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4 06:3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百家争鸣第 8 课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平议一议 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思想主张:“仁”的学说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你知道吗?孔子的贡献思想方面:他提出“仁”的学说。孔子主张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
文化方面:孔子整理了《诗经》等书,还根据鲁国史籍编订了《春秋》。孔子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
教育方面:孔子兴办私学,广收学生,打破了只有官府才能办学的局面。他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希望学生成为品行高尚的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
①这句话是对的,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强加于人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人权。
②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一主张,有反对统治者向百姓施暴的一面,因此,有进步性
③在阶级社会,要求统治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无法实现的。
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要经常温习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形成于什么时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战国时期原因: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百家”主要指哪些学派?各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孙膑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看书填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孙膑“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制天命而用之”“兼爱”、“非攻”;举贤;节俭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主张改革;君主集权;以法治国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庄子是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那么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呢?老子 你能谈谈本课所举各家主张的对立之处吗?从立法之旨来看,儒法两家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而道墨两家则倾向于被统治者。
从治国的手段来看,儒家反对苛政,主张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法治,儒法两家对立;道墨两家虽都倾向于被统治者,但就“治”的方法来看,也有消极和积极的区别。 《孙子兵法》是古代著名的兵书,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孙武《孙子兵法》书影作用:统治者以德治国,施行“仁政”,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使统治者更加巩固。看法:①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争,使孔子的“仁政”思想没有实施的条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采纳。②后来统治者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从西汉到民清,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一方面缓和了阶级的矛盾,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③从现实来看,以德治国在稳定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以德治国。
小结巩固假如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一些栏目主持人,请你给他们安排适合的项目,并说明理由。 ①孔子 ②庄子 ③ 孙武 ④韩非子 ⑤墨子
《人与自然》-----
《法治空间》----
《军事天地》----
《爱心事件》----
《教育论坛》---- ②④③⑤①知识巩固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C2、提出“民贵君轻”观点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B3、下列观点不属于韩非子的是( )A.反对不义战争
B.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C.权力应集中在君主手中
D.以法治国A湖南师大附中 黄雅芩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