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1 21:1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著名实业家 张謇(1853年-1926年)
中国铁路之父 詹天佑(1861年-1919年)
1894年状元
1894年科举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
1910年进士
詹天佑第一批赴美留学,学成归国,自行建造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1910年,立下汗马功劳的他被清廷授予“工科进士”。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898 1904 1905 1906 1913 1933 1993 2005
改革科举
学堂选官制度
废除科举
留学生
选官制度
文官考试制度确立
公务员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晚清时期:应变
民国时期:建立
新中国时期:完善
1、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学习聚焦: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背景
1.科举制积弊已久,难以适应新的时代条件
3.西学传入、冲击原有的儒家思想体系(思)
2.洋务运动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清末新政兴起
(经、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材料1: 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而已。然则变将何先 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 曰:有大害三。其一害曰锢智慧,其二害曰坏心术,其三害曰滋游手。
——1895年严复《 救亡决论》
材料2: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一 存废之际的选官制度——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表现
1.科举之废
①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戊戌变法期间
清末新政期间
①1901年,改学堂。(大学堂、中小学堂,蒙养学堂)
②1905年,废科举(1906年停考试、颁教材、设学堂)
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一 存废之际的选官制度——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观点:反对废除科举制
理由:科举制是强化伦理道德的根本
科举没有造枪造炮,但定人伦﹑辨忠奸 ﹑识道德 ﹑正人心,欲彰彰在耳。新学乃目,科举为纲,目末纲本,纲举目张。且新学乃西学…… ——晚清军机大臣瞿鸿机
瞿鸿机(1850-1918)
阅读材料,指出瞿鸿机的观点和理由?
重点探究1.废科举
材料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结合材料概括袁世凯提出的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该主张提出的背景及其目的。
主张:废科举,设学堂,兴新学。
背景:①旧式教育和科举制落后,颇受诟病;②西学传播,近代新式学堂纷纷出现;
③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④“新政”开展,改革传统官制成为共识。
目的: ①推广新式学校,培养新政人才;②开通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③维护清王朝统治,换取列强信任和支持。
◆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述废科举、设学堂有何进步意义?
①冲击儒家思想学说统治地位,促进思想解放;②推进科技文化发展;
③建立近代教育制度;④壮大新型知识分子力量;
⑤促进仕学分途,瓦解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
重点探究1.废科举
2.选官之变
改革官制
①裁减冗署冗官,
②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③传统六部建制瓦解
革新选官
①学堂选官制度(部分革新、正式确立-标志?、新阶段)
②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二)表现
一 存废之际的选官制度——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5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
——1904《奏定学堂章程》
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等3等,不同等级者分别被 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注意: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在科举制存废之际就开始了。不是1905年废除科举制之后才有的。
材料一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yuè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材料二 《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课程及课时
意义: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利于培养近代综合性新式人才,为后来的文官设置提供了借鉴。
局限:不彻底,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没触动封建专制根本。
◆根据材料,概括学堂选官制度体现出的特点,并简单评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人文与自然科学并举;
注重实用人才的培养。
重点探究2.学堂选官制度
★学习聚焦 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思想
期望能根据这种办法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士掌管国家,美国等国家只是将考选制度应用于下级的官吏,且考试之权仍然在行政部之下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方得妥当.....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孙中山全集》
1.概括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核心内容
①官员的选拔必须经过考试——考试制度
②考试权必须独立,设立单独机关——考试院
③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运行机制
2.指出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实施及结果
实施:出台官员选拔一系列法规草案
结果:停留在纸面
3.评价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①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②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二 重拾考试的选官制度——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国民大会(政权)
选举
复决
政府(治权)
考试院
监察院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罢免
创制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文官考试制度
1.建立标志:
2.选拔方式: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考试
报考条件 国民男子年满21岁者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考试(高等、普通)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
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甄别
应用范围 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考察内容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连续性 稳定性
积极:有利于选拔人才,体现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潮流,带动社会风气的转变,为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奠定基础。
消极:施行对象有限(女性除外)、施行范围有限、运作效能有限(北洋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局动荡分裂)
3.评价
二 重拾考试的选官制度——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
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
建立
依据
内容
评价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①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
①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②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特点
③对一般在职人员,也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中西合璧,古今结合;
法治化;考试选拔
以立法形式确立
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更开放、更平等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
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②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试法》,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二 重拾考试的选官制度——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公务员制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6分)
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考试和甄别的方式选拔;文官考试思想对选拔制度产生影响;国民政府开始建立公务员制度。
①一党专政,官僚主义严重; ②矛盾尖锐,政局动荡;③公民政治素养较低;④工业化水平较低;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白钢《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民国中后期公务员制度流于形式的原因。(4分)
【合作探究三】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须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 。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学习聚焦 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一)概念解析
“干部"一词来自于日语,本是日语中的一个汉字词,字面意思是"骨干部分"。引申指在军队、国家机关和公共团体中起骨干作用的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 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指党和国家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的统称或总称。
我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三 焕发生机的选官制度——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根本原则:党管干部原则
干部制度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建立:民主革命
发展:新中国成立
完善:改革开放
十八大以来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意义:
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三 焕发生机的选官制度——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干部制度重大变革)
1993年:初步形成
1994年
2005年:正式形成
2006年:发展完善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法制化轨道: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
(1)发展历程
三 焕发生机的选官制度——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2)意义
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促进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此时,经济领域的改革已经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思维模式不仅冲击着传统的干部管理方式,还直接将经济领域的不正之风带到了官场。徐颂陶就听到过时任环保局局长曲格平的抱怨,环保局要招6个人,结果写条子的就30多个。
“社会转型期的权力拥有巨大的真空,既可以服务人民,也可以为自己谋利。在这些权力中,最大的权力就是选人用人权。”中央党校教授李民说。
当商品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实际改变了中国干部制度的生存土壤时,打破干部管理大一统的局面,探索建立公开、公平、科学的干部选用制度,成为改革进一步前进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三大报告,呼应了这种改革的需要。报告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改革的重点。
——《30年人事制度改革:从干部到公务员的嬗变》京华日报2008年11月03日
【合作探究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为什么说“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改革的重点”?
商品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旧的干部制度带来冲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国家需要专业化的文职队伍;人民呼吁透明化、公开化的选拔机制;改革进一步前进的必然要求
三 焕发生机的选官制度——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三 焕发生机的选官制度——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2.公务员制度(干部制度重大变革)
2018年的修订出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要这样修订?
变化:在公务员职务、职级等方面的规定发生了变化,非领导职务实行职级制,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原因: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
合作探究: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区别。
加深认识:
1.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
2.现代公务员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
  西方 中国
法定范围
选用标准
性质划分
政治原则
服务对象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
包含中央和地方各级公职人员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作为主要条件
德才兼备,并贯穿公务员的考试、晋升等各环节
西方分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随政党竞选成败而进退,事务官保持稳定,两者之间不能专任
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不搞“两官分途”)
政治中立,不受党派干预,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带有政治倾向
不搞政治中立,党管干部,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党的政策
受雇于政府,服从政府需要,维护政府利益
人民,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阶段 时间 内容及变化
晚清 1840-1912
南京临时政府 1912
北洋政府 1912-1927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9
建国初 1949-1978
改革开放 1978至今
【课堂小结1】
废科举,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
依据文官考试思想,形成文官选拔制度草案
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建立公务员制度
建立干部制度
改革干部管理制度,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1.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结果分为最优、优、中、上、最下5等,获得相应的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再被分配、担任相应的官职。清政府此举( )
A.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 B. 废除了科举选官制度
C. 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 D. 表明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2.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 )
A. 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B. 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C. 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D. 剥夺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力
A
A
3.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  )
A.严惩腐败原则 B.甄别审查机制
C.党管干部原则 D.干部任用改革
4.“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邓小平这一讲话的意义在于(  )
A.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D.表明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