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4 10:0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工人日报》曾刊发以“人有多大胆,钢有多大产”为标题的新闻是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2.中国共产党史上有两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性会议,一次是民主革命时期的遵义会议,另一次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  )
A.中共一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3.在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档案室里有这样一份档案表,请你仔细阅读,然后分析一下表中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  )
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1976与1979年收入对比表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完成
C.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4.“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体现我国实行(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社会保障制度
5.“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是指(  )
A.和平统一祖国方针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D.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6.照片可以记载历史的瞬间。如图照片记录了共和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是(  )
A.英国首相访华
B.中美正式建交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国加入WTO组织
7.如图说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外交(  )
A.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重点加强与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
C.拒绝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D.在国际事务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8.下列哪项成就宣告了我国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在核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C.战略导弹部队组建
D.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9.听到“东方魔稻”“杂交水稻之父”“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这些赞语,你会想到的人物是(  )
A.袁隆平
B.钱学森
C.焦裕禄
D.王进喜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确定的奠基工程是(  )
A.学前教育
B.九年义务教育
C.高等教育
D.高新科技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衣着丰富多彩
B.食物匮乏单调
C.自驾出游流行
D.上网淘宝购物
12.“跳槽”、“打破铁饭碗”、“人才招聘会”、“上岗资格制度”等流行语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人民生活的提高
B.医保制度的建立
C.就业制度的变化
D.综合国力的提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3题8分,第14题9分,第15题9分,共2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最壮丽的篇章。
﹣﹣《中国现代史研究》请回答:
(1)材料一中“民族独立”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建国初期,毛泽东把“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两大运动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引领中国最终走向“民富国强”的科学理论是什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90年代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解放西藏的决定,命令人民解放军准备向西藏进军,同时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谈判。
﹣﹣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当地时间20日上午,李克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州长陪同下,登上中国北车长春客车公司为里约奥运专线制造的地铁列车,体验其启动、加速、减速停车等运行的全过程。总理最关心的是乘客乘坐是否平稳舒适,并向巴西驾驶员了解驾驶使用感受,询问他有何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
﹣﹣人民网里约5月21日电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出,新中国为解决西藏问题提出了哪两种办法?结果如何?
(2)材料二图表达了新中国的什么目的?后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什么构想?
(3)据材料三,我国列车落户巴西说明我国铁路这一大型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成功而努力。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如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在此“宣告”的基础上,后来中国提出的什么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材料二中的国际会议是指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亚非各国的矛盾、分歧提出了什么方针?
(3)材料三中的情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工人日报》曾刊发以“人有多大胆,钢有多大产”为标题的新闻是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题中的“人有多大胆,钢有多大产”是大跃进时期在工业上的口号,它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各个备选项.土地改革时期主要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其口号应该可能是“斗地主”或者“打倒地主”等,三大改造时期的口号应该可能是“社会主义好”等,文化大革命时期口号应该可能是“毛主席万岁”“以阶段斗争为纲”“伟大的文化大革命万岁”等.
故选C.
 
2.中国共产党史上有两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性会议,一次是民主革命时期的遵义会议,另一次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  )
A.中共一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掌握.
【解答】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故选B.
 
3.在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档案室里有这样一份档案表,请你仔细阅读,然后分析一下表中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  )
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1976与1979年收入对比表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完成
C.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考点】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12月的一天,18位社员在一张大纸上按上了自己的手印.这份红手印包干书后来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份重要文件,被认为是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小岗村农民的行动实质上是自主建立生产责任制,后来,改革开放在农村全面展开,表格中小岗村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的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故选D.
 
4.“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体现我国实行(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社会保障制度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掌握情况.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基本国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已建立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故选A.
 
5.“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是指(  )
A.和平统一祖国方针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D.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考点】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本题考查了九二共识的含义.
【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九二共识”是指,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故选B.
 
6.照片可以记载历史的瞬间。如图照片记录了共和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是(  )
A.英国首相访华
B.中美正式建交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国加入WTO组织
【考点】中美建交.
【分析】本题考查了尼克松访华.
【解答】通过题干图片下的毛泽东与尼克松可知相关事件为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故选C.
 
7.如图说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外交(  )
A.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重点加强与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
C.拒绝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D.在国际事务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外交活动,取得了重大成就.通过图片内容可知,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与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的关系得到发展和改善.中国还积极务实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有力地捍卫了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同时,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故选D.
 
8.下列哪项成就宣告了我国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在核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C.战略导弹部队组建
D.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考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解答】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说明我国在核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故选A.
 
9.听到“东方魔稻”“杂交水稻之父”“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这些赞语,你会想到的人物是(  )
A.袁隆平
B.钱学森
C.焦裕禄
D.王进喜
【考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袁隆平的贡献.
【解答】根据材料中“东方魔稻”“杂交水稻之父”“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的赞语可以判断人物是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钱学森还是导弹专家,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王进喜是新中国劳动模范.
故选A.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确定的奠基工程是(  )
A.学前教育
B.九年义务教育
C.高等教育
D.高新科技
【考点】中国近现代科技
教育
文体事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科技、教育等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故选B.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衣着丰富多彩
B.食物匮乏单调
C.自驾出游流行
D.上网淘宝购物
【考点】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解答】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食物充足,所以食物匮乏单调不合实际,B符合题意.
故选B.
 
12.“跳槽”、“打破铁饭碗”、“人才招聘会”、“上岗资格制度”等流行语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人民生活的提高
B.医保制度的建立
C.就业制度的变化
D.综合国力的提升
【考点】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等考点的理解.
【解答】改革开放后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就业渠道拓宽;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就业制度的改革也要求人们不断的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综上所述,流行语反映的是我国就业制度的变化.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3题8分,第14题9分,第15题9分,共2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最壮丽的篇章。
﹣﹣《中国现代史研究》请回答:
(1)材料一中“民族独立”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建国初期,毛泽东把“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两大运动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引领中国最终走向“民富国强”的科学理论是什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90年代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考点】材料解析题;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成立、一五计划、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理论和香港、澳门回归的知识点.
【解答】(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2)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引领中国最终走向“民富国强”的科学理论.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
故答案为:
(1)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五计划的完成;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的完成(或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邓小平理论(或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成就:1997
年,香港回归;1999
年澳门回归.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解放西藏的决定,命令人民解放军准备向西藏进军,同时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谈判。
﹣﹣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当地时间20日上午,李克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州长陪同下,登上中国北车长春客车公司为里约奥运专线制造的地铁列车,体验其启动、加速、减速停车等运行的全过程。总理最关心的是乘客乘坐是否平稳舒适,并向巴西驾驶员了解驾驶使用感受,询问他有何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
﹣﹣人民网里约5月21日电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出,新中国为解决西藏问题提出了哪两种办法?结果如何?
(2)材料二图表达了新中国的什么目的?后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什么构想?
(3)据材料三,我国列车落户巴西说明我国铁路这一大型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考点】材料解析题;西藏和平解放;国有企业改革;“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影响;祖国统一大业;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西藏和平解放的有关内容.
(2)本题主要考查了台湾问题.
(3)本题主要考查了改革开放的有关内容.
【解答】(1)材料中“命令人民解放军准备向西藏进军,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谈判”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对材料的解读可知办法:向西藏进军或者谈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抵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2)由材料二图片中“一定要解放台湾”判断,表达了新中国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的愿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努力完成统一,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开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故答案为:
(1)向西藏进军、谈判;西藏的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2)解放台湾,统一祖国;“一国两制”;一国两制.
(3)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成功而努力。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如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在此“宣告”的基础上,后来中国提出的什么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材料二中的国际会议是指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亚非各国的矛盾、分歧提出了什么方针?
(3)材料三中的情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考点】材料解析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独自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本题考查万隆会议.
(3)本题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答】(1)材料一提到“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反映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愿望.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结束了百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能够自主决定本国的内政外交,决定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事务,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完全区别于旧中国屈辱外交.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2)根据材料二的“1955年”“亚非”“周恩来”等关键词以判断其为万隆会议.根据所学知识,1955年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会议上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11月15日,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乔冠华心情激动,仰天大笑,被记者抓拍下来.
故答案为: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016年9月14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