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0-51页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让学生从具体的计算中发现两个算式中的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计算结果却相同。通过不断地猜测验证,从一般现象上升到普通现象,从而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从而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尝试用字母来表示这样两个规律;最后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规律。
学情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这两种运算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计算、对比、猜测、验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能解释为什么成立。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并能熟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一些简便运算,并会验算。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课前谈话: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大家可以叫我徐老师,你们猜猜徐老师今年多少岁了?预设:生1:“老师今年30岁左右了!”生2:“老师今年40岁了!”师:“你为什么说老师40岁了,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师:通过刚才的谈话老师发现我们同学们都敢于大胆的猜测,能举出事实验证并且推理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今天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三种能力,我们一起开始学习之旅吧!课件出示:师:“一共有多少朵花?谁可以列个算式来告诉我?”预设:生1:“4+6=10,6+4=10”师:“我们一起来把这两个算式读一读,好不好?”师:“读了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预设:生1:“4和6的位置变了,和不变。”师:“谁听明白了他的话,再来帮忙解释一下!”师:“你们是不是想说这句话!(课件出示: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是所有的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还是只有4和6?”生:“所有的加数”师:“怎么保证,能不能举例验证?”【设计意图】通过和老师的谈话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复习加法的相关知识,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的学习确定了基点。二、自主探究,深化理解探究任务一:探索加法交换律1.多维验证,深化理解师:“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发现当作猜想呢?既然有猜想就该有验证,谁可以接着来举一些例子”(教师板书)预设:生1:20+30=30+20生2:0.1+3.5=3.5+0.1生3:师:“所以我们得到这样的一个规律:在加法中,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教师板书)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2.数形结合,表示规律师:“记住这个规律了吗?接下来老师考考大家,我们一起来对口令!300+200= 西瓜+梨=? + =?假如你是位画家你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画图)假如你是位数学家你要用什么方式表示?(字母)现在请大家完成学习单的探究任务一: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个规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师生评价。师:“看来大家和我们数学家想到一起了,习惯上我们用a+b=b+a来表示,大家给我们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吧!加法交换律!(教师板书)【设计意图】通过设问,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促进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规律。探究任务二:探索乘法交换律1.初步感知,提出猜想师:“既然加法有交换律,那么......,减法有没有交换律?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差变吗?除法有没有交换律,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商变吗?乘法有没有交换律,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变吗?”2.合作探究,验证规律师:“这个问题老师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前后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先来看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活动要求)活动要求:⑴.猜想验证:每组选择一种运算,完成探究任务二的表格。⑵.举例验证:先算一算,再比一比。⑶.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其他组员补充发言。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组内巡视指导,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补充、质疑评价。预设:生1:我们组探究的是减法是否有交换律,例如:6-2=4,2-6=-4,被减数和减数交换位置,差变了,所以减法没有交换律。生2:......师:“原来乘法是有交换律的,在乘法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教师板书)学生齐读乘法交换律。师:“同学们,你们记住这个规律了吗?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师:“这样的例子能写完吗?你能不能用数学语言,简洁、明了的表示乘法交换律?”学生口答(教师板书)“所以我们可以用a×b=b×a来表示乘法交换律”【设计意图】本节课没有满足于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而是在此基础上,抛出了第二个“关键问题”:乘法、减法、除法有交换律吗?引导学生猜想、举例验证,积累“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学会用举反例的方法否定错误的猜想,数学理性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活学活用、深化理解课件出示: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你的发现吗? ⑴.师:“你能结合今天的知识解释这个发现吗?”生:“35+42表示从学校到电影院的距离,42+35表示从电影院到学校的距离,两个距离是一样的,所以35+42=42+35”。 ⑵.师:“现在你能根据生活中的事例解释5×6=6×5的意思了吗?”生:“一共有多少把椅子,可以用5×6=30来计算,也可以用6×5=30来计算,所以5×6=6×5”。3.课件出示:⑴. 师:“你能结合今天的知识解释下面的道理吗?” 生:运用的是加法交换律,我们在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时,就是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遍。因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2).用竖式计算:5×1071 0 7× 55 3 5生:用竖式计算5×107时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师:为什么用乘法交换律进行计算?生:这样计算更简便。一般情况下,列竖式的时候,将数字多的数写在上面,计算起来方便,并且积不变。因为两个数相乘时,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四、巧妙设计,能力提升知识闯关:第一关说一说,师:“结合例子说一说等式为什么成立?”⑴ 生:“16+12表示花牛和黑牛一共有多少头?12+16表示黑牛和花牛一共有多少头?都是在算一共有多少头牛”。⑵生:“20×6表示20颗珠子一串,一共有6串,也就是6个20,6×20表示6颗珠子一串,一共有20串也就是20个6,都是在计算一共有多少颗珠子?所以20×6=6×20”。2.第二关填一填。(1)45+76=76+( ) (2)296×200=( )×296 (3)( )+( )=( )+( ) (4)( )×( )=( )×( )3.第三关:我会巧算,请把你能想到的计算方法写出来。11+12+13+14+15+16+17+18+19= 师:“同学们,你能结合今天的知识快速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师生互议,学生订正结果。预设:生1:(11+19)+(12+18)+(13+17)+(14+16)+15=135生2:10×9+(1+9)+(2+8)+(3+7)(4+6)+5=135五、课后小结评价今天的学习就到这了,同学们,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呢?这节课你对你的表现打几分?请完成课堂自我评价表。【设计意图】在课后小结中设计组内评价和自我评价,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和分析自己的课堂表现,有助于学生总结自己的进步,反思自己的不足,汲取他人值得借鉴的经验。六、分层设计,夯实基础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的例1和例5。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算定律,是对数的运算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过大量的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例子,这些具体经验是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认知基础。在对本单元进行整体备课后,我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整合教学 ,之所以这样整合,有以下思考: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究方法相同。教材对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的编排类似,都是由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等式,让学生初步理解两个数交换位置,和(积)不变;再让学生通过举例验证,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推理得出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2、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数学模型相似。将两节整合教学,通过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两个运算定律的建立模型,加深理解两个运算定律的内涵。课堂实践证明这次整合是可行的。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猜测、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由教师引导探究加法交换律,积累探究经验和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的猜想(减法、乘法除法是否有交换律),让学生在交流和质疑中将原来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后通过概括和符号表示建立数学模型。在备课时,我思考本节课的前置作业要起到什么作用?如果只是感受“交换”,那不用前置作业也可以,课前一个小视频就导入新课了,到底这个故事能为孩子们带来哪些更有数学味的感受呢?于是我想到借助故事中蕴含的“变与不变”,如果学生能用各种方式来表示出故事中的“变与不变”,也就为理解本节运算定律的内涵做了经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