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出示幻灯片1)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他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柔软的一块地方,即使是有着坚韧顽强的性格、反抗绝望的信念、永不屈服的精神,被人们称为“民族魂”、“硬骨头”的鲁迅先生,也珍藏有他自己的一间活泼温馨的精神小屋,那就是他的童年生活。
今天,让我们带着些许好奇、带着些许回忆,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许带着些许失落惆怅,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去探寻、去回味先生童年生活的一片掠影。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社戏》(出示幻灯片2,课题“社戏”)
二、解题与背景介绍
师:那谁来说说,什么是社戏呢?焦钰桐同学。
生:社戏就是每年社中演的“年规戏”。
师:好,请坐,说的很好。(出示幻灯片3)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师:下边老师再来介绍一下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4)鲁迅先生在童年时期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他和许多农村的孩子们成了好朋友。《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文中的“我”也就是迅哥,看成是鲁迅。
三、探究主旨
师:下面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内容呢?张艺驰同学。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小伙伴们从平桥村夜航到赵庄去看戏的过程。
师:好,请坐。概括的很完整。(教师出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幻灯片5)这篇小说主要回忆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和小伙伴们夜航到赵庄看社戏那段难忘的生活经历。(出示幻灯片6)可以说作者对这次经历的感悟集中在了课文的结尾——第40段,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40段,并且说一说,结尾的哪一个字集中表达了“我”对这段经历的态度和情感?
学生齐读:“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师:同学们抓住了哪一个字呢?刘家佳同学。
生:“好”。
师:好,请坐。就是这个字——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示幻灯片7—8)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小组合作,思考探究:那一夜舞台上演的“社戏”到底好看不好看?那夜吃的豆一定就比第二天六一公公送的好吃吗?(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庞冠晨同学。
生:作者急切想看到的那夜的戏并不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作者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是那个老生没有翻。二是作者想看的“蛇精”和“跳老虎”,等了好长时间都没有出现。三是作者最烦看的“老旦”坐在那不停地唱,想看的没有来,不想看的却来了,真的出现了。
师:好,请坐。想看的没来,不想看的却偏偏来了。哪位同学还有补充?郑振卿同学,你来说说。
生:小伙伴们看戏时的“喃喃的骂”、“不停的吁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连卖豆浆的聋子都回去了;当双喜提议回去时“大家都立刻赞成”也说明戏不好看。
师:好,请坐。这是从侧面来分析的。哪位同学还有补充?那么“豆”好吃不好吃呢?马安琪同学,你来说说看。
生:那一夜的豆并不一定就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好吃。因为他们那天晚上吃的豆就是随随便便摘的普通的豆,不一定比得上六一公公第二天送来的豆。六一公公的豆是要送人的,所以一定会精挑细拣。而他们在那天晚上是摸黑摘的,难保个个都大。还有一点就是第二天母亲做的豆手艺和方法肯定也比在船上做得好。
师:好,请坐,分析得很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理。(出示幻灯片9)既然那的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那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连连说好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对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理解?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范云捷同学。
生:不矛盾,首先不在于看到了什么戏,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于在小伙伴的帮助下终于实现愿望,看戏前后很爽的感觉,不在于吃的豆怎么样,而在于和谁一起吃,在哪里吃的,豆是怎么得来的。
师:好,请坐。谁还有补充?刘亦山同学,你来说说看。
生:那夜的豆是和小朋友们一起“偷”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起“吃”的,“偷”的愉悦,“吃”的尽兴,每一颗“豆”都不是普通的“豆”,颗颗都是“感情豆”,颗颗都别有一番滋味。
师:好,请坐。是“感情豆”,这个词用得非常好!王月同学。
生:那夜的戏呢,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场“感情戏”。文中的“我”认为它非常好看绝不仅仅是因为戏的内容,还有在看戏过程中他的经历。比方说驾船去的时候的轻松和愉快,还有回来时候的留恋,以及他的愉悦,还有那一路上令人着迷的景色。像“两岸的豆麦”、“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还有那“偷罗汉豆的刺激”。正是这些经历,让作者看后以为这场戏非常好看。
师:好,请坐,分析得很精彩。可以说作者这里实际是说戏和豆中蕴含的东西好。(出示幻灯片10)
其实,戏看得让人打哈欠,破口喃喃地骂,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作者之所以说好,代表他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显然,文中的“我”怀念的不是戏,而是在那个月色朦胧,横笛宛转,豆麦飘香的夜晚和天真纯朴、机灵能干的农家孩子一起渡过的美好时光;以及六一公公与孩子们给予“我”的厚爱与友情。
那谁来精炼的概括一下,这戏和豆中蕴含着什么好东西?(出示幻灯片11)谁来说一说?王友伦同学。
生:怀念和小伙伴们的真挚的友谊,还有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
师:好,请坐。还有没有补充?刘家佳同学。
生:怀念鲁迅乘船回来的时候,在途中偷吃罗汉豆的刺激与快乐的心情。
师:注意,有一个地方有问题,怀念谁?
生:迅哥。
师:对,“迅哥”,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好,请坐。谁还有补充?张必宽同学,你再来说说看。
生:怀念像六一公公那样淳朴厚道的村民。
师:好,请坐。大家说得很好,老师再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炼一下,总结3个词——真情、美景、趣事。有了真情、美景、趣事,平常的戏也便成了难忘的好戏,普通的豆吃起来也回味无穷。
(出示幻灯片12—13)这正是乐之所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由心生。在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们也可以仿照它这么来说:“迅哥之乐不在戏,在乎真情美景趣事之间也,真情美景趣事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四、析文品人赏景
师:下面就让我们细细研读文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体会那真情、美景、趣事之乐。进入我们下面一个环节,来探讨《社戏》中的四宗“最”。(出示幻灯片14)哪四宗呢?最会说话的人;最令人感动的人物;最传神的一组词语;最美好的意境。
我们先来看第一方面“最会说话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示幻灯片15)老师这里给大家两个备选对象,双喜和六一公公。现在大家依然小组讨论,来说一说“谁是最会说话的人”。(学生分组讨论)好,停下来。
那咱们就先从双喜开始,认为双喜是小说中最会说话的人的,来发表一下你的意见。张雪琪同学,你来说说。
生:我认为双喜是文中最会说话的人。因为在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祖母和他的母亲迟疑,不准备让迅哥去的时候,双喜说:“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几句话看似简单,无深层含义,但实际上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琢磨推敲的。这四个短句其实是由四个角度讲的。先是说写包票,给作者的母亲、外祖母心理上的安慰,可是他拿什么来保证?下面就是他的理由,层层递进。先是客观原因——船大——船翻的可能性很小;然后又加以补充“迅哥向来不乱跑”,毕竟船上的人要是乱跑,那么船再大也是会出事的;最后就是最具有保障的理由——他们都是识水性的,没错,他们从小都是弄潮的好手,真是出了什么事,他们也可以挽救的。看似简短的几句话,使他们的理由没有一点纰漏,并最终说服了我的母亲与外祖母,此处充分的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机智以及他的能说会道。
师:好,请坐,分析得头头是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这一个很短的句子里就读出了这几层含义,我们仔细一体会,还真是这么一回事。谁还有补充?杨明瑞同学,你再来谈一谈。
生:在33段,有这样四句话“是的。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双喜的话非常精妙,步步为营。首先,他第一句“是的”这两个字,承认了这件事确实是自己干的;而第二句就进入了反驳。通过前文我们可以得知,平桥村任何一家的客都是公公的客,因为平桥村的许多住户都是本家兄弟。于是呢,双喜就利用了这一点将自己行为的性质从根本上改变了,将“偷”改为了“请客”,消除自己“小偷”的罪名。还暗中隐藏了“是我们替你请客的”这种意思;而第三句的意图就更加的明显,他通过这句话表达出“当初我们嫌你的豆小,现在用你的豆,是给你面子,看得起你”;而第四句将自己的优势继续扩大,包含着“你吓跑了我的虾,你得赔我,咱们两个人一笔勾销”之意,也说明了双喜想脱离这个话题的意思。可见他的应变能力之强,仅仅几句话,便完全改变了自己理亏的处境,化“无理”为“有理”,也说明了双喜的聪明、机智。
师:好,请坐,可以说分析得非常精彩,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咱们再来看六一公公,六一公公在文章中的话可也不少,谁觉得六一公公也很会说话呢?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孟宪威同学,你来说说看。
生:我觉得六一公公是最会说话的。首先,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32段他的话中,他称我们为“小鬼”就表现出了他对我们的喜爱。表现出他并不是不允许我们偷豆,而是因为我们不好好摘,踏坏了不少。从后文的38段中就可以知道,他的豆种是精挑细选过的,农民种的庄家不容易,踩坏了是可惜的,他其实是在这点怪罪我们。另外,他被双喜的机智应答表现出不利的情况下,他立即转移话题,避开锋芒,改口说请客“应该”,然后又问开戏来。其余的从35至38段我们可以看出,六一公公实际是想问迅哥豆到底好不好吃,然而如果直接问就会显得过于直白,所以就先问戏如何,进而转向问豆的评价。还有,迅哥仅仅是肯定了他的豆好吃,他就极口称赞,并送出中状元的美好祝福。文中仅仅用几句语言描写,就形象生动的刻画出一个和蔼、淳朴、善良、机智懂得感恩的典型的农民形象。
师:好,请坐,分析得也非常有道理。这里我们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看出这个老人他确实很会说话。那大家认为谁是最会说话的人呢?(生有的答“双喜”,有的答“六一公公”,答双喜的人较多)好,咱们就把这个“最会说话的人”授予双喜。
进入第二个环节(出示幻灯片16)“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令人感动的人物”。提名三个人,六一公公、阿发和母亲。谁能来谈谈你认为这篇小说中最令你感动的人物是谁?他哪一点让你感动呢?马超同学。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中最令我感动的人物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阿发。因为当双喜问阿发偷谁家的豆时,阿发说:“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说明了他认为自己家的豆大,而不在乎自己家的损失,说明了他讲义气、重友情,表现了他纯朴、真诚的可贵品质。所以我认为他是最令我感动的人物。
师:好,请坐。阿发说的这句话显出他非常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纯洁。那我们来换一个角度假设一下,如果这个阿发不是这样的阿发,他是别样的阿发,面对着双喜抛来的这个问题,他可能会怎么回答呢?王展宇同学。
生:如果这个阿发自私的话,他就会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吃我们家的了,去吃六一公公家的吧!”如果这个阿发是胆小怕事的,他会说:“别吃我家的,也别吃六一公公家的。如果吃我家的,让我的母亲知道了,她会骂我的;如果吃六一公公家的豆,如果让六一公公知道了,他一告诉我妈,我妈又得批评我,所以还是谁的豆都别吃了。”还有一种比较狡诈的阿发,会说:“吃我家的也可以,我家的豆也很大,但是你们吃的时候小心点,我们家的豆上撒了农药。”
师:好,请坐。这个想象,非常的神奇,当然在那个时候,田地里是很少施农药的。其他同学,谁还有补充?尹立帅同学,你再来说说看。
生:我想出了两种情况,一种是阿发可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说:“要不,咱们两家都别偷了。你看,要是偷六一公公家的,他一大把年纪,种点豆子也不容易;而要是偷我家的话,要是被我妈发现了,那我这宝贝屁股可就保不住了。”这时候可以看出,阿发是一个聪明机灵,而且又会为自己利益着想的人。还有一种是,阿发会说:“双喜,你这不是明摆着想吃我们家豆子么?”这时的阿发,是一个性格直率、脾气火暴且又有点自私的阿发。
师:好,请坐。从咱们这个假设,可以看出来,阿发的这句话确实令我们感动,这种纯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意见?郭婉茹同学。
生:我觉得六一公公很让我感动。首先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32段,他说:“双喜,你们这帮小鬼……”小鬼这个称呼可以看出来他对孩子们是很和蔼的,而且他说这些话的语气也十分平和,可以看出来他并不是真的要责怪我们,而只是说我们把他辛辛苦苦的劳动果实给踏坏了。还有就是后文双喜说到“我们请客”的时候,他说:“请客,这是应该的!”和前文第二段第二行有一句“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也说出六一公公的热情和好客。还有就是37段,当“我”说到豆很好吃的时候,六一公公竟十分感激起来,还说要送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最后还送出美好的祝福,说明六一公公是个很朴实也很懂得感恩的人。所以从这些地方看出来,平桥村的这些村民的一个代表——也就是六一公公十分热情好客和懂得感恩。
师:好,请坐。确实,这位老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啊,昨天刚被吃了一回,今天又自己再送上门来,这种行为怎么能不令我们感动呢?还有第三个人物,一个我们容易忽视的人物——母亲。赵安然同学。
生:从文章第10段中“母亲
( http: / / www.21cnjy.com )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可以看出来,我离开家,离开母亲,母亲对我还是有些担心。从29段,我们还未停船时就已看见母亲,说明母亲已经等候多时,停船上岸时,母亲又埋怨回来得太迟也说明母亲对我的牵挂与思念。
师:分析得很精彩。可以说,一个“送”,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这两个细节充分体现了母爱的伟大。那咱们来说说,这个“最令人感动的人物”这个奖,咱们授给谁呢?(生有的答“阿发”,有的答“母亲”,答母亲的人较多)咱们就把它授给母亲。
下面进行第三个环节(出示幻灯片17)“最传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组词语”。这组词语主要集中在了第21段中。下面同学们小组讨论,画出21段中你认为传神的一组词语。现在开始。(出示幻灯片18,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好,停下来。这段中很多词语都用得很传神,谁发现了,举手。翟云泽同学,你先来说说。
生:我发现21段中“扫兴”、“破口喃喃的骂”
( http: / / www.21cnjy.com )、“忍耐”、“不住地吁气”、“打起呵欠”、“终于”和“熬”写得十分生动传神。“扫兴”首先说明了这个戏十分无聊;后来大家又变成了“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着,和其余的人打起呵欠”这说明大家已经愤怒了,但还得极力忍耐;而到最后“终于”和“熬”更是一种递进,写出大家已经忍无可忍,彻底失望,表现出大家对这无聊社戏的不耐烦。
师:好,请坐。她找得很准。注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这几个词“扫兴”——这是一开始大家的反应,往下发展“破口喃喃的骂”,再往下“吁气”、“打起呵欠”,这几个词都是连贯性的,写得很传神,写出了大家心理变化的过程。还有没有?马文婧同学,你也来说说。
生:我找到的词是“终于”、“竟”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不料”。“终于”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绪;表现出了作者怕老旦,但是又躲不过的心情;“竟”表现了作者对老旦的厌恶;而“不料”表现了作者恨老旦。这3个词表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一开始作者的心理是无奈沮丧,后来是勉强忍耐,到最后终于忍无可忍,这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准确。
师:好,请坐。大家注意,翟云泽同学刚才找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这一系列词是从伙伴的表现来说的,而马文婧同学找到的这一组词是从谁的角度呀?(生答:“我”、迅哥)是从里边“我”的角度来说的,可以说相映成趣。还有没有?张雪琪同学,你再补充补充。
生:我认为21段中最传神的一组词语还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老旦的一些列动词。文中的“踱”、“唱”、“坐”、“抬”、“放”只是牵扯到了老旦极小的一部分动作,而且基本与其唱戏无关,和上文中红衫小丑的描写明显不同。作者并不是疏漏,而是有意的。其实这些动作,都是“我”——也就是文中的“迅哥”最关注的:不想让老旦来,可是老旦偏偏出台了;想让老旦赶紧下台,于是关注着老旦踱来踱去,也由此引出了老旦坐下的动作;此时文中的“我”盼望老旦赶紧坐起来,终于老旦抬起了手,可是又放下了,而其他与“迅哥”期盼的、关注的动作无关的,作者一概没写。
师:好,请坐。这一组词,把对象定格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了老旦的动作身上,也非常地传神。好,大家来看,(出示幻灯片19)老师已经用不同的颜色把这一系列的词语都标注了出来。可以说这些精妙的词语非常准确的为我们传达了人物的性格,或者他的心理,这一点,我们要在作文中好好的学习。下面咱们进入下一环节,(出示幻灯片20)“最美好的意境”。《社戏》中最美好的已经都集中在了这两部分中——11—13段、22—23段。下面同学们继续讨论,来说一说这其中的意境美在何处?(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好,你发现了这些段落中的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意境的优美?司帅同学。
生:(“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首先这句话是景物描写,以船为参照物写的。而且这句话是一句比喻句,把连山比喻成铁的兽脊,很形象生动的写了船的速度之快,而且这句话还照应了第10段的最后一句“飞一般的赵庄前进了。”
师:好,请坐。这个地方老师要强调一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这里,这种手法叫做“以动写静”,大家把它记下来。(学生批注)以动写静,好,谁来继续发言?陈若曦同学。
生:我觉得22—23段写得比较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如说像“月光显得格外皎洁”中的“皎洁”,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的“回望”写出了“我”的依依不舍;“红霞”、“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和“大白鱼”中的“红、黑、白”,色彩搭配也很美。
师:好,请坐,分析得挺有道理。不仅点出了写景,还提到了个人感情在这里边的流露。还有谁?谢童同学。
生:在第22段中写作者回望戏台“漂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这写出了戏台好象是仙境般的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神往。还有第23段中的“蹿”和“喝采”两个词,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衬托出了孩子们归航的愉快心情。
师:好,请坐。不错,分析得很精彩。马梦婕,你来说说。
生:我认为11—13段是最美好的意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11—13段是从各种感官来写的,有嗅觉、触觉、视觉和听觉。嗅觉是闻到的清香;触觉是扑面而来的感觉;而视觉是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还有依稀的赵庄和几点火;听觉是作者听到的歌吹,联想到戏台和渔火。这几个方面组成了一副画,一幅情景交融的水乡月夜图。
师:好,请坐。水乡月夜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种感官,真的是非常优美的意境。可以说同学们分析得都很精彩。下面,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体会这美好的境界。(出示幻灯片21,教师点5位同学有感情的配乐朗读课文“月夜行船”和“归航偷豆”两个片断中有关写景段落11—13段,22—23段。5名学生依次朗读这5段,其他学生欣赏朗读,教师切换幻灯片22—28上的相关图片和音乐。5名学生朗读完,其他学生热烈鼓掌。)
五、类比拓展
感悟升华
师:(出示幻灯片29)同学们,经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刚才我们共同的赏析,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社戏》融真情、美景、趣事于一文,为我们完美诠释了这个“好”字。其实我觉得更应该让我们铭记于心的,是那群聪明机智、淳朴善良的小伙伴,离开了他们,“好戏”、“好豆”都无从谈起。
下面,就让我们放宽视野,把目光投向鲁迅作品中这些特别的人物——儿童。(出示幻灯片30)
在安排大家预习课文时,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方便类比拓展,老师给大家印发了几篇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常选的涉及儿童形象的鲁迅作品。他们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风筝》,再加上我们今天学习的《社戏》,一共是5篇。同学们对这5篇文章,特别是其中涉及儿童形象的部分都做了认真的阅读。
那么下面谁来说说,这5篇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儿童形象是谁?为什么?
谢童同学。
生:我最喜欢的儿童形象是闰土。从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9段和第17段中,他对鲁迅介绍的捕鸟的方法和猹可以看出,他懂得许多生产方法和劳动技能,掌握了许多生活的本领。
师:好,请坐,理由很充分。高玉同学。
生:我最喜欢的是双喜。因为我觉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双喜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却非常会说话。这一点可以从第7段双喜说的“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从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以及33段双喜说的“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看出来。这几点可以表示出来,他说话是非常机智的。而且我觉得迅哥跟他在一起,更能学习到说话的技巧。
师:好,请坐。咱们各抒己见,还有谁要发言?孟宪威同学。
生:我最喜欢的是《风筝》中的这个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弟弟。因为他虽然小,却有一个独特的爱好(做风筝,放风筝),这个爱好虽然说是一个非常渺小的爱好,但他这种对自己理想的向往是我非常崇拜的。
师:好,请坐。这个理由老师没有想到。
正如同学们刚才所分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示幻灯片31)双喜的能说会道、阿发的淳朴善良、闰土的英勇多识、我的顽皮聪慧、弟弟的心灵手巧,这些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每一个都是那么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充满活力、渴望自由。这些儿童形象,都是我们现代文学史中无价的瑰宝。
(出示幻灯片32)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和补充的资料,小组讨论,探究一下这些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开始讨论。
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探究的成果?
杨明瑞同学。
生:我认为在鲁迅的文章中,儿童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象都是非常富有童趣的。首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大家都看不上的东西,儿童却用其特别的眼光,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如此简陋的小书本,却令鲁迅如此喜爱。从此可以得出:鲁迅文章中的儿童形象都是非常具有童趣的。
师:好,请坐。有童趣,总结地很好。谁再来谈一谈?郭婉茹同学。
生:在鲁迅的作品中,除了对儿童形象的描写,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对故乡风景和民俗的描写,比如说在《社戏》中,他们去赵庄看戏时,去的时候和回来时候对途中风景的描写;还有在《故乡》这篇文章中的第3段,从“深蓝的天空中”一直到“其中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这些江南风景的描写),都突出了鲁迅对故乡的热爱。
师:好,坐下来。这点总结地也很好——有乡土情结。还有哪位同学,发现了新的点?洪羽剑同学,你来说一说。
生:我认为在鲁迅所描写的儿童形象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有互帮互助的品德。比如在《社戏》中,迅哥的一帮朋友帮迅哥去赵庄看社戏;还有在《故乡》中,“我”帮闰土去管西瓜,闰土教“我”怎么样捉鸟;还有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的小伙伴一块儿(互相)帮着“逃学”(偷偷跑出课堂)。
师:那在这些互帮互助中,渗透着朋友之间的?
生:友情。
师:很好,请坐。大家的分析地很精彩,同学们初读鲁迅作品就能够有如此认识,很不简单。老师再归纳一下:(出示幻灯片33)
1、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都是以儿童特殊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反映生活、批判现实的。
2、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之间都充满着亲情与友情。
3、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无不传递着童真、童趣。
4、这些鲁迅作品在塑造儿童形象的同时,字里行间都蕴涵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我们都知道,(出示幻灯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34)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为的就是“立人”——改造旧中国国民性,改变他们愚昧、麻木的思想。而关注和描写“儿童”这个特殊的人物类型,赞美儿童的童性,借儿童视角批判黑暗社会,教育广大国民,正是鲁迅与其他同时代的战斗作家相比,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独特贡献。柳亚子先生就曾这样说过:“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出示幻灯片35)鲁迅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不是神,是一个人。而先生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有丰富多彩的立面人生,即:既有冲锋陷阵、做民族脊梁的刚性,又有寻常之人质朴的柔性,同时也有人所难免的缺憾。前者是我们曾经一味抬高的,后二者是有些人一直淡化回避的,其实这样不利于大家全面、正确的认识鲁迅、读懂鲁迅。刚才我们选择了“儿童”这个独特的角度去感悟鲁迅作品、理解鲁迅精神,这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对鲁迅作品进行文学批评的尝试,也算是我们和先生的一次“精神相遇”、“心灵沟通”吧。
教师做最后总结:(出示幻灯片36)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我们一起撷取了鲁迅先生的快乐童年这片树林中的一枚红叶,抚着这枚让我们倍感温馨的叶子,不由的浮想联翩,也忆起了自己金色的童年,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拿起手中的笔,抒写出你心中的那方净土吧!
这是今天的作业,(幻灯片36展示作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记取我童年的故事》为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500字。)最后,让我们在美好的意境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多媒体播放课文最后一段的配乐范读音频)
下课!(师生再见,本课结束)
【教学设想与反思】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
( http: / / www.21cnjy.com )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的名篇《社戏》的结末一句,不知勾起了多少读者的神思遐想。童年——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永远无法重现地消逝了。每每忆及,总会有一种惆怅的失落感,而人们对永远失落和不可重复的岁月总会去追寻出它的美感来,再用感情镀上金色的光泽。即使是忧患的童年,也会因时距而寻觅出忧患余生中的“忧患美”。《社戏》的结尾,就是诱导人们追忆这种“永远失落的美”,又借助于“人生经验通感”的“导体”,抓住了读者的心。
本课的教学舍弃了传统的从小说三要素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节开始,逐段解析、面面俱到的做法,而是抓住文章结尾一句,直击主旨、拎起全课。通过分析表面上的矛盾,得出作者实际上是在怀念童年,怀念心灵净土上的美景、趣事和人情的结论。别具特色的“《社戏》四宗最”赏析环节,从炼字、系列词语、句子、意境、美读课文等多角度穿插分析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师生互动良好。最后的拓展环节,引导学生对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让学生在一次粗浅的“文学批评”尝试中,对鲁迅、对鲁迅作品都有了较理性、较深刻的认识。从这节课的设计和教学实践来看,基本上达到了让学生读懂鲁迅小说之美,品味童年生活之温馨,理解鲁迅思想之伟大的目的。
尽管再三强调,仍有不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文中的“我”(即“迅哥”)说成是作者鲁迅。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粉笔板书,这是一个缺憾。教师在个别教学环节中,有些课堂语言不够精炼,竭力“牵拉”的意图过于明显,过渡略显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