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模拟试题 2025-2026学年
上学期化学高二年级人教版(2019)
一、单选题
1.能量的转化在生活生产中有重要的应用,下图中属于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A硅太阳能电池 B用电烤箱烘焙面包
C用燃料电池驱动汽车 D天然气蒸煮食物
A.A B.B C.C D.D
2.已知各共价键的键能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共价键 H-H F-F H-F H-Cl H-I
键能E (kJ/mol) 436 157 568 432 298
A.HF熔沸点高,是因为H F键能较大
B.432kJ/mol>E(H-Br)>298kJ/mol
C.表中看出F2能量最低
D.H2(g) +F2(g)=2HF(g) △H=+525 kJ/mol
3.标准状态下,分解时相关物质的相对能量与反应历程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和的相对能量为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图像可知:
B.断裂1molCl-Cl键时释放的能量为
C.O3的平衡转化率:历程Ⅰ>历程Ⅱ
D.历程Ⅰ、Ⅱ中速率最慢步骤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可增大反应物分子的活化分子百分数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B.某反应在高温时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正反应的、
C.反应产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时,
D.难溶于水,因此属于弱电解质
5.向两个锥形瓶中各加入0.048g镁条,塞紧橡胶塞,然后用注射器分别注入2mL2mol L 盐酸、2mL2mol L 醋酸,测得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温度相同时,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醋酸的pH大
B.0~tmin内,平均反应速率mol L-1 min-1
C.反应结束后,盐酸和醋酸产生的氢气体积相同
D.温度相同时,a点反应速率大于b点反应速率
6.已知:①、(aq)。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已知常温下,若适当升温,则大于
C.加适量水稀释溶液,则增大
D.断开和(g)中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比形成中化学键放出的能量高
7.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 B.
向沸水中滴入饱和溶液制备胶体 将球分别浸泡在冷水和热水中,热水中颜色更深
C. D.
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将乙酸乙酯不断蒸出 对、、的平衡体系加压后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深
A.A B.B C.C D.D
8.某温度下,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A、B,发生反应:,12s时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8mol(反应进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2s,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s)
B.化学计量系数之比b:c=1:2
C.12s时,A的转化率为25%
D.图中两曲线相交时,A的消耗速率等于A的生成速率
9.工业制硫酸的一步重要反应是SO2在400~600℃下的催化氧化:2SO2(g)+O2(g)2SO3(g),这是一个正反应放热的可逆反应。如果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述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SO3产率
B.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温度越高,速率越快,生产效益越好
C.实际生产中选定400~600℃作为操作温度,其原因是在此温度下催化剂的活性最高,SO2能100%转化为SO3
D.增大压强可以提高SO3产率,但高压对动力和设备要求太高,会增加生产成本
10.已知反应①,反应②,则反应③的平衡常数为
A. B. C. D.
11.为研究反应:,向2 L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X和2 mol Y发生反应。一定条件下,在甲、乙两种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相同时间,测得Y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点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在相同温度下,与催化剂乙相比,甲使反应活化能更低
C.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加入2 mol X,Y的转化率增大
D.反应至M点时,体系中c(Z)=0.55 mol/L
12.下列有关图像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表示可逆反应中的含量与压强的关系,且
B.图乙表示密闭容器中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C.图丙表示反应 ,且
D.图丁表示浓氨水的导电能力随着加水体积变化的关系,若用湿润的pH试纸测量a点溶液的pH,则测量结果偏小
13.常温下,向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的NaOH溶液,溶液pH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1,某时刻滴定管的读数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a点的
B.图2所示液面读数为23.20mL
C.装NaOH标准液时,用图3所示方法排除滴定管内气泡
D.反应过程中的值不断增大
14.已知:,向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A和3molB发生反应,时达到平衡状态Ⅰ,在时改变某一条件,时重新达到平衡状态Ⅱ,正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容器内压强不变,表明反应达到平衡
B.时改变的条件:从容器中转移C
C.平衡常数K:
D.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
二、填空题
15.25℃时,三种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
化学式 CH3COOH H2CO3 HClO
电离平衡常数Ka 1.8×10-5 Ka1=4.3×10-7 Ka2=5.6×10-11 3.0×10-8
已知:忽略混合前后溶液体积和温度的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当温度升高时,Ka(CH3COO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0.2mol·L-1CH3COOH溶液的H+浓度约为 。
(3)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填标号)。
a.+2CH3COOH=2CH3COO-+CO2↑+H2O
b.ClO-+CH3COOH=CH3COO-+HClO
c.+2HClO=CO2↑+H2O+2ClO-
d.2ClO-+CO2+H2O=+2HCIO
(4)用蒸馏水稀释醋酸溶液,下列各式表示的数值随加入的水的体积增大而增大的是 (填标号)。
a. b. c. d.
(5)体积均为10mL,pH均为2的醋酸溶液与HX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1000mL,稀释过程中pH变化如图所示。
则HX的电离平衡常数 (填“>”、“=”或“<”,下同)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稀释后,HX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c(H+) 醋酸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c(H+);用同浓度的NaOH溶液分别中和上述两种酸溶液,恰好中和时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醋酸 HX。
(6)25℃时,测得CH3COOH与CH3COONa混合溶液的pH=6,则溶液中c(CH3COO-)-c(Na+)= (填精确数值)mol·L-1。
三、解答题
16.以银精矿(主要成分为、、)为原料采用“预氧化湿法提银”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酸性环境下,有较强的氧化性,被还原为。
(1)“分离转化”时,为提高Ag2S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转化为AgCl和S的化学方程式为 ;滤液1中的金属阳离子有 。
(2)已知:,,若不加,直接加氯化物,依据反应,能否实现此反应较完全转化?并说明理由: 。
(3)“浸银”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还原”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在整个工艺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5)“分离转化”时,除上述方法外也可以使用过量、和的混合液作为浸出剂,将中的银以形式浸出,建立化学平衡状态。请解释浸出剂中、的作用 。
17.通过化学的方法实现的资源化利用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减排途径。
(1)工业上用和反应合成二甲醚。
已知:①;
②。
写出和转化为和的热化学方程式: 。
(2)在某压强下,合成二甲醚的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投料比时,的平衡转化率如图所示。在温度下,将和充入的密闭容器中,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则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平衡常数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为 。
(3)若反应在恒温恒压下进行,以下叙述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和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B.的消耗速率等于的生成速率的2倍
C.容器中混合气体的体积保持不变
D.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
E.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4)已知一定条件下,水煤气转化成甲醇的反应为。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投入和,不同条件下发生上述反应。实验测得平衡时的物质的量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 (填“<”或“>”)。
②M点对应的平衡混合气体的体积为,则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的转化率为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18.定量测定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回答下列相关实验问题:
Ⅰ.某同学用50mL0.50mol·L-1的盐酸与50mL0.55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反应热。
(1)仪器的名称是 。A的材质能否用铜丝代替? 填“能”或“不能”
(2)若实验中改用60mL0.50mol·L-1的盐酸与50mL0.55mol·L-1的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 填“相等”或“不相等”;生成1mol水时放出热量 填“相等”或“不相等”。
(3)该同学做实验时有些操作不规范,造成测得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数值偏低,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填序号。
A.测量盐酸的温度后,温度计没有用水冲洗干净,然后测NaOH溶液的温度
B.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迅速一次性地倒入小烧杯
C.做本实验的当天室温较高
D.将50mL0.55mol·L-1氢氧化钠溶液错取成了50mL0.55mol·L-1的氨水
Ⅱ.某同学为了测定含有NaCl杂质的NaOH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步骤实验:
①称量1.00g样品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②准确量取25.00mL所配溶液于锥形瓶中;③滴加几滴酚酞溶液;④用0.10mol/L的标准盐酸滴定三次,每次消耗盐酸的体积记录如下:
滴定序号 待测液体积 所消耗盐酸标准的体积(mL)
滴定前 滴定后
(4)量取25.00mL待测液应使用 填仪器名称。
(5)试样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 。
(6)若出现下列情况,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
a.滴定前用蒸馏水冲洗锥形瓶
b.在振荡锥形瓶时不慎将瓶内溶液溅出
c.若在滴定过程中不慎将数滴酸液滴在锥形瓶外
d.酸式滴定管滴至终点对,俯视读数
e.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7)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现象是:当滴下最后半滴盐酸时,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A B C D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C D B D
1.D
【详解】A.硅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电烤箱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燃料电池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气蒸煮食物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2.B
【详解】A.HF熔沸点高,是因为HF分子间含氢键,与键能大小无关,故A错误;
B.同主族从上往下半径逐渐增大,即Br的半径介于Cl和I之间,因此,H-Br的键能介于H-Cl和H-I之间,即432kJ/mol>E(H-Br)>298kJ/mol,故B正确;
C.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根据数据,HF能量最低,故C错误;
D.根据△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436+157-2×568)kJ/mol=-543 kJ/mol,H2(g) +F2(g)=2HF(g) △H=-543 kJ/mol,故D错误;
故选:B。
3.A
【详解】A.由图可知,历程Ⅰ为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的放热反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历程Ⅱ中第一步反应为 ,第二步反应为 ,总反应为 ,催化剂改变反应的历程,但不改变反应热,则总反应的,整理可得,A正确;
B.由图可知,气态氯原子的相对能量为,由氯气的相对能量为0可知,形成键时释放的能量为,且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B错误;
C.气态氯原子是历程Ⅱ的催化剂,催化剂改变反应的历程,但不改变平衡的移动方向,所以历程Ⅰ和历程Ⅱ中臭氧的转化率相等,C错误;
D.由图可知,历程Ⅱ中第二步反应的活化能小于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的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则在该历程中速率最慢步骤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D错误;
答案选A。
4.A
【详解】A.温度升高,反应体系中分子总数不变,活化分子数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增大,反应速率加快,A符合题意;
B.该反应的正反应气体分子总数增加,则,B不符合题意;
C.反应产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时为吸热反应,则,C不符合题意;
D.难溶于水,但溶于水的部分完全电离,因此属于强电解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B
【详解】A.盐酸为强酸、醋酸为弱酸,则温度相同时,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小于盐酸,则醋酸的pH大,A正确;
B.tmin时盐酸未反应完全,0~t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mol L-1 min-1,B错误;
C.由图,反应后两者压强相同,则反应结束后,盐酸和醋酸产生的氢气体积相同,C正确;
D.由图示斜率可知,a点斜率大于b点斜率,则温度相同时,a点反应速率大于b点反应速率,D正确;
故选B。
6.C
【详解】A.因,故(l),A错误;
B.因,故适当升温该反应的化学平衡逆向移动,小于,B错误;
C.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加水稀释,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减小,,温度不变Ka不变,氢离子浓度减小,增大,C正确;
D.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即断开和中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比形成中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低270kJ,D错误;
故答案选C。
7.D
【详解】A.氯化铁是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有利于氢氧化铁胶体的生成,所以向沸水中滴入饱和溶液制备胶体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氮转化为四氧化二氮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二氧化氮的浓度增大,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则将球浸泡在冷水和热水中,热水中颜色更深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B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制乙酸乙酯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减少生成物浓度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从而提高乙酸乙酯产率,所以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将乙酸乙酯不断蒸出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故C不符合题意;
D.氢气与碘蒸气反应生成碘化氢的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增大压强,颜色变深是因为碘蒸气浓度变大,但平衡不移动,则向H2(g)、I2(g)、HI(g)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B
【分析】由图像可知A的浓度变化为0.8 mol·L-1-0.2 mol·L-1=0.6 mol·L-1,B的浓度变化为0.5 mol·L-1-0.3 mol·L-1=0.2 mol·L-1,12 s时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8mol,则C的浓度变化为0.4 mol·L-1,则b=1,c=2。
【详解】A.D为固体,不能用于表示反应速率的大小,A选项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计量数之比b:c=1:2,B选项正确;
C.由图像可知,12 s时,A的转化率为×100%=75%,C选项错误;
D.图中两曲线相交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则A的消耗速率不等于A的生成速率,D选项错误;
故选B。
9.D
【详解】A.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但催化剂不能影响平衡的移动,不能提高SO3的产率,A错误;
B.温度超过400~600℃时,催化剂的活性降低;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SO3产率的产率降低,故温度超过400~600℃时,升高温度,生产效益降低,B错误;
C.实际生产中选定400~600℃作为操作温度,其原因是在此温度下催化剂的活性最高;但该反应是可逆反应,SO2的转化率小于100%,C错误;
D.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SO3产率升高,但高压对动力和设备要求太高,会增加生产成本,D正确;
故选D。
10.D
【详解】,,,D项正确;
答案选D。
11.C
【详解】A.从图像可看出,相同温度下,反应相同时间,乙催化剂作用下Y的转化率大于M点甲催化剂作用下Y的转化率,则说明M点未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
B.相同温度,相同时间下,乙催化剂时Y的转化率更高,则反应速率更快,故在相同温度下,与催化剂甲相比,乙使反应活化能更低,B错误;
C.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加入2molX,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Y的转化率增大,C正确;
D.反应至M点时,Y的转化率为55%,则消耗的Y的物质的量为:2mol×55%=1.1mol,生成Z的物质的量为:1.1mol÷2=0.55mol,体积为2L,故体系中c(Z)=0.275mol/L,D错误;
答案选C。
12.D
【详解】A.可逆反应中反应物气体分子数大于生成物气体分子数,先达平衡,则,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的含量减小,A正确;
B.依据图像分析,反应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平衡逆向进行,则逆反应是吸热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B正确;
C.由图分析可知,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增大,说明升温平衡正向进行,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压强越大,A的转化率越大,说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进行,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C正确;
D.由图像可知,a点用少量水稀释后导电能力增强,所以稀释促进浓氨水电离,、浓度均增大,若用湿润的pH试纸测量a点溶液的pH,相当于溶液加水稀释,增大,则pH增大,故测量结果偏大,D错误;
故选D。
13.B
【详解】A.为弱酸,部分电离,a点溶液为的溶液,,则,A正确;
B.滴定管的“0”刻度位于滴定管的上部,读数时应从上往下读,视线与凹液面最低点处于同一水平上,则由图可知图2所示液面读数为22.80mL,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盛装在碱式滴定管中,排出碱式滴定管内的气泡时,应将橡胶管向上弯曲,挤压玻璃小球快速放液排出气泡,C正确;
D.,随着溶液的加入,逐渐减小,而温度不变,不变,则的值不断增大,D正确;
故答案为:B。
14.D
【分析】根据图象可知,向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A和3mol B发生反应,反应时间从开始到t1阶段,正反应速率不断减小,t1-t2时间段,正反应速率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t2-t3时间段,改变条件使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t3以后反应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据此结合图象分析解答。
【详解】A.容器内发生的反应为A(g)+2B(g) 3C(g),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所以在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的压强始终保持不变,则容器内压强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
B.根据图象变化曲线可知,t2 t3过程中,t2时v正瞬间不变,平衡过程中不断增大,则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且不是“突变”图象,属于“渐变”过程,所以排除温度与催化剂等影响因素,改变的条件为:向容器中加入C,B错误;
C.平衡常数K与温度有关,因该反应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所以K保持不变,C错误;
D.最初加入体系中的A和B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为1:3,当向体系中加入C时,平衡逆向移动,最终A和B各自物质的量增加的比例为1:2,因此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φ(II)>φ(I),D正确;
故选D。
15.(1)增大
(2)6×10-3.5mol·L-1
(3)cd
(4)b
(5) > > >
(6)9.9×10-7
【详解】(1)CH3COOH是弱酸,属于弱电解质,电离为吸热过程,K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
(3)a.+2CH3COOH=2CH3COO-+CO2↑+H2O,醋酸的酸性大于碳酸,根据强酸制备弱酸的规律,该反应能够发生,故a正确;
b.ClO-+CH3COOH=CH3COO-+HClO,醋酸的酸性大于次氯酸,根据强酸制备弱酸的规律,该反应能够发生,故b正确;
c.+2HClO=CO2↑+H2O+2ClO-,次氯酸的酸性小于碳酸,根据强酸制备弱酸的规律,该反应无法发生,故c错误;
d.2ClO-+CO2+H2O=+2HClO,由于酸性:H2CO3>HClO> HCO,则碳酸与次氯酸根离子反应只能生成碳酸氢根离子,不能生成碳酸根离子,该反应不能发生,故d错误;
故选cd;
(4)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加水稀释,促进电离,c(CH3COOH)减小,c(CH3COO-)和c(H+)均减小,由于温度不变,Ka和Kw均不变,所以溶液中c(OH-)增大;
a.=,c(CH3COO-)减小,所以比值减小,a不选;
b.=,c(H+)减小,所以比值增大,b选;
c.加水稀释,c(H+)减小,Ka不变,所以减小,c不选;
d.加水稀释,c(H+)减小,c(OH-)增大,所以减小,d不选;
故选b;
(5)体积均为10mL、pH均为2的醋酸溶液与HX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1000mL,根据图示可知,稀释100倍后pH值减小值都小于2,说明二者都为弱酸;稀释过程中pH变化较大的酸的酸性较强,酸的酸性越强,其电离平衡常数越大,所以HX的电离平衡常数>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酸抑制水电离,酸中氢离子浓度越大,抑制水电离程度越大,HX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c(H+)>稀释后醋酸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c(H+);体积均为10mL、pH均为2的醋酸溶液与HX溶液,由于酸性HX>CH3COOH,且二者均属于弱酸,所以酸的浓度:c(HX)HX;
(6)25℃时,若测得CH3COOH与CH3COONa的混合溶液的pH=6,c(H+)=10-6 mol/L,则c(OH-)=10-8mol/L;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CH3COO-)+c(OH-)=c(Na+)+c(H+),c(CH3COO-)-c(Na+)=c(H+)-c(OH-)=10-6-10-8=9.9×10-7mol/L。
16.(1) 适当延长浸取时间、减小颗粒直径、适当升高温度等 3Ag2S+6HCl+KClO3=6AgCl+KCl+3S+3H2O Fe3+、Zn2+、K+
(2)K=,K较小,几乎不能转化
(3)AgCl+2=[Ag(SO3)2]3-+Cl-
(4) 4[Ag(SO3)2]3-+N2H4+4OH-=4Ag↓+8+N2↑+4H2O Na2SO3
(5)Cl-与Ag2S电离出的Ag+结合生成[AgCl2]-,增大溶液中S2-浓度,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提高Ag2S浸出率,溶液中Fe3+水解,H+可以抑制Fe3+水解,防止生成Fe(OH)3沉淀
【分析】由流程可知,银精矿加盐酸和氯酸钾浸取主要发生3Ag2S+6HCl+KClO3=6AgCl+KCl+3S+3H2O,过滤1分离出滤渣中含有S、AgCl,加Na2SO3溶液发生AgCl+2Na2SO3=Na3[Ag(SO3)2]+NaCl,过滤2分离出滤渣为S,滤液为Na3[Ag(SO3)2]和NaCl,在滤液中加N2H4,发生4[Ag(SO3)2]3-+N2H4+4OH-=4Ag↓+8+N2↑+4H2O,得到粗银;
【详解】(1)提高Ag2S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适当延长浸取时间、减小颗粒直径、适当升高温度等;
“分离转化”时,加入盐酸时发生反应Ag2S+2Cl- 2AgCl+S2-,酸性环境中KClO3可以将-2价的S氧化硫单质,促使平衡正向移动,从而把Ag2S转化为AgCl和S,Ag2S转化为AgCl和S的化学方程式为:3Ag2S+6HCl+KClO3=6AgCl+KCl+3S+3H2O;
银精矿(主要成分为、、)加入KClO3和盐酸,得到滤渣AgCl和S,滤液1中的金属阳离子有:Fe3+、Zn2+、K+;
(2)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K较小,几乎不能转化;
(3)“浸银”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gCl+2=[Ag(SO3)2]3-+Cl-;
(4)“还原”时,滤液中加N2H4,发生4[Ag(SO3)2]3-+N2H4+4OH-=4Ag↓+8+N2↑+4H2O,得到粗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Ag(SO3)2]3-+N2H4+4OH-=4Ag↓+8+N2↑+4H2O;
还原后的溶液中有Na2SO3,可以返回到浸银流程中循环利用;
(5)Cl-与Ag2S电离出的Ag+结合生成[AgCl2]-,增大溶液中S2-浓度,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提高Ag2S浸出率,溶液中Fe3+水解,H+可以抑制Fe3+水解,防止生成Fe(OH)3沉淀。
17.(1)
(2)
(3)CDE
(4) > 16
【详解】(1)根据盖斯定律可知,,热化学方程式:;
(2)根据图像可知,温度下,当的投料比为2时,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为,反应的二氧化碳的量为,生成二甲醚的量为,则内的平均反应速率;合成二甲醚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转化率越低,故。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同,故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为;
(3)A.当和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无法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A错误;
B.的消耗速率与的生成速率都为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
C.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在恒压条件下,容器中混合气体的体积保持不变,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
D.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故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正确;
E.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在恒压条件下当达到平衡时,气体的体积不再改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E正确;
故选CDE;
(4)①根据可知,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进行,平衡时的物质的量较大,由图可知,;
②根据三段式,可知,;的转化率为
18.(1) 玻璃搅拌器(环形玻璃搅拌棒) 不能
(2) 不相等 相等
(3)AD
(4)碱式滴定管
(5)80%(
(6)ce
(7)溶液颜色恰好由(粉)红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颜色不改变
【分析】测定中和热时,首先需安装好仪器,通过在大烧杯与小烧杯之间垫上碎纸屑,将小烧杯固定在大烧杯内,使两烧杯口齐平,用硬纸板把两烧杯口盖严,用温度计测定反应前溶液的温度,并在一次性迅速加入NaOH溶液后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进行搅拌。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防止热量散失,并读取反应时的最高温度,据此分析;
【详解】(1)仪器A的名称是玻璃搅拌器(环形玻璃搅拌棒)。铜是热的良导体,使用铜丝会导致热量散失,则A的材质不能用铜丝代替;
(2)若实验中改用60mL0.50mol·L-1的盐酸与50mL0.55mol·L-1的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参加反应的HCl或NaOH的物质的量大,则所放出的热量不相等;但生成1mol水时放出热量相等;
(3)A.测量盐酸的温度后,温度计没有用水冲洗干净,然后测NaOH溶液的温度,最终将造成溶液的温度变化偏低,中和热数值偏低,A符合题意;
B.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迅速一次性地倒入小烧杯,减少热量的散失,B不符合题意;
C.做本实验的当天室温较高,对所测反应前后温度的差值不产生影响,则不影响中和热数值,C不符合题意;
D.将50mL0.55mol·L-1氢氧化钠溶液错取成了50mL0.55mol·L-1的氨水,由于一水合氨电离时吸热,将造成所测中和热数值偏低,D符合题意;
故选AD;
(4)待测液为混有NaCl的NaOH溶液,呈碱性,会腐蚀玻璃活塞,则量取25.00mL待测液应使用碱式滴定管;
(5)三次实验中所消耗盐酸的平均体积为=20.00mL,则试样中NaOH的物质的量为0.10mol/L×0.02000L×=0.020mol,质量分数为=80%;
(6)a.滴定前用蒸馏水冲洗锥形瓶,对待测液的物质的量不产生影响,测定结果不变,a不符合题意;
b.在振荡锥形瓶时不慎将瓶内溶液溅出,将造成待测液的损失,使测定结果偏低,b不符合题意;
c.若在滴定过程中不慎将数滴酸液滴在锥形瓶外,将使消耗盐酸的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c符合题意;
d.酸式滴定管滴至终点对,俯视读数,则读取的数值偏低,从而使测定结果偏低,d不符合题意;
e.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标准溶液被稀释,则所用标准液的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e符合题意;
故选ce;
(7)当盐酸与NaOH刚好完全反应时,达到滴定终点,此时酚酞由粉红色变为无色,则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现象是:当滴下最后半滴盐酸时,溶液颜色恰好由(粉)红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颜色不改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