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 程 目 标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子目一 城市化的演进
原因 工业革命以来,_________推动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
世界 进程 ①1851年,______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加快城市化步伐。
②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___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加快。
③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中国 进程 ①鸦片战争后,被迫成为____________的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发展起来,开启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②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迅猛发展。2011年,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影响 ①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_________水平的重要标志。
②为经济发展提供_________和消费市场。
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工业化
英国
发展中国家
通商口岸
现代化
劳动力
【概念】城市化
狭义的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广义的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表现在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和居民生活状况的实质性改变。
【比较】欧洲近代城市与中古城市
欧洲近代城市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以工业化为核心。中古城市是农耕经济的产物,以商业交换为核心。
【拓展】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与城市化就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初始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给经济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机制。(高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发展》)
1. 【学思之窗】
上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世界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城市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第三产业崛起;知识经济的发展。
2. 【史料阅读】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豪富。(保尔·芒图著,杨人楩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概括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变化。
答案:变化:工厂数量增加,工人人数激增;工人居住区发展;城市中心区域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工业资产阶级崛起,贫富分化加剧。
3. 【探究】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图(1700—1959年)
根据曲线图,概括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答案:特点: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末达到较高水平,此后发展较为平稳。
主要经济因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或工业化进程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
4. 【探究】中国近代城市化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 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 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6%,至1949年增至5 766万人,占总人口的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累计34个。这些口岸一直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阅读史料,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原因和特点。
答案:原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近代工业发展(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
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和交通要地。
5. 【探究】中国现代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年)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整理)
根据史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1978年后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趋势: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改革开放后速度加快。
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工业化迅速发展;农村生产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历史解释】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原因
国家 差异 原因
发达国家 起步早,发展快 两次工业革命影响
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二战后发展快 二战后纷纷独立,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受传统经济影响,农村人口基数大
城市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不充分,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1. (2023福建高考)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 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 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 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解析】近代通商口岸地区受西方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全面影响较早,自然经济解体也较早,工业企业和工人更容易集中在该地区,所以新设民族企业更容易在通商口岸地区招募工人,故选C项;材料突出通商口岸的空间优势,A项属于表象,且忽略了阶级剥削的本质;民族企业招募工人主要用于工业生产,B项材料未涉及;《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才逐步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而且招募工人是民族资本家的个人行为,排除D项。
C
1. (2025徐州期中)下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的一张学习资料。据此推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英国国际贸易地位变化 B. 德国工业就业人口变化
C. 世界城镇化水平趋向变化 D. 新兴国家服务业增长变化
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00-2010 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不断发展,世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提高,故选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其国际贸易地位不应该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排除A项;1929—1933年,德国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工业就业人口下降,不应该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排除B项;新兴国家服务业崛起于2000年以后,不能全面反映图中信息,排除D项。
2. (2025南京期中)恩格斯曾这样描述曼彻斯特的城市情景:“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来把它堵住……东一排西一排的房屋或连成一片迷阵式的街道,像一些小村庄一样,乱七八糟地散布在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黏土地上。”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工人居住条件非常恶劣 B. 环境污染的问题严重
C. 城市的劳动力大量过剩 D.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D
【解析】材料描绘的是城市建筑布局混乱的现象。这是因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吸引了众多人口,城市的扩张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为了安置这些人口,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多地建造房屋,从而导致了像材料中描述的那种混乱的城市建筑布局,故选D项;工人居住条件恶劣是这种混乱布局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在说城市房屋建筑的布局情况,没有提及关于污染的相关线索,排除B项;从房屋建筑的混乱布局中无法推断出劳动力过剩这一情况,排除C项。
3. (2024广东5月联考)有学者发现,18世纪北京等主要城市工人的生活水平尽管与伦敦、巴黎有差距,但仍能接近于欧洲落后地区如莱比锡和米兰,但是进入20世纪,欧洲所有地区的城市建筑工人的生活水平都比中国高。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 工业化发展较慢 B.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C. 城市化进程滞后 D. 工人赋税沉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主要城市的工人生活水平与同时期的欧洲差距越来越大,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外工业化水平的差异,故选A项;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制度和措施,特别是保障公民年老、伤残、遭遇灾害等特殊需要,排除B项;C项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材料中未涉及工人赋税信息,排除D项。
A
4. (2025肇庆期末)清末民初,在开明人士的呼吁下,政府逐渐允许通商口岸之外的城市自开商埠。如1898年的秦皇岛、岳州、南宁,1905年的海州、湘潭、常德等。截至1914年,共有29个城市自开商埠。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表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B. 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 导致了国家主权的加速沦丧 D. 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解析】由材料“截至1914年……29个城市自开商埠”可知,清末民初,自开商埠的增加,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排除A项;自开商埠有利于通过增强国力以维护国家主权,排除C项;材料时间跨度是清末民初,D项只涉及清政府,排除。
B
5. (2025威海期末)1949—1958年,我国城市数量从132个增加到184个,增加了52个。其中,东部地区增加了3个,贡献率5.77%;中部地区增加了23个,贡献率44.23%,西部地区增加了26个,贡献率50.00%。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国际环境的恶化
C. 工业体系的初建 D. 三线建设的开展
【解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数量增加,中部和西部地区增加数量较大,这是由于国家实行工业化政策,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故选A项;国际环境的恶化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排除B项;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工业体系的初建是结果,排除C项;三线建设的开展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D项。
A
6. 1950年至1970年,居住在都市中心的拉丁美洲人从39.3%增加到53.5%。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在1950—1960年的10年间增加了19%,而都市人口却增加了67%。20世纪80年代,拉美城市人口可与欧洲(73%)和北美(74%)相媲美。这种现象的出现( )
A. 主要受国际移民潮影响 B. 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C. 限制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D. 促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解析】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拉美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增长较少,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性,故选B项。
B
7. (2025青岛期末)下面为1978—2018年上海市外来人口及其占比变化图。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
A.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行
C.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
【解析】该阶段上海市外来人口数量及其占比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等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外来人口,故选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会释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剩余劳动力外流,但不是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到1992年逐步形成,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21世纪初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谢谢观赏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 程 目 标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子目一 城市化的演进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原因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推动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
世界 进程 ①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加快城市化步伐。 ②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③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中国 进程 ①鸦片战争后,被迫成为通商口岸的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发展起来,开启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②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迅猛发展。2011年,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影响 ①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②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概念】城市化
狭义的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广义的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表现在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和居民生活状况的实质性改变。
【比较】欧洲近代城市与中古城市
欧洲近代城市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以工业化为核心。中古城市是农耕经济的产物,以商业交换为核心。
【拓展】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与城市化就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初始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给经济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机制。(高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发展》)
核心探究
1. 【学思之窗】
上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世界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城市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第三产业崛起;知识经济的发展。
2. 【史料阅读】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豪富。(保尔·芒图著,杨人楩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概括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变化。
答案:变化:工厂数量增加,工人人数激增;工人居住区发展;城市中心区域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工业资产阶级崛起,贫富分化加剧。
3. 【探究】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图(1700—1959年)
根据曲线图,概括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答案:特点: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末达到较高水平,此后发展较为平稳。
主要经济因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或工业化进程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
4. 【探究】中国近代城市化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 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 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6%,至1949年增至5 766万人,占总人口的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累计34个。这些口岸一直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阅读史料,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原因和特点。
答案:原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近代工业发展(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
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和交通要地。
5. 【探究】中国现代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年)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整理)
根据史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1978年后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趋势: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改革开放后速度加快。
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工业化迅速发展;农村生产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历史解释】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原因
国家 差异 原因
发达国家 起步早,发展快 两次工业革命影响
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二战后发展快 二战后纷纷独立,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受传统经济影响,农村人口基数大
城市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不充分,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1. (2023福建高考)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 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 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 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答案】 C
【解析】近代通商口岸地区受西方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全面影响较早,自然经济解体也较早,工业企业和工人更容易集中在该地区,所以新设民族企业更容易在通商口岸地区招募工人,故选C项;材料突出通商口岸的空间优势,A项属于表象,且忽略了阶级剥削的本质;民族企业招募工人主要用于工业生产,B项材料未涉及;《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才逐步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而且招募工人是民族资本家的个人行为,排除D项。
【课时作业】
1. (2025徐州期中)下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的一张学习资料。据此推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英国国际贸易地位变化
B. 德国工业就业人口变化
C. 世界城镇化水平趋向变化
D. 新兴国家服务业增长变化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00-2010 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不断发展,世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提高,故选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其国际贸易地位不应该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排除A项;1929—1933年,德国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工业就业人口下降,不应该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排除B项;新兴国家服务业崛起于2000年以后,不能全面反映图中信息,排除D项。
2. (2025南京期中)恩格斯曾这样描述曼彻斯特的城市情景:“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来把它堵住……东一排西一排的房屋或连成一片迷阵式的街道,像一些小村庄一样,乱七八糟地散布在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黏土地上。”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工人居住条件非常恶劣
B. 环境污染的问题严重
C. 城市的劳动力大量过剩
D.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答案】 D
【解析】材料描绘的是城市建筑布局混乱的现象。这是因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吸引了众多人口,城市的扩张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为了安置这些人口,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多地建造房屋,从而导致了像材料中描述的那种混乱的城市建筑布局,故选D项;工人居住条件恶劣是这种混乱布局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在说城市房屋建筑的布局情况,没有提及关于污染的相关线索,排除B项;从房屋建筑的混乱布局中无法推断出劳动力过剩这一情况,排除C项。
3. (2024广东5月联考)有学者发现,18世纪北京等主要城市工人的生活水平尽管与伦敦、巴黎有差距,但仍能接近于欧洲落后地区如莱比锡和米兰,但是进入20世纪,欧洲所有地区的城市建筑工人的生活水平都比中国高。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 工业化发展较慢 B.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C. 城市化进程滞后 D. 工人赋税沉重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主要城市的工人生活水平与同时期的欧洲差距越来越大,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外工业化水平的差异,故选A项;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制度和措施,特别是保障公民年老、伤残、遭遇灾害等特殊需要,排除B项;C项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材料中未涉及工人赋税信息,排除D项。
4. (2025肇庆期末)清末民初,在开明人士的呼吁下,政府逐渐允许通商口岸之外的城市自开商埠。如1898年的秦皇岛、岳州、南宁,1905年的海州、湘潭、常德等。截至1914年,共有29个城市自开商埠。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表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B. 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 导致了国家主权的加速沦丧
D. 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截至1914年……29个城市自开商埠”可知,清末民初,自开商埠的增加,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排除A项;自开商埠有利于通过增强国力以维护国家主权,排除C项;材料时间跨度是清末民初,D项只涉及清政府,排除。
5. (2025威海期末)1949—1958年,我国城市数量从132个增加到184个,增加了52个。其中,东部地区增加了3个,贡献率5.77%;中部地区增加了23个,贡献率44.23%,西部地区增加了26个,贡献率50.00%。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国际环境的恶化
C. 工业体系的初建 D. 三线建设的开展
【答案】 A
【解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数量增加,中部和西部地区增加数量较大,这是由于国家实行工业化政策,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故选A项;国际环境的恶化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排除B项;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工业体系的初建是结果,排除C项;三线建设的开展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D项。
6. 1950年至1970年,居住在都市中心的拉丁美洲人从39.3%增加到53.5%。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在1950—1960年的10年间增加了19%,而都市人口却增加了67%。20世纪80年代,拉美城市人口可与欧洲(73%)和北美(74%)相媲美。这种现象的出现( )
A. 主要受国际移民潮影响
B. 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C. 限制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D. 促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拉美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增长较少,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性,故选B项。
7. (2025青岛期末)下面为1978—2018年上海市外来人口及其占比变化图。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
A.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行
C.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该阶段上海市外来人口数量及其占比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等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外来人口,故选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会释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剩余劳动力外流,但不是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到1992年逐步形成,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21世纪初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 程 目 标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子目一 城市化的演进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原因 工业革命以来, 推动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
世界 进程 ①1851年, 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加快城市化步伐。 ②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速度加快。 ③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中国 进程 ①鸦片战争后,被迫成为 的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发展起来,开启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②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迅猛发展。2011年,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影响 ①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 水平的重要标志。 ②为经济发展提供 和消费市场。 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概念】城市化
狭义的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广义的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表现在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和居民生活状况的实质性改变。
【比较】欧洲近代城市与中古城市
欧洲近代城市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以工业化为核心。中古城市是农耕经济的产物,以商业交换为核心。
【拓展】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与城市化就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初始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给经济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机制。(高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发展》)
核心探究
1. 【学思之窗】
上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 【史料阅读】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豪富。(保尔·芒图著,杨人楩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概括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变化。
3. 【探究】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图(1700—1959年)
根据曲线图,概括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4. 【探究】中国近代城市化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 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 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6%,至1949年增至5 766万人,占总人口的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累计34个。这些口岸一直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阅读史料,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原因和特点。
5. 【探究】中国现代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年)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整理)
根据史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1978年后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历史解释】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原因
国家 差异 原因
发达国家 起步早,发展快 两次工业革命影响
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二战后发展快 二战后纷纷独立,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受传统经济影响,农村人口基数大
城市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不充分,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1. (2023福建高考)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 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 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 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课时作业】
1. (2025徐州期中)下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的一张学习资料。据此推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英国国际贸易地位变化
B. 德国工业就业人口变化
C. 世界城镇化水平趋向变化
D. 新兴国家服务业增长变化
2. (2025南京期中)恩格斯曾这样描述曼彻斯特的城市情景:“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来把它堵住……东一排西一排的房屋或连成一片迷阵式的街道,像一些小村庄一样,乱七八糟地散布在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黏土地上。”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工人居住条件非常恶劣
B. 环境污染的问题严重
C. 城市的劳动力大量过剩
D.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3. (2024广东5月联考)有学者发现,18世纪北京等主要城市工人的生活水平尽管与伦敦、巴黎有差距,但仍能接近于欧洲落后地区如莱比锡和米兰,但是进入20世纪,欧洲所有地区的城市建筑工人的生活水平都比中国高。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 工业化发展较慢 B.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C. 城市化进程滞后 D. 工人赋税沉重
4. (2025肇庆期末)清末民初,在开明人士的呼吁下,政府逐渐允许通商口岸之外的城市自开商埠。如1898年的秦皇岛、岳州、南宁,1905年的海州、湘潭、常德等。截至1914年,共有29个城市自开商埠。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表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B. 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 导致了国家主权的加速沦丧
D. 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5. (2025威海期末)1949—1958年,我国城市数量从132个增加到184个,增加了52个。其中,东部地区增加了3个,贡献率5.77%;中部地区增加了23个,贡献率44.23%,西部地区增加了26个,贡献率50.00%。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国际环境的恶化
C. 工业体系的初建 D. 三线建设的开展
6. 1950年至1970年,居住在都市中心的拉丁美洲人从39.3%增加到53.5%。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在1950—1960年的10年间增加了19%,而都市人口却增加了67%。20世纪80年代,拉美城市人口可与欧洲(73%)和北美(74%)相媲美。这种现象的出现( )
A. 主要受国际移民潮影响
B. 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C. 限制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D. 促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7. (2025青岛期末)下面为1978—2018年上海市外来人口及其占比变化图。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
A.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行
C.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