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共7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共7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31 13:3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学期第三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词句,学会运用准确的词语和多样的句式进行描写表达。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发展比较、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文中描写的自然之美与童真童趣之美,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并生动描绘事物的审美表现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童年时代的学习生活场景,体会传统文化中私塾教育的特点,增进对不同时期文化现象的理解。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方法:学习作者描写景物和叙事的方法,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以及按空间顺序写景等。
- 对比生活特点:理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不同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如百草园生活自由欢乐,三味书屋生活相对严肃但也有读书的乐趣。
教学难点: 体会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百草园自由生活的怀念,也有对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独特情感,需要结合社会背景和鲁迅的成长经历来理解。
-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这些语句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作者的无奈、惋惜等复杂情感。
情境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的童年都像一幅独一无二的画卷,或许有洒满阳光的小院,或许有藏着秘密的角落。鲁迅先生也有这样一段难忘的时光——他曾在一个叫“百草园”的园子里追过蝴蝶、拔过何首乌,也曾在“三味书屋”里跟着先生念书、偷偷画画。今天,就让我们推开时光的门,跟着他一起回到那个既有草木清香,又有笔墨书香的童年,去看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藏着怎样的故事。
百草园
三味书屋
知识讲解
鲁迅
(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知识讲解
鲁迅六岁时入私塾,12岁至17岁在三味书屋读书。
21岁去日本学医,寻求救国之路,后来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他以犀利的笔,战斗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知识讲解
知识讲解
探寻背景
本文是一篇写于1926年9月18日的回忆性散文,当时鲁迅被反动派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假,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后来收入到《朝花夕拾》散文集中。
知识讲解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夕拾”喻中年以后回忆往事,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他是为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它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朝花夕拾》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朝花夕拾
知识讲解
文体知识
本文文体属于散文。
散文属于记叙文体,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
知识讲解
背景介绍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是绍兴城内新台门寿怀鉴先生寓所内的一间房子,用作书塾,在鲁迅家附近,鲁迅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知识讲解
塾师寿镜吾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鲁迅的书塾老师寿镜吾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知识讲解
(1)窜(  )
(2)攒聚(  )
(3)油蛉(  )
(4)斑蝥(  )
(5)蟋蟀(   )
(6)竹筛(  )
(7)确凿(  )
(8)脑髓(  )
(9)蝉蜕(  )
(10)人迹罕至(  )
(11)秕谷(  )
(12)倜傥(   )
(13)锡箔(  )
(14)菜畦(  )
(15)yōnɡ zhǒnɡ(   )
(16)xiānɡ yí(   )
(17)书shú(  )
(18)fānɡ zhènɡ(   )
(19)bó xué(   )
(20)人声dǐnɡ fèi(   )
(21)yuān bó(   )
(22)xiāo shì(   )
cuàn
cuán
línɡ
máo
shuài
shāi
záo
suǐ
tuì
hǎn

tì tǎnɡ


臃肿
相宜

方正
博学
鼎沸
渊博
消释
(23)觅食( )
(24) 轻捷( )
(25) 鉴赏( )
(26) 云xiāo( )
(27) tǎng若( )
(28 ) kuī甲( )

jié
jiàn



(29) sù rú(   )
(24)拗:
宿儒
(  )使弯曲,使断,折:竹竿~断了。
(  )不顺,不顺从:~口。~口令。
(  )固执,不随和,不驯顺:执~。~不过他。
ǎo
ào
niù
知识讲解
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没有办法。
正派。
方正:
消释:
机关:
无从:
溶解。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和蔼: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知识讲解
淋漓:
形容畅快
高枕而卧:
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确凿: 。
(2)轻捷: 。
(3)菜畦: 。
(4)云霄: 。
(5)相宜: 。
(6)质朴: 。
(7)博学: 。
(8)倜傥: 。
(9)人迹罕至: 。
(10)人声鼎沸: 。
确实
轻快敏捷
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田地
极高的天空。旧时比喻极高的地位
适宜
朴实,不矫饰
学问广博精深
洒脱,不拘束
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知识讲解
知识讲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的生活(1—8)
三味书屋的生活(10—尾)
过渡
承上启下
(9)
空间顺序
理清文章思路:以空间变化为顺序安排材料
知识讲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
(童年乐园)
三味书屋
(学习生活)
优美的景物
迷人的传说
有趣的活动
书屋环境
教书先生
学习内容
读书生活
美女蛇
雪地捕鸟
过渡
承上启下
(9)
知识讲解
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1. 从“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
2.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3.第9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
知识讲解
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乐园”之“乐”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从……到……”表明课文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概括内容:文章记述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经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题目分析)
知识讲解
谈谈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百草园:我的乐园。 (第1段)
三味书屋:最严厉的书塾。(第9段)
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有没有矛盾
不矛盾。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而“似乎”,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知识讲解
第1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为什么百草园是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答案 在百草园中,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我”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知识讲解
百草园
百草园
的美景(第2段)
美女蛇
的故事(第3—6段)
雪地
捕鸟(第7、8段)
百草园之乐
有趣的动植物
神奇的传说
雪地捕鸟的乐趣
夏秋的美丽
景物
不必说:
菜畦、石井栏、
皂荚树、桑椹
也不必说:
鸣蝉、黄蜂、叫天子
单是……
油蛉、蟋蟀、
蜈蚣、斑蝥
静物
动物




就有……
何首乌、木莲
覆盆子
动物
静物
整体
局部
知识讲解
知识讲解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不仅突出了“单是”下面的内容,还突出鲁迅对儿时趣味描述时的欣喜,有力地表现出百草园的乐趣之多。
本段
写作顺序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
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整体
后局部
后动物
先静物
先动物
后静物
单是……
就有……
何首乌藤
木莲藤
木莲果
何首乌根
覆盆子
低唱
(声音)
弹琴
(声音)
缠络
(形状)
像莲房
臃肿

像小球
又酸又甜

动物
静物
啪/喷
(声音)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翻/按
(动作)
(形状)
(形状)
(形状)
(味道)
中间结合叙写人的行为和动作
(局部)
本段中写了哪些美好景物?各抓住了什么特点来描绘?
夏秋的美丽
景物
知识讲解
语言特点分析
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 的小球。
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景物描写的手法看: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1.抓住特征,描写有序
2.观察细致,角度多样。从颜色(视觉)、形状(触觉)、声音(听觉)、味道(味觉)来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
3.语言准确、生动。多修辞、多修饰、多形容词、多动词。
借助“精准的形容”表情达意,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知识讲解
知识讲解
课文第2段描写了很多百草园的景物,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着对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方法做简要分析。
(1)生动形象,形、声、色、味俱全。
视觉——色彩:碧绿、紫红、黄;
视觉——形态: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
听觉——长吟、低唱、弹琴。
味觉——又酸又甜。
(2)层次井然有序。
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由主要到次要)
空间:静态景物由低到高,动态景物由高到低。
时间:春、夏、秋(后文有冬天)。
本段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讲解
本段记叙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既写出鸟儿的轻灵,又写出了孩子的羡慕之意;
“低唱、弹琴”则写出了我对虫声的欣赏;
“斑蝥”在儿童心里简直是一个奇妙的玩具,字里行间渗透了我的好奇逗乐的心理;
写“覆盆子” 的形、色和味,都透露出一股喜爱之情。
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知识讲解
不必说碧绿的草丛,嶙峋的怪石,高大的白杨,火红的石榴花;也不必说喜鹊站在枝头鸣叫,细长的蜻蜓停在月季花上,成群的麻雀在树间飞来飞去。单是周围的篱笆墙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蝈蝈在这里吟唱,蟋蟀们给它伴奏。有时会捉到螳螂;偶尔还会捉到叩头虫,倘若用手捏着它的肚子,让它的头朝向你,就可以看见它向你“磕头求饶”了。牵牛花攀缘着,在早晨就开出红色、蓝色的花;还可以摘到野草莓,它有一种酸酸的味道。
知识讲解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答案 ①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形:高大、肥胖、臃肿、小球。声:长吟、低唱、弹琴。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味:又酸又甜。春景:桑葚、菜花。夏景:鸣蝉。秋景:蟋蟀。
②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了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④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石井栏“光滑”表明它被人长年累月地摸,写出少年的“我”多次好奇地摸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因为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知识讲解
景物描写的方法
1.移步换景,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抓住特点,准确描摹。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运用形象的比喻。
4.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摹景物。
5.运用想象写景。
6.侧面描写,突出景物特征。
7.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知识讲解
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4.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性格。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7.照应标题。
知识讲解
美女蛇的传说
六要素 课文
时间 先前
地点 古庙里
人物 读书人、老和尚、美女蛇
起因 读书人晚上听到一个美女叫他
经过 老和尚识破了秘密,帮助读书人治美女蛇
结果 美女蛇被老和尚治死了
知识讲解
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你认为能否删去,说说理由。
不能删去,“美女蛇”的故事是插叙。
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童年的“我”心目中世界奇特的色彩,是全文的有机构成部分。这个故事符合儿童的好奇心,,引起了“我”的担忧、幻想,使“我”得到了一些教训,悟出了一些道理,从而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因此,写“美女蛇”的故事,实际上突出了百草园是一个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
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何作用?
答案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无限趣味。
知识讲解
这几段运用了何种记叙的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记叙方法:插叙
作用: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
知识讲解
阅读课文第7-8段,并思考问题: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写法: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作用: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雪后的百草园有什么好玩的?
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知识讲解
从炼字角度赏析下列句子,品味语言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连续用“扫”“露”“支”
“撒”“系”“牵”“看”
“拉”“罩”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而又富有层次地描绘着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体现了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为什么要写捕鸟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无穷乐趣。再次暗点乐园。
知识讲解
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答案 (1)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2)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动词的表达效果
动词的运用,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都能取得形神兼备的表达效果。赏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联系文章主题思想。品析动词在句中的作用,首先要考虑这个动词与文章中心的关系,看看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2)联系具体人物形象。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文章中要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去把握这些动词的作用。
(3)结合作者思想感情。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的,品析词语时,要考虑这个词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格式] (1)运用××动词,描写(展现)了……过程,表现了……;(2)××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表达了……。
知识讲解
朗读课文第9段,并思考问题:
1.“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
三个“也许”——他在反复揣测,认为可能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预示着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将是截然不同的一块天地。
2.“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是“我”从老师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知识讲解
分析过渡句段的作用
过渡句,指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的句子。过渡段,简单地说就是在两个内容不同的段落中间,起上下衔接作用的段落。“分析过渡句(段)及其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见考点。
考查形式
①文中第x段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的上下两部分是如何衔接起来的?试加以分析。
方法技巧
回答过渡句(段)的作用注意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方面,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方面,就是要由上面的xx内容向下过渡,引出下面的xx内容。
知识讲解
“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知识讲解
第九段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之情。
第九段
结构上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一句:“不知道”三个字,表明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
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让人反感。
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
因此,第九段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之情。
知识讲解
课堂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
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
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
乐于捕鸟活动,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知识讲解
三味书屋:“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hǎi)”的古语。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知识讲解
(10) 书屋内的陈设
(11) 对先生的印象
(12-16) 询问怪哉虫
(17-20) 后园寻趣
(21-23) 师生读书
(24) 做戏、画画
三味书屋
知识讲解
童年时候的“我”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三味书屋环境
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第10段、第17段的描写)
由于鲁迅对三味书屋十分熟悉,很有感情,所以描述的竹门、匾、梅花鹿等虽只寥寥数语,也使读者如亲目所睹。
知识讲解
三味书屋
书屋环境
书屋先生
学习内容
读书生活
清新淡雅,感动新鲜
方正、质朴、博学严而可亲可敬
脱离实际、单调枯燥
有趣:到后院自寻乐趣、做游戏、画画
知识讲解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位于都昌坊口11号。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   书房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匾额下方是一张松鹿图,两旁屋柱上有“至乐无声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诗书”一幅抱对,匾中抱对皆为清代书法家梁同书的手笔。   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桌面右边有一个鲁迅亲手刻下的“早”字。一次鲁迅上课迟到,受到先生的严厉责备,他就在自己课桌的右边桌沿上刻了这个“早”字,时时提醒自己,此后果然就没有迟到过。
三味书屋
知识讲解
三味书屋:寿镜吾说,三味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内容获得深长的滋味。
三味书屋
知识讲解
寿镜吾先生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知识讲解
作者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寿镜吾老先生?从中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1)外貌描写,如“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写出了他的年老,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学识渊博;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表现出他的古板严肃;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表现出他对好文章的热爱。
(2)从中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老师。
对寿镜吾老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现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小结
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你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严”还是“趣”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1.行礼方面
【严】两次行礼——拜孔子、拜先生:严格的学习规矩。
【趣】对着扁和鹿行礼、“算是”:“算是”对规矩的调侃。
【小结】行礼方面:三味书屋有严格的学习规矩,但在小鲁迅看来,却像是在做游戏。
知识讲解
你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严”还是“趣”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2.课堂方面
【严】“不应该问”“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压抑的学习氛围。
【趣】偷跑进书屋后面的园子、“人声鼎沸”地读书、在指甲上做戏、画画儿:天真、可爱的童心。
【小结】课堂方面:问“怪哉虫”体现了儿童好奇的天性,三味书屋枯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抑制了儿童的好奇心,但天真、可爱的童心是压抑不住的。
3.老师方面
【严】“怒色”“人都到那里去了”:疾言厉色的先生。
【趣】“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陶醉而可亲的先生。
【小结】老师方面:
严厉的先生,并不常用体罚的手段。课堂上,严厉的先生与调皮的儿童都自得其乐。
知识讲解
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吗 有哪些趣事呢
不是枯燥无味。可以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在老师读书很认真的时候偷偷画画儿。
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段再现了怎样的私塾教育?
四个片段。
一是提问“怪哉”一虫的事。
二是写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去自寻乐趣。
三是写师生读书的场面。
四是写学生做游戏,画画儿。
私塾教育扼杀儿童好奇求知的天性,教育的内容不符合儿童的特点,教育的方法单一呆板。
知识讲解
关于提问“怪哉”一虫的故事情节
“很想知道,而且是详细地知道”,
“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
“似乎”
一个“才”字 ;
“只要读书”的“只要”和“我就只读书”的“只”: 。
“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严厉”一词照应前文 。
后来好起来了的原因没有正面说,但从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这一享受可以侧面看出,是因为 。
可见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可见时机选择得很好;赶忙,可见问的情态。
则表现出提问后偷偷向老师一瞥的所见。儿童的心理、表情、态度表现得活灵活现。提问碰壁后的心理活动也写得非常符合儿童的特点。
我的勤奋好学博得了先生的好感。
第9段中“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一句。
具体地表现了碰壁后儿童的求知欲受到的束缚和挫折
引出了碰壁后的心理活动
知识讲解
这里连用了两个“也”:
“也有一个园”的“也”照应前文已写过一个百草园,把上下文自然衔接起来;
“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的“也”则说明这个园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但学生们却同样玩得有滋有味。
爬、折、寻、捉、喂则具体的写出了寻到的乐趣,反衬了三味书屋读书生活单调和枯燥。
戒尺、罚跪则反映了封建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后性——认为不打不成才。
两个“不常用”,“蹓到花园去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能太多太久。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这些都说明在当时的封建教育制度下,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他对学生是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
先生极方正,质朴,博学,渊博,鲁迅对他一直都非常尊敬,他否定的是封建教育制度,而不是自己的老师。
关于提问“怪哉”一虫的故事情节
知识讲解
怎样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先生”这样做可取吗 为什么
私塾的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更何况提问的是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 这大概是先生不作答并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育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知识讲解
师生读书和学生做戏画画的场面
朗读是私塾教育主要的学习方法,鲁迅在这里用直接引用法再现了师生当年的读书情景,这情景给童年的鲁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的内容表现了封建教育内容的陈腐、艰深,脱离儿童的实际。
先生读书入神时,学生做戏、画画儿,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儿童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和写一个有钱的同窗已经做了店主,既是回忆,亦语含幽默。
知识讲解
怎样理解先生对学生提问的态度?
学生提问应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使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苦中有乐
苦”:要求严厉,不自由
①先生严肃;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④读书苦:难读,难懂。
“乐”:快乐
作者对早年读书生活的回忆重心并不在其苦,而在其乐。写了读书时偷跑进后花园折腊梅花、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还写了被老师发现,回书屋,“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听老师一个人大声入迷地朗读;又有趁老师读书入迷,“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等课堂生活的细节描写。其中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儿童的快乐,一种成年人再也没有的单纯的快乐。
三味书屋
过渡
环境
活动
留恋
严肃
枯燥
也有趣
对老师
方正,质朴,博学
不回答“我”的问题
有戒尺不常用
读书入神时学生可画画
恭敬
不满
开明
知识讲解
知识讲解
百草园 三味书屋
学习环境 开阔、优美 封闭、压抑
教书先生 亲切耐心的长妈妈和闰土的父亲 死板、冷漠的老先生
学习内容 自然景物、故事、捕鸟:神奇有趣 不懂的古文:枯燥
知识讲解
“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的生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相同之处:充满趣味,有快乐的童年回忆。(在三味书屋时会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等;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和画画儿的乐趣)
不同之处:“百草园”的生活无拘无束,随意而充实;“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虽然有趣味,但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受充分的自由。(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存在一些不满:拘束的礼节;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读书内容枯燥难懂等)
“我”的变化:从天真烂漫、自由自在到受到规矩拘束。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适应有限制的生活。(进书塾前有些无奈和淡淡的忧伤,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要将自己送到书塾;问“怪哉”虫后,明白做学生是不该问这些事的;后来作者在三味书屋同样玩儿得有滋有味)
变化的原因: 随意而充实的童年生活是宝贵的财富,而生活的种种限制也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三味书屋是全城最严厉的书塾,有一位严慈相济的教书先生,在读书生活中“我”学会了礼节,接受教化,逐渐成长)
知识讲解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寄寓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教师点拨:发散思维,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观点一】“我”在“百草园”中感受到了自由、纯粹的童年快乐,而在“三味书屋”中体会到压抑、沉重的成长压力。这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保护孩童天真本性的重要性,也更清楚地认识了封建教育的落后与腐朽。
【观点二】“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成长的两个精神空间,“百草园”中自由、无虑的成长岁月和“三味书屋”中严厉、枯燥的学习经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正是借此表达对孩童纯真、美好天性的赞美,对快乐童年的怀恋。
【观点三】“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串全文的是快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活泼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知识讲解
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 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看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 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我认为作者是怀着热烈而又深沉的感情来写《朝花夕拾)的。
首先,从写作背景看,作者对《朝花夕拾》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有过明确的说明,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当时,作者正处于生活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只能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解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其次,从书中内容可体会到作者对往事的深情回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无论是写百草园的生活,还是写三味书屋的生活,都充满了天真烂漫和自由快乐的心理。再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通过记述阿长的一些琐事,尤其是买《山海经》一事,由衷地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和尊敬之情。
总之,《朝花夕拾》可以说是一曲回忆往昔生活的恋歌。
知识讲解
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
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
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1.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4.第2自然段顺序鲜明,视觉==>听觉==>味觉
知识讲解
写作特点
中心主旨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描写,表现作者出对百草园美好生活的留念,同时表达了作者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也暗含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的批评。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 ”字
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
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
乐于捕鸟活动,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知识讲解
百草园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思想感情
知识讲解
百草园
空间顺序
(1-8)
(10-24)
(9)
枯燥无味的书塾
三味书屋
自由快乐的乐园
景物有声有色,充满乐趣。
内容:枯燥
美女蛇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情趣。
雪地捕鸟,带来无穷乐趣。
形式:单调
环境:压抑
对比
知识讲解
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