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从《乡土中国》谈起
一、教学理念
1.依据课标,抓纲取要。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教学主线,辅以细节填充,在贯彻历史逻辑的前提下,将知识结构化,推动学生知识点的结构化培养。
2.坚持历史课堂以落实、培养、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历史课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课堂教学以生为本,从教师用教科书教到学生用教科书学转变,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包括三个子目“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以及“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这三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与发展过程,阐述了从先秦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基本发展历程,展现了礼与法的纷争和融合之路。
本课涉及的相关学术概念较多且课程内容与中国古代思想史关联密切,学生学习存在一定难度。
三、学情分析
1.本课的教授对象为高二历史选考生,已具备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与素养,同时,本课开篇所讲的儒法两家思想是学生相对熟悉的知识点,对于课堂的逐步深入学生能有一定的准备与建设时间。
2.具体就本课涉及法治与教化的概念而言,学生相对陌生,且由于本课知识比较庞杂,尤其是治国模式背后往往蕴含着相应的指导思想,这是不易理解的。因此,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仅要从知识层面了解我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发展历程,还要会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思考不同时期治国模式发展的内在历史动因。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发展历程,历代王朝法律与教化并用的统治模式
难点: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以后对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法治与教化的影响
五、教学目标
1.知道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了解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发展的基本史实。
2.理解不同时期治国模式发展的内在历史动因,体会唯物史观。探究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以后对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法治与教化的影响。思考我国古代治国模式对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借鉴意义。
3.通过《乡土中国》与本课的结合,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问题的意识。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依据课标要求,设定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以《乡土中国》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暗线以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我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具体模式在随着儒家思想的不断演变而发展。
本课主要安排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法治与教化的思想渊源,讲解先秦时期的礼法之争;第二部分以律令儒家化为线索,讲解我国古代在法律创制过程中礼法结合的历史特点;第三部分以社会教化为落脚点,讲解统治者是如何通过社会教化将统治意志下沉到基层中去。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各环节的历史逻辑以及过渡,环环相扣,在环节先后设计上主要以教材编排的先后顺序为主,用来降低学生因对本课内容不熟悉而带来的紧张感,提升其课堂获得感。
本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背景的探究,强调“唯物史观”的指导。以《乡土中国》为线索,借助书中对于我国古代传统乡村社会的概念性解读,配合教材理解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培养学生跨学科意识。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猜谜的方式一点点引出《乡土中国》这本书。简要回顾书中的核心概念如:差序格局、熟人社会、礼治秩序等,指出: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孝通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费孝通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过渡性提问:维持乡土社会的秩序,在很多方面与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的不相同的,那么,他不同在哪里?
【设计意图】猜谜提供课堂趣味性,《乡土中国》提供课堂学术性。
(二)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 理论渊源:礼法之争
材料三: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制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费孝通 《乡土中国·无讼》
提问:费孝通先生认为传统社会的秩序是礼制秩序,那么维持礼制秩序的手段有哪些?
材料四: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五: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
——《韩非子·有度》
材料六:儒家和法家都以维持社会秩序为目的,其分别只在他们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和达到这种理想的方法。
—— 瞿同祖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设计意图】用费孝通的论述引出“教化”与“法治”,通过解读儒法两家的主张,了解早期的礼法之争,并用瞿同祖先生的话进一步总结。
第二部分 律令儒家化:礼法结合
1.汉代律令儒家化的发展
出示案例
材料七: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程树德《九朝律考 汉律考》
材料八: “杀伤父母……枭其首市。”
——《二年律令》
师生活动:分析并判案,体会情与法的冲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出示材料
材料九:董仲舒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程树德《九朝律考 汉律考》
学生活动:学生扮演董仲舒抒发议论并解读看法
教师讲解:“引经决狱”:这种儒家学者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引用《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的司法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引经决狱
提问:引经决狱的出现,使得在法治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变化?
答: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由此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设计意图】通过情与法明显有矛盾冲突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对历史上“引经决狱”这一历史事件的讲解,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聚焦: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
2.魏晋律令儒家化的进一步发展
过渡:在律令儒家化的进程中,儒家核心思想礼,不断融入法律。
问:儒家的礼,特别强调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儒家的伦理道德
出示材料:
材料十: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费孝通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图1:五服关系示意图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差序格局嘛?能不能借助这个五服关系图简要介绍一下?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没错,所谓差序格局,我们也可以从这副五服图中得到直观的理解,即以自身为中心,离你越远,则血缘关系越亲疏
教师进一步追问:在魏晋时期,法律的实施是如何体现出这种亲疏尊卑的?
结合不同时期书籍演化的图片,梳理书籍演化的历程
生答:魏晋时期法律以亲属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
教师进一步讲授律博士,点明律博士的设置使得儒家以经释律的行为得到了官方的支持,由此,律令儒家化在魏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设计意图】儒家的伦理道德是抽象的,因此笔者在此处借用了《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概念,并借助五服示意图,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血缘直接亲疏尊卑对魏晋时期量刑的影响,并结合律博士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进一步推动。
3.礼法结合的典范——唐律
过渡:通过琵琶行白居易的故事过渡,解读他被贬的部分原因。
出示材料
材料十一: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坠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
提问:如果让你为白居易辩护,你有信心辩护成功嘛?
学生活动
教师进一步出示材料:
材料十二: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摘自《唐律疏议·名例律》
师生共同学习《唐律疏议》的历史意义
意义:《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述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趣味性的历史故事,提升课堂活跃度,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唐朝律令,感受其礼法结合的内涵。
4.小结律令儒家化
师生共同梳理律令儒家化的进程
探究: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材料十三: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十四:而礼之功用即在于借其不同以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分别……严格说来,礼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用以达到“有别”的手段。
——瞿同祖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总结: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主流思想,影响到法律
儒家的三纲五常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设计意图】阶段小结,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国家治理方式的影响。
第三部分 礼乐教化
1.大唐开元礼
过渡提问:唐朝不仅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还有另外一部重要的典籍,反映了唐朝对礼治的提倡,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找到这部典籍
生:《大唐开元礼》
师生共同学习《大唐开元礼》
【设计意图】不是教学重点,作为过渡性知识点呈现。
2.仁与礼的关系
出示材料:
材料十五: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师生一同解读仁与礼的关系
问:同学们思考一下,能不能得到仁,关键在于自己还是他人
答:自己
教师总结:是的,仁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它的获得,在于我们日常的潜移默化,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社会教化中习得。
【设计意图】对儒家核心思想中的“仁”与“礼”进行一个解读。
3.乡约
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么,中国古代有哪些有效的社会教化
出示材料
材料十六: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宋代《吕氏乡约》
材料十七: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
——《新唐书·柳公绰传》
生:乡约,家训
师生共同学习乡约产生的标志以及背景,教师借用《乡土中国》里的话小结
材料十八: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到可以几千户的大村。
——费孝通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设计意图】讲解宋代乡约,同时关注到《乡土中国》这一线索。
4.明清时期乡约的变化
出示图片
图2 清朝的乡约仪式
认为:观察图片,联系教材,找出清朝乡约的变化
学生活动
总结:原本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逐渐与法律合流。
【设计意图】讲解乡约的发展变化,同时通过乡约的变化,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明清之际的政治环境,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第四部分 课堂知识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回顾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发展历程
思考:法治与教化在我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相辅相成 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导语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本课知识点。
思维提升探究
出示材料:
材料十九: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制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费孝通 《乡土中国》·无讼
材料二十: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在本质上无非是数不清的农村合并成的一个集合体,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探究: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偏向教化的社会土壤?
教师提供辅助材料:
材料二十一: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摘自 费孝通 《乡土中国》
学生探究
教师总结:这是一个很值得深究的问题,我们目前也无法将他很完善地进行回答,但是通过思考,我们起码知道了探寻地方向,如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
【设计意图】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虽然当下中国早已不是古代那个以乡土性为特点的农业国了,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让法治与教化相辅相成,对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当下中国,仍然强调法治与教化的有机结合,我们依旧主张
以良法彰善恶于明显
以善教移民心于隐微
通过这样的良法善教相结合,最终使得天下归仁,如此,便可达到人心治,天下平的和谐社会!
【设计意图】用历史关照现实,使学生学有所悟。
八、教学评价设计
课后进一步去解读《乡土中国》,探讨《乡土中国》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有什么帮助,并以此为方向写一篇小论文。
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