OH)2·8H2O加水溶解后,加入Ti(OC4H9)4,进行合成反应,得到BaTiO3粗品,最后洗涤得到最终产品。由分析可知,A错误,B正确;“合成反应”是Ba(OH)2·8H2O和Ti(OC4H9)4反应生成BaTiO3,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未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洗涤”时,若使用稀硫酸,BaTiO3会部分转化为难溶的BaSO4,故不能使用稀硫酸,D错误。
【即时训练1】 (2024·河北邢台高三期末质检)利用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3,还有SiO2、FeO、Fe2O3等杂质)为原料,通过硫酸法制备钛白粉(主要成分为TiO2)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C )
已知:“酸浸”后钛主要以TiO2+形式存在。
A.“酸浸”时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TiO3+4H+===TiO2++Fe2++2H2O
B.检验还原反应是否完全可以选择KSCN溶液
C.结晶操作为蒸发结晶
D.在实验室灼烧TiO2·xH2O需要在坩埚中完成
解析:“酸浸”后钛主要以TiO2+形式存在,可知“酸浸”时,FeTiO3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TiOSO4和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TiO3+4H+===TiO2++Fe2++2H2O,A正确;铁粉作用主要是将Fe3+还原为Fe2+,完全反应后溶液中不含Fe3+,因此加硫氰化钾溶液,若溶液不变红,说明已经完全反应,B正确;结晶操作应为降温结晶,C错误;实验室在坩埚中灼烧固体,D正确。
题型二从工业废料中提取物质
【例2】 (2023·福建卷)从炼钢粉尘(主要含Fe3O4、Fe2O3和ZnO)中提取锌的流程如下:
“盐浸”过程ZnO转化为[Zn(NH3)4]2+,并有少量Fe2+和Fe3+浸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盐浸”过程若浸液pH下降,需补充NH3
B.“滤渣”的主要成分为Fe(OH)3
C.“沉锌”过程发生反应[Zn(NH3)4]2++4H2O+S2-===ZnS↓+4NH3·H2O
D.应合理控制(NH4)2S用量,以便滤液循环使用
解析:“盐浸”过程ZnO转化为[Zn(NH3)4]2+,消耗氨气,浸液pH下降,需补充NH3,A正确;根据题中信息可知,Fe2O3、Fe3O4只有少量溶解,通入空气氧化后,Fe2+和Fe3+转化为Fe(OH)3,所以滤渣的主要成分为Fe3O4、Fe2O3和少量的Fe(OH)3,B错误;“沉锌”过程发生的反应为[Zn(NH3)4]2++4H2O+S2-===ZnS↓+4NH3·H2O,C正确;应合理控制(NH4)2S用量,以便滤液循环使用,D正确。
【即时训练2】 (2024·江西重点中学联盟3月联考)Co3O4在磁性材料、电化学领域应用广泛,利用钴渣主要含[Co2O3、FeO]制备Co3O4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已知Fe(OH)3的Ksp为4.0×10-38,当离子浓度≤1×10-5 mol·L-1时认为该离子沉淀完全。
A.“浸取”时为提高Co的浸取率,应采取高温
B.H2O2在“浸取”中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
C.除铁时pH调节至碱性,确保将铁完全除去
D.煅烧时每生成1 mol Co3O4反应转移2 mol电子
解析:“浸取”时若采取高温会使过氧化氢分解,降低浸取率,A错误;Co2O3、FeO在酸性条件下分别被过氧化氢还原为Co2+和氧化为Fe3+,H2O2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B正确;Fe3+完全沉淀时,pH约为3,故除铁时pH调节至弱酸性,确保将铁完全除去,C错误;煅烧时每生成1 mol Co3O4,则有3 mol CoC2O4被消耗,转移电子总数为8 mol,D错误。
1.(2024·江西赣州高三期中联考)从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回收铜和银的流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 试剂Ⅰ可以是盐酸或稀硫酸
B.流程中涉及的反应均是氧化还原反应
C.生成银氨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AgCl+2NH3·H2O===[Ag(NH3)2]++Cl-+2H2O
D.若试剂Ⅱ是甲醛,1 mol甲醛参加反应最多生成4 mol Ag
解析:滤渣Ⅰ是铁和铜的固体混合物,要得到铜单质,需要除去铁,因此试剂Ⅰ可以是盐酸或稀硫酸,A正确;NaCl和AgNO3反应生成滤渣Ⅱ(即AgCl),AgCl和氨水生成银氨溶液的反应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生成银氨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AgCl+2NH3·H2O===[Ag(NH3)2]++Cl-+2H2O,C正确;1 mol甲醛参加反应最多生成4 mol Ag,D正确。
2.(2025·安徽池州高三期末)以炼铁厂锌灰(主要成分为ZnO,含少量的CuO、MnO2、Fe2O3)为原料制备ZnO的工艺流程如下,已知浸取工序中ZnO、CuO分别转化为[Zn(NH3)4]2+和[Cu(NH3)4]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浸取”需控制温度,较高温度不利于提高浸取率
B.滤渣①用稀盐酸处理后得到MnO2固体
C.“煅烧”时加入焦炭可提高ZnO的产率
D.“除杂”工序的反应主要是Zn+[Cu(NH3)4]2+===Cu+[Zn(NH3)4]2+
解析:“浸取”时温度过高会导致碳酸氢铵和氨水分解,A正确;锌灰(主要成分为ZnO,含少量的CuO、MnO2、Fe2O3)浸取时,ZnO、CuO转化为[Zn(NH3)4]2+、[Cu(NH3)4]2+,MnO2、Fe2O3不反应,滤渣①的主要成分为Fe2O3和MnO2,用稀盐酸溶浸时,Fe2O3溶解,得到MnO2,B正确;滤液①中含有[Zn(NH3)4]2+、[Cu(NH3)4]2+等,加入锌粉时,发生反应:Zn+[Cu(NH3)4]2+===Cu+[Zn(NH3)4]2+,从而除去杂质[Cu(NH3)4]2+,D正确;滤液②经过蒸氨沉锌操作获得沉淀ZnCO3·Zn(OH)2,最后煅烧获得ZnO,“煅烧”时加入焦炭,ZnO会变为单质Zn,会降低ZnO的产率,C错误。
3.(2025·江苏淮安高中校协作体高三期中联考)一种从某钒矿石(主要成分为V2O5、Al2O3、Fe2O3和SiO2)中提钒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酸浸的温度应控制在80 ℃,(VO2)2SO4易水解。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氯化焙烧”时气体与矿料逆流而行的目的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B.“氯化焙烧”“酸浸”和“还原”的操作过程中均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C.“酸浸”的温度不宜过高的目的是防止VO过度水解
D.“操作X”使用的主要玻璃仪器有梨形分液漏斗、烧杯
解析:“氯化焙烧”时气体与矿料逆流而行的目的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A正确;“氯化焙烧”和“还原”的操作过程中均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酸浸”的过程中各物质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VO易水解,升高温度促进水解,所以“酸浸”的温度不宜过高的目的是防止VO过度水解,C正确;“操作X”为反萃取、分液,需要烧杯、梨形分液漏斗,D正确。
4.(2024·湖北武汉高三期中联考)钯是航天、航空高科技领域的重要材料。工业用粗钯制备高纯度钯的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酸浸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Pd+6HCl+4HNO3===H2PdCl6+4NO2↑+4H2O
B.“热还原”中每生成1 mol Pd的同时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8 mol
C.化学实验中可利用氯钯酸根离子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NH
D.在“酸浸”过程中为加快反应速率可用浓硫酸代替浓盐酸
解析:据题图可知,酸浸时反应物有Pd、浓硝酸和浓盐酸,产物有NO2,中和过程为非氧化还原过程,说明酸浸后Pd的化合价应为+4,存在形式为PdCl,结合得失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可知化学方程式为Pd+6HCl+4HNO3===H2PdCl6+4NO2↑+4H2O,A正确;根据元素守恒生成的气体应为HCl和NH3,生成1 mol Pd,则消耗1 mol氯钯酸铵,根据元素守恒可知可生成2 mol NH3和6 mol HCl,共8 mol气体,B正确;氯钯酸铵为红色沉淀,所以若某溶液中含有铵根,滴入含有氯钯酸根离子的溶液可以生成红色沉淀,有明显现象,可以检验铵根,C正确;溶解过程中盐酸电离出的Cl-与Pd4+生成络合物,促使Pd转化为Pd4+的反应正向移动,从而使Pd溶解,若换成浓硫酸,无法生成络合物,会使溶解的效率降低,D错误。
5.(2024·安徽滁州一模)以钴渣(主要成分是CoO、Co2O3,含少量Ni、Al2O3等杂质)为原料制取CoCO3,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已知:
①碱性条件下,Co2+会转化成Co(OH)2;
②Ni2+被萃取原理:Ni2+(水层)+2HA(有机层) NiA2(有机层)+2H+(水层)。
A.试剂X为稀硫酸
B.“酸浸”中Co2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O3+6H+===2Co3++3H2O
C.为保证工艺所得产品的纯度,萃取过程中,添加萃取剂应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进行
D.“沉钴”时,应向上一步所得含Co2+的溶液中逐滴滴加Na2CO3溶液,以提高CoCO3产率
解析:由Ni2+被萃取原理可知,加入酸使平衡逆向进行,则试剂X为稀硫酸,A正确;“酸浸”中Co2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O3+SO2+2H+===2Co2++SO+H2O,B错误;若萃取剂的总量一定,分次加入相当于不断降低物质的浓度,提高萃取效率,比一次加入效果更好,C正确;由已知①可知,碱性条件下,Co2+会转化为Co(OH)2,故“沉钴”时,向含Co2+的溶液中逐滴滴加Na2CO3溶液,Co2+过量,可以提高CoCO3的产率,D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