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31 22:0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编排课文。四时景物,各有不同,相映成趣。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读写过程中加深对自然景致独特韵味的感受,是本单元的核心任务。《枫桥夜泊》是本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诗人夜宿舟上的所见所感。全诗“愁”字贯通全篇,借助对眼前凄清、孤独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夜深难眠的愁绪。通过创设“四季里的品诗会”这一情境任务,设计读、做、研、写等系列品诗活动,引导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品味诗人的愁绪,体会情与景的交融,感受经典诗词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初步体味格律诗语调、韵律和节奏之美,默写古诗。
2.抓住动静结合之关键词句,想象其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孤寂忧愁之情,初步感受古诗情景交融之妙。
3.拓展阅读相关诗句,感受延续千年的经典魅力,涵养文学审美,获得文化滋养。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古诗,初步体味格律诗语调、韵律和节奏之美;
2.抓住动静结合之关键词句,想象其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孤寂忧愁之情,初步感受古诗情景交融之妙;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
老师说季节,学生对出描写这个季节的诗句。
师:四季是不停变换的丹青画卷,每个季节都有它的迷人之处,正如第7单元的单元导语说的那样,一起读——四时景物皆成趣。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开一场四季里的品诗会(贴板贴)
【设计理念:1.立足单元导语“四时景物皆成趣”,建立单篇古诗与单元主题的关联,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单元知识框架,而非孤立学习单首诗。2.通过“季节-诗句”互动游戏,激活学生已有的古诗词积累,降低学习新古诗的陌生感,同时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导入
同学们,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诗一画一故事,一文一情一人生”。自然界的春花秋月,阴晴雨雪无一不触动着人们敏感的情思。
李白邂逅了那一轮明月,便写了——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查慎行邂逅了那黑夜之中的渔火,便有了——生: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杜甫邂逅了那一夜寒霜,写下了——生:寒霜问顶催人老,冷雨欺窗扰梦凉。而唐代诗人张继邂逅了一晚秋夜,便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
2.揭示诗题,指导书写“泊”,抓住关键字体会题目的意思。
3.交流品诗方法。
几位同学的建议,都是品诗的好方法,朱自清先生说过,诗歌是语言的精粹,是节奏的艺术。那么今天咱们第一品就先从读中品,品出韵味。
【设计理念:1. 以“诗人与景物的邂逅”为线索,串联李白、查慎行、杜甫的诗句,既复习旧知,又为引出张继与秋夜的邂逅做铺垫,形成“情景-情思”的认知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借景抒情”的本质。2.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看插图、看注释、查资料”等品诗方法,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明确后续学习路径,让学生带着方法进入古诗学习,提升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3. 讲解诗题时补充“枫桥在苏州”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背景,为学生构建诗中的地理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诗歌画面,理解诗人所处的环境。】
三、学习任务一:读中品,品出韵味
1.出示古诗,指生读
2.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律。
3.学生练习读,注意平长仄短,读出错落变化之美。
4.学生展示读,师生合作读。
师:看,品着品着,我们品出了诗的韵味。品出了韵味,我们就已经迈进了品诗会的第一道大门。
【设计理念:1. 遵循“正确朗读-停顿朗读-平仄朗读”的梯度设计,符合学生对古诗韵律的认知规律:先掌握基础的停顿节奏,再体会进阶的平仄变化,逐步引导学生感受格律诗的韵律美。2. 采用“学生试读-教师示范-方法讲解-学生练习-合作共读”的流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通过互动式朗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朗读技巧,而非被动接受理论。3.用“迈进品诗会第一道大门”的比喻,将朗读目标转化为具象的“闯关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保持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思中品,品出画面
古人说诗是用文字作画,这首诗更是字字如画。今天品诗会的第二品,咱们就在思中品,品出诗的画面。
1.学生圈画写到的景物。
2.学生交流圈画的词语。一生贴景物词卡
3.结合词语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还原古诗描写的画面。
大家看,前面两句作者就写了5 处景物,非常丰富密集。后面两句作者又写了3处景物,画面更加的开阔。你们能不能看着这些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来还原诗人描绘的画面呢?
4.同桌相互说一说,指生汇报交流。
师:他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有情有境的枫桥夜泊图。今天的品诗会,我们还想用一种新的形式来还原这幅画面,叫做音诗画。我们为古诗配上音乐,配上画面,再来诵读这首古诗,一定更有画面感。
5.采用《音诗画》为古诗配上音乐,配上画面,再诵读古诗感受画面。
6.指导朗读,读出画面,交流感受。
7.现在让我们一起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跟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那个秋天的夜晚(生齐读。)
师:品到这里,你们的胸中一定涌动着一种感情,此时你的心中有什么样的情?
预设:忧愁孤独……
师:是的,古诗就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作品。今天品诗会的第三品,我们就在悟中品,品出诗情。
【设计理念:1.从“圈画景物”入手,帮助学生梳理诗歌的核心意象,明确画面构成要素;再通过“还原画面”的口语表达,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具象场景,培养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采用“景物板贴”的直观教具,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视化的元素,帮助学生清晰把握诗歌景物的分布和层次(前两句密集、后两句开阔)。3.设计“音诗画”活动,结合音乐、画面与朗读,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听觉感官,营造沉浸式的诗歌情境,让学生在多感官体验中更深刻地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为后续体会“诗情”做好铺垫。】
五、学习任务三:悟中品,品出诗情
1.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愁思。
大家看看这首诗,如果让你从中找一个字来表现诗人的情,你觉得是哪个字?(板书)愁,上面是秋天的秋,下面是心字底,就像张继在这个秋夜满心的愁绪。自古诗才多愁情,李白用愁写下了——
预设: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他是在借酒消愁。李煜曾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是将自己的满腹愁绪比作滔滔不绝的春水。张继的愁又在哪里呢?就在诗的字里行间。
出示《品读提示》,指生读。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感受诗人的孤寂忧愁。
3.全班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品读感受,相机点拨
预设1:我们从霜满天这处景物体会出了作者感到很凄凉,霜一般出现在深夜,是给人寒冷的感觉,就好像诗人此刻的心情一样。
师:霜是结在哪里的?(地上.草上….)诗人笔下,霜为何是布满天空的呢?
因为现在已经半夜了,加上有霜出现,本来就很冷,而诗人很孤寂忧愁,无法入眠,诗人内心感到很悲凉,就觉得自己被寒霜包围了一样。
师:你们从霜满天体会到诗人悲凉的心情,请一个组员把悲凉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吧。
预设2:我们组从月落体会到诗人很孤单,因为月亮都落了,大地一片漆黑,诗人还没入睡,说明他很孤单,睡不着。
师:组员还有补充吗?
预设:月亮不是升起来而是在渐渐下沉,给人一种很低落的感觉。我觉得诗人此刻的心情一定很低落。
师:你可真会品读,关注到了“落”这个动词,月亮渐渐西沉,它不同于海上生明月,月上柳梢头。月落,给人一种低落的感觉,就好像诗人失落的心情。请你们组把低落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各小组依次抓其他景物词语汇报感悟,板书词语
小结:这八处景物有静态描写,如霜满天、江枫、渔火、客船,也有动态描写乌啼、月落、钟声,这样动静结合,就将诗人难以入眠的忧愁孤寂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切景语皆情语,张继把自己多样的愁绪和这些景物融合到了一起,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就叫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4.借助诗人身世深入感受诗中的情感。
借助课堂微视频,了解作者身世,深入感受诗中的情感。
(补充板书:思念担忧迷茫)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传递出自己的理解体会。
5.借助共感,体会延续千年的经典魅力。
①出示后人写枫桥、寒山寺、钟声的诗句,感受张继和《枫桥夜泊》的影响,再读古诗,读出诗情。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旧半夜钟。----陆游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高启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王士祯
1200年过去了,仍有小学生会在枫桥边伴着钟声诵读。请大家看视频。这用钟声寄托出的无尽追思,无限忧愁,在历史的长河中悠悠回荡,也让你们的诵读伴随那钟声穿越时空,传到枫桥边的客船吧。
②配乐朗读,尝试背诵,体会诗词的魅力。
【设计理念:1.以“愁”字为核心突破口,先引导学生锁定情感关键词,再通过“拆字解意”(秋+心)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愁”的内涵,接着关联李白、李煜的“愁”,形成“愁绪”的对比认知,突出张继“愁”的独特性。2.采用“小组合作+品读提示”的形式,引导学生逐句分析景物与“愁”的关联,既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又让学生在具体分析中理解“以动衬静”“借景抒情”的手法,避免抽象理论讲解。3.补充张继“安史之乱”“进士失意”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从“个人孤独”上升到“家国之愁”,深化对情感的理解,实现“知人论世”的古诗学习目标。4.“钟声穿越历史”串联陆游、高启、王士祯的作品及现代小学生诵读的场景,拓展诗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经典的传承魅力,提升文化认同感。】
六.课外延伸
1.写中品:默写古诗,把经典的诗句记在心中。
2.比中品:阅读《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设计理念:1.总结“读、思、悟”的品诗路径,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便于迁移到其他古诗学习中。2.提出“写中品”“比中品”的延伸任务,既巩固本节课所学,又为课后学习和单元后续内容《山居秋暝》做好衔接,实现课堂学习的延伸与拓展。】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所见:月落 江枫 渔火
所闻:乌啼 钟声
所感:孤寂、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