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4 10:0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央视大型纪录片《复兴之路》,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能出现在(  )
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
D.《伟大转折》.
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下列对“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B.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对图中A、B、C处所示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A事件标志着我国工业化的起步
B.B事件是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C事件使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D.以上事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文件属于宪法性质的是(  )
①《共同纲领》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④《民法通则》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5.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
的是(  )
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
6.某网站征集“共和国足迹”专栏的解说词,以简练的语言概括建国至今每年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产生的影响,以启示后人,其中,“1978年”的“足迹”的解说词应是(  )
A.举国欢庆,翻身作主
B.拨乱反正,风清气正
C.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
7.当今的中国正在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依托,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融入世界的发展道路,如果要追溯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必须要铭记。第一扇“窗”是(  )
A.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
D.自由贸易区
8.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②“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9.如图是王老师上历史课时给同学们展示的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是(  )
A.建国后农村政策的新变化
B.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成就
1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权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
B.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D.西部大开发
11.目前,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政府首脑都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最能说明少数民族享有(  )
A.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B.管理本民族地方性内部事务的权利
C.发展本民族经济的权利
D.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权利
12.由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等成功范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一国两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B.应放弃武力实现国家统一的途径
C.综合国力提高才能解决统一问题
D.可以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13.回归后,香港是内地最大的转口基地与第三大贸易伙伴,以及第二天出口市场,而内地已是香港最大的港产品贸易出口、进口及转口对象,材料论述了香港回归的(  )
A.原因
B.策略
C.过程
D.影响
14.《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C.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5.某校研究小组制作题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的网页时,设计了“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经济改革的硕果”等并列的栏目,请你再加一个同层次的栏目,最合适的标题是(  )
A.重返联合国
B.世贸组织的接纳
C.国防建设的成就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召开
16.历史证明:要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为此,1949年4月宣告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  )
A.华东军区海军
B.东海舰队
C.南海舰队
D.北海舰队
17.如图是2015年亚非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以亚洲Asia和非洲Afica的首字母“aa”组成“60”字样.促使第一次亚非会议成功召开的方针是(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不结盟
1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下列内容中,与之相背离的是(  )
①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②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政策,两国关系紧张
③中日、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④中国与俄罗斯等五国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9.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里发生的“改变世界”的事件是(  )
A.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B.在上海签署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C.中美双方互派大使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发展尖端武器的原因不包括(  )
A.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垄断和核威胁
B.是科技强军、强化国防建设的需要
C.为了炫耀国力
D.保卫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的和平
2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追赶世界高科技的重大举措是(  )
A.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实施863计划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2.2015年春节微信红包与联欢晚会的互动,成为年夜饭的主菜单,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航天技术的进步
B.报刊事业的革新
C.经济全球化发展
D.网络技术的发展
23.高校从1978年的598所、在校生132.19万人、毛入学率1.56%,发展到2010年的3155所,在校生3000万人、毛入学率25%,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在教育领域实行改革
B.863计划的实施
C.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加
D.科教兴国战略提出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衣着丰富多彩
B.食物匮乏单调
C.自驾出游流行
D.上网淘宝购物
25.社会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下列不能反映此变化的是(  )
A.时而应聘时而解约
B.国家分配
C.通过人才市场或职业介绍所就业
D.报纸广告应征、网上求职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38分,1题18分,2小题8分,3小题12分)
26.材料一
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国家活动中去。
材料二
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目
公有经济
私有经济
工业总产值
100%
0
商品零售额
95.8%
4.2%
材料三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社论材料四
1980年、1984年农业发展数据
年度
粮食产量
(万吨)
农业劳动力(万人)
粮食播种面积(万公顷)
1980
31822
29181
11723.4
1984
40712
30927
11288.4
(1)请说出材料一中“民族独立”的具体标志;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在工业领域有什么英明举措?
(2)材料二反映的我国经济成分的特点与哪一事件有关?
(3)材料三说明我国在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问题?
(4)依据材料四所学知识,分析粮食产量呈现上升趋势的原因?
(5)我国在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27.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大陆与台湾之间基本没有联系,1978年,两岸贸易总额仅为0.5亿美元,而到2007年,两岸贸易额达到了1245亿美元,增长超过2490倍;2008年1至12月,两岸贸易额达1292.2亿美元。
(1)结合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8.材料一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二
1960年
相继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陆续与中国建交
1964年
中法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中国“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材料三
2015年4月22日至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息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习主席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弘扬万隆精神,推进亚非合作的理念、思路和举措,中国负责任的担当和气度,合作共赢的诚意和胸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热烈称赞。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在此“宣告”的基础上,后来中国提出的什么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归纳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今天我国的国际形象。
29.2016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8周年,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展览,请你来参加。
展览一:追根溯源
(1)改革开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展览二:领导风采
(2)要展示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相关的图片,不应选择以上哪一幅?改革开放后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中与图C相关的是什么?
展览三:票证中的历史印记
(3)从票证A的使用和废止到票证B的出现,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展览结语:展望未来
(4)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你认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2015-2016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央视大型纪录片《复兴之路》,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能出现在(  )
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
D.《伟大转折》.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解答】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有可能出现在《中国新生》中.
故选C.
 
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下列对“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B.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大改造的意义.
【解答】据所学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所以“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故选C.
 
3.对图中A、B、C处所示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A事件标志着我国工业化的起步
B.B事件是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C事件使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D.以上事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
【考点】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图中A、B、C处所示历史事件分别是中共八大、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肆意践踏.
故选C.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文件属于宪法性质的是(  )
①《共同纲领》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④《民法通则》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考点】新中国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
【解答】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③④虽是我国的法律法规,但不具有宪法性质.
故选A.
 
5.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
的是(  )
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
【考点】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
【解答】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破坏严重,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被严重摧残.
故选D.
 
6.某网站征集“共和国足迹”专栏的解说词,以简练的语言概括建国至今每年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产生的影响,以启示后人,其中,“1978年”的“足迹”的解说词应是(  )
A.举国欢庆,翻身作主
B.拨乱反正,风清气正
C.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解答】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B拨乱反正,风清气正符合题意
故选B.
 
7.当今的中国正在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依托,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融入世界的发展道路,如果要追溯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必须要铭记。第一扇“窗”是(  )
A.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
D.自由贸易区
【考点】海军
空军
导弹部队的建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特区的设立.
【解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经济特区的建立,迈出了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第一步,打开了第一扇“窗”.
故选A.
 
8.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②“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建国后政策变化的重要史实.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口号反映的史实分别是:①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②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③1985年开始的对城市的改革.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故正确的排序应该是①②④③.
故选D.
 
9.如图是王老师上历史课时给同学们展示的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是(  )
A.建国后农村政策的新变化
B.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成就
【考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解答】由题意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据此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对市场经济作出精辟的分析.邓小平理论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党和人民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选B.
 
1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权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
B.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D.西部大开发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
【解答】题文中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是解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题文中的现象.
故选C.
 
11.目前,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政府首脑都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最能说明少数民族享有(  )
A.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B.管理本民族地方性内部事务的权利
C.发展本民族经济的权利
D.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权利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地区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地方性内部事务.
故选B.
 
12.由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等成功范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一国两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B.应放弃武力实现国家统一的途径
C.综合国力提高才能解决统一问题
D.可以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考点】祖国统一大业;西藏和平解放.
【分析】本题考查了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根据“一国两制”的原则,我国于1997年和1999年分别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这也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可以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故选D.
 
13.回归后,香港是内地最大的转口基地与第三大贸易伙伴,以及第二天出口市场,而内地已是香港最大的港产品贸易出口、进口及转口对象,材料论述了香港回归的(  )
A.原因
B.策略
C.过程
D.影响
【考点】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解答】由材料“回归后,香港是内地最大的转口基地与第三大贸易伙伴,以及第二天出口市场,而内地已是香港最大的港产品贸易出口、进口及转口对象”可知,这很显然是论述了香港回归对香港和大陆的影响,材料中没有涉及到香港回归的原因、过程和策略等.
故选D.
 
14.《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C.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考点】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本题考查了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
【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实现海峡两岸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其中包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故选D.
 
15.某校研究小组制作题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的网页时,设计了“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经济改革的硕果”等并列的栏目,请你再加一个同层次的栏目,最合适的标题是(  )
A.重返联合国
B.世贸组织的接纳
C.国防建设的成就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召开
【考点】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巨变的表现.
【解答】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可从思想解放、经济体制改革、祖国统一、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外交、国防等几个方面来展现,在所给的几个栏目中,同层次的栏目缺乏国防建设的内容.ABD三项都属于外交领域的具体成就,但与题干不属于同一层次.
故选C.
 
16.历史证明:要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为此,1949年4月宣告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  )
A.华东军区海军
B.东海舰队
C.南海舰队
D.北海舰队
【考点】海军
空军
导弹部队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国防建设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筹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
故选A.
 
17.如图是2015年亚非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以亚洲Asia和非洲Afica的首字母“aa”组成“60”字样.促使第一次亚非会议成功召开的方针是(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不结盟
【考点】亚非万隆会议.
【分析】本题考查了万隆会议的地位与“求同存异”方针.
【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促使第一次亚非会议成功召开的方针.1955年4月,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周恩来总理在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这次国际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故选C.
 
1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下列内容中,与之相背离的是(  )
①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②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政策,两国关系紧张
③中日、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④中国与俄罗斯等五国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分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①、②项,美国出兵朝鲜是侵犯他国领土和主权的行为.对新中国实行孤立政策违背了和平共处原则.故①、②项正确.
③、④项,中日、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是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表现.故③、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故选A.
 
19.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里发生的“改变世界”的事件是(  )
A.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B.在上海签署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C.中美双方互派大使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考点】中美建交.
【分析】本题考查了尼克松访华的成果.
【解答】题干材料中的“尼克松访和北京”等信息反映的是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他在这一周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故选B.
 
20.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发展尖端武器的原因不包括(  )
A.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垄断和核威胁
B.是科技强军、强化国防建设的需要
C.为了炫耀国力
D.保卫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的和平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
【解答】我国发展尖端武器的原因,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是国际形势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美国数次对我国进行核威慑,为了打破核垄断和核威胁,我们必须发展尖端武器.第二是现代化国防的需要.只有用尖端的武器来装备军队,增强国防实力,才能使我们的祖国不会轻易被侵犯.故C不是我国发展尖端武器的原因.
故选C.
 
2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追赶世界高科技的重大举措是(  )
A.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实施863计划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考点】中国近现代科技
教育
文体事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追赶世界高科技的重大举措.
【解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快科技的发展.如实施“863”计划,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1986年3月,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863计划”.我国制定的863计划力图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等七个前沿领域内实现中国高新科技研究与开发的革命,加快实现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增强国家竞争力.
故选C.
 
22.2015年春节微信红包与联欢晚会的互动,成为年夜饭的主菜单,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航天技术的进步
B.报刊事业的革新
C.经济全球化发展
D.网络技术的发展
【考点】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发展特点及用途.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有关内容.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微信红包”,结合所学知识:春节联欢晚会的微信红包是通过互联网收发的,这反映的是网络科技发展的状况.
故选D.
 
23.高校从1978年的598所、在校生132.19万人、毛入学率1.56%,发展到2010年的3155所,在校生3000万人、毛入学率25%,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在教育领域实行改革
B.863计划的实施
C.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加
D.科教兴国战略提出
【考点】中国近现代科技
教育
文体事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后高校教育的发展的原因.
【解答】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教育领域实行改革,增加教育经费支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高校教育的发展,B项863计划的实施是为了追踪世界高科技,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与题干无关.
故选B.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衣着丰富多彩
B.食物匮乏单调
C.自驾出游流行
D.上网淘宝购物
【考点】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解答】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食物充足,所以食物匮乏单调不合实际,B符合题意.
故选B.
 
25.社会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下列不能反映此变化的是(  )
A.时而应聘时而解约
B.国家分配
C.通过人才市场或职业介绍所就业
D.报纸广告应征、网上求职
【考点】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就业制度发展的知识点.
【解答】ACD选项都正确,B、国家分配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主要就业方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国家分配的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或通过职业介绍所等实现就业.
故选B.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38分,1题18分,2小题8分,3小题12分)
26.材料一
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国家活动中去。
材料二
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目
公有经济
私有经济
工业总产值
100%
0
商品零售额
95.8%
4.2%
材料三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社论材料四
1980年、1984年农业发展数据
年度
粮食产量
(万吨)
农业劳动力(万人)
粮食播种面积(万公顷)
1980
31822
29181
11723.4
1984
40712
30927
11288.4
(1)请说出材料一中“民族独立”的具体标志;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在工业领域有什么英明举措?
(2)材料二反映的我国经济成分的特点与哪一事件有关?
(3)材料三说明我国在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问题?
(4)依据材料四所学知识,分析粮食产量呈现上升趋势的原因?
(5)我国在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考点】材料解析题;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成立和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了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3)本题考查了大跃进的相关知识.
(4)本题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据所学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使新中国获得了民族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由材料二可以看出1956年,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与三大改造密切相关,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由材料三“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知,这说明我国在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问题.
(4)由材料四可知,相比较1980年,1984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据所学知,这主要利益于农村经济改革的进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逐步确立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不能急于求成,应遵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不断改革,调整生产关系等.
故答案为:
(1)新中国的成立,实施一五计划.
(2)三大改造.
(3)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不能急于求成,应遵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不断改革,调整生产关系等.(言之有理即可)
 
27.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大陆与台湾之间基本没有联系,1978年,两岸贸易总额仅为0.5亿美元,而到2007年,两岸贸易额达到了1245亿美元,增长超过2490倍;2008年1至12月,两岸贸易额达1292.2亿美元。
(1)结合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考点】材料解析题;祖国统一大业;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结合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发生的变化.
(2)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和台湾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解答】(1)由材料“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大陆与台湾之间基本没有联系,”到材料中提到的两岸经济往来的巨大发展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发生的变化是由基本不联系到联系日益密切.
(2)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促进了两岸交往;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交往的措施,如倡议实现三通,1995年,江泽民提出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八项主张等;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吸引;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对两岸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也是一种促进等.
故答案为:
(1)由基本不联系到联系日益密切.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大陆与台湾之间基本没有联系,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的指引;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交往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吸引;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
 
28.材料一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二
1960年
相继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陆续与中国建交
1964年
中法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中国“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材料三
2015年4月22日至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息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习主席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弘扬万隆精神,推进亚非合作的理念、思路和举措,中国负责任的担当和气度,合作共赢的诚意和胸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热烈称赞。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在此“宣告”的基础上,后来中国提出的什么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归纳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今天我国的国际形象。
【考点】材料解析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历史开放性问题;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知识.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归纳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概括今天我国的国际形象的内容.
【解答】(1)由材料“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说明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受任何国家的干涉;在此“宣告”的基础上,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被接受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由材料看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有: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支持;中国原子弹爆炸、人造卫星上天及中法建交等说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政府积极主动的同其它国家发展外交关系,获得其它国家的支持,与长期的外交努力分不开.
(3)由材料“习主席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弘扬万隆精神,推进亚非合作的理念、思路和举措,中国负责任的担当和气度,合作共赢的诚意和胸襟,”表明我国在国际上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故答案为: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3)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29.2016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8周年,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展览,请你来参加。
展览一:追根溯源
(1)改革开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展览二:领导风采
(2)要展示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相关的图片,不应选择以上哪一幅?改革开放后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中与图C相关的是什么?
展览三:票证中的历史印记
(3)从票证A的使用和废止到票证B的出现,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展览结语:展望未来
(4)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你认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考点】探究型材料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中共十二大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中国近现代科技
教育
文体事业的发展;历史开放性问题;阐述见解题.
【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准确识记.
(2)本题主要考查与邓小平有关的历史史实.
(3)本题考查我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4)本题考查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如何继续的问题.
【解答】(1)中共中央在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结合图片,图片A是开国大典中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图片B是邓小平同志为深圳特区题词;图片C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国庆节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要展示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相关的图片,不应选择的就是A了.
(3)票证A体现的是粮食供应紧张时,实行有计划的粮食供应政策,属于计划经济范畴.票证B体现的是股份制经营的问题,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所以说从票证A的使用和废止到票证B的出现,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严厉打击违法乱纪的行为等等.
故答案为: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2)A;科教兴国战略.
(3)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4)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
 
2016年9月14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