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世说新语》二则
刘义庆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世说新语》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学习“留、删、换、调、补”文言翻译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诚实守信的中华传统美德。(难点)
咏雪
刘义庆
【望梅止渴】
《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传令道:“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他们凭借着这个念头,最后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新课导入
走进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作有《世说新语》、《幽明录》等。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记述汉末至晋宋间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逸事,较全面的反应当时士族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内容上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篇,如:曹植七步成诗、望梅止渴、祢(mí)衡击鼓骂曹、子猷(yóu)访戴等。
整体感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傅(fù) 骤(zhòu) 撒(sā) 拟(nǐ) 差(chā) 絮(xù) 凝(nínɡ)
整体感知
文言翻译原则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整体感知
文言翻译方法
留:保留指原文中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删:无实义的虚词,可酌情删去。
换:把古今异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
调:特殊句式翻译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语序;
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 ②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③定语后置 ④宾语前置
补:文中省略的主语、宾语,单音节补双音节等翻译时必须补出;
整体感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子女,泛指家里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章的义理
像什么
高兴地
样子
不如,不及
是,就是
急
不久,一会儿
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拟,相比
趁,乘
整体感知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儿侄女谈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整体感知
4.简要概括这个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融洽、儒雅、温馨的家庭氛围。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5.文章中的家庭氛围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深入探究
“柳絮因风起”更好。柳絮与盐相比更轻盈更像雪,它写出了雪花在风中飘舞的轻盈姿态;又用春景写冬景,给人带来春天般的感受,写景形、神兼备,更具美感和诗意,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这个比喻神似,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雪骤”,说明雪下得猛烈密集,只见雪粒、片直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这个比喻形似,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1.把大雪纷飞的情景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为什么?
从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认为“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更好。
深入探究
一乐,感家庭雅趣之乐,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
二乐,欣赏后辈才智之乐,对自己命题获得两个妙答的开心;
三乐,赞赏兄女聪慧之乐,对兄女说法的表示赞赏。
2.你如何理解“公大笑乐”这个反映?
深入探究
文章结尾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没有明确的评价,只是“大笑乐”,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3.文章最后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苏轼: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曾国藩:读书、耕作、孝悌、睦邻。
习近平主席: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作业拓展
你还知道古今哪些家风传承的名言或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行
刘义庆
复习导入
《世说新语》是由___(朝代)临川王____组织编写的一部_____,主要内容是记载了从____到____时期___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的两则分别出自__篇和___篇。
南朝宋
东晋
汉末
士大夫
《言语》
《方正》
志人小说集
刘义庆
整体感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不(fǒu) 哉(zāi) 委(wěi) 惭(cán)
整体感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相约同行。期,约定
正午时分
才
当时
离开
丢下
同“否”
对别人父
亲的尊称
到
嬉戏
离开
整体感知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对别人的尊称
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丢下
意动用法,
感到惭愧
代词,指元方
拉
回头看
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不讲信用
没有礼貌
而,表顺接
整体感知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中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仍然没到,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没有来,已经离开了。”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午时分,到了正午您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牵拉陈元方(道歉),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
整体感知
(1)古今异义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②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丛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③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④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用
⑤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整体感知
(2)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
(3)词类活用
友人惭:意动(主观)用法,感到惭愧
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4)省略句:(友人)过中不至 太丘舍(友人)去
深入探究
1.课文中元方和友人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那里可以体现出来?
人物 体现 特点
君、家君
日中不中,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入门不顾
过中不至
尊君
非人哉
友人惭
元方
友人
懂礼识仪
机敏勇敢
正直率真
不守信用
懂礼
粗鲁
知错就改
深入探究
第一,他懂得“诚信”的重要;
第二,他懂得“守礼”的重要;
第三,能据理力争,维护父亲的尊严;
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坚持自己的立场。
2.《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品行刚正,不怕因坚持做正确的事情而得罪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深入探究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
不失礼。友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态度恶劣,元方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表现他性格率直、好恶分明,符合七岁小朋友性格特点,不应责备求全。
失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友人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而且他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使得客人陷入尴尬之境,所以也可以说是无礼。
读懂故事
从这个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主旨归纳
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以礼待人,为人要方正,还要知错能改。
拓展延伸
古人称谓有敬辞和谦辞
判断下列词语是敬辞还是谦辞。
令尊:__
惠存:__
家君:__
令堂:__
贤弟:__
赐教:__
高朋:__
令郎:__
令爱:__
家慈:__
愚兄:__
敝人:__
寒舍:__
垂青:__
奉陪:__
敬辞
敬辞
敬辞
敬辞
敬辞
敬辞
敬辞
敬辞
敬辞
敬辞
谦辞
谦辞
谦辞
谦辞
谦辞
找出与”礼“”信“相关的名言警句或小故事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