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的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
户籍编制与管理
基层组织
负责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政治:维护社会安定
2、经济:征收赋税徭役
(一)户籍制度制定的目的
朝代 户籍制度
战国
秦朝
1、战国至南北朝
(二)演变
秦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分类登记:百姓户籍、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秦简译文:
东成户人士五夫
妻大女子沙
子小女子泽若
子小女子伤
“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是征发赋役的依据。
里耶秦简户籍簿
朝代 户籍制度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秦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分类:百姓户籍、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地方有专门人员负责;百姓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史料阅读: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 萧相国世家》
西汉初建,汉高祖论功行赏,他为何“以萧何功最盛”?
朝代 户籍制度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秦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分类:百姓户籍、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重建户籍(“黄籍”)。
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
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他们征发赋役。
白籍“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地方有专门人员负责;百姓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材料: 东晋给予北方移民安置点一郡、县的建制,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百”,形成了州中有州,县中有县的“插花地”,同一地区出现了不同行政区划,造成地名系统的大混乱。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晋成帝时下令土断,将白籍用里伍形式重新编制,便之固定在土地上,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改籍当地州郡县。许多侨州郡县也被省并。但直道隋朝重新划定政区,大举省并州县,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才根除掉侨置州县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根据所学,分析东晋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
(1)当时南方远远落后于北方,东晋时期因人口减少,为了招募流民进行生产,对流民给予免除赋役的优待。
(2)户籍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主要依据,只有将南迁的人口进行了登记,才会将其纳入以后征收赋役的范围。
朝代 户籍制度
隋朝
唐朝
2、隋唐至明清
“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
户籍三年一造。
材料: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彻底清查户口,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即为“大索貌阅”……通过这一措施,新增成定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朝代 户籍制度
隋朝
唐朝
宋朝
2、隋唐至明清
“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
户籍三年一造。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后来主户比例上升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问题探究: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①城市化与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商业税收远超农业税;
②唐代两税法改革后,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
③王安石变法,增加税收。
朝代 户籍制度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2、隋唐至明清
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
户帖、“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
①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②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为削弱。
③乾隆年间永停编审,仅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
户籍三年一造。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后来,主户比例上升
诸色户计(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
定籍后,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编户齐民
白籍土断
汉
魏晋
隋
唐
宋
元
清
明
大索貌阅
三年一造
主户客户
职业户籍
诸色户计
户帖黄册
永停编审
北民南渡后侨居者(不纳税)
白籍土著化,缴纳赋税
乾隆年间
有土地的税户
无土地的佃户
职业定户籍
历代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税;清摊丁入亩后人头税被废,户籍与赋役分离,传统户籍制度消亡。
思考:为何乾隆年间开始永停编审户籍?
明“黄册”
明玄武湖“黄册”库示意图
明祁门县江寿户帖
1、秦汉基层组织及基层治理
传递政令、维护治安
县(道)
乡
亭
里
县令、县丞(掌民政)
县尉(掌军事、治安)
亭长
三老
啬夫
游徼
里正
郡
掌狱讼、赋税
掌捕盗
掌教化
基层组织
民政体系
军政体系
征发赋役
维护稳定
教化民众
什伍组织
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机制
职责
刘邦:曾任沛县泗水亭长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秦汉时期
2
唐朝
3
北宋
王安石
乡里制
什伍组织
4
明朝
王守仁
2、历代沿革
乡里制
坊村制
邻保制度
保甲制度
里甲制
十家牌法
王阳明南赣平匪
秦汉时期
2
唐朝
3
北宋
王安石
乡里制
什伍组织
4
明朝
王守仁
2、历代沿革
5
清朝
乡里制
坊村制
邻保制度
保甲制度
里甲制
十家牌法
里甲制
保甲制
P100史料阅读: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
从材料中分析清代保甲制的功能有哪些?
清朝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基层区划
登记户籍
基层自治
社会治安
慈幼局
安济院
施药局
慈幼局
安济院
施药局
基层组织的作用除了控制人口加强管理的雷霆手段之外,也有春风和煦的救济和优抚。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 王制》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 七患》
1、背景
(1)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3)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主体 汉朝 常平仓制度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后世的社仓)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慈善组织 辅助,明清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善堂、善会
2、社会救济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民间救济活动是政府救助的辅助,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社会救济
隋炀帝时期的“含嘉仓”
“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共济
我国位于天津的一处保障粮粮仓
3、古代优抚政策
优抚内容 朝代 措施
尊敬、赡养老人 秦汉
明初
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鸠杖
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养济院
东汉彩绘木鸠杖
优抚政策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千叟宴
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要命的饭局
【课堂小结】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秦
汉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分类登记制度
编户齐民
大索貌阅
户籍三年一造
主户与客户
诸色户计
户帖、黄册
永停编审
乡里制度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里甲制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十家牌法
保甲制
邻保制度
什伍组织
常平仓制度
置仓积谷,义仓、社仓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众济院
福田院
养病坊
鸠杖
赋役制度向土地摊派户籍作用减弱
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控制加强
民间救助的作用逐渐增大各有侧重
小结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秦
汉
魏晋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分类登记制度
编户齐民
大索貌阅
户籍三年一造
主户与客户
诸色户计
户帖、黄册
永停编审
乡里(亭)制
乡里(坊村)制
里甲制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保甲制
十家牌法
常平仓制度
置仓积谷,义仓、社仓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慈善组织兴起
鸠杖
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养济院
“黄籍、白籍”
白籍“土断”
“控”
“抚”
法家
儒家
礼法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