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目录
3
一、春秋战国——商鞅变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变法风潮
邹忌改革
燕昭王改革
赵武灵王变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时代背景——大变革
战国铁犁铧
百家争鸣
铁犁、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3、商鞅变法
(1)目的: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军事(选官)
政治
思想
风俗
废除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
行县制
焚诗书
强分家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
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强化统治
加强中央集权
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提升财政收入
(2)内容:
富国强兵
(4)意义:
(3)特点:
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
经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军事: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政治:打击了贵族势力,加强了君主权力和中央集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代背景
(1)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权,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
(2)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3)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
2、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内容
措施 内容 影响
均田制
三长制
整顿 吏治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改善了吏治,稳定了政治秩序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千古第一后”
洛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地理位置重要;有利于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①迁都洛阳
(2)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融合。
(2)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通婚
汉语
3、实质:
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4、影响: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1)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
(2)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4)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1)辽和西夏威胁,边患危机
(3)土地兼并,社会矛盾尖锐
(2)“三冗二积”,财政危机
(4)庆历新政失败
1、背景
(整顿官僚机构)
2、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王
安
石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参知政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
宋神宗:“自古君臣,如卿与朕相知极少。”
曾公亮:“上与安石如一人,此乃天也!”
3、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4、内容与作用:
措施 作用
富国
强兵
富国重于强兵
青苗法
免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1、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以免役法为例
差役:原是乡村上三等户的特权。
现在将役钱分摊到乡村下户(四五等户);
一律按财产每贯摊派10文;
以青苗法为例:
条例:“不愿请者,不得抑配”;
运作:按户等与财产强制抑配;
年利大大高于二分或三分,甚至六分。
2、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3、方田均税法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4、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5、市易法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3、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4、内容与作用:
措施 作用
富国
强兵
富国重于强兵
青苗法
免役法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了大笔财政收入;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王安石、司马光各执一词
司马光:天地所生货财乃一定数,不在民间,就 在国家,所谓善理财者,不过是头会箕敛。
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不取诸民,将焉取之?
3、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4、内容与作用:
措施 作用
富国
强兵
保甲法
将兵法
保马法
军器监法
富国重于强兵
青苗法
免役法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了大笔财政收入;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1、保甲法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2、将兵法
废除北宋初年的更戍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3、保马法
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4、军器监法
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3、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4、内容与作用:
措施 作用
富国
强兵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军器监法
富国重于强兵
青苗法
免役法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了大笔财政收入;
但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但强兵效果不明显;
总结: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最终失败。
增加了武器装备;
节省了财政开支
5、失败原因
(1)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2)用人不当,执行中损害百姓利益;
(3)过于急进,忽视客观规律;
(4)统治者的动摇(后期)。
王安石: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苏轼: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死的法制与活的人事
王安石:“善吾法而择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 。
司马光:“苟得其人,则无患法之不善;不得其人,虽有善法,失先后之施矣。故当急于求人,而缓于立法也。”
“在于择人,不在立法”。
(四)明代:张居正改革
1、背景
(1)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2)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加深;
(3)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明神宗朱翊钧
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
政治: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考成法);
2、内容
张居正(1525—1582)
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
3、意义
(1)积极:
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2)消极:
张居正去世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上联: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下联: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30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清政府(地主阶级)——清末新政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1、背景
(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维新思想的传播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 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生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国闻报
强学会
中外纪闻
保国会
时务学堂
时务报
强学报
光绪:载湉
珍妃
隆裕太后(慈禧的弟弟桂祥的女儿)
慈禧与光绪
3、高潮:百日维新
颁布新法
政治
经济
文教
军事
(1)开始: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内容:
广开言路,澄清吏治,裁撤冗员,提拔新人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
废八股,改科举,设新式学堂,兴西学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2、拉开序幕:公车上书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3)失败:
史料1: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史料2:(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
史料3: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4)失败原因
(1)客观上:封建守旧势力强大
(2)主观上:改革派自身的问题
①改革过于急促,贪大求全
②缺乏严密组织和社会基础
③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4、意义
①政治:冲击封建制度,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思想:抨击封建文化,起到思想启蒙。
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具有妥协性。
(1)积极:
(2)局限性:
(二)清政府:清末新政(1901-1911年)
1、目的:八国联军华战争后,清政府希望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2、措施
(1)改革官制:
增设商部、巡警部、学部等机构
(2)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改革教育:废科举、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养正书塾改名为杭州府中学堂
(4)军事:编练新军
北洋(天津)武备学堂
冯国璋
段祺瑞
直隶6镇、湖北1镇
直隶总督袁世凯
(3)新式知识分子、新军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
3、新政中的新问题
(2)新政经费加重了人民负担
(1)袁世凯和北洋集团崛起
清政府原想借此(新政)实现王朝自我挽救,但新政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它的灭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11年,清政府推出皇族内阁,使立宪派失望,加速革命爆发
4、新政的结局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以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
(三)民国时期的改革(南京临时政府和国民政府)
1、概况:涉及多个领域,但多以失败告终
2、原因: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统一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刻转变
二、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
四、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
1、人民政权的巩固(1949-1952)
土地改革
稳定物价
剿匪镇反
抗美援朝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
看昔日,你剥削工农,利上加利;
看今朝,我工农掌权,刀上加刀。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一五计划(1953-1957)
三大改造(1953-1956)
3、意义
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6)
1、正确探索
《论十大关系》(1956)
中共八大(1956)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57)
——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左”倾错误
反右斗争扩大化(1957)
“大跃进”与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历史可以说是所有女神中最残酷的一个,她不仅在战争中,而且在“和平的”经济发展时期中,都是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驰驱她的凯旋车。而不幸的是,我们人类却如此愚蠢,如果不是在几乎无法忍受的痛苦逼迫之下,怎么也不能鼓起勇气去实现真正的进步。
——恩格斯《致维·伊·查苏利奇的信》
3、成就:
建立物质基础
培养骨干力量
积累重要经验
三线建设
(三)改革开放以来(1978— )
(1)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
①时间:
1978.12
②内容:
工作中心转移
改革开放决策
1、政策推进
(2)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①中共十八大(2012年)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
——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
③中共十九大(2017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④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年)
——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2、重要举措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取消农业税
农村承包地“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企业
(2)对外开放:
“走出去”
①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
“引进来”
②21世纪以来:
加入世贸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②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③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深化改革: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3、意义
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课堂小结】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
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改革要结合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