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2025-2026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3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2025-2026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31 22:46: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3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
▉考点01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
(1)科学假说——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①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就是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
②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在18世纪及以前,地质学家普遍认为,大陆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到了20世纪初,有科学家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各个大陆原先是连在一起的。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对大陆之间的位置关系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移动的。魏格纳认为,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之后经过分裂、漂移才形成现在的样子。
(2)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魏格纳把各个大陆连在一起形成的超级大陆,叫作泛大陆。泛大陆形成于3亿年前,经过漫长岁月,泛大陆分裂成几个大陆,这些大陆缓慢地移动,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3)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①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海岸线可以拼合在一起。
②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和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等。例如,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适合在温和而偏凉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但是舌羊齿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的岩层中均有发现(如右栏“舌羊齿化石的分布”图),而这些地区现在却不具有适合舌羊齿生长的气候条件。这说明这些地区在很久之前可能是连在一起的,且处在温和而偏凉的气候条件下。
③生物分布的相似性(如右图)
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说它们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却分布在两块大陆上。这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可能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后来,又有一些证据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2.海底扩张学说
(1)海底扩张学说提出的背景
由于魏格纳没有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
解释,当时科学界并不接受他的假说。直到近半个世纪后,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
(2)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磁学的研究成果支持了陆地断裂分离的观点,并形成了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学说。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等人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越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老,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
(3)海底扩张学说的内容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中形成了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熔岩物质不断上涌,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就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考点02 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基础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会挤压地壳,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3.板块的移动速度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某一个板块上,由于地球板块运动非常缓慢,有一些大的板块每年仅移动几毫米,因此我们无法感觉到它的运动。若测出某一板块在一定时间内移动的路程,我们就能计算出它的移动速度,也能对地表未来的变化做出预测。
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的现象
红海面积在扩大: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此处两大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发生张裂运动
地中海面积在缩小: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此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地表隆起抬升
日本地震频繁: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大西洋面积在扩大:大西洋地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此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
▉考点03 火山活动
1.喷发原因
由于地球板块不断地相互碰撞和张裂,产生了火山活动。
2.火山喷发的情景
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无论是直冲云霄的滚滚火山灰,还是奔腾而出的熔岩流,火山喷发的情景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火山喷发的后果
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有时会把城市掩埋,炽热的熔岩流会使大地变成一片焦土。
4.火山组成
典型的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
5.火山喷发物
状态 物质
气态 水蒸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 熔岩流
固态 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6.火山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
不同火山的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是千差万别的,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类。
7.火山的数量与分布
目前,全世界已确认的各类火山共有2500余座。它们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考点04 地震
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
1.产生原因
当板块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或错位时,就会导致地壳变形,从而引起地震。
2.发生频率
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这些地震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只有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探测到。其中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
3.组成要素
(1)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处。
(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3)震中距:地表某地到震中的距离。
(4)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
(5)等震线: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4.分布
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5.地震的防范和预报
不同强度的地震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地球上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几次大的地震,并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等灾难。因此,掌握必要的地震防范措施非常重要。
(1)地震的防范
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迅速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
①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允许,要有序地快速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如果时间不允许,要就地躲避。
②底楼:应该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需要10秒钟)。
③高楼: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乘坐电梯逃生。来不及逃离时,可根据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等缓冲物放在头顶等。
④室外: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广告牌、高压线等。
(2)地震的预报和预防
①地震的预兆:如马不进圈、鸡飞狗叫、猪不吃食、井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
②借助仪器观测和观察自然界的异常现象。
(3)目前,通过地震观测仪,能准确地监测世界上任何地区正在发生的地震,并进一步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
(4)建筑师通过设计一些抗震建筑物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共19小题)
1.下列表述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  )
A.全球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
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C.各大板块漂浮在地核上
D.由于板块的张裂,东非大裂谷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海洋
【答案】D
【解答】解:A、全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不符合题意。
B、地震和火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而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C、各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符合题意。
D、由于板块的张裂,东非大裂谷面积越来越大,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海洋,故符合题意。
故选:D。
2.关于海陆变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最主要原因
B.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格局已经形成,不会再发生变化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D.由于板块的张裂,喜马拉雅山的海拔在不断升高
【答案】C
【解答】解: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故B错误;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故C正确;
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故D错误。
故选:C。
3.2024年6月17日,搭载着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宇航员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如果三位宇航员在太空中瞭望地球,可能观察到的是(  )
A.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上面有无数根的经线和纬线
B.地球上有山脉,有海沟,地球被分割成六大板块
C.地球上有火山喷发,地球内部有地幔和地核
D.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答案】D
【解答】解:地球是不规则的椭球体,上面的经线和纬线是不存在的,A错误。
受板块运动等的影响,地球上有山脉和海沟,但地球被分割成六大板块并不能看到,B错误。
地球上有火山喷发,地球内部有地幔和地核并不能从太空中观察到,C错误。
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这可以在太空中直观观察到,D正确。
故选:D。
4.读图,两大板块交界处为B区域,此处分布着高大的山系,关于此图说明正确的是(  )
A.B处高大山系是两大板块张裂分离的结果
B.B处地壳稳定,A、C两处地壳相对活跃
C.B处火山、地震频繁,A、C两处相对稳定
D.三处发生火山地震的可能性相当
【答案】C
【解答】解:一般来说,(A、C)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B)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山脉就是由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
故选:C。
5.关于地球表面板块的一些论述,正确的是(  )
A.舌羊齿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发现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证据
B.以距离大洋中脊远近的岩层年龄不同为证据建立起来的“海底扩张说”推翻了“大陆漂移说”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七大板块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D.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以推测地壳活动比较弱的地域是海岭、海沟和巨大山脉所在地
【答案】A
【解答】解:舌羊齿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发现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证据,故A正确;
以距离大洋中脊远近的岩层年龄不同为证据建立起来的“海底扩张说”没有推翻“大陆漂移说”,故B错误;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故C错误;
地壳活动比较弱的地域是大洋中脊,不是海岭,故D错误。
故选:A。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脊椎动物的种类比无脊椎动物多
B.有液泡和细胞壁结构的肯定都是植物细胞
C.1831年英国的科学家布朗归纳出较为完善的细胞学说
D.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D
【解答】A.自然界中种类最多的是节肢动物昆虫纲,约占动物种类三分之二,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故A错误;
B.真菌也是有液泡和细胞壁的,比如酵母菌,所以B错误;
C.19世纪 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的,这就是细胞学说,1831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只是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因此C错误;
D.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 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所以D正确;
故选:D。
7.地球的岩石圈(  )
A.就是指地壳
B.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C.包括地壳和地幔的全部
D.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总称
【答案】B
【解答】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是位于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故选:B。
8.2024年12月9日,新西兰北部怀特岛火山突然爆发,造成多人伤亡。
(1)火山和地震是板块运动的体现,板块运动的形式主要有  碰撞和张裂  。
(2)新西兰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从地图上看,新西兰正位于  环太平洋  的陆地和周围海区。
(3)怀特岛是由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岛屿,在该岛上最可能找到的岩石种类有  AB  。
A.有矿物晶体颗粒 B.有气孔构造
C.有层状结构 D.可能有化石
(4)发生地震时,如果我们住在高层,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C  。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逃跑
B.跳楼逃生
C.双手抱头,躲在坚固的家具下面
D.乘坐电梯下楼
【答案】(1)碰撞和张裂
(2)环太平洋
(3)AB
(4)C
【解答】解:(1)根据课本内容可知,火山和地震是板块运动的体现,板块运动的形式主要有碰撞和张裂。
(2)新西兰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从地图上看,新西兰正位于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
(3)怀特岛是由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岛屿,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为喷出岩,喷出岩常有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构造,故AB正确。
有层状结构和化石的沉积岩的特点,故CD错误。
故选:AB。
(4)A、发生地震时可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但高层不能弯腰逃跑,故错误。
B.高层跳楼逃生非死即残,故错误。
C.高层建筑需要双手抱头,躲在坚固的家具下面,等待地震过后,快速逃离,故正确。
D.地震不能乘坐电梯下楼,太危险,故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
(1)碰撞和张裂
(2)环太平洋
(3)AB
(4)C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其中A是  亚欧  板块,B是  非洲  板块。
(2)甲、乙两带是全球著名的火山地震带,其中甲是  地中海﹣喜马拉雅  火山地震带。
(3)我国台湾是多地震地区,其频繁发生地震的原因是位于两大板块的交界处,关于这两大板块的判断正确的是  A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D.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答案】(1)亚欧;非洲
(2)地中海﹣喜马拉雅
(3)A
【解答】解:(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其中A是亚欧板块,B是非洲板块。
(2)甲、乙两带是全球著名的火山地震带,其中甲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3)根据课本内容可知,我国台湾是多地震地区,其频繁发生地震的原因是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以多地震,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故答案为:
(1)亚欧;非洲
(2)地中海﹣喜马拉雅
(3)A
10.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称为模拟实验。分析下列模拟实验并回答问题:
(1)如图甲,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在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泥沙将会从B处滑落,并在A处沉积。此现象模拟的地质灾害是  泥石流  ;在坡面覆盖植物(草皮或苔藓),再往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会发现泥沙堆积明显减少,说明  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
(2)如图乙,用双手挤压两本书,模拟了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  山脉  (选填“山脉”或“裂谷”)的形成。
(3)在图丙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张裂  (选填“碰撞”或“张裂”)。
【答案】(1)泥石流 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2)山脉
(3)张裂
【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由松散的泥士堆制成的一个山谷模型,在坡面上洒较多的水,泥沙将会从B处滑落,并在A处沉积,松散的泥土随着水流下滑,与此现象相似的地质灾害是泥石流;在坡面覆盖植物,再往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会发现泥沙堆积明显减少,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2)用双手挤压两本书,模拟了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这种挤压运动在地球上会产生的现象是:褶皱隆起形成山脉或引发火山、地震。
(3)如图丙所示,用铝盆、海绵、蜡烛和水等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分别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张裂,其中上升的水流类似上涌的热的地幔物质岩浆。
故答案为:
(1)泥石流 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2)山脉
(3)张裂
11.如图乙、用铝盆、海绵、蜡烛和水等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张裂  (填“碰撞”或“张裂“)其中上升的水流类似  岩浆  上涌,它位于图甲  B  的圈层中(填字母),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  大洋  (填“山脉”或“大洋”)的形成。
【答案】张裂;岩浆;B;大洋。
【解答】解:由图可知,该实验中海绵代表的是板块,两个板块相互远离,模拟的是板块的张裂;上升的水流模拟的岩浆的上涌;板块的张裂形成的是裂谷或大洋。实验中水流模拟的岩浆,主要存在于地球内部的中,图甲中表示地幔的是地壳下面的B。
故答案为:张裂;岩浆;B;大洋。
12.学习科学知识,让我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图甲是在我国发现的翼龙化石,按岩石的成因分类,该岩石属于  沉积岩  。
(2)如图乙所示为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火山喷发出的岩浆直接来自于字母  B  代表的圈层。
(3)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图丙和图丁中,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位置有大量的重合,这是因为这些位置大多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相互不断地发生  碰撞和张裂  。
【答案】(1)沉积岩
(2)B
(3)碰撞和张裂
【解答】解:(1)根据岩石中存在翼龙化石可知,该岩石属于沉积岩,因为化石是沉积岩的典型特点,岩浆岩和变质岩不可能存在化石。
(2)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来自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乙图中A、B、C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所以火山喷发出的岩浆直接来自于字母B代表的圈层。
(3)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不断发生板块的碰撞和张裂,塑造地表形态。
故答案为:
(1)沉积岩
(2)B
(3)碰撞和张裂
13.地壳是在不断变动的,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1)火山爆发所喷发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火山在地球的  板块  交界处最易发生。
(2)下列现象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  A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答案】(1)板块
(2)A
【解答】解:(1)火山爆发所喷发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火山在地球的板块交界处最易发生。
(2)高山上的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均可以证明地壳是变动的,①②③正确。
风蚀的岩石是地球表面的外力即风力侵蚀而成,不能证明地壳是在不断变动的,④错误。
故选:A。
故答案为:
(1)板块
(2)A
14.2024年11月22日,日本本州东岸近海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0千米。读图回答相关的问题。
(1)世界上著名的两个火山地震带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一带。
(2)板块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形成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日本位于  亚欧  板块和  印度洋  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因此多发生火山和地震。
(3)如图乙为地球内部三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汶川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  地壳  (填地层结构名称)。
【答案】(1)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2)亚欧;印度洋;
(3)地壳。
【解答】解:(1)火山喷发现象多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地带。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2)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形成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从板块构造角度来看,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因此多发生火山和地震。
(3)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由图示信息可知,A处位于地壳。
故答案为:
(1)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2)亚欧;印度洋;
(3)地壳。
二.板块的运动(共4小题)
15.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证据,如图为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石柱的升降变化,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15世纪该地曾经为海洋
B.证明地壳在不断发生变化
C.未来该地有可能变为海洋
D.证明地壳的变动都很缓慢
【答案】C
【解答】解:建庙时三根大理石整个在海面上,到15世纪三根大理石柱被海水淹没了6.3米,故A正确;
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证明地壳在不断发生变化,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故B正确;
未来该地有可能变为海洋,也可能变为陆地,故C错误;
三根大理石石柱的升降变化,证明地壳的变动都很缓慢,故D正确。
故选:C。
16.王亚平老师“太空授课”向我们展示了“泡腾片实验”,蓝色的水球看上去像我们的地球。下列关于地球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全球由“漂浮”在软流层上的七大板块组成
B.火山地震的分布带都位于板块内部
C.地球是个椭球体,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
D.地球内部结构由内而外是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C
【解答】解: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好像是“漂浮”在软流层之上,A错误。
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B错误。
地球是个椭球体,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C正确。
地球内部结构由内而外是地核、地幔、地壳,D错误。
故选:C。
17.读一读
材料一: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材料二:在我国东部海底,人们发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
材料三: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的陆地低于海平面,但是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
①材料一说明喜马拉雅山在地质时期曾经是 海洋  (陆地、海洋).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
②材料二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是 陆地  (陆地、海洋).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海平面上升  (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
③材料三说明 人类  活动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化.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①材料一说明喜马拉雅山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
②材料二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是陆地.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海平面上升;
③材料三说明 人类活动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化.
故答案为:①海洋;地壳运动;②陆地;海平面上升;③人类.
三.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共8小题)
18.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
①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
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的地方去
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
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⑤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答案】D
【解答】解: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远离交通工具。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
故选:D。
19.以下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它们的分布有相同之处,即板块交界处
C.火山的岩浆来源于软流层,而地震则发生在岩石圈
D.火山和地震都是剧烈的地壳变动,而且现在都可以作出精确的预报
【答案】D
【解答】解:火山与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内力作用的结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火山岩浆发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断裂引起地表震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火山和地震在现有条件下还不能作出精确的预报,故D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20.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是(  )
A.集中分布在各大洲内部
B.集中分布在各大洋内部
C.火山与地震的分布没有任何关系
D.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答案】D
【解答】解: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如在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故选:D。
21.火山:
(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软流  层。
(2)分布:同地震相似,分布在  环太平洋  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一带。
【答案】(1)软流;(2)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解答】解:(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软流层。
(2)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例如,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一带。
故答案为:(1)软流;(2)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22.温州东部平原河道纵横交错,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流水  ;雁荡山是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带中的休眠火山,火山是  地壳运动  的表现形式。
【答案】流水;地壳运动。
【解答】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的变化,温州东部平原河道纵横交错,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是流水;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故答案为:流水;地壳运动。
23.温州雁荡山是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带中一座休眠火山,被誉为“东南第一山”。
(1)火山是  地壳运动  的表现形式之一。
(2)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结构B  地幔  的软流层。
(3)雁荡山有许多像鸡蛋大小的石球,它是含有气体的岩浆,溢出地表后凝固形成的。它应属于  岩浆  类的岩石。
【答案】(1)地壳变动; (2)地幔;(3)岩浆。
【解答】解:读图可知(1)火山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地貌,是由地下熔融物以及固体碎屑冲出地表后形成的,是地壳活动的变现形式之一。
(2)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是在地球内部的B地幔的软流层。
(3)雁荡山有许多像鸡蛋大小的石球,它是含有气体的岩浆,溢出地表后凝固形成的。它应属于岩浆类的岩石。
故答案为:(1)地壳变动; (2)地幔;(3)岩浆。
24.如图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所示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  B  层中。(填字母)
(2)将图一中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A<B<C  。
(3)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4年5月21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发生3.5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如图二为地球内部3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  地壳  (填地层结构名称)
(4)下图中地震要素表示正确的是  B 
A.①震中②震源③等震线④震中距
B.①震源②震中③等震线④震中距
C.①震源②震中③震中距④等震线
D.①震中②震源③震中距④等震线
(5)全球的火山地震区域主要分布在  环太平洋  、 地中海—喜马拉雅  一带。
【答案】(1)B;(2)A<B<C;(3)地壳;(4)B;(5)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
【解答】解:(1)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B)。
(2)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平均厚度约2900千米,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幔活动造成的;地核半径平约3470千米,温度约3000℃到5000℃。
(3)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判断,A处位于地壳。
(4)据图可知,地球内部岩浆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①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点称为②震中;把地面的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③等震线;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④震中距。
(5)全球的火山地震区域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故答案为:(1)B;(2)A<B<C;(3)地壳;(4)B;(5)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
四.地震的防范与预报(共17小题)
25.2024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地震是我国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下列避震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高楼层的人立即乘坐电梯撤离
B.住在低楼层的人立即跑到开阔的地带
C.房间里的人可躲在桌子底下
D.室外的人迅速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
【答案】A
【解答】解:地震时高楼层的人们乘电梯撒离是错误的,那样有生命危险,A错误;住在低楼层的人立即跑到开阔的地带,B正确;房间里的人可躲在桌子底下,C正确;在高压电线附件有触电的危险,陡坡处有坠物滚落的危险,所以要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D正确。
故选:A。
26.遇到泥石流或山体滑坡,下列脱险逃生的办法不妥当的是(  )
A.逃生时要保护好头部
B.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
C.在沟中尽快跑到房顶
D.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
【答案】C
【解答】解: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千万不要往山下跑,若在屋内,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处,逃生时要保护好头部,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ABD办法妥当;选项C中的做法是错误的。
故选:C。
27.2024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以下关于防震减灾的做法,正确的是(  )
①要牢记紧急逃生路线及附近安全疏散地
②准备家庭地震应急包,放在便于取到之处
③发生地震时不要慌乱,尽可能关闭电、火、煤气
④地震躲藏时要牢记“蹲下、藏身、抓牢”三要素
⑤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等,可迅速躲在广告牌、树等下面
⑥撤离时要保护好头部,不要翻窗、跳楼,可乘坐电梯迅速逃离
A.①③④⑤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④ D.③④⑤⑥
【答案】C
【解答】解:发生地震时要牢记紧急逃生路线及附近安全疏散地,准备家庭地震应急包,放在便于取到之处,发生地震时不要慌乱,尽可能关闭电、火、煤气,地震躲藏时要牢记“蹲下、藏身、抓牢”三要素,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等,不可躲在广告牌、树等下面,撤离时要保护好头部,不要翻窗、跳楼,不能乘坐电梯迅速逃离等。
故选:C。
28.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
①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 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 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答】解:发生地震时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应及时离开教室,跑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在离开时,不要慌乱以致引起不必要的伤害,如:为了迅速离开从高处跳楼逃生等;离开后要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故选:A。
29.你正在三楼教室里考试,假如突然发生地震,下列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
A.考试要紧,先答完试卷
B.大哭大叫,以排遣心中的恐惧
C.争先恐后地跑下教学楼
D.就近选择坚固的桌子旁蹲下,将书包顶在头上
【答案】D
【解答】A.当地震突然发生时,保护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应该紧急避险,停止答卷,故A错误;
B.当地震突然发生时,千万不要恐慌,要沉着冷静,不能大哭大叫,故B错误;
C.当地震突然发生时,身处高楼层教室上课,争先恐后跑下教学楼危险性较大,故C错误;
D.当地震突然发生时,就近躲在课桌旁边或就近选择坚固的桌子旁,或小开间的墙角处蹲下,将书包顶在头上保护头部,故D正确;
故选:D。
30.①~⑤是与地震有关的各种叙述,在这些叙述的各种组合中,叙述全部正确的是(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的地震都会造成破坏
③海底地震可能会引发海啸
④发生地震来不及跑时,可选择狭小的房间或坚固的床、桌下躲避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答案】C
【解答】解: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故①正确。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一般来说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故②错误。
海底地震震级大,能会引发海啸;若地震震级小,则不足以激发海面至海底整个水体波动;故③正确。
发生地震来不及跑时,可选择狭小的房间或坚固的床、桌下躲避;故④正确。
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有相同之处,就是位于板块交界处,因为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故⑤错误。
故选:C。
31.近段时间内,新疆伊犁州巩留县、西藏林芝市察隅县,都发生5级以下的地震,下列关于地震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些地区都接近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
C.汶川大地震的类型为构造地震,是由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使青藏高原隆起
D.全球每年破坏力较大的地震只有20多次,现代科技水平已经能够对地震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报
【答案】D
【解答】解:新疆伊犁州巩留县、西藏林芝市察隅县,这些地区都接近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故A正确;
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故B正确;
汶川大地震的类型为构造地震,是由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起,故C正确;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次;地震预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目前还是个世界难题,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准确预报地震这个课题,正等待着有志者去完成,故D错误。
故选:D。
32.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较小的房间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⑤
【答案】D
【解答】解: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地震发生时躲到较小的房间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的地震不会造成破坏;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大都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故选:D。
33.今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此次地震位于甘东南地区,下列关于地震说法错误的是(  )
A.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能够准确预报地震
B.地震多发生于板块交界处,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过程
C.地震时,室内的同学可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D.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地震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答】解:现代科学技术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地震多发生于板块交界处,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过程;地震时,室内的同学可用书包等保护头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地震的主要原因。
故选:A。
34.2024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在地震中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自救至关重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台湾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B.地震发生时如果人位于底楼,应尽快到开阔地带避险
C.地震发生时如果人位于高层楼房,应尽快乘电梯下楼
D.一旦不幸被埋在废墟要大声喊叫,引起别人的注意
【答案】B
【解答】解:台湾东临太平洋,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A错误;地震发生时如果人位于底楼,应尽快到开阔地带避险,B正确;地震发生时如果人位于高层楼房,应就近躲避在桌子底下或小开间的墙角,并保护好头部,不能乘电梯下楼,会发生危险,C错误;一旦不幸被埋在废墟不要大声喊叫,要用物品敲击引起别人的注意。
故选:B。
35.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地震逃生方法危险性最大的是(  )
A.在教室,尽量用书包等软物护住头部
B.在街上,应撤离到相对空旷的地带
C.在家里,快速躲在坚实的家具下面
D.在商场,应迅速乘坐电梯离开
【答案】D
【解答】解: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所以平时要掌握必要的防震知识;在家中、教室遇到地震时,来不及躲闪时,就近躲在墙角处,尽量用枕头、棉被等软物护住头部;在街上,应撤离到相对空旷的地带;千万不要惊慌,身处高楼层时,不要乘电梯或走楼梯,这样很危险;若是在低楼层教室或是平房中,可以迅速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和危险品。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
故选:D。
36.北京时间2024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和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在高层应乘电梯快速下楼
B.若在底楼,可快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
C.从室外跑进坚固的楼内躲避
D.在房屋倒塌前迅速进入室内抢救财物
【答案】B
【解答】解: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所以平时要掌握必要的防震知识;在家中遇到地震时,来不及躲闪时,就近躲在墙角处,尽量用枕头、棉被等软物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惊慌,身处高楼层时,不要乘电梯或走楼梯,这样很危险;若是在低楼层教室或是平房中,千万不能在房屋倒塌前迅速进入室内抢救财物,可以迅速跑到跑进坚固的楼内或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和危险品。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
故选:B。
37.2024年4月12日,浙江临安发生4.2级地震时,我市有轻微震感。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准确预报地震
C.发生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
D.所有的地震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答案】A
【解答】解: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故A正确。
目前对地震的预测水平还不高,因此我们要时刻预防地震的发生;故B错误。
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不能乘电梯逃离,更不能从窗户跳下;故C错误。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有感地震约5万次,破坏性地震10多次),破坏性地震往往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有的震级较小,破坏性较小;故D错误。
故选:A。
38.每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2024年的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下列防灾减灾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向安全出口撤离
B.地震发生时应乘坐电梯迅速离开
C.台风天在外面应尽量躲到广告牌下避风
D.遇到泥石流时,应顺着泥石流流动方向快跑
【答案】A
【解答】解: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向安全出口撤离,地震发生时应不能乘坐电梯迅速离开,台风天在外面应尽量躲开广告牌,遇到泥石流时,应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快跑。
故选:A。
39.下列关于地震说法错误的是(  )
A.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能够准确预报地震
B.地震时,室内的同学可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C.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D.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地震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答】解:现代科学技术不能准确预报地震,故A错误;
发生地震时,室内的同学可用书包等保护头部,故B正确;
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故C正确;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地震的主要原因,故D正确。
故选:A。
40.我省磐安、临安等地都有地震发生。地震发生时,选择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A.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B.室外的人跑到楼内躲避
C.迅速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
D.高楼层的人们应立刻乘电梯撤离
【答案】C
【解答】解:当地震来临时,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有时间时快速离开室内,跑到空旷地方去;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卫生间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假如地震时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或乘电梯快速下楼都是不正确的,那样有生命危险,在高压电线附件有触电的危险,陡坡处有坠物滚落的危险。
故选:C。
41.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博卡拉(北纬25.2度,东经84.7度)发生里氏8.1级地震,印度、孟加拉国、不丹等地均受到影响,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面对地震,同学们应懂得更多的防震抗灾知识,从而保护自己,救护他人。请运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震的分布来看,地震一般易发生在  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一带,而此次地震就属于这个区域带。
(2)根据材料,写出此次尼泊尔地震震中,位于  北  (填“北”或“南”)半球、 东  (填“东”或“西”)半球。
(3)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地震的发生和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B.大部分地震我们都能感知,所以我们对地震的认识很深
C.目前人类可以预测大部分地震
D.震级越高,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影响一般也越大
(4)地震来临时,四楼教室里的学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B  。
A.立即跑向室外
B.护头下蹲并躲在桌子旁边
C.跑到窗口处大声呼救
D.立即从窗户跳楼逃生
【答案】(1)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2)北;东
(3)D
(4)B
【解答】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从地震的分布来看,地震一般易发生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而此次地震就属于这个区域带。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尼泊尔(北纬25.2度,东经84.7度)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位于20°W以东、160°E以西的东半球。
(3)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有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A错误。
大部分地震我们无法感知,B错误。
人类可以预测小部分地震,C错误。
震级越高,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影响一般也越大,D正确。
故选:D。
(4)四楼教室里的学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护头下蹲并躲在桌子旁边,B正确。
楼层较高,不适宜立即跑向室外,A错误。
跑到窗口处大声呼救易被地震震落物体砸中,危及生命,C错误。
楼层高,跳楼逃生不可取,D错误。
故选:B。
故答案为:
(1)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2)北;东
(3)D
(4)B
五.从大陆漂移说到海底扩张说(共12小题)
42.下列关于“海底扩张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海底扩张说”是由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的
B.“海底扩张说”支持了“大陆漂移说”
C.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与大陆交接处形成一个地壳裂缝
D.海底扩张理论认为,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岩石向两边不断推开
【答案】C
【解答】解:A、海底扩张说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由美国科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故A正确;
B、海底扩张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支持了大陆漂移说,故B正确;
C、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不是形成裂缝,故C错误;
D、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海洋洋壳(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外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扩张。故D正确。
故选:C。
43.科学家依据下列哪个事实推断海底在扩张(  )
A.海底会有大山爆发
B.海底有高原、盆地、海岭、海沟等多种地形
C.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D.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年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答案】D
【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科学家依据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年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且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的观点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和其余选项无关,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4.某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含煤地层,可推断其古地理环境是(  )
A.珊瑚繁生的浅海 B.辽阔的温带草原
C.干燥的热带沙漠 D.湿热茂密的森林
【答案】D
【解答】解:煤炭资源的形成需要地质历史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有茂密的森林;地势较低的地形,利于沉积形成煤炭。
故选:D。
45.读“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及动、植物化石相似性图”,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图中显示的信息有(  )
①大陆发现古海洋生物的化石
②相邻的大陆轮廓形状基本吻合
③两块大陆发现相似动、植物化石
④两块大陆古老地层顺序大致相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显示的信息有:②相邻的大陆(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轮廓形状基本吻合,③两块大陆发现相似动、植物化石,④两块大陆古老地层顺序大致相同,这些都是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力证据。
故选:D。
46.下列叙述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
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极地地区发现煤田
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D.海岛涨潮被淹没,退潮露出
【答案】D
【解答】解:海岛涨潮被淹没,退潮露出。不属于海陆变迁。
故选:D。
47.科学假说是根据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下列不是“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是(  )
A.海底山脉岩石的年龄离大洋中脊越近越年轻
B.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的亲缘关系
C.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相吻合
D.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答案】A
【解答】解:海底扩张说的证据而不是大陆漂移说的证据,A观点错误,符合题意。
生物往往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能够支持大陆漂移学说,B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魏格纳正是由于意外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相互对应,进而经过一系列研究才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故C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舌羊齿约生长在二亿三千万年前,它的化石同时存在于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可以证明这些地方在很久以前是连在一起的,进而支持大陆漂移学说,故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8.下列有关大陆漂移假说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
B.大陆漂移假说仅仅是一种假说,永远不会被人类证实
C.大陆漂移假说是科学家在掌握大量科学证据的前提下提出的
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可以支持大陆漂移假说
【答案】A
【解答】解: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故A正确,符合题意;
大陆漂移假说开始是一种假说,后来被人类证实,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最初启示是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彼此吻合,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不可以支持大陆漂移假说,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9.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需要证据的支持。在新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说。关于地球构造理论的发展主要有:①大陆漂移说;②海底扩张说;③板块构造学说。
(1)20世纪初,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现象,大胆的提出假说——“大陆漂移说”,以下证据支持他假说的是  ①②  。
①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
②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③许多国家的动物园中都有大熊猫
(2)如图为洋中脊形成的示意图。洋底岩石1、2、3中形成较早的是  3  。
(3)2024年4月3日,台湾花莲发生7.3级地震,造成数百人伤亡。此次地震是由太平洋板块和  亚欧  板块碰撞挤压产生。
(4)当地震发生时,下列自救措施得当的是  ③  (填序号)。
①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②迅速从高处跳楼逃生
③来不及外逃时,可选择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方
【答案】(1)①②
(2)3
(3)亚欧
(4)③
【解答】解:(1)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大陆漂移学说认为,世界上原本是一块大陆,后来发生破裂且慢慢向外漂移,许多国家动物园中的大熊猫可能是人为运输导致,不能证明这些国家所处的大陆原本相连,③错误。
地层、岩石形成年代久远,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证明三者原本是相连的,②正确。
舌羊齿植物化石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可以证明陆地原本是相连的,①正确。
故选:①②。
(2)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新岩石由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喷出冷凝形成,伴随着新岩石的形成,原本的旧岩石会向大洋中脊两侧推开,因此距离大洋中脊越近,岩石年龄越年轻,反之越老,故洋底岩石1、2、3中形成较早的是距离大洋中脊最远的3。
(3)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受两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影响,地壳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
(4)当地震发生时,来不及外逃时,可选择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方,故③正确。
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易被倒塌的建筑物压住,故①错误。
从高处跳楼逃生容易导致死亡或者残疾,②错误。
故选:③。
故答案为:
(1)①②
(2)3
(3)亚欧
(4)③
50.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需要证据的支持。在新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说。关于地球构造理论的发展主要有:①板块构造学说,②大陆漂移说,③海底扩张说。
(1)三种学说发展的先后顺序: ②③①  (填序号)。
(2)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C  。
A.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
B.珠穆朗玛峰每年在升高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以下可作为支持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①②⑤  。
①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动物有亲缘关系,如两岸都有鸵鸟,而鸵鸟不会飞,更不会游泳,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
②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基本拼合,且两岸大陆上的岩层和构造很相似
③大陆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动力无法确定
④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没有完全吻合,且很多岩层没有连续
⑤南极洲上有大量的煤矿,表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温暖湿润的植物茂盛区
【答案】(1)②③①;(2)C;(3)①②⑤。
【解答】解:(1)全球构造理论经历了著名的“三级跳”:②1915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③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张说”;①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故答案为:②③①。
(2)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与板块构造学说没有任何关系;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的、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海陆变迁,形成了高山;珠穆朗玛峰每年在升高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三者的形成都与“板块构造学说”有关,故C符合题意。
(3)可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有:①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动物有亲缘关系,如两岸都有鸵鸟,而鸵鸟不会飞,更不会游泳,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②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基本拼合,且两岸大陆上的岩层和构造很相似;⑤南极洲上有大量的煤矿,表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温暖湿润的植物茂盛区等。故①②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②③①;(2)C;(3)①②⑤。
51.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称为模拟实验。分析下列模拟实验并回答问题:
(1)如图甲,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在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泥沙将会从B处滑落,并在A处沉积。此现象模拟的地质灾害是  泥石流  。
(2)在坡面覆盖植物(草皮或苔藓),再往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会发现泥沙堆积明显减少,说明  植被可以保持水土  。
(3)如图乙,用双手挤压两本书,模拟了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  山脉  (选填“山脉”或“裂谷”)的形成。
(4)在图丙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张裂  (选填“碰撞”或“张裂”),其中上升的水流模拟  岩浆  上涌,其原理可以支持  C  (填字母)。
A.大陆漂移说
B.海底扩张说
C.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1)泥石流
(2)植被可以保持水土
(3)山脉;
(4)张裂;岩浆;C
【解答】解:(1)如图甲,由松散的泥士堆制成的一个山谷模型,说明具有坡度;在坡面上洒较多的水,泥沙将会从B处滑落,并在A处沉积,与此现象相似的地质灾害是泥石流。
(2)在坡面覆盖植物,再往坡面上洒较多的水会发现泥沙堆积明显减少,说明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
(2)如图乙,用双手挤压两本书,模拟了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山脉的形成。
(3)在图丙实验中发现:蜡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是板块张裂运动,其中上升的水流类似上涌的热的地慢物质(或岩浆),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大洋的形成。板块张裂,岩浆上涌,该原理可以支持板块构造学说,故C正确,AB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
(1)泥石流
(2)植被可以保持水土
(3)山脉;
(4)张裂;岩浆;C
52.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常会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契机。在新的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学假说。
(1)魏格纳在1915年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基于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提出了  海底扩张  学说,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2)如图为“大西洋中脊山脉及其海洋形成过程示意图”。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  较老  (选填“较老”或“较新”)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3)经过不断的研究,人们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各大板块“漂浮”在  软流  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答案】(1)海底扩张
(2)较老
(3)软流
【解答】解:(1)根据课本内容可知,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基于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2)如图为“大西洋中脊山脉及其海洋形成过程示意图”,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3)经过不断的研究,人们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各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故答案为:
(1)海底扩张
(2)较老
(3)软流
53.板块构造学说创立的基础是德国地质学家  魏格纳  建立的  大陆漂移学说  。
【答案】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
【解答】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认为现今的地球陆地原来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才逐渐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板块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裂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有六大板块板块,由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故答案为: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3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
▉考点01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
(1)科学假说——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①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就是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
②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在18世纪及以前,地质学家普遍认为,大陆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到了20世纪初,有科学家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各个大陆原先是连在一起的。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对大陆之间的位置关系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移动的。魏格纳认为,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之后经过分裂、漂移才形成现在的样子。
(2)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魏格纳把各个大陆连在一起形成的超级大陆,叫作泛大陆。泛大陆形成于3亿年前,经过漫长岁月,泛大陆分裂成几个大陆,这些大陆缓慢地移动,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3)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①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海岸线可以拼合在一起。
②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和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等。例如,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适合在温和而偏凉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但是舌羊齿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的岩层中均有发现(如右栏“舌羊齿化石的分布”图),而这些地区现在却不具有适合舌羊齿生长的气候条件。这说明这些地区在很久之前可能是连在一起的,且处在温和而偏凉的气候条件下。
③生物分布的相似性(如右图)
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说它们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却分布在两块大陆上。这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可能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后来,又有一些证据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2.海底扩张学说
(1)海底扩张学说提出的背景
由于魏格纳没有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
解释,当时科学界并不接受他的假说。直到近半个世纪后,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
(2)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磁学的研究成果支持了陆地断裂分离的观点,并形成了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学说。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等人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越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老,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
(3)海底扩张学说的内容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中形成了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熔岩物质不断上涌,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就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考点02 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基础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会挤压地壳,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3.板块的移动速度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某一个板块上,由于地球板块运动非常缓慢,有一些大的板块每年仅移动几毫米,因此我们无法感觉到它的运动。若测出某一板块在一定时间内移动的路程,我们就能计算出它的移动速度,也能对地表未来的变化做出预测。
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的现象
红海面积在扩大: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此处两大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发生张裂运动
地中海面积在缩小: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此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地表隆起抬升
日本地震频繁: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大西洋面积在扩大:大西洋地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此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
▉考点03 火山活动
1.喷发原因
由于地球板块不断地相互碰撞和张裂,产生了火山活动。
2.火山喷发的情景
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无论是直冲云霄的滚滚火山灰,还是奔腾而出的熔岩流,火山喷发的情景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火山喷发的后果
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有时会把城市掩埋,炽热的熔岩流会使大地变成一片焦土。
4.火山组成
典型的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
5.火山喷发物
状态 物质
气态 水蒸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 熔岩流
固态 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6.火山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
不同火山的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是千差万别的,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类。
7.火山的数量与分布
目前,全世界已确认的各类火山共有2500余座。它们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考点04 地震
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
1.产生原因
当板块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或错位时,就会导致地壳变形,从而引起地震。
2.发生频率
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这些地震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只有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探测到。其中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
3.组成要素
(1)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处。
(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3)震中距:地表某地到震中的距离。
(4)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
(5)等震线: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4.分布
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5.地震的防范和预报
不同强度的地震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地球上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几次大的地震,并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等灾难。因此,掌握必要的地震防范措施非常重要。
(1)地震的防范
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迅速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
①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允许,要有序地快速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如果时间不允许,要就地躲避。
②底楼:应该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需要10秒钟)。
③高楼: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乘坐电梯逃生。来不及逃离时,可根据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等缓冲物放在头顶等。
④室外: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广告牌、高压线等。
(2)地震的预报和预防
①地震的预兆:如马不进圈、鸡飞狗叫、猪不吃食、井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
②借助仪器观测和观察自然界的异常现象。
(3)目前,通过地震观测仪,能准确地监测世界上任何地区正在发生的地震,并进一步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
(4)建筑师通过设计一些抗震建筑物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共19小题)
1.下列表述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  )
A.全球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
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C.各大板块漂浮在地核上
D.由于板块的张裂,东非大裂谷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海洋
2.关于海陆变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最主要原因
B.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格局已经形成,不会再发生变化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D.由于板块的张裂,喜马拉雅山的海拔在不断升高
3.2024年6月17日,搭载着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宇航员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如果三位宇航员在太空中瞭望地球,可能观察到的是(  )
A.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上面有无数根的经线和纬线
B.地球上有山脉,有海沟,地球被分割成六大板块
C.地球上有火山喷发,地球内部有地幔和地核
D.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4.读图,两大板块交界处为B区域,此处分布着高大的山系,关于此图说明正确的是(  )
A.B处高大山系是两大板块张裂分离的结果
B.B处地壳稳定,A、C两处地壳相对活跃
C.B处火山、地震频繁,A、C两处相对稳定
D.三处发生火山地震的可能性相当
5.关于地球表面板块的一些论述,正确的是(  )
A.舌羊齿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发现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证据
B.以距离大洋中脊远近的岩层年龄不同为证据建立起来的“海底扩张说”推翻了“大陆漂移说”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七大板块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D.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以推测地壳活动比较弱的地域是海岭、海沟和巨大山脉所在地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脊椎动物的种类比无脊椎动物多
B.有液泡和细胞壁结构的肯定都是植物细胞
C.1831年英国的科学家布朗归纳出较为完善的细胞学说
D.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
7.地球的岩石圈(  )
A.就是指地壳
B.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C.包括地壳和地幔的全部
D.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总称
8.2024年12月9日,新西兰北部怀特岛火山突然爆发,造成多人伤亡。
(1)火山和地震是板块运动的体现,板块运动的形式主要有     。
(2)新西兰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从地图上看,新西兰正位于     的陆地和周围海区。
(3)怀特岛是由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岛屿,在该岛上最可能找到的岩石种类有     。
A.有矿物晶体颗粒 B.有气孔构造
C.有层状结构 D.可能有化石
(4)发生地震时,如果我们住在高层,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逃跑
B.跳楼逃生
C.双手抱头,躲在坚固的家具下面
D.乘坐电梯下楼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其中A是     板块,B是     板块。
(2)甲、乙两带是全球著名的火山地震带,其中甲是     火山地震带。
(3)我国台湾是多地震地区,其频繁发生地震的原因是位于两大板块的交界处,关于这两大板块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D.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10.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称为模拟实验。分析下列模拟实验并回答问题:
(1)如图甲,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在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泥沙将会从B处滑落,并在A处沉积。此现象模拟的地质灾害是     ;在坡面覆盖植物(草皮或苔藓),再往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会发现泥沙堆积明显减少,说明     。
(2)如图乙,用双手挤压两本书,模拟了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     (选填“山脉”或“裂谷”)的形成。
(3)在图丙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选填“碰撞”或“张裂”)。
11.如图乙、用铝盆、海绵、蜡烛和水等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填“碰撞”或“张裂“)其中上升的水流类似     上涌,它位于图甲     的圈层中(填字母),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     (填“山脉”或“大洋”)的形成。
12.学习科学知识,让我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图甲是在我国发现的翼龙化石,按岩石的成因分类,该岩石属于     。
(2)如图乙所示为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火山喷发出的岩浆直接来自于字母     代表的圈层。
(3)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图丙和图丁中,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位置有大量的重合,这是因为这些位置大多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相互不断地发生     。
13.地壳是在不断变动的,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1)火山爆发所喷发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火山在地球的     交界处最易发生。
(2)下列现象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14.2024年11月22日,日本本州东岸近海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0千米。读图回答相关的问题。
(1)世界上著名的两个火山地震带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     一带。
(2)板块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形成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日本位于     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因此多发生火山和地震。
(3)如图乙为地球内部三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汶川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     (填地层结构名称)。
二.板块的运动(共4小题)
15.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证据,如图为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石柱的升降变化,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15世纪该地曾经为海洋
B.证明地壳在不断发生变化
C.未来该地有可能变为海洋
D.证明地壳的变动都很缓慢
16.王亚平老师“太空授课”向我们展示了“泡腾片实验”,蓝色的水球看上去像我们的地球。下列关于地球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全球由“漂浮”在软流层上的七大板块组成
B.火山地震的分布带都位于板块内部
C.地球是个椭球体,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
D.地球内部结构由内而外是地壳、地幔、地核
17.读一读
材料一: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材料二:在我国东部海底,人们发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
材料三: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的陆地低于海平面,但是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
①材料一说明喜马拉雅山在地质时期曾经是    (陆地、海洋).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
②材料二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是    (陆地、海洋).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
③材料三说明    活动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化.
三.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共8小题)
18.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
①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
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的地方去
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
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⑤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19.以下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它们的分布有相同之处,即板块交界处
C.火山的岩浆来源于软流层,而地震则发生在岩石圈
D.火山和地震都是剧烈的地壳变动,而且现在都可以作出精确的预报
20.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是(  )
A.集中分布在各大洲内部
B.集中分布在各大洋内部
C.火山与地震的分布没有任何关系
D.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21.火山:
(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层。
(2)分布:同地震相似,分布在     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     一带。
22.温州东部平原河道纵横交错,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雁荡山是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带中的休眠火山,火山是     的表现形式。
23.温州雁荡山是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带中一座休眠火山,被誉为“东南第一山”。
(1)火山是     的表现形式之一。
(2)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结构B     的软流层。
(3)雁荡山有许多像鸡蛋大小的石球,它是含有气体的岩浆,溢出地表后凝固形成的。它应属于     类的岩石。
24.如图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所示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     层中。(填字母)
(2)将图一中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
(3)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4年5月21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发生3.5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如图二为地球内部3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     (填地层结构名称)
(4)下图中地震要素表示正确的是    
A.①震中②震源③等震线④震中距
B.①震源②震中③等震线④震中距
C.①震源②震中③震中距④等震线
D.①震中②震源③震中距④等震线
(5)全球的火山地震区域主要分布在     、    一带。
四.地震的防范与预报(共17小题)
25.2024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地震是我国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下列避震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高楼层的人立即乘坐电梯撤离
B.住在低楼层的人立即跑到开阔的地带
C.房间里的人可躲在桌子底下
D.室外的人迅速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
26.遇到泥石流或山体滑坡,下列脱险逃生的办法不妥当的是(  )
A.逃生时要保护好头部
B.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
C.在沟中尽快跑到房顶
D.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
27.2024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以下关于防震减灾的做法,正确的是(  )
①要牢记紧急逃生路线及附近安全疏散地
②准备家庭地震应急包,放在便于取到之处
③发生地震时不要慌乱,尽可能关闭电、火、煤气
④地震躲藏时要牢记“蹲下、藏身、抓牢”三要素
⑤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等,可迅速躲在广告牌、树等下面
⑥撤离时要保护好头部,不要翻窗、跳楼,可乘坐电梯迅速逃离
A.①③④⑤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④ D.③④⑤⑥
28.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
①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 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 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9.你正在三楼教室里考试,假如突然发生地震,下列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
A.考试要紧,先答完试卷
B.大哭大叫,以排遣心中的恐惧
C.争先恐后地跑下教学楼
D.就近选择坚固的桌子旁蹲下,将书包顶在头上
30.①~⑤是与地震有关的各种叙述,在这些叙述的各种组合中,叙述全部正确的是(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的地震都会造成破坏
③海底地震可能会引发海啸
④发生地震来不及跑时,可选择狭小的房间或坚固的床、桌下躲避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31.近段时间内,新疆伊犁州巩留县、西藏林芝市察隅县,都发生5级以下的地震,下列关于地震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些地区都接近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
C.汶川大地震的类型为构造地震,是由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使青藏高原隆起
D.全球每年破坏力较大的地震只有20多次,现代科技水平已经能够对地震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报
32.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较小的房间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⑤
33.今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此次地震位于甘东南地区,下列关于地震说法错误的是(  )
A.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能够准确预报地震
B.地震多发生于板块交界处,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过程
C.地震时,室内的同学可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D.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地震的主要原因
34.2024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在地震中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自救至关重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台湾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B.地震发生时如果人位于底楼,应尽快到开阔地带避险
C.地震发生时如果人位于高层楼房,应尽快乘电梯下楼
D.一旦不幸被埋在废墟要大声喊叫,引起别人的注意
35.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地震逃生方法危险性最大的是(  )
A.在教室,尽量用书包等软物护住头部
B.在街上,应撤离到相对空旷的地带
C.在家里,快速躲在坚实的家具下面
D.在商场,应迅速乘坐电梯离开
36.北京时间2024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和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在高层应乘电梯快速下楼
B.若在底楼,可快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
C.从室外跑进坚固的楼内躲避
D.在房屋倒塌前迅速进入室内抢救财物
37.2024年4月12日,浙江临安发生4.2级地震时,我市有轻微震感。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准确预报地震
C.发生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
D.所有的地震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38.每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2024年的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下列防灾减灾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向安全出口撤离
B.地震发生时应乘坐电梯迅速离开
C.台风天在外面应尽量躲到广告牌下避风
D.遇到泥石流时,应顺着泥石流流动方向快跑
39.下列关于地震说法错误的是(  )
A.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能够准确预报地震
B.地震时,室内的同学可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C.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D.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地震的主要原因
40.我省磐安、临安等地都有地震发生。地震发生时,选择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A.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B.室外的人跑到楼内躲避
C.迅速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
D.高楼层的人们应立刻乘电梯撤离
41.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博卡拉(北纬25.2度,东经84.7度)发生里氏8.1级地震,印度、孟加拉国、不丹等地均受到影响,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面对地震,同学们应懂得更多的防震抗灾知识,从而保护自己,救护他人。请运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震的分布来看,地震一般易发生在     一带,而此次地震就属于这个区域带。
(2)根据材料,写出此次尼泊尔地震震中,位于     (填“北”或“南”)半球、    (填“东”或“西”)半球。
(3)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震的发生和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B.大部分地震我们都能感知,所以我们对地震的认识很深
C.目前人类可以预测大部分地震
D.震级越高,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影响一般也越大
(4)地震来临时,四楼教室里的学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立即跑向室外
B.护头下蹲并躲在桌子旁边
C.跑到窗口处大声呼救
D.立即从窗户跳楼逃生
五.从大陆漂移说到海底扩张说(共12小题)
42.下列关于“海底扩张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海底扩张说”是由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的
B.“海底扩张说”支持了“大陆漂移说”
C.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与大陆交接处形成一个地壳裂缝
D.海底扩张理论认为,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岩石向两边不断推开
43.科学家依据下列哪个事实推断海底在扩张(  )
A.海底会有大山爆发
B.海底有高原、盆地、海岭、海沟等多种地形
C.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D.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年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44.某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含煤地层,可推断其古地理环境是(  )
A.珊瑚繁生的浅海 B.辽阔的温带草原
C.干燥的热带沙漠 D.湿热茂密的森林
45.读“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及动、植物化石相似性图”,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图中显示的信息有(  )
①大陆发现古海洋生物的化石
②相邻的大陆轮廓形状基本吻合
③两块大陆发现相似动、植物化石
④两块大陆古老地层顺序大致相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6.下列叙述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
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极地地区发现煤田
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D.海岛涨潮被淹没,退潮露出
47.科学假说是根据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下列不是“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是(  )
A.海底山脉岩石的年龄离大洋中脊越近越年轻
B.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的亲缘关系
C.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相吻合
D.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48.下列有关大陆漂移假说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
B.大陆漂移假说仅仅是一种假说,永远不会被人类证实
C.大陆漂移假说是科学家在掌握大量科学证据的前提下提出的
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可以支持大陆漂移假说
49.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需要证据的支持。在新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说。关于地球构造理论的发展主要有:①大陆漂移说;②海底扩张说;③板块构造学说。
(1)20世纪初,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现象,大胆的提出假说——“大陆漂移说”,以下证据支持他假说的是     。
①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
②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③许多国家的动物园中都有大熊猫
(2)如图为洋中脊形成的示意图。洋底岩石1、2、3中形成较早的是     。
(3)2024年4月3日,台湾花莲发生7.3级地震,造成数百人伤亡。此次地震是由太平洋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产生。
(4)当地震发生时,下列自救措施得当的是     (填序号)。
①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②迅速从高处跳楼逃生
③来不及外逃时,可选择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方
50.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需要证据的支持。在新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说。关于地球构造理论的发展主要有:①板块构造学说,②大陆漂移说,③海底扩张说。
(1)三种学说发展的先后顺序:    (填序号)。
(2)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
A.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
B.珠穆朗玛峰每年在升高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以下可作为支持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
①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动物有亲缘关系,如两岸都有鸵鸟,而鸵鸟不会飞,更不会游泳,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
②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基本拼合,且两岸大陆上的岩层和构造很相似
③大陆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动力无法确定
④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没有完全吻合,且很多岩层没有连续
⑤南极洲上有大量的煤矿,表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温暖湿润的植物茂盛区
51.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称为模拟实验。分析下列模拟实验并回答问题:
(1)如图甲,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在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泥沙将会从B处滑落,并在A处沉积。此现象模拟的地质灾害是     。
(2)在坡面覆盖植物(草皮或苔藓),再往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会发现泥沙堆积明显减少,说明     。
(3)如图乙,用双手挤压两本书,模拟了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     (选填“山脉”或“裂谷”)的形成。
(4)在图丙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选填“碰撞”或“张裂”),其中上升的水流模拟     上涌,其原理可以支持     (填字母)。
A.大陆漂移说
B.海底扩张说
C.板块构造学说
52.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常会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契机。在新的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学假说。
(1)魏格纳在1915年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基于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提出了     学说,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2)如图为“大西洋中脊山脉及其海洋形成过程示意图”。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     (选填“较老”或“较新”)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3)经过不断的研究,人们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各大板块“漂浮”在     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53.板块构造学说创立的基础是德国地质学家     建立的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