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四章 三角形
第17课时 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
教材梳理篇
知识过关
1
课堂精讲——聚焦福建中考
2
当堂小练
3
教材梳理篇
(一)
(二)
(三)
(四)
(五)
(一)线段的相关概念及运算
两个基本事实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一)
(二)
(三)
(四)
(五)
两点间的距离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
线段的中点 如图,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则AM=BM= AB
(一)
(二)
(三)
(四)
(五)
线段的 和与差 如图,点B是线段AC上的一点,则有AB=AC-BC,BC=AC-AB,
AC=AB+BC
1. 如图,从A地到B地,路径______最短,用数学原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一)
(二)
(三)
(四)
(五)
2. 如图,点C在线段AB上,点M是AC的中点,点N是BC的中点.
若AC=8 cm,BC=4 cm,则MN的长为___cm;
6
(一)
(二)
(三)
(四)
(五)
(一)
(二)
(三)
(四)
(五)
(二)角的有关概念及运算
1. 定义:
①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②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一)
(二)
(三)
(四)
(五)
2. 相关概念及运算:
角的表示方法
角的分类 周角(360°)>平角(180°)>钝角>直角(90°)>锐角>0°
(一)
(二)
(三)
(四)
(五)
角的单位转化 1°=60',1'=60″
角平分线 如图,射线OB在∠AOC内部,若
∠BOC=∠AOB,则OB是∠AOC
的平分线
余角与补角 ①α的余角为90°-α;
②α的补角为180°-α.
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
3. 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OD是∠AOB的平分线,∠1=∠2=31°.
(1)∠AOD=∠______=
∠______=____°;
(2)∠AOE=____°,
∠EOB=_____°;
BOD
AOB
90
59
121
(一)
(二)
(三)
(四)
(五)
(3)∠AOE=∠______,
∠EOF=____°;
(4)图中与∠1互余的角有________________,
与∠1互补的角有________.
DOF
90
∠AOE,∠DOF
∠AOF
(一)
(二)
(三)
(四)
(五)
(一)
(二)
(三)
(四)
(五)
(三)相交线的有关概念
1. 相交
(1)对顶角相等;(2)邻补角互补.
2. 垂直
(1)基本事实: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一)
(二)
(三)
(四)
(五)
3. 三线八角
(1)同位角(“F”型4组):∠1与∠5,
∠2与∠6,∠3与∠7,∠4与∠8.
(2)内错角(“Z”型2组):∠2与∠8,∠3与∠5.
(3)同旁内角(“U”型2组):∠2与∠5,∠3与∠8.
4. 如图,三条直线两两相交,∠1=75°.
(1)∠2=_____°,∠3=____°;
(2)∠3与∠5是_____角,∠4与∠8是_____角,∠4与_____是同旁内角.
105
75
内错
同位
∠5
(一)
(二)
(三)
(四)
(五)
(一)
(二)
(三)
(四)
(五)
(四)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基本事实及推论 基本事实: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若a∥b,b∥c,则a∥c
(一)
(二)
(三)
(四)
(五)
性质与判定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间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注意: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一)
(二)
(三)
(四)
(五)
5. 如图,若a∥b,∠1=60°,则∠2的度数是_____,∠3的度数是______,∠4的度数是_____.
60°
120°
60°
(一)
(二)
(三)
(四)
(五)
6. 如图.
(1)若∠1=∠4,则_____∥_____;
(2)若∠2=∠3,则_____∥_____.
AB
CD
AD
BC
(一)
(二)
(三)
(四)
(五)
(五)命题、定理、证明、反证法
1. 命题:
(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2)真假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一)
(二)
(三)
(四)
(五)
(3)互逆命题: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3. 反证法的步骤:假设结论不正确→推理后与基本事实或已知矛盾→假设错误,原结论正确.
2. 证明: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一)
(二)
(三)
(四)
(五)
7. 已知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此命题为____命题(填“真”或“假”);
(2)将该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的逆命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
如果两直线
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一)
(二)
(三)
(四)
(五)
(4)如图,若a∥b,则∠1=∠2,用反证法证明此命题,需先假设_________.
∠1≠∠2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1 线段、角的有关概念及运算
例1:【思维生长】 已知A,B,C是同一直线上的三点,D为AB的中点,若AB=10,BC=6,则CD的长为_______.
11或1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向“角”生长:已知同一平面上以O为端点有三条射线OA,OB,OC,∠AOB=80°,∠BOC=20°,则∠AOC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
100°或60°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向“特殊位置关系”生长:如图,OD平分∠AOC,OE平分∠BOC,OE⊥OD.求证:A,O,B三点共线.
证明:∵OE⊥OD,∴∠DOE=90°.
∵OD平分∠AOC,OE平分∠BOC,∴∠AOC=2∠COD,∠BOC=2∠COE.
∴∠AOC+∠BOC=2(∠COD+∠COE)=2∠DOE=180°,即∠AOB=180°,∴A,O,B三点共线.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2 相交线的有关概念
例2: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把∠BOD分成两部分,∠AOC=70°,∠BOE∶∠EOD=2∶3,则∠AOE的度数为________.
152°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3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5年4考]
例3:在同一平面内,将直尺、含30°角的三角尺和木工角尺(CD⊥DE)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摆放,若AB∥CD,则∠1的大小为 [2024福建4分]( )
A. 30°
B. 45°
C. 60°
D. 75°
A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例4:如图,是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的一小段过程的图示,图示中可看作两个平行放置的平面镜,光信号经过平面镜反射时,∠1=∠2=35°,则∠3的度数为[2025漳州一检4分](  )
A.100° B.110° C.135° D.145°
B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例5:如图,小明从A处出发,沿北偏东65°方向行走至B处,又沿北偏西20°方向行走至C处,此时需把方向调整至CE,才能与出发时的方向一致,则∠1的度数为(  )
[2025泉州一中模拟4分]
A.65° B.70° C.80° D.85°
D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例6:如图,MN∥PQ,将两块直角三角尺(一块含30°角,一块含45°角)按如下方式进行摆放,恰好满足∠NAC=20°,∠MAE=∠CBQ.
(1)∠CBQ=____°;
25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点拨:如图,过点C作CF∥PQ,
∵MN∥PQ,∴MN∥CF∥PQ,
∴∠ACF=∠CAN=20°,∠CBQ=∠BCF.
∵∠ACB=∠ACF+∠BCF=45°,
∴∠BCF=25°,∴∠CBQ=25°.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2)试判断AB与D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AB∥DE,理由如下:
∵∠MAE=∠CBQ=25°,∠BAC=45°,
∠NAC=20°,
∴∠EAB=180°-∠MAE-∠BAC-NAC=90°.
又∵∠DEA=90°,∴∠DEA+∠EAB=180°,∴AB∥DE.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4 命题、定理、反证法[5年1考]
例7:小明说:“命题'=a'是假命题. ”若你想用一个实数a的值来举反例,则这个a的值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个即可)
-1(答案不唯一)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例8:小明想用反证法证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这条定理的正确性,请帮他将步骤补充完整.
已知: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a∥c,b∥c,
求证:_______
a∥b.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证明:
假设a,b相交,且交点为A,
则过A点有两条直线a,b都平行于c,
这与“在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相矛盾,
所以假设是错误的,所以a∥b.
1
2
1.如图,点O在直线AB上,OD平分∠AOC.若∠1=52°,则∠2的度数为[2025陕西](  )
A.76° B.74° C.64° D.52°
A
1
2
2.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如图是一块玻璃的m,n两个面,且m∥n,现有一束光线AB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发生折射,光线变成BC,D为AB延长线上一点.已知∠1=145°,∠2=20°,则∠3的度数为[2025龙岩长汀一检4分](  )
A.110° B.115° C.120° D.125°
D(共24张PPT)
第四章 三角形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
教材梳理篇
知识过关
1
课堂精讲——聚焦福建中考
2
当堂小练
3
教材梳理篇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图示 性质 判定
直角三角形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图示 性质 判定
直角三角形 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④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
面积: SRt△ABC= ch= ab(其中a,b为两直角边,c为斜边,h为斜边上的高)
1. 如图,在Rt△ABC中,∠BAC=90°,AD为BC边上的高,AE为BC边上的中线.
(1)若∠B=50°,则∠C=______;
(2)若AE=1,则BC=___;
40°
2
(3)若∠C=30°,AB=2,则BC=___,BD=___;
(4)若AB=3,BC=5,则AC=___,S△ABC=___,AD=____.
2. 在△ABC中,∠A=∠B=45°,BC=1,则AB的长为___.
4
1
4
6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5年6考]
例1:小东同学使用激光笔进行折射实验.当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它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已知实验装置中液面与容器底面平行,其截面图如图所示.若∠1=70°,∠ABO=130°,则∠2=________.
[2025泉州惠安模拟4分]
20°
例2:【思维生长】某房梁如图1所示,立柱AD⊥BC,E,F分别是斜梁AB,AC的中点.若AB=AC=8 m,则DE的长为________m.[2025福建4分]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4
向“角的关系”生长:如图2,在△ABC中,∠BAC=90°,AD是高,AB>AC,E,F分别为AB,BC的中点,若∠C=α,则∠DEF的度数为________(用含α的式子表示).[2025泉州七中模拟4分]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2α-90°
例3:【思维生长】如图,在Rt△ABC中,∠ACB=90°,∠A=60°,AC=3,将△ABC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B′C,此时点A′恰好在AB边上,则点B′与点B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2025福州外国语模拟4分]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提分笔记:将线段或三角形绕端点或顶点旋转60°,会得到等边三角形.
向“构造直角三角形”生长:把两个同样大小的含45°角的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其中一个三角尺的锐角顶点与另一个的直角顶点重合于点A,且另三个锐角顶点B,C,D在同一直线上.若AB= ,则CD=________.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例4:【代数推理】下面是用面积关系证明勾股定理的两种拼接图形的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完成证明.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方法一:如图①,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b),小正方形的边长为c. 方法二:如图②,大正方形的边长为c,小正方形的边长为(b-a).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a2+2ab+b2=2ab+c2,∴a2+b2=c2.
(或选择方法二.证明如下: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例5:有下列条件:①∠A=∠B+∠C;②∠A∶∠B∶∠C=1∶5∶6;③∠A=90°-∠B;④∠A=∠B=∠C.其中能确定△ABC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C
例6:阅读以下解题过程: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2c2-b2c2=a4-b4,试判断△ABC的形状.
上述解题过程,开始出现错误的步骤的序号为______,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③
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解:正确的解题过程:
∵a2c2-b2c2=a4-b4,
∴c2=,
则c2-=0,
没有考虑到a2-b2=0的情况
即=0,
∴=0或c2-=0,
∴a=b或c2=a2+b2,
∴△ABC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或等腰直角三角形.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3 勾股定理的应用
例7:我国明朝数学家程大位写过一本数学著作《直指算法统宗》,其中有一道与荡秋千有关的数学问题是使用《西江月》词牌写的:
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有一架秋千,当它静止时,踏板离地1尺,将它往前推进10尺(5尺为一步),秋千的踏板就和某人一样高,这个人的身高为5尺.如果秋千的绳索拉得很直,试问它有多长?(要求: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解答)[2025厦门同安一中模拟8分]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解:依题意,画出图形如图所示.
作B′D⊥AB于点D,则B′D=10尺.
易知DB=4尺.设秋千绳索长度AB=AB′=x尺,
则AD=(x-4)尺.
在Rt△ADB′中,AD2+B′D2=AB′2,
即(x-4)2+102=x2,
解得x=14.5.
答:秋千绳索的长度为14.5尺.
1. 如图,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量学校A与河对岸工厂B之间的距离,在学校附近选一点C,利用测量仪器测得∠A=60°,∠C=90°,AC=2 km. 据此,可求得学校与工厂之间的距离AB等于( )
A. 2 km B. 3 km
C. 2 km D. 4 km
D
1
2
3
4
5
2. 已知|a-6|+(2b-16)2+=0,则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
直角三角形
1
2
3
4
5
3.如图,在Rt△ABC中,点D是斜边AB的中点,过点D作DE⊥AC于点E,连接CD,过点E作CD的平行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F.若AB=8,则EF的长为________.[2025泉州一检4分]
4
1
2
3
4
5
4.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点D,∠BCD=18°,E是斜边AB的中点,则∠DCE的度数为________.[2025厦门第十中学模拟4分]
54°
1
2
3
4
5
5. 出入相补原理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成就之一,最早是由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创建. 主要内容为“将一个几何图形,任意切成多块小图形,几何图形的总面积保持不变,等于所分割成的小图形的面积之和”.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BC=12,D为BC边上的一动点,过点D作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则根据出入相补原理,我们可
以发现,DE+DF为定值,则DE+DF的值为_____. 
1
2
3
4
5(共31张PPT)
第四章 三角形
第24课时 锐角三角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教材梳理篇
知识过关
1
课堂精讲——聚焦福建中考
2
当堂小练
3
教材梳理篇
(一)
(二)
(一)锐角三角函数
1. 定义:在Rt△ABC中,∠C=90°,如图,
∠A的正弦:sin A==;
∠A的余弦:cos A==;
∠A的正切:tan A==.
(一)
(二)
2.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一)
(二)
α sin α cos α tan α
30°
45° 1
60°
1. 如图,在Rt△ACB中,∠C=90°,AC=3,BC=4,则sin
A=____,cos A=____,tan A=_____.   
(一)
(二)
2. 计算:
(1)tan 45°+sin 60°=_____;
(2)2sin 30°cos 45°=____;
(3)若2cos A=1,则锐角∠A=____°.  
60
(一)
(二)
(一)
(二)
(二)解直角三角形及实际应用
1. 解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如图):
(1)三边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两锐角关系:∠A+∠B=90°;
(3)边角关系:sin A=cos B=,
cos A=sin B=,tan A=,tanB=;
(4)面积关系:S=ab=ch.
(一)
(二)
(一)
(二)
2. 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仰角、俯角 坡角、坡度(坡比) 方向角
(一)
(二)
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 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 坡角为α; 坡度(坡比)为i= =tan α 点A在点O的北偏东60°方向上;
点B在点O的北偏西20°方向上;
点C在点O的南偏东45°(东南)方向上
(一)
(二)
3. 如图,在△ABC中,∠C=90°,a,b,c分别为∠A,∠B,∠C的对边.
(1)若a=5 cm,∠A=45°,则∠B=_____,c=________;
45°
5 cm
(2)若c=10 cm,∠B=30°,则
a=_________,b=______;
(3)若a=4 cm,c=8 cm,则cos A=_____,
tan A=______,tan B=_____;
(4)若a=b,则sin B=___,tan A=____,tan B=____.
(一)
(二)
5 cm 
5 cm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1 锐角三角函数[5年2考]
例1:【思维生长】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点D,则sinA=( )
A. B.
C. D.
D
向“构造直角三角形”生长:在网格中,每个单位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如图2,在4×4的网格中,点A,B,C都在格点上,则tan∠ACB的值是________.[2025龙岩新罗区一检4分]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例3: 计算:(1)cos245°+tan 60°cos 30°;  
解:原式=+×=+=2.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计算:(2)+tan 30°.
解:原式=÷+=×+=-1+=-1.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2 解直角三角形[5年5考]
例5:【思维生长】如图1,在Rt△ABC中,∠C=90° ,点D在AC上,∠DBC=∠A. 若AC=4,cos A=,则BD的长度为______. 
向“构造直角三角形”生长:如图2,在△ABC中,AB=AC=5,sin∠ABC= ,点P为边AC上一点,则线段BP长的范围是____________.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向“设参数法”生长:如图3,在△ABC中,∠ACB=90°,AC=BC,D是边AB上的一点,若AD=AB,则tan∠DCB=___.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向“边角变化关系”生长:《孙子算经》中记载“分田之术”,强调通过分割与重组几何图形以简化面积计算.现有一田地形如矩形,如图4,在矩形ABCD中,两条等宽的平行四边形田埂交错,且EF=GH=1.若田埂与矩形两组对边所夹锐角为θ,当θ增大时,重叠部分四边形PQMN的面积[2025南安一检4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A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3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5年4考]
例4:人字梯为现代家庭常用的工具.如图,若AB,AC的长都为2 m,当α=65°时,人字梯顶端离地面的高度是________m.(结果精确到0.1 m,参考数据:sin 65°≈0.91,cos 65°≈0.42,tan 65°≈2.14)[2025眉山]
1.8
例5:五一假期,晶晶一家要自驾到风景区C游玩(如图),到达A地后,导航系统屏幕显示车辆应沿北偏西45°方向行驶20千米至B地,再沿北偏东60°方向行驶一段距离到达风景区C,晶晶发现风景区C在A地的北偏东15°方向,求B,C两地的距离.(运算结果请保留根号)[2025漳州模拟8分]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解:如图,过点B作BD⊥AC于点D,则∠ADB=∠BDC=90°.
易知∠ABE=45°,∴∠ABC=180°-60°-45°=75°,
∵∠BAD=45°+15°=60°,
∴∠C=180°-75°-60°=45°.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例6:如图,小明从点A出发,沿着坡度i(即tan A)为1∶2.4的坡道AB向上走了130 m到达点B,再沿着水平平台BC向前走了80 m到达点C,最后沿着坡角为36.8°的坡道CD向上走了150 m到达点D.[2025厦门一中模拟8分]
(1)当小明到达点B时,他沿竖直方向上升的高度为________m;
50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2)求A,D间的水平距离AE的长.(参考数据:sin 36.8°≈0.60,cos 36.8°≈0.80,tan 36.8°≈0.75)
解:如图,过点B作BF⊥AE于点F,过点C作CG⊥AE于点G,延长BC交DE于点H,由题易知BC∥AE,DE⊥AE.
∴BF∥CG∥HE,∠CGF=∠E=90°,
∴四边形BFGC和四边形CGEH都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BFGC和四边形CGEH都是矩形,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FG=BC=80 m,GE=CH,∠CHE=90°,∴∠CHD=90°.
在Rt△DCH中,CD=150 m,∠DCH=36.8°,
∴CH=CD·cos∠DCH=150×cos 36.8°≈150×0.80=120(m),
∴GE=CH≈120 m.
由(1)知BF=50 m,
∴AF=BF×2.4=50×2.4=120(m),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AE=AF+FG+GE≈120+80+120=320(m).
答:A,D间的水平距离AE的长约为320 m.
1
2
3
B
1
2
3
2. 某数学兴趣小组借助无人机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BC. 如图,无人机在P处测得正前方河流的点B处的俯角∠DPB=α,点C处的俯角∠DPC=45°,点A,B,C在同一条水平直线上. 若AP=45 m,tan α=3,则河流的宽度BC为 ( )
A. 30 m B. 25 m
C. 20 m D. 15 m
A
1
2
3
3.如图,在△ABC中,∠C=60°,AC=8,BC=6,点D在边AC上运动,DE⊥BC于点E,则△BDE的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2025泉州模拟4分](共33张PPT)
第四章 三角形
第18课时 三角形、多边形
教材梳理篇
知识过关
1
课堂精讲——聚焦福建中考
2
当堂小练
3
教材梳理篇
(一)
(二)
(三)
(一)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1. 三角形的分类
①按边分
②按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一)
(二)
(三)
(2)角的关系:
①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②内、外角关系:任意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边角关系: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长边对大角,短边对小角.
(一)
(二)
(三)
3.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1. 如图,已知△ABC.
(1)若AB=4,AC=6,则BC长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2<BC<10
(一)
(二)
(三)
(2)若∠2=75°,∠3=30°,则∠1的度数为______,∠4的度数为________;
(3)若∠1=60°,∠2=30°,
则△ABC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
75°
105°
直角三角形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二)与三角形有关的重要线段
图示 性质及重要结论
中线 ①BD=CD= BC;
②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
③重心到顶点的距离和到对边中点的距离之比为2∶1;
④中线将三角形分割成面积相等(等底同高)的两个三角形,S△ABD=S△ADC
图示 性质及重要结论
高 (1)AD⊥BC,即∠ADB=∠ADC=90°;
(2)垂心: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
角平分线 (1)∠1=∠2=∠BAC;
(2)内心: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3)内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一)
(二)
(三)
图示 性质及重要结论
中位线 (1)AD=BD,AE=CE,
DE∥BC且DE=BC;
(2)遇到中点时,常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可以利用其证明线段平行或倍分问题
拓展:外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一)
(二)
(三)
2. 如图,已知△ABC,AD是BC边上的中线.
(1)若AB=3,AC=5,则△ACD与△ABD的周长差为___;
(2)若△ABC的面积为12,则△ACD的面积为___.
2
6
(一)
(二)
(三)
3. 如图,AE是BC边上的高,AD是∠BAC的平分线,∠B=30°,∠C=70°,则∠DAE=____°.
20
(一)
(二)
(三)
4. 如图,若D为AB的中点,E为AC 的中点,且∠ABC=60°,BC=4,则∠ADE=____°,DE=___;
60
2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三)多边形
1. 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
3. 对角线: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2. 外角和定理:n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4. 正多边形:(1)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且每一个内角为或180°-;
(2)每一个外角为;
(3)正n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n条对称轴;当n为偶数时,正n边形还是中心对称图形.
(一)
(二)
(三)
5. 如图,六边形ABCDEF为正六边形.
(1)它的内角和为______,每个内角的度数为______,每个外角的度数为_____;
(一)
(二)
(三)
720°
120°
60°
(2)∠α=____°;
(3)正六边形有___条对称轴.
(一)
(二)
(三)
60
6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1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5年2考]
例1: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7和2,第三边的长为奇数,则第三边的长为(  )[2025泉州七中模拟4分]
A.3 B.5
C.7 D.9
C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例2:某数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平行线的有关性质,用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摆放,其中点A,E,C,F在同一条直线上,∠BAC=∠EDF=90°,∠B=45°,∠DEF=60°.当AD∥BC时,∠ADE的大小为[2025福建4分](  )
A.5° B.15° C.25° D.35°
B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例3:具备下列条件的△ABC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A=∠B=3∠C B. ∠A+∠B=∠C
C. ∠A=∠B=∠C D. ∠A∶∠B∶∠C=1∶2∶3
A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2 与三角形有关的重要线段
例4: 如图,D是△ABC的边BC上任意一点,E是线段AD的中点,F是CE的中点,且△ABC的面积为40,则△BEF的面积为_____.
10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例5:如图,在△ABC中,AB=18,BC=16,CE⊥AB于点
E,CE=12,点D在BC上移动,则AD的最小值是____ .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例6: 如图,∠1=∠2,∠3=∠4,∠A=100°,则x的值为_____.
140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如图,BP是∠ABC的平分线,CP是△ABC的外角∠ACM的平分线,若∠ABP=20°,∠ACP=60°,则∠A-∠P=_____.
40°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如图,△ABC的两个外角的平分线交于点D,若∠D=α,则∠C的度数为__________. (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180°-2α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例7: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O是△ABC的重心,延长CO交AB于点D,若OD=1,则AB=___.
6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例8: 如图,A,B两地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C,连接AC和BC,怎样测算出A,B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请说明理由.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解:如图,取AC的中点E,BC的中点F,
连接EF,量得EF的长,则A,B两地之间
的实际距离为EF的长的2倍.
理由:∵E,F分别是AC, BC的中点,
∴EF是△ABC的中位线,∴EF=AB,即AB=2EF.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3 多边形[5年1考]
例9:【思维生长】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30°,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____. [2025福州外国语模拟4分]
12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向“逆向推理”生长:如图1,苯分子的环状结构是由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的.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与6个氢原子均在同一平面内,且所有碳碳键的键长都相等,组成了一个完美的正六边形(如图2),则∠EAF的度数为________°.[2025莆田中山中学模拟4分]
30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向“复合图形”生长:如图3,以正五边形ABCDE的边CD向内作正方形CDFG,则∠BCG的度数为________°.[2025漳州模拟改编]
18
1
2
1.用一条宽相等的足够长的纸条,打一个结,然后轻轻拉紧、压平就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正五边形ABCDE,则∠ABD的度数为________.
72°
1
2
2.如图,在△ABC中,CD是AB边上的高,BE为∠ABC的平分线,若∠BFC=110°,则∠BCF的度数为________.
50°(共24张PPT)
第四章 三角形
第23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教材梳理篇
课堂精讲——聚焦福建中考
1
当堂小练
2
教材梳理篇
考点 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类型1:测量高度
测量不能到达顶部的物体的高度,常用方法:
平面镜测量法   影子测量法  标杆测量法   手臂测量法
例1:如图,数学活动课上,为测量学校旗杆高度,小明同学在脚下水平放置一平面镜,然后向后退(保持脚、镜子和旗杆底端在同一直线上),直到他刚好在镜子中看到旗杆的顶端. 已知小明的眼睛离地面的高度为1.6 m,同时量得小明与镜子的水平距离为2 m,镜子与旗杆的水平距离为10 m,则旗杆的高度为( )
A. 6.4 m B. 8 m
C. 9.6 m D. 12.5 m
B
例2:如图,小明在A时测得某树的影长为8 m,B时又测得该树的影长为2 m,若两次日照的光线互相垂直,则树的高度为( )
A. 2 m
B. 4 m
C. 6 m
D. 8 m
B
例3:如图,一棵树PQ的底部可以到达,但顶部不能到达,某探究小组想利用标杆、皮尺、平面镜等工具测量树PQ的高度,测量及求解过程如下:[2025漳州模拟8分]
(1)若只能选择两种测量工具,则它们是__________,画出测量示意图;
标杆、皮尺 
测量示意图如图.
(2)用a,b,c表示出测量所得的数据,并求树高PQ.
解:如图,BC,RQ分别为标杆AB、树PQ在阳光下的影子,且点C,B,R,Q在同一条直线上.
通过测量得RQ=a,CB=b,标杆AB=c.
∵AC∥PR,∴∠ACB=∠PRQ.
例4:某旅游景点内有一座塔,小亮打算测量它的高度.如图,小亮拿着一部长为16 cm的手机(图中CD=16 cm)站在广场上离该塔121 m的点F处(即FB=121 m),他把手机竖直并将手臂向前伸(即CD∥AB),手机上下两端恰好挡住他观察该塔的视线(即点A,C,E在一条直线上,点B,D,E在一条直线上),已知点E到手机CD的距离为30 cm,AB⊥BF,EF⊥BF,图中所有的点都在同一平面内,
求该塔的高度AB.(精确到0.1 m)
解:如图,过点E作EM⊥CD,垂足为M,延长EM交AB于点H,
∵CD∥AB,∴EH⊥AB,△ECD∽△EAB,
∴=. 由题知CD=16 cm,EM=30 cm,
EH=BF=121 m=12 100 cm,
∴=,∴AB≈6 453 cm≈64.5 m.
答:该塔的高度AB约为64.5 m.
类型2:测量距离
测量不能直接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
常构造如下两种相似三角形求解:
1. 如甲图所示,通常可先测量图中
的线段DC、BD、CE的距离(长度),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B的长.
2. 如乙图所示,可先测AC、DC及DE的长,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计算AB的长.
例5:在一次测量活动中,为了测量河两岸A地与B地之间的距离,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建立了如图所示的数学模型,∠ABD=∠CDE=90°,测得DE=50 m,DC=20 m,BC=40 m,则A地与B地之间的距离为( )
A. 80 m B. 50 m
C. 100 m D. 100 m
C
例6:下表是小明填写的综合实践活动报告的部分内容,请你借助小明的测量数据,计算河流的宽度AB.
题目 测量河流宽度AB
示意图
测量数据 BC=1.5 m,BD=10 m,DE=1.8 m
解:由示意图知CB⊥AD,ED⊥AD,
∴∠ABC=∠ADE=90°.
又∵∠BAC=∠DAE,∴△ABC∽△ADE,
∴=.
∵BC=1.5 m,BD=10 m,DE=1.8 m,
∴=,
∴AB=50 m,即河流的宽度AB为50 m.
类型3:三角形内接矩形问题
例7:【思维生长】有一块三角形铁片ABC,BC=12,高AH
=8,按图①②两种设计方案把它加工成一块矩
形铁片DEFG,且要求矩形的长是宽的2倍,为
了减少浪费,加工成的矩形铁片的面积应尽量
大些. 请你通过计算判断两种设计方案哪个更好.
解:方案一更好.
设方案一中DE=x,易得△ADG∽△ABC,
∴=,
∴=,解得x=,∴2x=,
∴矩形铁片的面积为;
设方案二中DE=2y,同上易得=,解得y=3,
∴矩形铁片的面积为18.
∵>18, ∴方案一更好.
向“一般化”生长:某数学探究小组以“设计矩形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主题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图所示的是一块三角形田地,数学探究小组沿着道路BC设计矩形生态农业观光园,观光园的顶点P,N分别在边AB,AC上.
(1)若AP=52,BP=28,BC=60,请求出矩形生态农业观光园PN边的长;
解:在矩形观光园PEFN中,PN∥EF,
∴PN∥BC,
∴△APN∽△ABC,∴=.
∵AP=52,BP=28,BC=60,
∴PN=·BC=39.
(2)设BC=a,点A到道路BC的距离为h,矩形观光园PEFN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请用含a,h的代数式表示其最大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矩形观光园PEFN的面积存在最大值.
设PE=x,则点A到PN的距离为h-x,
∵PN∥BC,∴△APN∽△ABC,
∴=,即=,∴PN=a-x,
∴S矩形PEFN=PE·PN=x=-x2+ax=-+,
∴当PE=时,S矩形PEFN取得最大值,为.
1
2
3
1. 小明做“小孔成像”实验. 如图,蜡烛与带“小孔”的纸板之间的距离是带“小孔”的纸板与光屏之间距离的一半,当蜡烛火焰的高度AB为1.6 cm时,所成的像A'B'的高度为( )
A. 0.8 cm B. 2.4 cm
C. 3.2 cm D. 4.8 cm
C
1
2
3
2. 台球是用球杆在台上击球,依靠计算得
分确定比赛胜负的室内体育运动. 如图是一
张宽为m米,长为2m米的矩形台球桌ABCD,
某球员击位于AB的中点E处的球,球沿EF射
向边AD,然后反弹到C点的球袋,球的反弹规律满足光的反射
定律. 若球的速度为v米/秒,则球从击出到入袋的时间为____
秒(用含m和v的式子表示). 
1
2
3
3.身高均为1.6 m的小明与小强站在学校球场的A照明灯和B照明灯之间,两盏灯的高度均为6.4 m,如图所示.已知小明的身影的顶部正好在A灯的底部N处,小强的身影的顶部正好在B灯的底部Q处,已知两灯之间的距离为10 m,求两人之间的距离.[2025福建百校联考模拟改编]
1
2
3
解:如图.由题意得CD∥BQ,EF∥AN,AN=BQ=6.4 m,CD=EF=1.6 m,NQ=10 m,
∴DF=NQ-ND-FQ=10-2.5-2.5=5(m),
即两人之间的距离是5 m.(共28张PPT)
第四章 三角形
第19课时 等腰三角形
教材梳理篇
知识过关
1
课堂精讲——聚焦福建中考
2
当堂小练
3
教材梳理篇
(一)
(二)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图示 性质 判定
等腰三角形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②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述为“等边对等角”);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述为“三线合一”); 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①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定义);
②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述为“等角对等边”)
(1)若∠A=110°,则∠C=______;
(2)若∠A=80°,则∠C=__________________;
(3)若△ABC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6,则它的周长为____.
2. 在△ABC中,∠A=40°,∠C=70°,则△ABC______(填“是”或“不是”)等腰三角形.
35°
20°或80°或50°
15
是
(一)
(二)
1.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
(一)
(二)
(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图示 性质 判定
等边三角形 ①三边相等; ②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④三线合一 ①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定义);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AC,垂足为D,则∠ABD
=____°,AD与BC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二)
30
AD=BC(或BC=2AD)
4. 在△ABC中,AB=AC=1 cm,当BC=__cm时,△ABC是等边三角形.
(一)
(二)
1
考点1
考点2
考点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5年7考]
例1:【思维生长】如图,AD是等腰三角形ABC的顶角平分线,BD=5,则CD等于 ( )
A. 10
B. 5
C. 4
D. 3
B
向“旋转变换”生长:如图2,△ABC中,∠ACB=90°,∠ABC=30°,将△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90° 得到△DEC,连接BE,则∠BED的度数为(  )
A.45° B.30° C.22.5° D.15°
考点1
考点2
D
向“尺规作图”生长:如图3,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AB=AC,∠A=40°,若以点B为圆心,BC长为半
径画弧,与AC交于点E,连接BE,则∠ABE=_____°.
向“平面直角坐标系”生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0,1)和(-2,2),以AB为腰作等腰三角形ABC,若该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垂直于x轴,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1
考点2
30
(-4,1)或(2,2)
例2: 如图,在△ABC中,△ABC的周长为18,BC=7,BD平分∠ABC,CD平分∠ACB,过点D作EF平行于BC,分别交AB,AC于点E,F.
(1)求证:△DFC是等腰三角形;
考点1
考点2
证明:∵CD平分∠ACB,∴∠ACD=∠DCB.
∵EF∥BC,∴∠FDC=∠DCB,∴∠ACD=∠FDC,
∴FD=FC,∴△DFC是等腰三角形.
(2)求△AEF的周长.
考点1
考点2
解:∵BD平分∠ABC,∴∠EBD=∠DBC,
∵EF∥BC,∴∠EDB=∠DBC,∴∠ABD=∠EDB,
∴EB=ED. 由(1)知FC=FD.
∵△ABC的周长为18,BC=7,
∴AB+AC=18-7=11. ∴AE+BE+AF+CF=11,
∴AE+DE+AF+DF=11,
即AE+AF+EF=11,即△AEF的周长为11.
考点1
考点2
考点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5年4考]
例3:【思维生长】如图1,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AD是BC边上的高,AD=4,E是AC的中点,连接BE,与AD交于点P,连接PC,则BE=________,∠BCP=__________°.[2025厦门翔安区二模改编]
考点1
考点2
向“等腰三角形”生长:如图2,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2,BD⊥AC于点D,延长BC至点E,使得CE=CD,连接DE,则∠E=________°, BE的长为________,△ABC的面积为______.
30
3
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h=a
S=ah=a2
考点1
考点2
向“多边形”生长:如图3,点F在正五边形ABCDE的内部,△ABF为等边三角形,则∠AFC的度数为____________.
考点1
考点2
126°
向“分类讨论思想”生长:如图4,在△ABC中,AB=BC=AC=12 cm,M,N分别从点A,B同时出发,按顺时针方向沿三角形的边运动.已知点M的运动速度为1 cm/s,点N的运动速度为2 cm/s.当点N第一次到达点B时,M,N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s.
(1)当t=________时,M,N两点重合;
(2)当t=________时,△AMN为等边三角形;
(3)当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点M,N与△ABC中的某一顶点构成等腰三角形.
考点1
考点2
12
4
例4:【思维生长】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点E在线段AB上,CE∥DA.若使△BCE成为等边三角形,可添加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考点1
考点2
∠B=60°
向“全等三角形”生长:如图2,在等边三角形ABC的三边上,分别取点D,E,F,使得AD=BE=CF.求证:△DEF是等边三角形.
考点1
考点2
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
∴∠A=∠B=∠C=60°,AB=BC=AC.
∵AD=BE=CF,∴AC-CF=AB-AD,即AF=BD.
考点1
考点2
∴△ADF≌△BED(SAS),∴DF=DE,
同理可证DE=EF,∴DE=DF=EF.
∴△DEF是等边三角形.
例5: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AB的中点,CE⊥BC,垂足为C,EF是由CD沿CE方向平移得到的.已知EF过点A,BE交CD于点G.[2025福建8分]
考点1
考点2
(1)求∠DCE的大小;
考点1
考点2
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CB=60°.
∵D是AB的中点,
∴∠DCE=∠BCE-∠DCB=60°.
∴∠DCB=∠DCA= ∠ACB=30°.
∵CE⊥BC,∴∠BCE=90°,
(2)求证:△CEG是等边三角形.
考点1
考点2
证明:由平移可知CD∥EF,∴∠EAC=∠DCA=30°.
又∵∠ECA=∠BCE-∠ACB=30°,∴∠EAC=∠ECA,∴AE=CE.∵△ABC是等边三角形,∴AB=CB,∴BE垂直平分AC.
∵∠AEC=180°-∠EAC-∠ECA=120°,∴易知∠GEC= ∠AEC=60°,
由(1)知,∠GCE=60°,∴∠EGC=60°,
∴∠GEC=∠GCE=∠EGC,∴△CEG是等边三角形.
1
2
3
4
5
1.如图,在△ABC中,AB=AC,∠A=20°,则∠ACD的度数为(  )
A. 70°
B. 100°
C. 110°
D. 140°
B
1
2
3
4
5
2.如图,AD是等边三角形ABC的中线,点E在AC上,AE=AD,则∠EDC=________.
15°
1
2
3
4
5
3.如图,在△ABC中,CD为AB边上的中线,AD=CD,E为AC上任意一点,∠B=∠BDC,若DE的最小值为2,则DC的长为________.[2025福州华伦中学三模4分]
4
1
2
3
4
5
4.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O是 BC 上任意一点,OE、OF 分别与两边垂直,等边三角形的高为 1,则 OE+OF 的值为___.
1
1
2
3
4
5
5.如图,飞机从A地向正北方向飞行1 400 km到达B地,再从B地沿东偏南30°的方向飞行1 400 km到达C地,则A、C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解:由题意得∠CBD=30°,∠ABD=90°,
∴∠ABC=∠ABD-∠CBD=60°.
∵AB=1 400 km,BC=1 400 km,∴AB=BC,
∴△ABC是等边三角形,
∴AC=AB=1 400 km.
即A、C两地的距离是1 400 km.(共33张PPT)
第四章 三角形
第21课时 全等三角形
教材梳理篇
知识过关
1
课堂精讲——聚焦福建中考
2
当堂小练
3
教材梳理篇
(一)
(二)
(一)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1.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 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线段(角平分线、高、中线、中位线)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1.如图,已知△ABC,AB=6 cm,∠B=35°,把△ABC沿直线AC翻折后能与△ADC完全重合,则△ABC≌________,AB的对应边是________,AD=________cm,∠B的对应角是________,∠D=________°.
6
△ADC
AD
(一)
(二)
∠D
35
(一)
(二)
(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符号表示 判定依据
SSS (边边边)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基本事实)
(一)
(二)
符号表示 判定依据
SAS (边角边)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基本事实)
ASA (角边角)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基本事实)
(一)
(二)
符号表示 判定依据
AAS (角角边) 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HL(斜边、 直角边)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 如图,已知线段AB、CD相交于点O,OA=OB,要使△OAC≌△OBD.
(1)若利用SAS,需补充一个条件:_________;
(一)
(二)
OC=OD
(2)若利用ASA,需补充一个条件:__________;
(3)若利用AAS,需补充一个条件:__________;
(4)当AB⊥CD时,若利用HL,需补充一个条件:___________.
(一)
(二)
∠A=∠B
∠C=∠D
AC=BD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例1:如图,已知△ABE≌△ACD,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2025泉州七中模拟改编](  )
A.AB=AC B.∠BAD=∠CAE
C.∠AEB=∠ADC D.AD=DE
D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拓展设问1】若C△ABE=15,则C△ACD=________.
【拓展设问2】若S△ABE=10,AD为△ABE的中线,则S△ACE=________.
15
5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例2: 如图,把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的一端固定在一起,与地面组成△ABC. 固定住长木棍AB,转动短木棍AC,得到△ABD(B,C,D三点共线). 这个试验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边形_______全等. (填“一定”或“不一定”)
不一定
例3:[2025漳州适应性检测改编]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BAC=∠E
∠BAC
∠E
SAS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5年2考]
类型1:平移型
例4:如图,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BE=CF,AB=DE,AC=DF.求证:∠B=∠DEF.[2025龙岩二模改编]
证明:∵BE=CF,∴BE+EC=CF+EC,即BC=EF. ∵AB=DE,AC=DF,∴△ABC≌△DEF,∴∠B=∠DEF.
提分笔记
特征 沿同一直线(BC)平移两三角形重合.
平移 模型
策略 由BE=CF推得BC=EF
结论 △ABC≌△DEF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类型2:旋转型
例5:如图,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50°得到△AB′C′,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B=AB′
B.∠BAB′=∠CAC′
C.△ABC≌△AB′C′
D.∠CAB′=50°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D
例6: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C=BC,∠ACB=90°,点D为斜边AB上一点(不与点A,B重合),AD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证明:由题意得CD=CE,∠DCE=90°.
∵∠ACB=90°,∴∠ACB=∠DCE,∴∠ACD+∠DCB=∠DCB+∠BCE,∴∠ACD=∠BCE.
∵∠ACB=90°,∴∠A+∠ABC=90°,
∴∠CBE+∠ABC=90°,即∠ABE=90°.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提分笔记
特征 此模型可看成是将三角形绕着公共顶点
旋转一定角度形成的
手拉手 模型
已知 ∠BAD=∠EAC,AB=AD,AE=AC
策略 由∠BAD=∠EAC推得∠BAE=∠DAC
结论 △ABE≌△ADC
类型3:对称型
例7:如图,点E,F分别在AB,AD的延长线上,∠CBE=∠CDF,∠ACB=∠ACD.求证:AB=AD.[2025福建8分]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证明:∵∠CBE=∠CDF,∠ABC+∠CBE=180°,∠ADC+∠CDF=180°,∴∠ABC=∠ADC.
例8:【思维生长】如图1,AB与CD相交于点O,AC=BD,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ACO≌△BDO (写出一个即可).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A=∠B(答案不唯一) 
向“四边形”生长:如图2,菱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EF过点O且与边AB,CD分别相交于点E,F.若OA=2,OD=1,则△AOE与△DOF的面积之和为________.[2025福建4分]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1
向“自主构建”生长:如图3,在△ABC中,AB=12,AC=8,点D是BC边的中点,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解:如图,延长AD至点M1,使得AD=DM1,∵点D是BC边的中点,∴BD=DC.
∵DM1=AD,∠BDM1=∠ADC,∴△M1DB≌△ADC,∴BM1=AC=8.
在△ABM1中,AB-BM1即12-8∴4考点1
考点2
考点3
提分笔记
类型 轴对称型 中心对称型
特征 图形可沿某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 图形可绕着某个定点旋转180°后完全重合
对称 模型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类型4:一线三等角型
特征 同一直线上,在同侧或异侧,有三个等角,且已知一组等边,则可得两个三角形全等
模型 演变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例9:通过对下面数学模型的研究学习,解决下列问题:
【模型呈现】
“赵爽弦图”源自汉代赵爽对《周髀算经》的注解,如图1,蕴含丰富的几何关系.受这幅图的启发,某数学兴趣小组建立了“一线三直角模型”(图2),借弦图探索全等图形的几何规律.
【模型应用】
(1)如图2,已知△ABC中,CA=CB,∠ACB=90°,一直线过顶点C,过A,B分别作其垂线,垂足分别为E,F,求证:△AEC≌△CFB.
证明:∵∠ACB=90°,∴∠ECA+∠FCB=90°.
∵AE⊥EF,BF⊥EF,∴∠AEF=∠BFC=90°,
∴∠ECA+∠EAC=90°,∴∠FCB=∠EAC.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模型构建】
(2)如图3,等腰直角三角板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其中A(-2,0),B(0,1),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__.
(-3,2)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模型变形】
(3)如图4,若改变直线的位置,其余条件与(1)相同,当AE=1,BF=4时,EF的长为________.
3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模型一般化生长】
(4)如图5,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有∠BDA=∠AEC=∠BAC,则DE,BD,CE三条线段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DE=BD+CE
1.如图,小谊将两根长度不等的木条AC,BD的中点连在一起,记中点为O,即AO=CO,BO=DO.测得C,D两点之间的距离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花瓶(透明)内壁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图中△AOB与△COD全等的依据是[2025山西](  )
A.SSS B.SAS C.ASA D.HL
B
1
2
3
2.如图,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相等,则∠1+∠2的度数是________°.[2025三明二检改编]
1
2
3
90
3.如图,在菱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边上,∠AEB=∠AFD,求证:BE=DF.[2024福建8分]
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AD,∠B=∠D.
又∵∠AEB=∠AFD,
∴△ABE≌△ADF,∴BE=DF.
1
2
3(共37张PPT)
第四章 三角形
第2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教材梳理篇
知识过关
1
课堂精讲——聚焦福建中考
2
当堂小练
3
教材梳理篇
(一)比例线段
1. 比例的基本性质
①基本性质:如果=,那么ad=bc(bd≠0).
②合比性质:如果=,那么=(bd≠0).
(一)
(二)
(三)
③等比性质:如果==…=(bd·…·n≠0且b+d+…+n≠0),那么=.
(一)
(二)
(三)
2. 黄金分割:一般地,点C把线段AB分
成两条线段AC和BC(AC>BC),如果
=,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如图),
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即==≈0.618.
(一)
(二)
(三)
3.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1)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一)
(二)
(三)
1. 已知==≠0,则的值为___.
2. 如图,AB∥CD∥EF,AF与BE相
交于点G,AG=2,DG=1,DF=5,
则=___, =___, =___.
 
2
 
(一)
(二)
(三)
 
(一)
(二)
(二)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
1.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性质:
①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③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三)
(2)判定:
①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一)
(二)
②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③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④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
2.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1)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2)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一)
(二)
(三)
3. 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AC边上,DE∥BC,则△ADE∽________,当=时,=____,=___, =_____.
△ABC
 
 
 
(一)
(二)
(三)
4. 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A'B'C'D',则相似比为______,a=____,∠D=_____°.
1∶2
10
135
(一)
(二)
(三)
(三)位似
1.概念:如果两个图形不仅相似,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此时相似比又称位似比.(如图)
(一)
(二)
(三)
2.性质:
(1)位似图形是相似图形,具备相似图形的所有性质;
(2)位似图形上的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相似比;
(3)位似图形中的对应边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4)位似图形中的对应点的连线交于一点(位似中心).
(一)
(二)
(三)
5.如图,把△AOB缩小后得到△COD,则△AOB与△COD的相似比为________.
(一)
(二)
(三)
2∶1
考点1 比例线段
例1:【思维生长】已知 ,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2025厦门同安区一检4分](  )
A.5x=2y B.2x=5y C.5x=7y D.7x=5y
C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向“数形结合”生长:如图1,已知l1∥l2∥l3,l4与l1,l2,l3分别交于A,B,C三点,l5与l1,l2,l3分别交于D,E,F三点.若AB=1,BC=2,AD=DE= ,则图中长度为3的线段是(  )
A.EF B.DF C.BE D.FC
A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向“特殊化”生长:如图2,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即 ,若S1表示以CA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S2表示长为BD,宽为CB的矩形的面积,且BD=AB,则S1________S2(填“>”“<”或“=”)
=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5年9考]
类型1:公共角型
例2: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B边上,点E在AC边上且AD∠ADE=∠C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提分笔记
特征 有一个公共角
A型演变路径
 已知:DE∥BC      已知:∠1=∠2
 结论:△ADE∽△ABC  结论:△ADE∽△ABC,
AE·AB=AD·AC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类型2:平行型
例3:【思维生长】如图1,在菱形ABCD中,点E在边AB上,连接CE交对角线BD于点F,若EF∶FC=2∶3,BE=4,则CD的长度为________.[2025厦门双十中学模拟改编]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6
向“公共边转化”生长:如图2,点E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CD的中点,连接AC,BE交于点O,过点O作OF∥AB,交BC于点F,若AB=4,则OF=________.[2025漳州一检改编]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向“一般化”生长:如图3,在△ABC中,D是边AB上的一点,DE∥BC,连接BE.从下列条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条件: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类型3:一线三等角型
例4:【思维生长】如图,一块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P放在正方形ABCD的BC边上,并且使一条直角边
经过点D,另一条直角边与AB交于点Q.请写
出一对相似三角形,并加以证明.
(图中不添加字母和线段)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解:△BPQ∽△CDP.
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C=90°,
∴∠QPB+∠BQP=90°.
∵∠QPD=90°,∴∠QPB+∠DPC=90°,
∴∠DPC=∠PQB,∴△BPQ∽△CDP.
向“等边三角形”生长: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是边BC上任意一点,且∠ADE=60°.
(1)求证:△ABD∽△DCE;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B=∠C=60°.
又∵∠ADE=60°,∴∠BAD+∠BDA=∠BDA+∠EDC=120°,∴∠BAD=∠CDE,∴△ABD∽△DCE.
(2)若AB=3,BD=1,求AE的长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B=3,
∴BC=AC=AB=3,
∴CD=BC-BD=3-1=2,
类型4:旋转型
例5:【思维生长】如图,已知△ABC,△ADE,点B,A,E共线,点A在B,E两点之间,点C,D在直线BE同侧,若△ABC∽△ADE,请判断∠BCE和∠BDE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025厦门翔安区二模节选]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BAD∽△CAE,∴∠ABD=∠ACE,
在△BDE中,∠ABD+∠AED+∠BDE=180°,
∴∠ACE+∠ACB+∠BDE=180°,∴∠BCE+∠BDE=180°.
向“特殊位置”生长:如图,在△ABC与△ADE中,∠ABC=∠ADE,且∠BAD=∠CAE.
(1)△ABC与△ADE相似吗?如果相似,请说明理由;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解:相似,理由如下:
∵∠BAD=∠CAE,∴∠BAD+∠DAC=∠CAE+∠DAC,即∠BAC=∠DAE.
又∵∠ABC=∠ADE,∴△ABC∽△ADE.
(2)连接BD,若B,D,E三点共线,记AC与DE的交点为H,AE=2,BC=5,△AEH的面积为1,试求△BCH的面积.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解:由(1)知△ABC∽△ADE,∴∠E=∠C,
又∵∠AHE=∠BHC,∴△AEH∽△BCH,
考点3 图形的位似
例6:【思维生长】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与△A′B′C′是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为点O.若 ,则点A(-3,1)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2025厦门外国语学校模拟4分](  )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A
向“逆方向”生长:如图2,正方形网格中,△ABC与△DEF(其顶点都在该网格的格点上)是位似三角形.若取格点R,O,P,Q,则这两个三角形的位似中心是[2025龙岩二检4分](  )
A.点R B.点O C.点P D.点Q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B
1
2
3
4
1
2
3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在第一象限内,点B在x轴正半轴上,以点O为位似中心,在第三象限内与△OAB的相似比为 的位似图形△OCD.若点A的坐标为(6,4),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__.[2025福州华伦中学二模4分]
1
2
3
3.已知△ABC∽△DEF,它们的面积比为4∶9,AM是△ABC的角平分线,DN是△DEF的角平分线.
(1)求证:△ABM∽△DEN;
证明:由题意得AM是∠BAC的平分线,DN是∠EDF的平分线,
∵△ABC∽△DEF,∴∠ABC=∠DEF,∠BAC=∠EDF,∴∠BAM=∠EDN,∴△ABM∽△DEN.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