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1 21:2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十一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
阎立本《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
主题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1.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形成奠定基础(华夏族主干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2.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形成
(秦的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两汉时期加强了
与匈奴、西域、西南夷、越族的交往)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五族内迁、北民南迁、少数民族政权推行汉法)
4. 隋唐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交融、大发展 (①隋唐时突厥、回纥、靺鞨、吐蕃、南诏各族加强了同
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5.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交往交流交融不断。
6. 元明清 时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①元朝中原人外迁、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契丹、女真汉化、回族的形成 ②明清时与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关系加强。
并设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中外历史纲要上》P10
一、秦汉时期的名族关系
(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1.在地图上指出秦朝周边的众多民族
2.概述秦朝推进与周边民族交往的措施
(1)中央
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
(2)地方
军事驱逐: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行政管辖:南抚夷越,设立三郡
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典属国:掌管与周边属国交往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二)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阅读教材p62,结合史实分析西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那些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
(1)大鸿胪:西汉管理民族事务机构(鸿胪源于秦朝典客)。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清末废。
(2)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立,汉朝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3)护乌桓校尉: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沿边屯军将领亦称校尉,如乌桓校尉、西戎校尉、南蛮校尉等。
和亲政策
匈奴采取和亲
发动战争
①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
②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刻铭燕然山。
设置机构
中央:大鸿胪 地方:西域都护府(西北)
护乌桓校尉(东北)
行政管辖
“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屯戍政策
北方移民屯田;
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 结合史料和所学,指出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及意义?(6分)
设置完善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频繁遣使者密切关系、武力、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的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摘编《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特点: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新修汉长城);
因俗而治,采用不同的民族政策;
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措施。
意义:地方: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中央: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巩固统治;
国家:加强民族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问题探究1.汉代的边疆治理
《燕然山铭》石刻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各族间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统一北方推行改革
南方:三国的吴蜀及东晋,南朝对南方的开发
二、隋唐时期的名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鼎盛
学习聚焦: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者
(一)中央机构及官职
礼部
鸿胪寺
礼部司(侍郎):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
主客司(侍郎):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鸿胪寺卿: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二)隋朝边疆治理措施
隋朝:
军事打击: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隋朝
册封首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
官方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设立郡县:郡守县令由边疆豪酋大姓担任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问题探究:请说出商至唐中央管理民族事务机构的演变
商“宾”—周“小行人”—秦朝“典客、典属国”
— 汉朝“大鸿胪”—隋唐—礼部、鸿胪寺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指出材料中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国力强大、文化先进
政策: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
左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历史影响?
《步辇图》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
(三)唐朝民族关系
二、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各民族大交融、大发展
(三)唐朝民族关系(教材p63)
1. 唐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
2.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
战争
唐太宗大败东突厥;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册封
玄宗封回纥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族粟末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多次册封南诏王。
和亲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会盟
9世纪中期唐穆宗与吐蕃会盟“长庆会盟”碑
机构管辖
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主要有——西北:安西、北庭都护府; 北方: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安东都护府; 南方:安南都护府。(大都护府直管都督府、羁縻州)
主动归附
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后改名回鹘,是维吾尔先民主体
★相对于控制力度来说,中原王朝直辖的道州县>都护府>都督府。
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
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因俗而治)
和亲
会盟
安南都护府
册封
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
含义:唐朝对民族地方进行间接统治的形式,其部落列置州县,以其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子孙世袭,各安其居,不编户籍,不上贡赋。
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概念解析
以夷制夷,因俗而治
政治上隶属中央王朝,经济上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特点、影响
1.特点:①宋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并立,时战时和、政权割据。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没有中断过。②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例举史实)
2.影响: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陆路联系,促使宋代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②南方经济发展并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③各族割据战争,交流交往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交融。
(三)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
辽:南北面官制
西夏:
模仿北宋,蕃汉两称
金:猛安谋克制
澶渊之盟
绍兴和议
隆兴和议
嘉定和议
(2024浙江高考2)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地区。据此可知
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
B
教材解读p64 简述元朝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及其特点。
1.元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1)行汉法:政治:参照宋制建立统治机构(中书省及宣政院;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 经济:变过去的那种游牧政策为定居农业的政策;重视农业、劝课农桑;重新开通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教育:恢复科举
(2)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四等人制)
三、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于稳定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吐蕃: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的军民政教事务;封八思巴为帝师
台湾: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岭北、辽阳、云南等设行省,中央和边境管理逐渐一体化
2.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措施
3.如何理解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jimi)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纲要上p62)
(三)元朝民族关系
教材解读p64-65 简述明朝、清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举 。
三、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于稳定
(二)明清时期民族关系
中央机构 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主要举措
明朝
清朝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北方:修筑明长城,布置九边军镇;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东北: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西南:设土司。
西藏:赦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管辖,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北方:满蒙联姻,加强漠南蒙古族控制。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巩固西北边疆。
西部:(青海)西宁办事大臣、 (西藏)驻藏大臣;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西南:“改土归流”(史纲p78)
理藩院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1.结合所学指出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
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侵扰。
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
2.唐太宗为什么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
内政:贞观之治、民族开明团结政策;积极友好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3.结合所学阐释明长城“用险制塞”和“民族交流”作用
明朝修筑长城并设九边军镇,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蒙古骑兵)的军事进攻。长城地处农牧分界线,从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在长城沿线设置专供内地和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明朝在边疆地区开放马市,与游牧民族进行互市贸易。
问题探究万里长城
4.康熙不再修长城原因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清朝通过满蒙联姻,施恩于漠北蒙古,朝廷与蒙古关系密切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是守国之本,以德治民,则国家的根基稳固,边境自然安全。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康熙帝
4.康熙不再修长城原因
小结1: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
N
唐朝: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
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
汉朝:设护乌桓校尉
唐朝:设安东都护府
元朝:设辽阳行省
明朝:设奴儿干都司
清朝:设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
将军辖区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
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
省。(1885年,清政
府改设台湾行省)
汉朝:设西域都护府
唐朝:设安西都护府
和北庭都护府
明朝:设哈密等卫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伊犁将军
唐朝:册封南诏王
元朝:设宣政院
明朝:设土司
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
秦汉:设郡、县
隋朝:封谯国夫人
唐朝:设安南都护府
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①突出直接管理;②注重军事防御、改革行政体制 ③因俗而治 ④继承创新;
意义: ①稳定边疆社会秩序,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②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③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2024·广东高考·2)表1 《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上表反映了(  )
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C
①政治隶属:进行册封: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册封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羁縻政策:西汉设西域都护,明朝的羁縻卫所与土司。
②经济往来:明朝在边境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宋代榷场。
③民族战争: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
④民族迁徙:魏晋时期“五胡”内迁,杂居、通婚、生活习俗影响。
⑤和亲、会盟、和议: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唐蕃会盟,
宋辽的“澶渊之盟”。
⑥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p68【问题探究】 探讨历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
海路交流活跃:常骏出航到赤土国;日本派遣唐使。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
郑和下西洋;海禁
朝贡体制和
朝贡贸易体系
《尼布楚条约》、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十三行。
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
对外关系空前发展
海陆都很通畅
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海路发达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贡国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知识拓展:朝贡体系
阅读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
①政府垄断、控制
②依附于各国使节的朝贡活动
③“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
④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④以儒家价值为基础
⑤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
⑥结构稳定,维系千年
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到访中国,条约体系和朝贡体系方发生了全面的碰撞 。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
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形式、趋势、路线、内容)
1.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2.由开放走向封闭
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3.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汉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海路为主)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问题探究.海陆丝绸之路
1.指出图中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止点,开辟的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6分)
陆上:长安(西安);大秦(罗马)。
直接原因:汉武帝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意义: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汉与中亚、欧洲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材料一
(2023.1·浙江选考·3)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 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 ③伊犁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选必一第11课P62)
唐朝在西北设安西都护府,北方
设单于都护府(选必一第11课P63)
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纲要上14课P79)
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纲上10课P58)
清朝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选必一第11课P65)
B
链接高考
本课思维导图
隋朝
1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战争
2
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行册封
3
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联系
4
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设机构
◎冼英,即冼夫人、谯国夫人。她顺应历史潮流,致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功勋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