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文学常识填空
《岳阳楼记》是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________应好友巴陵郡太守________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一篇散文。岳阳楼与湖北武汉________________、江西南昌____________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B.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谪守(zhé) 隐曜(yào) 浩浩汤汤(tāng)
B.怒号(háo) 皓月(hào) 朝晖夕阴(huī)
C.淫雨(yín) 樯倾(qiáng) 岸芷汀兰(dīng)
D.骚人(sāo) 薄暮(bó) 山岳潜形(qiǎn)
4.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1)谪守巴陵郡 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明年 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朝晖夕阴 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迁客骚人 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连月不开 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前人之述备矣
B.览物之情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属予作文以记之
6.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感极而悲者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而或长烟一空 一食或尽粟一石
C.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属予作文以记之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句运用了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洞庭湖气势宏大、水面宽阔、天气多变的特点。
B.“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连用四字短语,层层渲染,写出了洞庭湖上阴雨连绵的凄楚景象。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洞庭湖恬静幽美的秋天夜景。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古仁人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的人生境界。
8.根据课文填空
(1)《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 ”。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衔远山,吞长江”之后,又用两个四字句“ , ”极写洞庭湖的辽阔与壮美。
(3)《岳阳楼记》中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的句子是“ , ”。
(4)《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 ”。
(5)《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10.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11.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请分析作者的用意。
12.作者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二)柳子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 佣乎吏,使司平 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④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 ,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注:①什(shi)一:十分之一。②司平:掌管治理。③直:同“值”,报酬。④假令:代理县令。
13.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去国怀乡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略无阙处
C. 然则何时而乐耶 太守之乐其乐也也
D. 微斯人 斯是陋室
14. 下列对语段(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
B. 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
C. 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
D. 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
15. 把语段(一)中划横线是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6. 简要分析语段(一)是如何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炉的。
17. 语段(一)(二)都谈到为官的职责,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两者的共同点。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泛浙河而南,舍舟登陆,有地曰渔浦,土沃以亢,池园树林,硕美蕃茂,鱼稻充羡,百货之所趋,行旅之所集聚,似市而不浇[注],近野而不俚,故其人多优游而好文。其尤以礼让为人望者,称华氏。余自京师还,华氏之秀者曰拱辰,侍其父候于河浒,逆予至其家,馆于宾次。率其兄弟庭揖毕俯身自东阶趋退足武相蹈不越尺寸。徐与之言,长少相顾,择辞而发,恳然不烦,秩然不畔于理,皆良士也。视其室名则曰“埙篪”,而予昔之所书者。拱辰谓盍有以记之?
(节选自宋濂《埙篪轩记》)
[注]浇:浇薄,指社会风气不好。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
率其兄弟A庭揖毕B俯身C自东阶趋退D足武相蹈E不越尺寸。
1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泛浙河而南,舍舟登陆。
(2)其尤以礼让为人望者,称华氏。
20.埙、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文中“埙篪”是室名,寄寓了个人怎样的志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的思想理念?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治国者,分已定,则主相、臣下、百吏各谨其所闻,不务听其所不闻;各谨其所见,不务视其所不见。所闻所见诚以齐矣则虽幽闲隐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是治国之征也。主道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正。夫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如此也,是治之极也。
(节选自《荀子 王霸》,标点有改动)
材料三:
甚矣,耳目之为天下祸福也。《洪范》五事【注】了,为皇极之用,治乱之所由出,狂圣之所由分,风雨之所由作,五福六极之所由致。故颜渊问仁,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期于聪明而已,何与于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是礼也,何与于仁。曰:视听不以礼,则聪明之害物也甚于聋瞽。何以言之?明之过也,则无所不视,掩人之私,求人之所不及;聪之过也,则无所不听,浸润之谮或行焉。此其害,岂特聋瞽而已哉!故圣人一之于礼,君臣上下,各视其所当视,各听其所当听,而仁不可胜用也。太甲之复辟也,伊尹戒之曰:“视远惟明,听德惟聪。”何谓远?何谓德?探夜光于东海者,不为鲵桓而回网罗;求合抱于邓林者,不以径寸而枉斧斤。苟志于远,必略近矣。故子张问明,孔子既告之以明,又告之以远。由此观之,视不及远者,不足为明也。梁惠王问利于孟子,孟子告以仁义。曰:“王何必日‘利’。”夫言利者,其言未必不中也,然君子不听, 曰“言利者,必小人也”。听其言必行其事,行其事必近其人,小人日近,君子日疏,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凡言苟出于利,虽中,小人也,况不中乎。苟出于德,虽失,犹君子也,况不失乎。由此观之,听不主于德者,非聪也。
(节选自《苏轼文集》)
[注]《洪范》五事:指貌、言、视、听、思五种对君王行为的规范。
21.材料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
所闻所见诚A以齐矣B则虽幽闲C隐辟D百姓莫敢不敬E分安F制以化其上G是治H国之征也。
2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钧是人也”与“吾力足以举百钧”中的“钧”意思不同。
B.“甚矣,耳目之为天下祸福也”与“吾谁与归”的倒装类型不同。
C.“夫视听期于聪明而已”与“终期于尽”中的“期”意思相同。
D.“而仁不可胜用也”与成语“喜不自胜”“不胜其烦”中的“胜”意思不同。
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心会思考,是上天赐予的重要器官,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会将心的重要性置于耳目器官之前。
B.材料二认为君主处理好关键的、主要的问题,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这种治理方式既能提高效率,又能确保国家稳定。
C.材料三先以一连串的排比强调了耳目视听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层层设疑来具体阐释问题,环环相扣。
D.材料三认为目过于明会导致无所不视,耳过于聪会导致无所不听,过犹不及,它们的危害和聋了瞎了没什么区别。
2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2)凡言苟出于利,虽中,小人也,况不中乎。
25.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君臣上下应按其身份“视听”,但效果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
1、北宋 范仲淹 滕子京 黄鹤楼 滕王阁 2.C 3.B 4.(1)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2)到 (3)美好 (4)日光 (5)贬谪、降职 (6)指天气放晴 5.D 6.B 7.C
8.(1)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2)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3)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4)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5)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9、(1)属:通嘱、嘱托、嘱咐 (2)微:无,没有
10、(1)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11、前人对岳阳楼的描绘已经很详尽了,没有必要重复,作者借景抒情,以湖的景色来烘托岳阳楼,以湖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为抒发作者的政治抱负作铺垫。
12 作者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13.D
14.C
15.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16.作者先描绘洞庭湖阴晴两种景象,引出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接着抒情兼议论古仁人的思想与迁客骚人的不同,进而抒发作 者的远大抱负。
17. 他们都认为官吏应该心怀天下(心系百姓),为百姓做事。
18.B D E
19、(1)乘船游览浙河,向南而行,下了船上岸。(2)其中因守礼谦让特别受敬仰的,是华姓家族。
20、第一问:礼乐齐家 第二问:崇尚和合
21、BDG 22.C 23.D
24(1)耳朵眼睛这样的器官不会思考,就会被外物蒙蔽,当这些器官与外物接触时,就会被外物引导罢了。
(2)凡是所说的话如果出于私利,即使言语适当,也是小人,更何况言语不适当。
25、①材料二:如果君主、宰相、大臣、百官等治理国家的人各司其职,君主就能够全面治理天下,从而达到治理的最高境界。②材料三:如果君臣上下符合“视听以礼”的规范,就可以避免“视过于明、耳过于聪”的危害,从而产生无穷无尽的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