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月亮升起来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13《月亮升起来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31 16:0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青岛版二上科学第一单元第13课《月亮升起来了》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探险第三关:月夜追踪者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概念“9.宇宙中的地球”下的学习内容“9.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要求设计。内容要求为:1~2年级学生应“知道每天观察到的月亮形状是变化的”。学业要求为:能描述月亮的形状变化,能在好奇心驱使下了解自然现象,愿意参与观察和分享活动。素养导向为引导学生坚持长期观察,发现月相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培养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和基于事实进行记录的科学思维。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太阳辨认方向之后,对天空中的另一个重要天体——月球进行观察和探索。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月亮形状(月相)的变化现象,并尝试将之前学习的方位知识应用于月亮的观测,例如记录月亮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这既是对方向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是对学生观察记录能力、长期探究习惯的初步培养,是学生接触长期科学观测项目的起点,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月亮的形状每天都在变化,有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等不同形状。
2.科学思维:能通过比较不同日期的月亮图片,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3.探究实践:能尝试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某一段时间内月亮的形状;能参与模拟月相变化的小实验。
4.态度责任:对观察月相产生好奇心和兴趣;愿意进行长期的观察活动,初步培养坚持探究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月亮形状会发生变化,并能用绘画等方式进行记录。
2.教学难点:理解月相变化是一个连续的、有周期的过程。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含不同月相的清晰图片或延时摄影视频、月相变化动画、“校园探险家”勋章图片);《学习任务单》;手电筒、乒乓球(用于模拟实验)。
2.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铅笔、彩笔。
3.环境准备:教室需能遮光,以便进行模拟实验。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承接昼夜
教师活动:
“优秀的探险家们,恭喜你们已经征服了白天的太阳!但真正的探险家是‘全天候’的,当太阳下山,夜幕降临,我们的探险任务就结束了吗?” (学生回答:没有!) “没错!夜晚,有一位美丽而神秘的朋友会为我们点亮夜空,它就是——月亮。(课件展示皎洁的月亮图片)但是,这位朋友有个小秘密,它的‘长相’每天都在悄悄改变。今天,我们第三关的挑战就是成为‘月夜追踪者’,揭开月亮形状变化的秘密!课题是——《月亮升起来了》。”
学生活动:
被夜间探险的情境所吸引,对月亮的“秘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设计理念:延续单元大情境,从“日”自然过渡到“夜”,保持探险旅程的连贯性和神秘感,激发探究欲望。
(二) 探究活动一:赏月图,识月相
教师活动:
“首先,让我们来参加一场‘月亮变装秀’。(课件逐张出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等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月亮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形状不一样”、“有的像圆盘,有的像香蕉,有的像弯钩”) “科学家们给月亮这些不同的形状起了个统一的名字,叫做‘月相’。每一种形状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比如这个(指满月)叫‘满月’,这个(指蛾眉月)叫‘蛾眉月’。” “现在考考大家的眼力,请在你的任务单上,为这些月相图片找到正确的名字,连一连!” (下发《学习任务单(三)》第一部分,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观察、比较不同月相的图片,发现其形状差异。完成任务单上的连线题,初步认识不同月相的名称。
设计理念:通过丰富的图片素材进行视觉刺激,引导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自主发现月相变化的现象。任务单的连线游戏是一种有效的形成性评价,即时检测学生的观察效果。
(三) 探究活动二:小实验,悟原理
教师活动 (逐字稿):
“月亮自己不会发光,那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它不同的形状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揭秘。” (关灯,拉上窗帘,使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乒乓球代表月球,教师或学生的头代表地球) “现在,我让‘月球’绕着‘地球’转,请大家仔细观察,‘地球’上的我们,看到的‘月球’被照亮的部分形状是怎么变化的?” (缓慢移动乒乓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 “你看到了什么?是不是从一条线,慢慢变胖,变成半个球,又慢慢变瘦?”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月亮形状的变化,是因为它绕着地球转,我们看到的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不同而已。”
学生活动:
观看教师的模拟实验,直观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尝试用语言描述看到的现象。
设计理念:利用模拟实验将抽象、宏观的天文现象具象化、可视化,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和科学思维。
(四) 探究活动三:制计划,当哨兵
教师活动:
“了解了原理,现在我们要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制定一个长期的‘观月计划’!请大家拿出任务单,我们一起来规划未来两周的‘追月行动’。” “首先,观察月亮最好在农历的月初开始。其次,要注意安全,一定要在家长的陪伴下,在阳台或院子里观察。” “我们不仅要记录月亮的形状,还可以像观察太阳一样,记录一下它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哦!这可是对我们方向知识的超级大考验!” “现在,请和你的同桌组成‘观月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打算怎么分工合作,互相提醒完成这项有趣的任务?”
学生活动:
(1)自主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填写《学习任务单(三)》中的观察计划。
(2)合作学习:与同桌讨论观察计划,约定互相提醒,培养协作意识。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行动,学习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将方向学习融入新的观察任务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合作学习的引入旨在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察的习惯,并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协作精神。
(五) 总结升华,仰望深空
教师活动:
“孩子们,从古至今,那轮明月一直吸引着人类去探索。我们中国的古人根据月相的变化,创造了伟大的农历,用来指导农耕;还写下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样美丽的诗句。” “而今天,我们中国人对月球的探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们的‘嫦娥’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我们的‘玉兔’月球车在月面留下了中国的足迹!我们正在做一件千百年来祖先们梦想的事!” “今天,你们作为小小的‘月夜追踪者’,学习的正是未来探索星辰大海的第一课。坚持观察,保持好奇,未来属于你们!” “我宣布,‘月夜追踪者’关卡,挑战成功!授予第三枚‘长期观察勋章’!”
学生活动:
聆听教师讲述,从古诗文化中感受月亮的魅力,从中国探月成就中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科学梦想。
设计理念:课堂总结实现跨学科融合(语文),并自然升华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理想教育。将一堂简单的科学观察课,与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家科技成就相联系,极大地提升了课程的立意和境界,完美落实学科育人目标。
八、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画一画):在接下来的一周里,选择2-3个晴朗的夜晚,在家长陪同下观察并画出当时的月相。
2.提升作业(记一记):尝试记录每次观察月亮时的大致时间和它在天空中的方位。
3.拓展作业(查一查):了解一个关于月亮的中秋节传说或一首古诗,并和家人分享。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月夜探险”的情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图片观察和模拟实验相结合,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了月相变化的初步概念。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模拟实验起到了关键作用。布置的长期观察任务是本课的核心,也是对学生科学态度的真正考验,需要在后续教学中持续跟进和鼓励。将月球知识与传统文化和现代航天成就相联系,课堂充满了文化韵味和时代气息,育人效果显著。
《学习任务单(第3课)》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探险编号:__________
任务一:月相连线
请观察下面的月相图,将图片与正确的名称用线连起来。
弯弯的,像钩子 → 蛾眉月
半圆形的 → 上弦月
圆形的 → 满月
几乎看不见 → 新月
任务二:我的观月计划
我计划从___________(日期)开始,进行为期____天的月亮观察。 我计划在每天晚上的________(时间)左右进行观察。 我会选择________(地点)进行观察,并保证有大人陪同。
任务三:我的观察记录 (表格设计)
(空位用于画图)
(空位用于画图)
(空位用于画图)
探险家自我评价:
今天我认识了( )种月相。
我的表现:☆( ) ☆☆( ) ☆☆☆( )
老师给我的勋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