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子目二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通行时间 缩短人流和物流时间;世界联系成为整体,即“_________”
经济发展 城市____________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繁荣、人口增长以及市区面积扩大,形成各种功能分区
日常生活 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现代时间观念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 推动____________的潮流出现
地球村
公共交通
大众旅游
【概念】城市公共交通
是指在规定的城市区域内,按照核定的线路、站点、时间、票价运营,为公众提供基本出行服务的活动。主要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快速有轨电车和地铁等客运营业系统。
【归纳】中国大众旅游潮流出现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激活旅游市场。
②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增强我国旅游企业的实力。
③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④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建设,提高了整体运输能力。
1. 【探究】关于现代交通提速
2004年,随着中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的实施,直达特快列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列车一路疾驰,仅用11小时28分就跑完了京沪之间1 463千米的距离,平均时速高达127千米每小时。而2025年,我们查看最新的列车时刻表,北京南到上海虹桥的G21次列车,只需要4小时18分钟就可以跑完京沪高铁全程(1 318千米),平均时速超过306千米每小时。
根据史料,分析现代交通最大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答案: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
2. 【史料阅读】20世纪20年代,人们这样概括交通的影响: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吴蔼宸《华北国际五大问题》)
史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现象:天津城市化伴随着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原因:近代交通的发展进步。
3. 【史料阅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
站名 车到分秒 车开分秒 停车分秒
三元里 — 28分15秒 —
六合路 31分25秒 31分55秒 30秒
华清街 35分50秒 36分55秒 1分5秒
青年会 40分5秒 40分50秒 45秒
怡园 45分55秒 46分35秒 40秒
六渡桥 55分45秒 56分15秒 30秒
宝善街 58分5秒 58分50秒 45秒
居仁门 1时01分20秒 1时01分45秒 25秒
硚口 1时04分30分 — —
(根据《武汉市志·城市建设·公用事业》编制)
结合表中信息,思考汉口公交运营管理的进步有什么直接影响?
答案:逐步增强人们的现代时间观念,即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
4. 【问题探究】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孙中山在 1919 年明确提出了青藏铁路的构想,但在20世纪上半期,这条铁路始终只处在概念阶段。1958 年后,中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反复论证、勘测,克服高原冻土、高寒缺氧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保护和生命安全等技术难题,终于在2006 年全线开通了青藏铁路。
中国为什么要克服万难建设青藏铁路?
答案:青藏铁路贯穿中国西部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青藏铁路对改变青藏高原交通不畅的局面、促进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 【学习拓展】交通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内涵。狭义的交通专指人或物的转运输送。广义的交通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它既包括人或物的转运输送,又包括语言、文字、符号、图像等信息情报的传递播送。
查阅相关资料,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答案: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包括语言文字、图形、声、光、电码等。在古代,传递的渠道有驿站、漂流瓶、信鸽、烽火台等。到了近现代,传递渠道则有电报、电话、通信网络等。
2. (2024黑吉辽高考)近年来,传统燃油汽车企业加速转型,造车“新势力”不断涌入电动汽车行业。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11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不到4万辆,2022年突破1 000万辆;2020年电动汽车占新车销量比例不足5%,2022年达到14%。这反映了( )
①低碳经济成为发展趋势
②世界大国能源竞争愈演愈烈
③清洁能源日益受到重视
④交通出行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解析】电动汽车的销量大幅增长,表明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追求,故①正确;材料未提及世界大国能源竞争的情况,故②错误;电动汽车的销量急剧增长说明清洁能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故③正确;虽然电动汽车的普及可能会对交通出行方式产生影响,但材料中并未明确指出这一点,故④错误。故选B项。
1. (2025大湾区期末)20世纪初的某些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城市上班族移居城市近郊,他们白天在市区工厂上班,晚上回郊区住所休息。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城市环境的恶化 B. 得益于交通工具的进步
C. 必然促使城市规模扩大 D. 说明思想观念日益开放
【解析】汽车等交通工具得到发展,交通便利性大大提高,使得城市上班族能够较为轻松地在市区和郊区之间往返,故选B项;题干未给出城市环境恶化的信息,排除A项;城市规模的扩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等,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是居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没有涉及思想观念的内容,排除D项。
B
2. (2025邯郸期末)当今世界,船舶大型化趋势仍在继续,许多大型船舶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必须绕道非洲好望角,途经好望角的航线仍是主要航线之一。另外,集装箱运输势头强劲,海上运输快速化趋势明显,世界主要航线和主要港口的核心聚集作用更为突出。这可以用于佐证( )
A. 航运技术发展影响了世界航运格局
B. 运河运输优势逐渐丧失
C. 海洋运输逐渐成为运输主要方式
D. 人类运输方式亟待创新
A
【解析】船舶大型化及集装箱运输等航运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大型船舶的航线选择,强化了主要航线和港口的作用,故选A项;运河在适合的船舶运输中仍具有一定的优势,排除B项;C项“主要”说法不妥,排除;题干主要围绕现有航运发展趋势展开,呈现的是船舶大型化、集装箱运输等积极的发展态势,并未体现出当前人类运输方式存在严重问题或有迫切创新需求,排除D项。
3. 从1960年开始,围绕东京城市外围的高速铁路站点不断增多,每年都有几十公顷住宅区被开发出来,这些区域住宅空间设计与环境比市区更优越,价格更便宜,设施更齐全,吸引了大量居民迁入,东京城市外围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综合性城市。这一现象说明( )
A. 现代交通促进城市化发展 B. 东京城市的发展潜力削弱
C. 大城市社会问题得以解决 D. 社会资源实现更优化配置
【解析】据材料可知,城市向外扩张,范围愈来愈大,结果使城市间的空白地带也发展为新的城市,说明了现代交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东京城市自身的发展潜力,排除B项;“得以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排除D项。
A
4. (2025肇庆期末)下面为1984年广州市原八区交通模式占比统计情况。由此可见,当时广州市( )
方式 慢行交通 个体机构 公共交通
步行 自行车 摩托车 小汽车 公共汽车 出租车 轮渡
比例 (%) 39.2 34.0 0.4 4.6 19.2 0.3 2.3
73.2 5.0 21.8
A. 非机动化出行处于主导地位 B. 城市交通近代化尚未起步
C. 自行车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 D. 市民的生活节奏日益舒缓
A
【解析】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的交通情况,慢行交通占有很大比重,机动车交通占比较少,这表明当时广州非机动化出行处于主导地位,故选A项;城市交通近代化在中国近代已经起步,排除B项;自行车长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推崇,“开始”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1984年时广州的交通工具状况,不能说明当时广州市民生活节奏日益舒缓,且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排除D项。
5. (2025大连期末)下面是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至2009年上半年天津抽样调查统计情况。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 )
博物馆和纪念馆入馆人数 40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80万人次,北京的游客占90%
剧场演出场次、观众人数、演出收入 增长20%
工艺品的销量 同比增长超过50%
A. 使天津市常住人口激增 B. 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 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 D. 标志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C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博物馆等入馆人数大增,剧场收入增长,工艺品销量增长,这体现了铁路的开通促进了京津人员往来,也促进了京津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了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并未体现天津常住人口数,排除A项;城际铁路依然属于铁路出行,并未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排除B项;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但材料强调博物馆入馆人数等变化,与高铁时代关系不大,排除D项。
6. (2024石家庄期末)据统计,2009年全国铁路共完成基础建设投资6 000亿元,其中消费钢材2 000万吨,水泥1.2亿吨,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也推动了某些城市在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方面的发展。由此可知( )
A. 铁路新型产业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B. 中国铁路整体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
C. 中国铁路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
D. 铁路对产业链上下游起到带动作用
【解析】铁路基础建设消费钢材、水泥,创造就业岗位,推动城市在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方面的发展,可知铁路对产业链上下游起到带动作用,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前后比较,不能得出经济跨越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和世界其他地区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铁路对产业链上下游起到带动作用,而不是核心技术创新,排除C项。
D
7. (2025南京期末)下表所示为2012年甲、乙、丙三个国家高速公路占比情况。据表中数据分析这三个国家的高速公路建设( )
国家 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百分比 承担公路货运总量百分比
甲 1.3% 19.3%
乙 1% 10%
丙 0.6% 20%
A. 缓解了交通拥堵 B. 改变了城市的格局
C. 提高了运输效率 D. 推动了经济一体化
C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尽管甲、乙、丙三个国家的高速公路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百分比相对较低,但它们却承担了相当大比例的公路货运总量。这表明高速公路以其高速度、大容量的特点,提高了运输效率,使得货物运输更加快捷和高效,故选C项;交通拥堵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车辆数量、道路规划、交通管理等,排除A项;城市格局的改变通常与城市规划、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多种因素有关,排除B项;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如贸易、投资、金融、政策等,排除D项。
8. 2015年,中国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较2005年下降了72.4%,全国运输船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等级以上事故件数平均每年下降5%,民航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10年滚动值为0.018(世界平均水平为0.24) 。这说明该时期我国( )
A. 人工智能提高了政府服务水平 B. 交通工具发展推动了道路建设
C. 交通的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 D. 交通运输服务的质量得到提升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主要交通工具交通事故率的下降,反映了中国交通运输服务质量的提升,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并非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且没有涉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交通运输服务,没有涉及道路建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交通的核心技术,也没有涉及自主创新,排除C项。
D
9. (2025天津期末)下面是根据《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编制的2017年北京公共交通数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运营线路 运营车辆 运营线路长度 全年客运总量
公共电汽车 881条 24 131辆 19 299千米 33.3亿人次
轨道交通 22条 5 210辆 609千米 37.8亿人次
A. 公共电汽车是北京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B. 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C.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通行提供方便
D. 轨道交通因价格低廉吸引了众多市民乘坐
C
【解析】大量的运营线路、车辆和长距离的运营线路长度,都表明了城市公共交通在北京市的广泛覆盖和高效运营,故选C项;从数据表中可以看出,轨道交通的全年客运总量高于公共电汽车的全年客运总量,排除A项;数据表仅列出了公共电汽车和轨道交通的运营情况,无法体现是否满足市民的出行,排除B项;数据表中并未提供轨道交通和公共电汽车的价格信息,排除D项。
10. (2025海淀期末)截至2024年8月,中国企业在非洲累计参与新建和改造铁路超过1万千米。肯尼亚蒙内铁路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亚吉铁路成为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之间的“生命之线”;安哥拉本格拉铁路成为其“能源走廊”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这反映出( )
A. 中国致力于与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B.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
C. 非洲成立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 中国政府身体力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合作,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与各大国的伙伴关系,排除A项;中国和非洲不属于同一区域,排除B项;题目主要关注的是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具体贡献,排除C项。
D
11. (2025郑州期末)中国高铁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逐年攀升,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亮丽名片。中国高铁“走出去”( )
A. 优化了中国出口贸易结构 B. 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C. 反映了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D. 带动了中国城市发展格局变化
【解析】中国高铁“走出去”,成为高端商品,能够改变中国“以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的局面,有助于优化中国出口贸易结构,故选A项;材料是中国高铁作为高端装备“走出去”,不是在海外修建的高铁与中国相连,不能得出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排除B项;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的比较,不能说中国科技领先世界,排除C项;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城市发展格局没有影响,排除D项。
A
12. (2025南通期中)(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苏民航公司是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投资经营的一家股份制企业。
1950年 1月2日,斯大林表示同意与中方签订航空、贸易等多项协定
3月27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民航公司协定,中苏两国各占公司资本的50%
7月1日,公司正式运营,公司的主要机构均设在北京。其航行路线以北京为中心,经停中国长春、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通往苏联的阿拉木图等地
1951年 9月初,苏联政府批准给予公司62类技术装备,包括航空发动机、无线电台、定向仪等
1952年 当年公司业务完成情况:周转量达到3 165.4千吨/千米;客运量达14 710人次;货运量达1 041.8吨;邮件量达352.7吨
——摘编自李华《1950—1954年中苏民航公
司的成立、业绩及其影响因素》
1953年 公司的航线增加至北京-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等7条航线。这些航线与苏联的国际航线连接,航空运输通往各人民民主国家以及欧洲、非洲及美洲各地;也和中国民航局航线连接,通往中国中部及南部各地
截至12月31日,公司基本财产已达19 631千卢布及1 321百万元,流动财产达73 307百万元及91千卢布,公司业务收入与积累计划均超额完成
1954年 当年恰逢新中国举行成立五周年庆典活动,中苏民航公司接送了许多参加庆祝活动的代表团。其间,中苏民航公司承担了绝大部分运输任务
到1954年底,公司为中方培养了154名驾驶和维修人员,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了安全飞行零事故。12月31日,苏方将公司的苏联股份全部售予中国。随后,公司由中国民用航空局接管经营
(1) 根据材料,概括中苏民航公司在运营期间作出的主要贡献。(7分)
答案:贡献:便利了中国与苏联、东欧等国家的友好往来;(1分)沟通了首都北京与东北、西北地区的航空联系;(1分)推动新中国航空网络的形成;(1分)有利于国内外物资信息交流;(1分)为新中国民航事业初步建立了一套经营管理制度,配备了比较完善的技术设备,培养了专业技术人员(协助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建设/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积累了经验);(2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国内经济建设)。(1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民航公司取得显著业绩的原因。(5分)
答案:原因:中苏两国之间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分)中苏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2分)新中国对外联系交往日益增多;(1分)公司注重经营管理。(1分)
谢谢观赏子目二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
通行时间 缩短人流和物流时间;世界联系成为整体,即“地球村”
经济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繁荣、人口增长以及市区面积扩大,形成各种功能分区
日常生活 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现代时间观念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 推动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
【概念】城市公共交通
是指在规定的城市区域内,按照核定的线路、站点、时间、票价运营,为公众提供基本出行服务的活动。主要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快速有轨电车和地铁等客运营业系统。
【归纳】中国大众旅游潮流出现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激活旅游市场。
②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增强我国旅游企业的实力。
③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④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建设,提高了整体运输能力。
核心探究
1. 【探究】关于现代交通提速
2004年,随着中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的实施,直达特快列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列车一路疾驰,仅用11小时28分就跑完了京沪之间1 463千米的距离,平均时速高达127千米每小时。而2025年,我们查看最新的列车时刻表,北京南到上海虹桥的G21次列车,只需要4小时18分钟就可以跑完京沪高铁全程(1 318千米),平均时速超过306千米每小时。
根据史料,分析现代交通最大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答案: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
2. 【史料阅读】20世纪20年代,人们这样概括交通的影响: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吴蔼宸《华北国际五大问题》)
史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现象:天津城市化伴随着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原因:近代交通的发展进步。
3. 【史料阅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
站名 车到分秒 车开分秒 停车分秒
三元里 — 28分15秒 —
六合路 31分25秒 31分55秒 30秒
华清街 35分50秒 36分55秒 1分5秒
青年会 40分5秒 40分50秒 45秒
怡园 45分55秒 46分35秒 40秒
六渡桥 55分45秒 56分15秒 30秒
宝善街 58分5秒 58分50秒 45秒
居仁门 1时01分20秒 1时01分45秒 25秒
硚口 1时04分30分 — —
(根据《武汉市志·城市建设·公用事业》编制)
结合表中信息,思考汉口公交运营管理的进步有什么直接影响?
答案:逐步增强人们的现代时间观念,即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
4. 【问题探究】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孙中山在 1919 年明确提出了青藏铁路的构想,但在20世纪上半期,这条铁路始终只处在概念阶段。1958 年后,中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反复论证、勘测,克服高原冻土、高寒缺氧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保护和生命安全等技术难题,终于在2006 年全线开通了青藏铁路。
中国为什么要克服万难建设青藏铁路?
答案:青藏铁路贯穿中国西部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青藏铁路对改变青藏高原交通不畅的局面、促进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 【学习拓展】交通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内涵。狭义的交通专指人或物的转运输送。广义的交通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它既包括人或物的转运输送,又包括语言、文字、符号、图像等信息情报的传递播送。
查阅相关资料,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答案: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包括语言文字、图形、声、光、电码等。在古代,传递的渠道有驿站、漂流瓶、信鸽、烽火台等。到了近现代,传递渠道则有电报、电话、通信网络等。
2. (2024黑吉辽高考)近年来,传统燃油汽车企业加速转型,造车“新势力”不断涌入电动汽车行业。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11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不到4万辆,2022年突破1 000万辆;2020年电动汽车占新车销量比例不足5%,2022年达到14%。这反映了( )
①低碳经济成为发展趋势
②世界大国能源竞争愈演愈烈
③清洁能源日益受到重视
④交通出行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B
【解析】电动汽车的销量大幅增长,表明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追求,故①正确;材料未提及世界大国能源竞争的情况,故②错误;电动汽车的销量急剧增长说明清洁能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故③正确;虽然电动汽车的普及可能会对交通出行方式产生影响,但材料中并未明确指出这一点,故④错误。故选B项。
本 课 小 结
【课时作业】
1. (2025大湾区期末)20世纪初的某些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城市上班族移居城市近郊,他们白天在市区工厂上班,晚上回郊区住所休息。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城市环境的恶化
B. 得益于交通工具的进步
C. 必然促使城市规模扩大
D. 说明思想观念日益开放
【答案】 B
【解析】汽车等交通工具得到发展,交通便利性大大提高,使得城市上班族能够较为轻松地在市区和郊区之间往返,故选B项;题干未给出城市环境恶化的信息,排除A项;城市规模的扩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等,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是居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没有涉及思想观念的内容,排除D项。
2. (2025邯郸期末)当今世界,船舶大型化趋势仍在继续,许多大型船舶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必须绕道非洲好望角,途经好望角的航线仍是主要航线之一。另外,集装箱运输势头强劲,海上运输快速化趋势明显,世界主要航线和主要港口的核心聚集作用更为突出。这可以用于佐证( )
A. 航运技术发展影响了世界航运格局
B. 运河运输优势逐渐丧失
C. 海洋运输逐渐成为运输主要方式
D. 人类运输方式亟待创新
【答案】 A
【解析】船舶大型化及集装箱运输等航运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大型船舶的航线选择,强化了主要航线和港口的作用,故选A项;运河在适合的船舶运输中仍具有一定的优势,排除B项;C项“主要”说法不妥,排除;题干主要围绕现有航运发展趋势展开,呈现的是船舶大型化、集装箱运输等积极的发展态势,并未体现出当前人类运输方式存在严重问题或有迫切创新需求,排除D项。
3. 从1960年开始,围绕东京城市外围的高速铁路站点不断增多,每年都有几十公顷住宅区被开发出来,这些区域住宅空间设计与环境比市区更优越,价格更便宜,设施更齐全,吸引了大量居民迁入,东京城市外围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综合性城市。这一现象说明( )
A. 现代交通促进城市化发展
B. 东京城市的发展潜力削弱
C. 大城市社会问题得以解决
D. 社会资源实现更优化配置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城市向外扩张,范围愈来愈大,结果使城市间的空白地带也发展为新的城市,说明了现代交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东京城市自身的发展潜力,排除B项;“得以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排除D项。
4. (2025肇庆期末)下面为1984年广州市原八区交通模式占比统计情况。由此可见,当时广州市( )
方式 慢行交通 个体机构 公共交通
步行 自行车 摩托车 小汽车 公共汽车 出租车 轮渡
比例 (%) 39.2 34.0 0.4 4.6 19.2 0.3 2.3
73.2 5.0 21.8
A. 非机动化出行处于主导地位
B. 城市交通近代化尚未起步
C. 自行车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
D. 市民的生活节奏日益舒缓
【答案】 A
【解析】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的交通情况,慢行交通占有很大比重,机动车交通占比较少,这表明当时广州非机动化出行处于主导地位,故选A项;城市交通近代化在中国近代已经起步,排除B项;自行车长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推崇,“开始”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1984年时广州的交通工具状况,不能说明当时广州市民生活节奏日益舒缓,且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排除D项。
5. (2025大连期末)下面是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至2009年上半年天津抽样调查统计情况。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 )
博物馆和纪念馆入馆人数 40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80万人次,北京的游客占90%
剧场演出场次、观众人数、演出收入 增长20%
工艺品的销量 同比增长超过50%
A. 使天津市常住人口激增
B. 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 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
D. 标志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答案】 C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博物馆等入馆人数大增,剧场收入增长,工艺品销量增长,这体现了铁路的开通促进了京津人员往来,也促进了京津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了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并未体现天津常住人口数,排除A项;城际铁路依然属于铁路出行,并未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排除B项;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但材料强调博物馆入馆人数等变化,与高铁时代关系不大,排除D项。
6. (2024石家庄期末)据统计,2009年全国铁路共完成基础建设投资6 000亿元,其中消费钢材2 000万吨,水泥1.2亿吨,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也推动了某些城市在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方面的发展。由此可知( )
A. 铁路新型产业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B. 中国铁路整体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
C. 中国铁路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
D. 铁路对产业链上下游起到带动作用
【答案】 D
【解析】铁路基础建设消费钢材、水泥,创造就业岗位,推动城市在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方面的发展,可知铁路对产业链上下游起到带动作用,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前后比较,不能得出经济跨越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和世界其他地区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铁路对产业链上下游起到带动作用,而不是核心技术创新,排除C项。
7. (2025南京期末)下表所示为2012年甲、乙、丙三个国家高速公路占比情况。据表中数据分析这三个国家的高速公路建设( )
国家 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百分比 承担公路货运总量百分比
甲 1.3% 19.3%
乙 1% 10%
丙 0.6% 20%
A. 缓解了交通拥堵 B. 改变了城市的格局
C. 提高了运输效率 D. 推动了经济一体化
【答案】 C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尽管甲、乙、丙三个国家的高速公路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百分比相对较低,但它们却承担了相当大比例的公路货运总量。这表明高速公路以其高速度、大容量的特点,提高了运输效率,使得货物运输更加快捷和高效,故选C项;交通拥堵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车辆数量、道路规划、交通管理等,排除A项;城市格局的改变通常与城市规划、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多种因素有关,排除B项;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如贸易、投资、金融、政策等,排除D项。
8. 2015年,中国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较2005年下降了72.4%,全国运输船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等级以上事故件数平均每年下降5%,民航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10年滚动值为0.018(世界平均水平为0.24) 。这说明该时期我国( )
A. 人工智能提高了政府服务水平
B. 交通工具发展推动了道路建设
C. 交通的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
D. 交通运输服务的质量得到提升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主要交通工具交通事故率的下降,反映了中国交通运输服务质量的提升,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并非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且没有涉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交通运输服务,没有涉及道路建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交通的核心技术,也没有涉及自主创新,排除C项。
9. (2025天津期末)下面是根据《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编制的2017年北京公共交通数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运营线路 运营车辆 运营线路长度 全年客运总量
公共电汽车 881条 24 131辆 19 299千米 33.3亿人次
轨道交通 22条 5 210辆 609千米 37.8亿人次
A. 公共电汽车是北京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B. 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C.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通行提供方便
D. 轨道交通因价格低廉吸引了众多市民乘坐
【答案】 C
【解析】大量的运营线路、车辆和长距离的运营线路长度,都表明了城市公共交通在北京市的广泛覆盖和高效运营,故选C项;从数据表中可以看出,轨道交通的全年客运总量高于公共电汽车的全年客运总量,排除A项;数据表仅列出了公共电汽车和轨道交通的运营情况,无法体现是否满足市民的出行,排除B项;数据表中并未提供轨道交通和公共电汽车的价格信息,排除D项。
10. (2025海淀期末)截至2024年8月,中国企业在非洲累计参与新建和改造铁路超过1万千米。肯尼亚蒙内铁路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亚吉铁路成为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之间的“生命之线”;安哥拉本格拉铁路成为其“能源走廊”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这反映出( )
A. 中国致力于与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B.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
C. 非洲成立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 中国政府身体力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 D
【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合作,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与各大国的伙伴关系,排除A项;中国和非洲不属于同一区域,排除B项;题目主要关注的是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具体贡献,排除C项。
11. (2025郑州期末)中国高铁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逐年攀升,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亮丽名片。中国高铁“走出去”( )
A. 优化了中国出口贸易结构
B. 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C. 反映了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D. 带动了中国城市发展格局变化
【答案】 A
【解析】中国高铁“走出去”,成为高端商品,能够改变中国“以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的局面,有助于优化中国出口贸易结构,故选A项;材料是中国高铁作为高端装备“走出去”,不是在海外修建的高铁与中国相连,不能得出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排除B项;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的比较,不能说中国科技领先世界,排除C项;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城市发展格局没有影响,排除D项。
12. (2025南通期中)(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苏民航公司是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投资经营的一家股份制企业。
1950年 1月2日,斯大林表示同意与中方签订航空、贸易等多项协定
3月27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民航公司协定,中苏两国各占公司资本的50%
7月1日,公司正式运营,公司的主要机构均设在北京。其航行路线以北京为中心,经停中国长春、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通往苏联的阿拉木图等地
1951年 9月初,苏联政府批准给予公司62类技术装备,包括航空发动机、无线电台、定向仪等
1952年 当年公司业务完成情况:周转量达到3 165.4千吨/千米;客运量达14 710人次;货运量达1 041.8吨;邮件量达352.7吨
1953年 公司的航线增加至北京-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等7条航线。这些航线与苏联的国际航线连接,航空运输通往各人民民主国家以及欧洲、非洲及美洲各地;也和中国民航局航线连接,通往中国中部及南部各地
截至12月31日,公司基本财产已达19 631千卢布及1 321百万元,流动财产达73 307百万元及91千卢布,公司业务收入与积累计划均超额完成
1954年 当年恰逢新中国举行成立五周年庆典活动,中苏民航公司接送了许多参加庆祝活动的代表团。其间,中苏民航公司承担了绝大部分运输任务
到1954年底,公司为中方培养了154名驾驶和维修人员,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了安全飞行零事故。12月31日,苏方将公司的苏联股份全部售予中国。随后,公司由中国民用航空局接管经营
——摘编自李华《1950—1954年中苏民航公
司的成立、业绩及其影响因素》
(1) 根据材料,概括中苏民航公司在运营期间作出的主要贡献。(7分)
答案:贡献:便利了中国与苏联、东欧等国家的友好往来;(1分)沟通了首都北京与东北、西北地区的航空联系;(1分)推动新中国航空网络的形成;(1分)有利于国内外物资信息交流;(1分)为新中国民航事业初步建立了一套经营管理制度,配备了比较完善的技术设备,培养了专业技术人员(协助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建设/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积累了经验);(2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国内经济建设)。(1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民航公司取得显著业绩的原因。(5分)
答案:原因:中苏两国之间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分)中苏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2分)新中国对外联系交往日益增多;(1分)公司注重经营管理。(1分)子目二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
通行时间 缩短人流和物流时间;世界联系成为整体,即“ ”
经济发展 城市 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繁荣、人口增长以及市区面积扩大,形成各种功能分区
日常生活 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现代时间观念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 推动 的潮流出现
【概念】城市公共交通
是指在规定的城市区域内,按照核定的线路、站点、时间、票价运营,为公众提供基本出行服务的活动。主要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快速有轨电车和地铁等客运营业系统。
【归纳】中国大众旅游潮流出现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激活旅游市场。
②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增强我国旅游企业的实力。
③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④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建设,提高了整体运输能力。
核心探究
1. 【探究】关于现代交通提速
2004年,随着中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的实施,直达特快列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列车一路疾驰,仅用11小时28分就跑完了京沪之间1 463千米的距离,平均时速高达127千米每小时。而2025年,我们查看最新的列车时刻表,北京南到上海虹桥的G21次列车,只需要4小时18分钟就可以跑完京沪高铁全程(1 318千米),平均时速超过306千米每小时。
根据史料,分析现代交通最大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2. 【史料阅读】20世纪20年代,人们这样概括交通的影响: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吴蔼宸《华北国际五大问题》)
史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
3. 【史料阅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
站名 车到分秒 车开分秒 停车分秒
三元里 — 28分15秒 —
六合路 31分25秒 31分55秒 30秒
华清街 35分50秒 36分55秒 1分5秒
青年会 40分5秒 40分50秒 45秒
怡园 45分55秒 46分35秒 40秒
六渡桥 55分45秒 56分15秒 30秒
宝善街 58分5秒 58分50秒 45秒
居仁门 1时01分20秒 1时01分45秒 25秒
硚口 1时04分30分 — —
(根据《武汉市志·城市建设·公用事业》编制)
结合表中信息,思考汉口公交运营管理的进步有什么直接影响?
4. 【问题探究】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孙中山在 1919 年明确提出了青藏铁路的构想,但在20世纪上半期,这条铁路始终只处在概念阶段。1958 年后,中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反复论证、勘测,克服高原冻土、高寒缺氧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保护和生命安全等技术难题,终于在2006 年全线开通了青藏铁路。
中国为什么要克服万难建设青藏铁路?
5. 【学习拓展】交通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内涵。狭义的交通专指人或物的转运输送。广义的交通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它既包括人或物的转运输送,又包括语言、文字、符号、图像等信息情报的传递播送。
查阅相关资料,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2. (2024黑吉辽高考)近年来,传统燃油汽车企业加速转型,造车“新势力”不断涌入电动汽车行业。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11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不到4万辆,2022年突破1 000万辆;2020年电动汽车占新车销量比例不足5%,2022年达到14%。这反映了( )
①低碳经济成为发展趋势
②世界大国能源竞争愈演愈烈
③清洁能源日益受到重视
④交通出行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本 课 小 结
【课时作业】
1. (2025大湾区期末)20世纪初的某些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城市上班族移居城市近郊,他们白天在市区工厂上班,晚上回郊区住所休息。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城市环境的恶化
B. 得益于交通工具的进步
C. 必然促使城市规模扩大
D. 说明思想观念日益开放
2. (2025邯郸期末)当今世界,船舶大型化趋势仍在继续,许多大型船舶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必须绕道非洲好望角,途经好望角的航线仍是主要航线之一。另外,集装箱运输势头强劲,海上运输快速化趋势明显,世界主要航线和主要港口的核心聚集作用更为突出。这可以用于佐证( )
A. 航运技术发展影响了世界航运格局
B. 运河运输优势逐渐丧失
C. 海洋运输逐渐成为运输主要方式
D. 人类运输方式亟待创新
3. 从1960年开始,围绕东京城市外围的高速铁路站点不断增多,每年都有几十公顷住宅区被开发出来,这些区域住宅空间设计与环境比市区更优越,价格更便宜,设施更齐全,吸引了大量居民迁入,东京城市外围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综合性城市。这一现象说明( )
A. 现代交通促进城市化发展
B. 东京城市的发展潜力削弱
C. 大城市社会问题得以解决
D. 社会资源实现更优化配置
4. (2025肇庆期末)下面为1984年广州市原八区交通模式占比统计情况。由此可见,当时广州市( )
方式 慢行交通 个体机构 公共交通
步行 自行车 摩托车 小汽车 公共汽车 出租车 轮渡
比例 (%) 39.2 34.0 0.4 4.6 19.2 0.3 2.3
73.2 5.0 21.8
A. 非机动化出行处于主导地位
B. 城市交通近代化尚未起步
C. 自行车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
D. 市民的生活节奏日益舒缓
5. (2025大连期末)下面是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至2009年上半年天津抽样调查统计情况。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 )
博物馆和纪念馆入馆人数 40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80万人次,北京的游客占90%
剧场演出场次、观众人数、演出收入 增长20%
工艺品的销量 同比增长超过50%
A. 使天津市常住人口激增
B. 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 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
D. 标志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6. (2024石家庄期末)据统计,2009年全国铁路共完成基础建设投资6 000亿元,其中消费钢材2 000万吨,水泥1.2亿吨,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也推动了某些城市在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方面的发展。由此可知( )
A. 铁路新型产业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B. 中国铁路整体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
C. 中国铁路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
D. 铁路对产业链上下游起到带动作用
7. (2025南京期末)下表所示为2012年甲、乙、丙三个国家高速公路占比情况。据表中数据分析这三个国家的高速公路建设( )
国家 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百分比 承担公路货运总量百分比
甲 1.3% 19.3%
乙 1% 10%
丙 0.6% 20%
A. 缓解了交通拥堵 B. 改变了城市的格局
C. 提高了运输效率 D. 推动了经济一体化
8. 2015年,中国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较2005年下降了72.4%,全国运输船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等级以上事故件数平均每年下降5%,民航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10年滚动值为0.018(世界平均水平为0.24) 。这说明该时期我国( )
A. 人工智能提高了政府服务水平
B. 交通工具发展推动了道路建设
C. 交通的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
D. 交通运输服务的质量得到提升
9. (2025天津期末)下面是根据《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编制的2017年北京公共交通数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运营线路 运营车辆 运营线路长度 全年客运总量
公共电汽车 881条 24 131辆 19 299千米 33.3亿人次
轨道交通 22条 5 210辆 609千米 37.8亿人次
A. 公共电汽车是北京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B. 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C.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通行提供方便
D. 轨道交通因价格低廉吸引了众多市民乘坐
10. (2025海淀期末)截至2024年8月,中国企业在非洲累计参与新建和改造铁路超过1万千米。肯尼亚蒙内铁路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亚吉铁路成为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之间的“生命之线”;安哥拉本格拉铁路成为其“能源走廊”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这反映出( )
A. 中国致力于与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B.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
C. 非洲成立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 中国政府身体力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1. (2025郑州期末)中国高铁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逐年攀升,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亮丽名片。中国高铁“走出去”( )
A. 优化了中国出口贸易结构
B. 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C. 反映了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D. 带动了中国城市发展格局变化
12. (2025南通期中)(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苏民航公司是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投资经营的一家股份制企业。
1950年 1月2日,斯大林表示同意与中方签订航空、贸易等多项协定
3月27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民航公司协定,中苏两国各占公司资本的50%
7月1日,公司正式运营,公司的主要机构均设在北京。其航行路线以北京为中心,经停中国长春、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通往苏联的阿拉木图等地
1951年 9月初,苏联政府批准给予公司62类技术装备,包括航空发动机、无线电台、定向仪等
1952年 当年公司业务完成情况:周转量达到3 165.4千吨/千米;客运量达14 710人次;货运量达1 041.8吨;邮件量达352.7吨
1953年 公司的航线增加至北京-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等7条航线。这些航线与苏联的国际航线连接,航空运输通往各人民民主国家以及欧洲、非洲及美洲各地;也和中国民航局航线连接,通往中国中部及南部各地
截至12月31日,公司基本财产已达19 631千卢布及1 321百万元,流动财产达73 307百万元及91千卢布,公司业务收入与积累计划均超额完成
1954年 当年恰逢新中国举行成立五周年庆典活动,中苏民航公司接送了许多参加庆祝活动的代表团。其间,中苏民航公司承担了绝大部分运输任务
到1954年底,公司为中方培养了154名驾驶和维修人员,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了安全飞行零事故。12月31日,苏方将公司的苏联股份全部售予中国。随后,公司由中国民用航空局接管经营
——摘编自李华《1950—1954年中苏民航公
司的成立、业绩及其影响因素》
(1) 根据材料,概括中苏民航公司在运营期间作出的主要贡献。(7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民航公司取得显著业绩的原因。(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