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31 20:4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上1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建筑、文物)及毁灭的过程,掌握课文中“成对列举”的表达手法。
2.通过“资料分享、文本速读、小组讨论”等活动,提升信息提取与情感体悟能力。
3.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惋惜与愤怒,激发民族责任感与振兴中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理解其文化价值。
难点:体会“辉煌”与“毁灭”的对比中蕴含的情感,思考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圆明园,请齐读课题——”
2.资料分享:“课前大家搜集了圆明园珍宝的资料,谁愿意分享?咱班每组都有准备,请来展示一下。”
3.提问引导:“从分享中,你感受到圆明园文物的特点?(生:多、价值高)”
4.引用铺垫:“就连雨果都称赞它是‘世界奇迹’,可见其昔日盛景。
设计意图
用“资料分享”激活学生预习成果,快速聚焦“圆明园的珍宝”;
借雨果的评价,引发兴趣,为“辉煌与毁灭”的对比做铺垫。
(二)“说尽辉煌”环节
1.速读任务:“请快速浏览课文,画出体现圆明园辉煌的词句,你发现了什么词?(预设:发现介绍景物用了7个‘有’)”
2.追问体会:“这7个‘有’让你感受到什么?(预设:景物多)作者写建筑就用了7个‘有’,但这能涵盖所有建筑吗?”
3.拓展补充:圆明园建筑名称展示。提问:请你快速浏览,你有什么感受?(预设:雅致,多)提问:“你觉得还可能有哪些建筑?(预设:河塘月色、鲤鱼戏水等)”
过渡:真是说不尽也道不完。
4.品味风格:“圆明园的建筑只有数量多吗?再读‘7个有’,找找圆明园建筑的其他特点。(预设:热闹—僻静、大气—小巧)”原来作者运用了对比例举的手法来介绍景物,按照这种思路请你找一找每组建筑物的特点。
指导朗读:引导用“语调的起伏”读出风格差异。
情感升华:“漫步这样的园林,会是怎样的惬意?带着自豪读最后一句——‘圆明园是一座…精华’。”
5.文物感知:
过渡:刚刚同学们通过建筑说辉煌说的及完整又准确,那么文物又有什么特点?
提问:“文物有什么特点?(生:上自下至历史悠久、既有青铜礼器又有名人字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种类多)”请你再次举起手中的珍宝资料。
展示介绍文物资料(西周康侯簋、女史箴图、各种珍宝等)
总结:“它们是艺术精品,更是历史文化载体。”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圆明园的文物你用那句话呢?(所以,它又是…博物馆、艺术馆。)
设计意图
用“7个有”的文本细节,引导学生从“数量”到“风格”,逐步感知圆明园的“辉煌”;结合建筑名录、文物实例,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体认知,凸显其文化价值;用“自豪朗读”强化情感体验,为后续“毁灭”的痛惜做反差铺垫。
(三)“说毁灭”环节
1.转折引入:“然而一切终止于1860年10月6日,究竟发生了什么?听听它的控诉吧。”圆明园毁于一旦,毁灭是今天的主题,英法联军罄竹难书,而作者写到毁灭时却十分简洁,这独特的表达一定蕴含着特殊的情感。
2.小组讨论:请默读毁灭部分,找到看似简单却刺痛心的词汇。
小组上台圈画汇报(凡是、统统、三天三夜、时间词语等)
过渡:看同学们圈画的词语多像圆明园的满目疮痍,圆明园都什么没有了呢?(书中句子);你手中什么没有了?(学生手中资料)。说到这你的心情如何?(预设:悲愤、惋惜)”
3.深化思考:此时你明白作者写毁灭为何用‘简洁’的文字?(生:强烈对比更让人痛心疾首)
4.拓展探究:“毁灭只源于列强的野蛮吗?读两则资料(清政府腐败、鸦片战争条约),你感受到什么?(预设:清政府无能)”
5.延伸关联:“我们失去的只是圆明园吗?出示敦煌壁画图片。上面顽童式的划痕难以想象竟是列强的杰作。
而我们失去的仅仅是文化艺术宝库吗?出示《南京条约》我们还失去了什么呢?(预设:主权、土地)
过渡:侵略者残杀我们的同胞,掠夺我们的土地,践踏我们的尊严。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57页阅读链接。
一起来听一听香港的心声,有请xxx为我们带来朗诵《香港》。
当时被列强霸占的有七块土地,澳门也是其中之一,再来听听澳门的心声,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体会诗人的情感(预设:思念、屈辱)”
过渡:这种侵略不仅发生在近代还发生在现代,不仅有西方列强还有日本倭寇,说到这不得不再次提到这个沉重的话题:南京大屠杀(展示南京大屠杀资料)。
情感升华:控诉显得苍白无力,和平成了永恒话题,请同学们齐读《和平宣言》。
设计意图
用“文物控诉”的想象,自然过渡到“毁灭”,强化情感代入;
以“简洁文字的情感”“毁灭的深层原因”引导学生从“事件”到“本质”思考;
关联敦煌、港澳,将“圆明园毁灭”拓展为近代民族苦难的缩影,深化情感共鸣。
(四)总结与升华环节
1.情感收束:“我们失去的是文化宝库、民族尊严!和平不是口号,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该做些什么?”
2.齐读明志:“‘我们吸取血的教训,铭记振兴中华才可抵御外辱’。带着使命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
从“历史”转向“当下”,将情感转化为“振兴中华”的行动意识,落实价值观目标。
教学反思
优点
1. 导入环节“资料分享”贴合学生预习成果,“文物说话”的设计能快速调动兴趣;
2. “辉煌”部分通过“7个有”“建筑名录”“文物实例”,层层深入感知其价值,形式扎实;
3. “辉煌与毁灭”的对比清晰,情感体悟由“惋惜”到“愤怒”再到“责任”,层次明确。
不足与改进
1. “成对列举”的手法讲解稍显单薄,可增加“仿写练习”(如“校园里有…有…”),强化表达能力;
2. 小组讨论的“问题指令”不够明确(如“找刺痛心的词汇”),可补充“用一个词形容心情+理由”的具体要求;
3. 圆明园解说词、雨果的信等资料可更详细,或加入视频片段,增强直观性;
4. “毁灭原因”的探究可更深入,增加“清政府行为”与“列强侵略”的关联分析,避免结论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