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子目一 古代水陆交通、海洋探索与全球航路(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子目一 古代水陆交通、海洋探索与全球航路(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1 21:05:30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 程 目 标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子目一 古代水陆交通、海洋探索与全球航路
1. 古代陆路和水路交通
陆路交通 水路交通
西方 罗马帝国道路连接罗马和各行省,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①法国:开通米迪运河,是连接_________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②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运河系统
中国 ①秦朝:修筑______、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汉代:贯通连接亚、欧、北非的丝绸之路。 ③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④元朝: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______交通网 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②秦朝:开凿灵渠,沟通______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隋朝:大运河以______为中心,沟通南北。
④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地中海
驰道
驿路
长江
洛阳
陆路交通 水路交通
认识: ①交通发展的原因:物质生产的丰富、交流需求的增加、技术的发展。 ②交通发展的反映: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______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经济
2. 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
条件 航海经验和技术,造船工艺,指南针、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等
趋势 海洋探索从区域扩展到______
中国 世界
古代 区域 表现 ①西汉: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②宋元:技术进步使海船能持续航行。 ③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 ④成果:形成“____________之路” ①波利尼西亚人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②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③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④阿拉伯人在______洋开展海上贸易
全球
海上丝绸
印度
中国 世界
近代 全球 表现 新航路开辟: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陆通过海上航线建立直接联系,____________网络逐渐形成: 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②哥伦布到达美洲。 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④欧洲人还开辟北大西洋和____________的海上航线
开凿世界战略意义的运河: ①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_________,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②_________运河:极大地缩短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环球交通
南太平洋
地中海
巴拿马
【辨析】秦朝的驰道、直道、五尺道
驰道:是都城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直道:是都城咸阳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五尺道:是秦朝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概念】驿道
是古代中国陆路上设置驿站的交通主干道,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运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政令军令军情,同时也便利了各地区间的交流联系。
1. 【史料阅读】(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山传》)
史料反映了秦朝驰道有什么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修建驰道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特点:延伸全国,具有严格的建设规范和质量要求,美观实用。目的:维护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宣扬皇威。
2. 【探究】秦汉交通成就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初并天下,确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新的专制主义政体,由中央政府主持,进行了“治驰道”的伟大工程,形成了通达全国的交通网络,成为“周定四极”“经理宇内”的条件。……汉武帝时,开通往“南夷”地区的通道,平治雁门地区的交通险阻,打通西域道路,开凿漕渠……当时,海内成一体,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农工商交易之路通”;秦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大体完成了合流的历史过程。(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交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特点:中央政府主导;辐射面广,通达全国;陆路和水路并进。
影响: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
3. 【探究】隋朝大运河
隋朝南北统一,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人力物力的控制。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开通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另一方面,江南地区“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5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史料,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答案:隋朝实现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可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治;适应南方经济发展的趋势,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
4. 【探究】唐朝交通发展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往相互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简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特点: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运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域外交通发达。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放的对外政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江南经济发展。
5. 【史料阅读】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吴自牧《梦粱录》)
史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案:现象:宋代商船众多,载重量大;对外贸易繁荣。条件: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政府经济管理宽松;商品经济发展。
6. 【探究】元代驿道发展
忽必烈即位后,两都之间的交通路线很快建立起来,大体可分为驿道、东道和西道三条线路。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出发,途经驿站十一处,抵达上都,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地区线路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东道和西道分别是专供皇帝从大都往返上都的路线。(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辽西夏金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驿道的功能。
答案:便利日常出行;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物资调配。
1. (2023广东高考)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 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C. 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 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解析】欧洲人在海外探险的基础上开辟了新航路,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同时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故选D项;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主要强调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从传统到现代涉及广泛,材料无法充分体现,排除B项;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排除C项。
D
1. (2025南通期中)波斯帝国建国后,波斯国王很少干预地方事务,地方总督在军事、内政上大致自主,在日常管理上基本自治。与此同时,帝国兴建了系统的御道网络,完善了邮驿体系,并借此掌握了信息、军事和赋税等关键资源。由此可见波斯帝国的道路和邮驿体系(  )
A. 发挥联结帝国的作用 B. 助力帝国垄断丝绸贸易
C. 主要服务于军事扩张 D. 拓展了波斯帝国的疆域
【解析】据题干波斯国王很少干预地方事务,但借帝国的道路和邮驿体系掌握了信息、军事和赋税等关键资源,可推知该体系发挥联结帝国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未包含丝绸贸易的信息,而是适应国王加强对国家的控制和维护统治的需要,排除B项;道路和邮驿体系主要服务于政治统治,排除C项;道路和邮驿体系是在波斯帝国已有的疆域上建立的,排除D项。
A
2. (2025中山期末)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卡普亚(今意大利境内)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大道”。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道已有372条之多,这些大道以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 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 B. 道路建设着眼于便利公民出行
C. 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稳定 D. 经济联系的加强主导交通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以便加强对各地的统治,故选A项;道路建设有利于公民出行,但主要着眼于加强帝国统治,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了道路建设的发展过程,并未强调其影响,排除C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主导交通发展的是政治因素而非经济交流,排除D项。
A
3. (2025郑州期末)安史之乱后,为保障京师物资供应,中央打通了长安与江淮间的漕运路线。唐德宗时,面对北方叛乱,中央情势一度艰难。当三万石米通过运河抵达陕州时,德宗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这反映了(  )
A. 运河经营有利于延续唐朝统治 B. 中央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管控
C. 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地区 D. 唐朝衰亡主要是由于藩镇割据
【解析】据“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可知,运河漕运的畅通对维持唐朝的统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突出的是漕运建设及其重要性,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时期南移完成,排除C项;藩镇割据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排除D项。
A
4. (2025洛阳期末)据统计,元朝在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约1 500处。这些陆站、水站为公差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有时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元朝政府这一举措(  )
A. 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管理 B. 构建了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
C.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 D. 完善了国家的行政治理体系
【解析】古代政权的交通建设,主要是为政治服务,自然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从而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管理,故选A项;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涵盖多种交通方式、连接广泛区域且具备复杂的线路布局和配套设施等多个方面,B项“完整”说法不妥,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不同民族之间因为这些陆站、水站而产生交流互动的信息,排除C项;国家行政治理体系包含众多方面,如行政机构设置、管理制度等,陆站、水站的设立不属于国家行政治理体系内容,排除D项。
A
5. (2025徐州期中)明清允许运河(京杭运河)内运输漕粮(税粮)的漕船附带定量的免税商品。清前期,船载正耗米500石,可带“货”60石,雍正时增为百石,此后带“货”量屡有增加,至嘉庆时增至150石。这些变化(  )
A. 源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 加速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 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D. 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解析】随着漕船带“货”量的增加,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商品通过运河进行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机遇,故选D项;材料说明漕船带“货”量增加是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排除A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排除B项;漕船带“货”量的增加对沿岸城市的商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C项“兴起”说法不妥。
D
6. (2024柳州期末)古典法理学认为海洋是由全人类共享的财产;直到13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才分别宣称对亚得里亚海北部和利古里亚海拥有管辖权,试图确保所有的货物都通过其港口,以便在港口征收关税和其他费用。据此可推知(  )
A. 海上贸易推动了海权意识发展 B. 意大利最早确立海洋霸主地位
C. 私权观念促成国际法体系形成 D. 新航路开辟冲击传统海洋观念
【解析】13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都积极从事海上贸易,因此它们往往对海洋提出权利要求,A项正确;“意大利最早确立海洋霸主地位”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国际法体系形成”,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排除D项。
A
7. 大航海时代开始后,好望角航线成为东西方最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世界经贸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西北欧。但到了19世纪晚期,好望角航线却渐渐地衰弱下去了。导致其变化的原因在于(  )
A. 苏伊士运河的开凿 B. 空运占据主导地位
C. 与美洲贸易的冲击 D. 路途遥远成本太高
【解析】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极大地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使好望角航线的重要性大大下降,A项正确;空运占据主导地位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与美洲贸易会影响与亚洲的贸易,但不是好望角航线衰弱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好望角航线成本高的弊端一直都存在,不是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
A
8. (2024深圳期末)1791—1794年,英国出现了“运河热”现象,议会批准了81项修筑运河的法案;之后的30多年间,议会又颁布了300多条准许修筑新运河的法令。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的完成 B. 民主制度的完善
C. 政府投资的提高 D. 交流需求的增加
【解析】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商品和人员的流动需求急剧增加,运河作为当时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其修筑对于促进商品流通、加强地区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项;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是19世纪中叶,排除A项;运河的修筑更多的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关,排除B项;运河的修筑虽然可能涉及政府支持或投资,但“运河热”的兴起更多是基于社会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而非单纯由政府投资提高所致,排除C项。
D
谢谢观赏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 程 目 标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子目一 古代水陆交通、海洋探索与全球航路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二,完成表格)
1. 古代陆路和水路交通
陆路交通 水路交通
西方 罗马帝国道路连接罗马和各行省,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①法国:开通米迪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②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运河系统
中国 ①秦朝: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汉代:贯通连接亚、欧、北非的丝绸之路。 ③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④元朝: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②秦朝: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 ④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认识: ①交通发展的原因:物质生产的丰富、交流需求的增加、技术的发展。 ②交通发展的反映: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
条件 航海经验和技术,造船工艺,指南针、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等
趋势 海洋探索从区域扩展到全球
中国 世界
古代 区域 表现 ①西汉: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②宋元:技术进步使海船能持续航行。 ③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 ④成果:形成“海上丝绸之路” ①波利尼西亚人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②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③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海上贸易
近代 全球 表现 新航路开辟: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陆通过海上航线建立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②哥伦布到达美洲。 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④欧洲人还开辟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开凿世界战略意义的运河: ①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②巴拿马运河:极大地缩短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辨析】秦朝的驰道、直道、五尺道
驰道:是都城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直道:是都城咸阳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五尺道:是秦朝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概念】驿道
是古代中国陆路上设置驿站的交通主干道,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运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政令军令军情,同时也便利了各地区间的交流联系。
核心探究
1. 【史料阅读】(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山传》)
史料反映了秦朝驰道有什么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修建驰道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特点:延伸全国,具有严格的建设规范和质量要求,美观实用。目的:维护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宣扬皇威。
2. 【探究】秦汉交通成就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初并天下,确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新的专制主义政体,由中央政府主持,进行了“治驰道”的伟大工程,形成了通达全国的交通网络,成为“周定四极”“经理宇内”的条件。……汉武帝时,开通往“南夷”地区的通道,平治雁门地区的交通险阻,打通西域道路,开凿漕渠……当时,海内成一体,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农工商交易之路通”;秦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大体完成了合流的历史过程。(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交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特点:中央政府主导;辐射面广,通达全国;陆路和水路并进。
影响: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
3. 【探究】隋朝大运河
隋朝南北统一,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人力物力的控制。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开通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另一方面,江南地区“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5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史料,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答案:隋朝实现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可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治;适应南方经济发展的趋势,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
4. 【探究】唐朝交通发展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往相互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简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特点: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运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域外交通发达。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放的对外政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江南经济发展。
5. 【史料阅读】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吴自牧《梦粱录》)
史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案:现象:宋代商船众多,载重量大;对外贸易繁荣。条件: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政府经济管理宽松;商品经济发展。
6. 【探究】元代驿道发展
忽必烈即位后,两都之间的交通路线很快建立起来,大体可分为驿道、东道和西道三条线路。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出发,途经驿站十一处,抵达上都,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地区线路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东道和西道分别是专供皇帝从大都往返上都的路线。(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辽西夏金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驿道的功能。
答案:便利日常出行;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物资调配。
1. (2023广东高考)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 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C. 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 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答案】 D
【解析】欧洲人在海外探险的基础上开辟了新航路,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同时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故选D项;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主要强调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从传统到现代涉及广泛,材料无法充分体现,排除B项;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排除C项。
【课时作业】
1. (2025南通期中)波斯帝国建国后,波斯国王很少干预地方事务,地方总督在军事、内政上大致自主,在日常管理上基本自治。与此同时,帝国兴建了系统的御道网络,完善了邮驿体系,并借此掌握了信息、军事和赋税等关键资源。由此可见波斯帝国的道路和邮驿体系(  )
A. 发挥联结帝国的作用
B. 助力帝国垄断丝绸贸易
C. 主要服务于军事扩张
D. 拓展了波斯帝国的疆域
【答案】 A
【解析】据题干波斯国王很少干预地方事务,但借帝国的道路和邮驿体系掌握了信息、军事和赋税等关键资源,可推知该体系发挥联结帝国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未包含丝绸贸易的信息,而是适应国王加强对国家的控制和维护统治的需要,排除B项;道路和邮驿体系主要服务于政治统治,排除C项;道路和邮驿体系是在波斯帝国已有的疆域上建立的,排除D项。
2. (2025中山期末)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卡普亚(今意大利境内)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大道”。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道已有372条之多,这些大道以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 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
B. 道路建设着眼于便利公民出行
C. 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稳定
D. 经济联系的加强主导交通发展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以便加强对各地的统治,故选A项;道路建设有利于公民出行,但主要着眼于加强帝国统治,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了道路建设的发展过程,并未强调其影响,排除C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主导交通发展的是政治因素而非经济交流,排除D项。
3. (2025郑州期末)安史之乱后,为保障京师物资供应,中央打通了长安与江淮间的漕运路线。唐德宗时,面对北方叛乱,中央情势一度艰难。当三万石米通过运河抵达陕州时,德宗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这反映了(  )
A. 运河经营有利于延续唐朝统治
B. 中央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管控
C. 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地区
D. 唐朝衰亡主要是由于藩镇割据
【答案】 A
【解析】据“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可知,运河漕运的畅通对维持唐朝的统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突出的是漕运建设及其重要性,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时期南移完成,排除C项;藩镇割据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排除D项。
4. (2025洛阳期末)据统计,元朝在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约1 500处。这些陆站、水站为公差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有时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元朝政府这一举措(  )
A. 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管理
B. 构建了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
C.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
D. 完善了国家的行政治理体系
【答案】 A
【解析】古代政权的交通建设,主要是为政治服务,自然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从而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管理,故选A项;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涵盖多种交通方式、连接广泛区域且具备复杂的线路布局和配套设施等多个方面,B项“完整”说法不妥,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不同民族之间因为这些陆站、水站而产生交流互动的信息,排除C项;国家行政治理体系包含众多方面,如行政机构设置、管理制度等,陆站、水站的设立不属于国家行政治理体系内容,排除D项。
5. (2025徐州期中)明清允许运河(京杭运河)内运输漕粮(税粮)的漕船附带定量的免税商品。清前期,船载正耗米500石,可带“货”60石,雍正时增为百石,此后带“货”量屡有增加,至嘉庆时增至150石。这些变化(  )
A. 源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 加速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 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D. 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答案】 D
【解析】随着漕船带“货”量的增加,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商品通过运河进行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机遇,故选D项;材料说明漕船带“货”量增加是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排除A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排除B项;漕船带“货”量的增加对沿岸城市的商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C项“兴起”说法不妥。
6. (2024柳州期末)古典法理学认为海洋是由全人类共享的财产;直到13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才分别宣称对亚得里亚海北部和利古里亚海拥有管辖权,试图确保所有的货物都通过其港口,以便在港口征收关税和其他费用。据此可推知(  )
A. 海上贸易推动了海权意识发展
B. 意大利最早确立海洋霸主地位
C. 私权观念促成国际法体系形成
D. 新航路开辟冲击传统海洋观念
【答案】 A
【解析】13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都积极从事海上贸易,因此它们往往对海洋提出权利要求,A项正确;“意大利最早确立海洋霸主地位”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国际法体系形成”,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排除D项。
7. 大航海时代开始后,好望角航线成为东西方最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世界经贸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西北欧。但到了19世纪晚期,好望角航线却渐渐地衰弱下去了。导致其变化的原因在于(  )
A. 苏伊士运河的开凿 B. 空运占据主导地位
C. 与美洲贸易的冲击 D. 路途遥远成本太高
【答案】 A
【解析】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极大地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使好望角航线的重要性大大下降,A项正确;空运占据主导地位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与美洲贸易会影响与亚洲的贸易,但不是好望角航线衰弱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好望角航线成本高的弊端一直都存在,不是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
8. (2024深圳期末)1791—1794年,英国出现了“运河热”现象,议会批准了81项修筑运河的法案;之后的30多年间,议会又颁布了300多条准许修筑新运河的法令。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的完成 B. 民主制度的完善
C. 政府投资的提高 D. 交流需求的增加
【答案】 D
【解析】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商品和人员的流动需求急剧增加,运河作为当时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其修筑对于促进商品流通、加强地区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项;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是19世纪中叶,排除A项;运河的修筑更多的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关,排除B项;运河的修筑虽然可能涉及政府支持或投资,但“运河热”的兴起更多是基于社会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而非单纯由政府投资提高所致,排除C项。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 程 目 标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子目一 古代水陆交通、海洋探索与全球航路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二,完成表格)
1. 古代陆路和水路交通
陆路交通 水路交通
西方 罗马帝国道路连接罗马和各行省,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①法国:开通米迪运河,是连接   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②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运河系统
中国 ①秦朝:修筑   、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汉代:贯通连接亚、欧、北非的丝绸之路。 ③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④元朝: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   交通网 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②秦朝:开凿灵渠,沟通   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隋朝:大运河以   为中心,沟通南北。 ④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认识: ①交通发展的原因:物质生产的丰富、交流需求的增加、技术的发展。 ②交通发展的反映: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
条件 航海经验和技术,造船工艺,指南针、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等
趋势 海洋探索从区域扩展到   
中国 世界
古代 区域 表现 ①西汉: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②宋元:技术进步使海船能持续航行。 ③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 ④成果:形成“   之路” ①波利尼西亚人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②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③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④阿拉伯人在   开展海上贸易
近代 全球 表现 新航路开辟: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陆通过海上航线建立直接联系,   网络逐渐形成: 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②哥伦布到达美洲。 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④欧洲人还开辟北大西洋和   的海上航线
开凿世界战略意义的运河: ①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   ,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②   运河:极大地缩短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辨析】秦朝的驰道、直道、五尺道
驰道:是都城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直道:是都城咸阳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五尺道:是秦朝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概念】驿道
是古代中国陆路上设置驿站的交通主干道,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运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政令军令军情,同时也便利了各地区间的交流联系。
核心探究
1. 【史料阅读】(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山传》)
史料反映了秦朝驰道有什么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修建驰道的目的是什么?
2. 【探究】秦汉交通成就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初并天下,确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新的专制主义政体,由中央政府主持,进行了“治驰道”的伟大工程,形成了通达全国的交通网络,成为“周定四极”“经理宇内”的条件。……汉武帝时,开通往“南夷”地区的通道,平治雁门地区的交通险阻,打通西域道路,开凿漕渠……当时,海内成一体,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农工商交易之路通”;秦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大体完成了合流的历史过程。(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交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探究】隋朝大运河
隋朝南北统一,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人力物力的控制。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开通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另一方面,江南地区“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5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史料,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4. 【探究】唐朝交通发展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往相互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简析其主要原因。
5. 【史料阅读】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吴自牧《梦粱录》)
史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有利条件是什么?
6. 【探究】元代驿道发展
忽必烈即位后,两都之间的交通路线很快建立起来,大体可分为驿道、东道和西道三条线路。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出发,途经驿站十一处,抵达上都,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地区线路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东道和西道分别是专供皇帝从大都往返上都的路线。(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辽西夏金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驿道的功能。
1. (2023广东高考)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 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C. 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 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课时作业】
1. (2025南通期中)波斯帝国建国后,波斯国王很少干预地方事务,地方总督在军事、内政上大致自主,在日常管理上基本自治。与此同时,帝国兴建了系统的御道网络,完善了邮驿体系,并借此掌握了信息、军事和赋税等关键资源。由此可见波斯帝国的道路和邮驿体系(  )
A. 发挥联结帝国的作用
B. 助力帝国垄断丝绸贸易
C. 主要服务于军事扩张
D. 拓展了波斯帝国的疆域
2. (2025中山期末)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卡普亚(今意大利境内)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大道”。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道已有372条之多,这些大道以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 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
B. 道路建设着眼于便利公民出行
C. 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稳定
D. 经济联系的加强主导交通发展
3. (2025郑州期末)安史之乱后,为保障京师物资供应,中央打通了长安与江淮间的漕运路线。唐德宗时,面对北方叛乱,中央情势一度艰难。当三万石米通过运河抵达陕州时,德宗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这反映了(  )
A. 运河经营有利于延续唐朝统治
B. 中央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管控
C. 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地区
D. 唐朝衰亡主要是由于藩镇割据
4. (2025洛阳期末)据统计,元朝在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约1 500处。这些陆站、水站为公差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有时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元朝政府这一举措(  )
A. 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管理
B. 构建了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
C.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
D. 完善了国家的行政治理体系
5. (2025徐州期中)明清允许运河(京杭运河)内运输漕粮(税粮)的漕船附带定量的免税商品。清前期,船载正耗米500石,可带“货”60石,雍正时增为百石,此后带“货”量屡有增加,至嘉庆时增至150石。这些变化(  )
A. 源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 加速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 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D. 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6. (2024柳州期末)古典法理学认为海洋是由全人类共享的财产;直到13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才分别宣称对亚得里亚海北部和利古里亚海拥有管辖权,试图确保所有的货物都通过其港口,以便在港口征收关税和其他费用。据此可推知(  )
A. 海上贸易推动了海权意识发展
B. 意大利最早确立海洋霸主地位
C. 私权观念促成国际法体系形成
D. 新航路开辟冲击传统海洋观念
7. 大航海时代开始后,好望角航线成为东西方最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世界经贸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西北欧。但到了19世纪晚期,好望角航线却渐渐地衰弱下去了。导致其变化的原因在于(  )
A. 苏伊士运河的开凿 B. 空运占据主导地位
C. 与美洲贸易的冲击 D. 路途遥远成本太高
8. (2024深圳期末)1791—1794年,英国出现了“运河热”现象,议会批准了81项修筑运河的法案;之后的30多年间,议会又颁布了300多条准许修筑新运河的法令。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的完成 B. 民主制度的完善
C. 政府投资的提高 D. 交流需求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