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2 Wildlife protection Reading and Thinking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Unit 2 Wildlife protection Reading and Thinking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英语
更新时间 2025-10-31 22:0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92200010515600123444001168400010414000110744001216660012039600Unit 2 Wildlife Protection
Period 2 Reading and Thinking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单元名称
必修第二册Unit 2 Wildlife Protection
学科
英语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第一学期
主要教材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第二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4月
课时安排
2课时(80min)
课型
读思课
教学设计理念
以文本为载体,融合语言学习与主题探究:教学设计紧扣 “藏羚羊保护” 这一核心主题,将语言知识(如重点词汇、句式结构)的学习嵌入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中。例如,通过分析游记体裁的文本结构(引言、主体、结论),引导学生掌握 “旅行日志” 的文体特征;同时结合细节阅读任务,让学生在理解藏羚羊生存现状、保护措施等主题内容的过程中,自然积累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如 “endangered species”“watch over” 等),实现语言技能与主题认知的同步提升。
注重学生主体性,强化互动与深度思考: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课前通过 “猜动物”“预测文本内容” 等任务激活学生已有知识;课中采用角色扮演(如模拟作者、扎西、政府官员的对话)、小组讨论(如分析藏羚羊仍面临的威胁)等形式,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课后通过制作信息海报、反思生活方式等任务,将课堂所学延伸至实际应用。这些活动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推动其从 “被动接受” 转向 “主动探究”。
渗透生态意识,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教学设计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核心情感线索,通过文本解读(如扎西的观点 “We’re trying to save ourselves”)、细节分析(如藏羚羊数量从锐减到恢复的过程)以及拓展讨论(如 “如何改变生活方式保护野生动物”),引导学生认识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反思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形成 “保护野生动物即保护人类自身” 的价值认同。
教材分析
【What】文章聚焦 “藏羚羊保护” 这一核心主题,以作者在藏区 “云端一日” 的徒步经历为切入点。首先描绘了藏区高原的独特景观,引出藏羚羊这一主体。接着介绍藏羚羊的分布区域(西藏、新疆、青海的平原地带),并通过作者的观察,展现藏羚羊的美丽,同时揭示其曾因珍贵皮毛遭非法捕猎的悲惨遭遇。随后讲述了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藏羚羊的保护作用,以及向导扎西所传达的 “保护野生动物实则是保护人类自身” 的理念。还回顾了 20 世纪 80、90 年代藏羚羊种群数量锐减(降幅超 50%)的困境,包括非法捕猎牟利、栖息地因道路和铁路建设而缩小等问题。又阐述了中国政府为拯救藏羚羊采取的措施,如将其纳入国家保护、志愿者日夜守护防止袭击,以及设置桥梁和通道保障其安全迁徙,免受车辆和火车威胁。最后说明保护措施成效显著,藏羚羊数量恢复,于 2015 年 6 月被移出濒危物种名录,但威胁仍未完全消除,进而引发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思考。
【How】文章采用 “叙事 + 说明 + 议论” 的结构。以作者一天的行程为叙事线索,从徒步过程中的观察(看到藏羚羊、与向导交流)展开,中间穿插对藏羚羊生存现状、保护措施的说明,最后以作者的思考进行议论,升华主题,整体逻辑清晰,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运用生动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增强文本的画面感。如对藏区 “snow - covered mountains disappear into clouds” 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对藏羚羊 “a herd of graceful animals”“move slowly across the green grass” 的描写,凸显其美丽与灵动。
【Why】向学生系统介绍藏羚羊这一物种的生存历史、面临的挑战以及保护成果,丰富学生关于野生动物和生态保护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更具体的认识。通过藏羚羊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野生动物保护这一全球性议题,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以及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最终传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核心理念,促使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减少对自然和野生动物的威胁。
学情分析
1. What I know
词汇方面:通过初中及必修一阶段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基础词汇,包括一些简单的动物名称(如 “dog”“cat”“bird” 等)以及常见的生活场景词汇。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接触过部分与环境相关的词汇,如 “environment”“pollution” 等,这对理解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等相关内容有一定辅助作用。然而,对于 “Wildlife Protection” 主题下较为专业、复杂的词汇,如 “endangered species”(濒危物种)、“habitat”(栖息地)、“poaching”(偷猎)等,学生的认知较为有限。?
语法方面:已掌握基本的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简单句的基本结构(主谓宾、主系表等)以及一些常见的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用法。能够运用这些语法知识理解简单的文本内容,构建基础的英语表达。但在面对长难句,尤其是包含多种从句嵌套(如在描述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及其影响的复杂句中,可能出现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状语从句说明原因或条件等)时,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准确把握语义的能力不足。?
背景知识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渠道,对野生动物有一定的直观认识,知晓部分常见野生动物的名称和大致形态。也了解到一些关于野生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信息,如熊猫因栖息地减少面临生存困境等。但这些认知较为零散、片面,缺乏对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现状、面临的多种复杂威胁(除栖息地破坏外,还有非法贸易、气候变化影响等)以及系统保护措施的深入理解。
2. What I want to know
学生或许想知道藏羚羊保护的更多具体举措和细节,比如志愿者具体是如何日夜守护藏羚羊的,除了文中提到的桥梁、闸门,还有哪些保护设施。
他们可能对藏羚羊所在的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以及其他生物感兴趣,比如保护区里还有哪些动植物,它们和藏羚羊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希望学习更多与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相关的专业词汇和表达,像 “national nature reserve”(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类,以丰富自己的词汇库。
他们可能想深入了解文中一些复杂语法结构的运用,以及如何在自己的表达中使用这些结构来清晰阐述自然保护相关的观点。
3. What I learned
主题内容方面: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更系统地了解藏羚羊的生存状况以及保护历程。知晓藏羚羊曾因非法捕猎、栖息地缩小等面临严重威胁,也了解到中国政府和志愿者采取的保护措施,如建立保护区、志愿者守护、设置设施等,以及这些措施取得的成效,同时明白保护工作仍需继续。还能领悟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其实是在保护人类自身。
语言知识方面:学生将学习新的词汇,如 “shelter”(庇护所)、“illegally”(非法地)、“extinction”(灭绝)等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词汇,以及 “recover”(恢复)、“threat”(威胁)等词汇。会接触到新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现象,如在描述藏羚羊数量变化、保护措施的作用时使用的复杂句式。同时,能学会运用这些语言知识来描述和讨论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话题,提升阅读、写作和口语能力。
教学目标
1. 语言能力
能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如描述动物生存状况、保护措施等相关表达,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流与表达,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 学习能力
学会通过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脉络,掌握阅读叙事类或说明类文本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分析归纳的能力。能够借助查阅资料等方式,拓展关于藏羚羊及其他濒危动物保护的知识,提升自主探究和知识拓展的学习能力。
3. 文化意识
了解中国在藏羚羊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增强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并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爱护自然环境的全球意识和责任意识。
4. 思维品质
通过思考藏羚羊从濒危到种群恢复的过程以及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对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与判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维度:能准确认读、理解并运用 “disappear”“graceful”“illegally”“extinction” 等词汇,以及 “make out”“be struck by”“watch over” 等短语,掌握描述事物发展、因果关系的句式,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丰富性。
阅读与文化维度:能通过阅读梳理出藏羚羊的生存环境、面临的威胁、保护措施及种群恢复情况,把握文章结构与主旨;同时了解中国在藏羚羊保护上的努力,增强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认同感,树立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
教学难点
语言深度运用:剖析长难句的结构与逻辑;理解 “sacred”(神圣的)等文化内涵词汇在文中的意义,并能准确翻译相关语句。
思维拓展提升:批判性思考 “Only when we learn to exist in harmony with nature can we stop being a threat to wildlife and to our planet.” 这一观点,结合自身认知与多元文化背景,克服文化局限,客观比较不同地区野生动物保护的情况,融合多方理念,构建起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个性化健康理念。
教学资源
课件PPT,黑板、白板。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活动形式及步骤
活动意图
时间
学习理解
Activity 1 Lead In 激活野生动物保护背景知识
1. 情境展示:呈现濒危动物图片(如大熊猫、东北虎等),提问:“What do these animals have in common? Do you know any other endangered animals?”
2. 猜测游戏:给出藏羚羊线索(“lives in Qinghai/Tibet; is an Olympic mascot”),提问:“Who is i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it?”
3. 视频导入:播放藏羚羊相关视频后提问:“What can you learn about Tibetan antelopes from the video?”
以图片和猜测游戏激发兴趣,激活学生对濒危动物的认知,通过视频直观感受藏羚羊的生存环境,为文本学习铺垫背景。
6min
Activity 2 Pre-Reading 预测文本内容与体裁
1. 展示标题 “A DAY IN THE CLOUDS” 及文本片段,提问:
- “Who spent the day? (The author and Zhaxi)”
- What does “in the clouds” imply? (The trip was at a high altitude.)
- “Where did they go? (Changt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 “Why? (To observe Tibetan antelopes)”
2. 预测内容和文本类型:
内容:The protection of Tibetan antelopes
文本类型:“What type of passage is it? (A. Exposition; B. News; C. Argumentation; D. Travel journal)” 引导选择 D。
3. 明确阅读目标:关注 “what I see, hear, reflect”。
培养学生通过标题和图片预测文本内容的阅读策略,明确阅读目标,为理解文本体裁(旅行日志)奠定基础。
6min
应用实践
Activity 3 Para.1
1. 速读匹配:让学生速读文本,将各段落大意(Para.1-Para.7)与课件中给出的主题(如 “The writer’s purpose of the trip; Bad times for antelopes”)匹配。
2. 结构分析:提问:“How many parts can the passage be divided into? Why?” 引导学生归纳 “Introduction(所见)- Body(所闻)- Conclusion(所悟)” 结构。
3. 学生精读 Para.1,回答问题:
- “How is the air during the hike? What did they do because of it? (The air is thin; they rested several times)”
- “What can be seen to the left? (Snow-covered mountains disappearing into clouds)”
-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trip? (To observe Tibetan antelopes)”
4. 学习句式:“This is why...” 完成练习:“We practice English every day. ______ we improve quickly.”
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本整体框架和核心主旨,培养速读和归纳能力。理解作者的观察场景和旅行目的,掌握关键句式,培养细节提取能力。
7min
Activity 4 Para.2
1. 学生阅读 Para.2,提取信息:
- “Where do Tibetan antelopes live? (On the plains of Tibet, Xinjiang, Qinghai)”
- “What danger are they in? (Illegally hunted for valuable fur)”
2. 思考:“How does describing their beauty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 tragedy of hunting? (Contrast between beauty and cruelty)”
3. 讨论:“What other dangers might they face? (Habitat loss, climate change)”
了解藏羚羊的栖息地和核心威胁,通过对比分析深化对 “美丽与伤害” 矛盾的理解,培养推理能力。
7min
Activity 5 Para.3-4
1. 学生阅读 Para.3-4,完成任务:
- “Who is Zhaxi? What does he think of protecting wildlife? (A villager; protecting wildlife is saving ourselves)”
- 提取藏羚羊的艰难时期:“1980s-1990s: population dropped by 50%; reasons: hunters shot for profits; habitats shrank due to roads/railways”
2. 提问:“Why does Zhaxi say ‘we’re saving ourselves’? (Wildlife protection maintains the ecosystem humans depend on)”
认识保护者 Zhaxi 及其理念,梳理藏羚羊数量下降的原因,理解 “保护野生动物即保护人类自己” 的内涵。
8min
Activity 6 Para.5-6
1. 学生阅读 Para.5-6,梳理保护措施:
- “What measures were taken? (Government protection; volunteers watched over day and night; bridges/gates for safe movement)”
2. 分析效果:“Did the measures work? (Population recovered; removed from endangered list in 2015)”
3. 讨论:“Why threats remain? (Illegal hunting, habitat loss from development)”
了解保护行动的具体内容和成效,辩证看待 “保护成功与持续威胁”,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8min
Activity 7 Para.7
1. 学生阅读 Para.7,回答问题:
- “What did the author reflect in the evening? (We must change our lifestyle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 “What’s the key sentence? (Only when we learn to exist in harmony with nature can we stop being a threat...)”
2. 学习句式:“Only+状语” 倒装,完成练习:“______ we protect wildlife can we save the planet.”
把握作者的核心反思,掌握倒装句式,深化对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主题的理解。
7min
迁移创新
Activity 6 Post Reading 深化理解,实践野生动物保护理念
1. 角色扮演:分组扮演作者、Zhaxi、政府官员、 reformed hunter,设计对话:“The writer interviews Zhaxi about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hunter shares past mistakes and current efforts.”
2. 小组讨论:提问:“Do you agree we must change our lifestyle? What can we do in daily life?” 分享建议(e.g., refuse fur products; protect habitats)。
3. 制作海报:结对制作 “Tibetan Antelope Protection” 海报,包含 living habits, threats, measures。
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海报制作,将文本知识迁移到实践中,培养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深化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10min
总结与评价
Activity 7 Summary & Assessment
1. 内容总结:师生共同梳理 “Protecting Tibetan Antelope” 框架:what(antelopes’ features)- why(threats)- how(measures)- results – more to do。
2. 短语回顾:快速回顾重点短语,抽查释义(如 “endangered species”, “watch over”)。
3. 自我评价:学生完成评价表,勾选 “predicted content; skimmed main idea; reflected on daily application” 等项目。
系统梳理文本核心内容和语言知识,通过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效果,明确改进方向。
10min
作业布置
Activity 8 Homework
1. 基础层:复习课文《A DAY IN THE CLOUDS》里的新单词和短语,像 “observe”“shelter” 等,并用它们造 5 - 8 个句子,以正确运用这些词汇。
2. 进阶层:写一段约 80 - 120 词的短文,分享对藏羚羊保护的看法,提及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内容,以及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野生动物保护做些什么。
3. 提高层:找另一篇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英文文章,仔细阅读,下节课准备分享其简要总结和你的感受。
分层作业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巩固课堂知识,拓展野生动物保护理念的实际应用。
4min
板书设计
Unit 2 Wildlife Protection
A Day in the Clouds
Para.1-2: Introduction?
Tibetan antelopes: graceful, live on high plains?
Problem: population dropped?
Para.3: Reasons?
Illegal hunting (draw a small picture of a hunter with a gun beside)?
Demand for wool → high price?
Para.4-5: Protection measures?
Government: make laws, set up reserves (write the names of key reserves briefly)?
Volunteers: watch over antelopes?
Para.6: Result?
Population recovering, hope for future
教学反思
优点:
紧扣核心素养目标,通过文本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将语言学习与生态意识培养结合,学生对藏羚羊保护的脉络和关键语言知识掌握较扎实。
不足:
对长难句(如 “Only when...” 倒装句)的讲解深度不足,部分学生理解模糊;思维拓展环节时间较紧,学生个性化观点表达不充分。
改进:
提前设计分层练习突破长难句难点,增加“句式仿写” 互动环节;预留更多时间给小组分享,鼓励结合生活实例深化生态保护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