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子目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子目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1 21:06:45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子目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 西医 发展 方法 以____________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
领域 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
成果 ①英国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血液循环规律。
②荷兰列文虎克制作_________。
③创立实验药理学
西医 传入 中国 西式医院 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被引入
西医院校 教学、科研与______相结合,培养西医人才
公共卫生 预防、隔离和治疗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推广公共卫生措施
意义 客观上促进____________的进步,包括推动中国医学发展,培育医学人才,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推动中国____________事业发展
实验科学
显微镜
临床
中国社会
公共卫生
【对比】中医和西医的差异
中医 西医
理论依据 传统阴阳五行理论 化学、生物学、物理等实验科学
思维方式 偏重于“养” 偏重于“治”
诊断方式 四诊法 主要是仪器
治疗方式 汤药、针灸为主,少量手术 药物、注射、输液和手术
药物来源 主要是天然药物 大多为化学合成药
卫生保健 注重健身操类型和食补 重视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
医学分类 以内脏功能和重大病因为主 按照生理系统和器官来分科
适用类型 适应慢性病 善治外伤、传染病等
1. 【探究】西医传入中国的史实
5个通商口岸教会诊所(医院)简表(部分)
时间 地点 名称 创办人 备注
1842年 广州 广州医院 伯驾 美国公理会
1843年 厦门 诊所 赫伯恩 美国长老会
1844年 上海 中国医院 (后称仁济医院) 洛克哈特 (又译雒魏林) 英国伦敦会
1844年 厦门 厦门医院 赫本尼 美国长老会
1845年 宁波 眼科医院 麦高恩 (又译玛高温) 美国浸礼会
1845年 广州 Lun-hing 街诊所 德万 美国浸礼会
1848年 福州 诊所 怀特 美国美以美会
根据史料,概括该时期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特征。
(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答案:传播的推动者是教会和传教士;方式是建立医院和诊所;机构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近代第一批通商口岸。
2. 【教材图示】来水亭
这座京师自来水公司的来水亭建于1908年,由天津德商瑞记洋行设计,专门用于自来水消毒。
此建筑有何意义?
答案:有助于维护公共卫生,培育人们公共卫生的观念,对研究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3. 【思考点】西医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首先是医疗机构的近代化。西式医院在大城市逐步建立,医疗条件大为改善。其次是医疗技术的科学化。诊断、治疗借助仪器与实验手段。最后是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西医的消毒措施带来了防疫的进步,提倡科学处理垃圾粪便、推广自来水、进行食品监督等措施有助于公共卫生的维护。
3. (2021河北高考)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  )
A. 推动政府政治改革 B. 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C. 提升居民个体素质 D. 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解析】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有识之士积极支持清政府的防疫要求,有利于唤起民众卫生意识,进而增强民族强健意识,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政府卫生改革,排除A项;促进民主思想传播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C项属于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
D
1. (2024湛江期末)两汉时期,人事政令致疫之说盛行。它将人的行为与自然界联系起来,把君王施政有失、执政不当、不施德政作为天象异常、疫病暴发的原因,认为疫病等灾异是天降下的警示。据此可知,该时期(  )
A. 传统医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B. 儒家思想影响疫病认识
C. 政府在防疫中起到主导作用 D. 疫病灾害发生较为频繁
【解析】据材料信息,文中将君王的行为与疫病等灾异相联系,这种观念符合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的理念,认为君王的德行能影响自然和社会,故选B项。
B
2. (2024石家庄期末)下表所示为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情况(部分)。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
朝代 发展情况
隋 杨上善奉敕编撰《太素》
唐 中央置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地方也广泛设立医学校教授医学
宋 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定古代医书,编写本草、医方,并刊刻印行
元 现存最早的宫廷处方《御药院方》于至元四年刻板成书
A. 源于大一统的体制 B. 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C. 以继承传统为宗旨 D. 由宫廷医生所主导
B
【解析】从隋朝到元朝,无论是编撰医学著作、设立医学教育机构,还是整理医学文献,都有明显的政府参与和支持,故选B项;宋朝不属于大一统王朝,排除A项;虽然医学的发展确实包含了对传统的继承,但表格信息更多地强调了政府在医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而非单纯的继承传统,排除C项;表格中的信息并未显示整个医学发展都是由宫廷医生主导的,D项过于片面,排除。
3. (2025洛阳期末)唐朝五代时曾编纂颁行简便易用方书,并录于木版石条上,在村坊要路晓示。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编辑医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向老百姓传播预防、医治疫病的知识。上述做法(  )
A. 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快速传播 B. 以雕版印刷术为基础
C. 表明古代中国重视疫病的防治 D. 切断了疫病的传染源
【解析】材料体现了唐宋时期中国政府对疫病防治的重视,采取多种措施来传播疫病防治知识,故选C项;古代医疗、科技和社会管理水平有限,仅靠编纂、推广医书难以有效控制疫病传播,排除A项;唐朝五代将方书录于木版石条上,未体现雕版印刷,排除B项;传播疫病防治知识只是疫病防治的一部分,无法直接等同于切断了疫病的传染源,D项说法夸大,排除。
C
4. (2025苏州期中)明代学者主编的《普济方》中说:“愿为良医力学者,当在乎致知,致知当在乎格物,物不格,则知不至”;明末医学家张景岳所作《传忠录》直言“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于理为尤切”。这反映出(  )
A. 中国医学重视实践 B. 理学影响医家理念
C. 社会普遍崇尚格物 D. 儒学渗透百姓生活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普济方》中强调为医者在于格物致知,明末医学家张景岳强调万物不外乎理,这说明理学影响医家观念,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医学观念,而不是医学实践,排除A项;“普遍”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医家理念中渗透着理学思想,与百姓生活无关,排除D项。
B
5. (2024天津期末)法国传教士编著的《西洋药书》中介绍了金鸡纳等40余种西药,论述了30多种病状及医疗护理药方和临床使用方法。1765年,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成书,其中收入了金鸡纳等药物。由此可知,西药的传入(  )
A. 推动了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 B. 促进了西医在中国广泛传播
C. 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D. 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
【解析】据材料可知,我国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收录了《西洋药书》介绍的金鸡纳等药物,体现了西药的传入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故选D项;“理论”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本草纲目拾遗》收录金鸡纳等药物相悖,排除A项;“广泛传播”不合史实,鸦片战争前西医传入中国后的影响有限,排除B项;“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的是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排除C项。
D
6. (2024苏州期中)1800年以后,英美传教士把西方医学的最新成果传入中国。其中美国在华教会协会主张:“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医药是基督的先锋,而基督教又是推销商品的先锋。”这表明西医(  )
A. 推动了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
B. 成为服务于英美列强经济侵略的工具
C. 改变了中国人对西医的态度
D. 有利于西方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B
【解析】西医的传入和传教士的活动是服务于英美列强在中国的经济侵略的,他们利用西医作为传教的手段,进而为商品销售打开市场,故选B项;西医的传入确实对中国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其近代化进程,但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西医作为传教和商业扩张的工具性,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提及中国人对西医态度的具体变化,排除C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西医作为经济侵略工具的角色,而非其传播基督教的作用,排除D项。
7. (2024邯郸期末)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建议政府颁布“公法”,规定孕期夫妇定期到政府医局一次,以“闻症筒”(听诊器)查验血管是否亏损,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1899年,桐城派吴汝纶在给患肺痨的朋友写信时,建议患者去找西医治疗,因为西医有“闻症筒”可以细心审听。由此可见,晚清时期(  )
A. 技术优势扩大了西医影响 B. 西医传播得到政府的支持
C. 西方文化侵略趋于隐蔽化 D. 国人消除了对西学的偏见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方的听诊器对于治疗血管、肺痨等方面的作用,说明技术优势扩大了西医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对西医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与文化侵略无关,主要体现了西方先进技术支撑下其西医影响力的扩大,排除C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当时国人对西学仍然存在偏见,排除D项。
A
8. (2024扬州期末)下表所示为中国近代政府为防疫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据此可知(  )
年份 法律法规 相关内容或地位
1916 《传染病预防条例》 标志着我国近代卫生防疫立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18 《清洁方法消毒方法》 要求对公共环境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消毒
1928 《污物扫除条例》 《污物扫除条例施行细则》 规定了垃圾、秽水、粪溺等污物的处理准则
A. 国人卫生思想发生了质变 B. 晚清政府防疫观念的变化
C. 中国近代防疫机制逐步发展 D. 西学东渐推进防疫制度健全
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近代政府通过立法对防疫、公共卫生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使近代防疫机制逐步规范化、正规化,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行为,国人对此的态度未体现,“质变”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项;1912年清王朝统治结束,排除B项;上述法律法规的颁布,有利于近代防疫制度的健全,“西学东渐”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9. (2025清远期末)1941年11月,《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1942年4月,陕甘宁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1942年5月通过的《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了分类,并规定了相应报告和防治制度。这反映出当时的陕甘宁边区(  )
A. 医疗卫生体系已经完备 B. 民众生命健康日益受到关注
C. 公共卫生意识持续强化 D. 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解析】陕甘宁边区重视对传染病预防的宣传工作,反映其关注民众的生命健康,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了对传染病预防的宣传工作,没有体现医疗卫生体系,且“已经完备”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实际情况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边区政府在传染病预防上的宣传,并非公共卫生意识的宣传,且“持续强化”没有依据,排除C项;材料中的防疫委员会并非医疗卫生机构,排除D项。
B
10. (2025黄冈期末)欧洲“黑死病”过后,由于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缺乏,改变了原来对领主有利的形势,农民不再争出高价来承租土地,而是向领主提出自己的条件,广泛的农民运动在西欧爆发了,结果是农奴逐渐获得了自由身份,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反映“黑死病”(  )
A. 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分化 B. 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心理冲击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 为欧洲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
【解析】欧洲“黑死病”过后,广泛的农民运动也在西欧爆发,有利于封建农奴制的逐渐瓦解,由此可见“黑死病”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统治秩序,为欧洲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故选D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并不是欧洲“黑死病”,且材料主要涉及农民阶层,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体现了经济层面的社会阶层的变化,排除C项。
D
11. 下表所示可用于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解析】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中医传承发展,并且以各种方式强化对于中医药业的管理,B项正确。
年份 事件
1986 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 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
2017 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A. 加快了卫生领域立法 B. 规范中医的传承发展
C. 鼓励中医药走向市场 D. 开始重视西医的弊端
B
12. (2025佛山期末)我们日常所用的词语,如“生气”“发火”“精神”“气色”等词,都是源于中医理论。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现代医学所遵循的机械的测量方法,无法精确地将中医的科学性体现出来。由此可见中医(  )
A. 缺乏精确测量手段 B. 超越科学文化现象范畴
C. 应该摒弃传统理论 D. 需应对现代科学的挑战
【解析】题干明确指出中医的科学性难以通过现代医学的测量方法体现,说明中医需要找到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方式,以应对这一挑战,故选D项;题干提到现代医学的测量方法无法体现中医的科学性,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非缺乏精确测量手段,排除A项;中医是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文化价值,材料主要讨论中医与现代科学的兼容性问题,排除B项;中医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应传承发展,排除C项。
D
13. (2024沈阳期末)2024年5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霍乱疫情全球风险与去年相比依旧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今年1月1日至4月28日,24个国家报告了14.6万例霍乱病例和1 766例死亡病例,其中非洲区域的病例数最多,其次是东地中海区域、美洲区域、东南亚区域和欧洲区域。材料说明(  )
A. 经济发展水平与疫情风险高低呈正相关
B. 霍乱疫情严重的地区亟须提高医疗水平
C. 应将中国有效防治疫病的经验全球推行
D. 霍乱疫情风险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
D
【解析】材料明确指出了霍乱疫情的风险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直接说明了霍乱疫情风险对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经济发展水平与疫情风险之间的关系,且从常识和疫情传播的特点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直接决定疫情风险的高低,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霍乱疫情的风险和分布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中国的防治疫病经验,排除C项。
14. (2025太原期末)(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隔离病人的防疫措施。《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防治传染病的法律条文。两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探索出瘟疫流行的原因,注意到自然环境和疫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动民间力量防疫。到了明代,种痘预防天花,已受到广泛的注意。据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并由此蔓延天下。清代医学著作《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后来,人痘接种法传到欧亚各国。1769年,英国医生詹纳在中国人痘接种法的启发下,发明了牛痘免疫法。
——摘编自《中国疫病史鉴》
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当时中医界有心术不正者,“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以期愚鲁之辈;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陈独秀指出科学对医学很重要,认为“(中)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人的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
——摘编自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8分)
答案:措施:隔离病人;制定法律条文(以法保障);动员民间力量;接种疫苗等。(任答两点,4分)
影响:减轻了民众的疾患痛苦,保护了民众健康;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维护统治秩序;传播到欧亚地区,推动了西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任答两点,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变化:由全盘否定到重新认可。(2分)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一战揭露了西方列强的扩张本质;近代科学的发展进步;中医学自身的价值及其发展;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觉醒(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或知识精英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更加理性)。(任答两点,4分)
谢谢观赏子目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
近代 西医 发展 方法 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
领域 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
成果 ①英国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血液循环规律。 ②荷兰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 ③创立实验药理学
西医 传入 中国 西式医院 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被引入
西医院校 教学、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培养西医人才
公共卫生 预防、隔离和治疗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推广公共卫生措施
意义 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包括推动中国医学发展,培育医学人才,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对比】中医和西医的差异
中医 西医
理论依据 传统阴阳五行理论 化学、生物学、物理等实验科学
思维方式 偏重于“养” 偏重于“治”
诊断方式 四诊法 主要是仪器
治疗方式 汤药、针灸为主,少量手术 药物、注射、输液和手术
药物来源 主要是天然药物 大多为化学合成药
卫生保健 注重健身操类型和食补 重视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
医学分类 以内脏功能和重大病因为主 按照生理系统和器官来分科
适用类型 适应慢性病 善治外伤、传染病等
核心探究
1. 【探究】西医传入中国的史实
5个通商口岸教会诊所(医院)简表(部分)
时间 地点 名称 创办人 备注
1842年 广州 广州医院 伯驾 美国公理会
1843年 厦门 诊所 赫伯恩 美国长老会
1844年 上海 中国医院 (后称仁济医院) 洛克哈特 (又译雒魏林) 英国伦敦会
1844年 厦门 厦门医院 赫本尼 美国长老会
1845年 宁波 眼科医院 麦高恩 (又译玛高温) 美国浸礼会
1845年 广州 Lun-hing 街诊所 德万 美国浸礼会
1848年 福州 诊所 怀特 美国美以美会
(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根据史料,概括该时期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特征。
答案:传播的推动者是教会和传教士;方式是建立医院和诊所;机构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近代第一批通商口岸。
2. 【教材图示】来水亭
这座京师自来水公司的来水亭建于1908年,由天津德商瑞记洋行设计,专门用于自来水消毒。
此建筑有何意义?
答案:有助于维护公共卫生,培育人们公共卫生的观念,对研究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3. 【思考点】西医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首先是医疗机构的近代化。西式医院在大城市逐步建立,医疗条件大为改善。其次是医疗技术的科学化。诊断、治疗借助仪器与实验手段。最后是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西医的消毒措施带来了防疫的进步,提倡科学处理垃圾粪便、推广自来水、进行食品监督等措施有助于公共卫生的维护。
3. (2021河北高考)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  )
A. 推动政府政治改革
B. 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C. 提升居民个体素质
D. 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答案】 D
【解析】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有识之士积极支持清政府的防疫要求,有利于唤起民众卫生意识,进而增强民族强健意识,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政府卫生改革,排除A项;促进民主思想传播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C项属于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
本 课 小 结
【课时作业】
1. (2024湛江期末)两汉时期,人事政令致疫之说盛行。它将人的行为与自然界联系起来,把君王施政有失、执政不当、不施德政作为天象异常、疫病暴发的原因,认为疫病等灾异是天降下的警示。据此可知,该时期(  )
A. 传统医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B. 儒家思想影响疫病认识
C. 政府在防疫中起到主导作用
D. 疫病灾害发生较为频繁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信息,文中将君王的行为与疫病等灾异相联系,这种观念符合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的理念,认为君王的德行能影响自然和社会,故选B项。
2. (2024石家庄期末)下表所示为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情况(部分)。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
朝代 发展情况
隋 杨上善奉敕编撰《太素》
唐 中央置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地方也广泛设立医学校教授医学
宋 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定古代医书,编写本草、医方,并刊刻印行
元 现存最早的宫廷处方《御药院方》于至元四年刻板成书
A. 源于大一统的体制 B. 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C. 以继承传统为宗旨 D. 由宫廷医生所主导
【答案】 B
【解析】从隋朝到元朝,无论是编撰医学著作、设立医学教育机构,还是整理医学文献,都有明显的政府参与和支持,故选B项;宋朝不属于大一统王朝,排除A项;虽然医学的发展确实包含了对传统的继承,但表格信息更多地强调了政府在医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而非单纯的继承传统,排除C项;表格中的信息并未显示整个医学发展都是由宫廷医生主导的,D项过于片面,排除。
3. (2025洛阳期末)唐朝五代时曾编纂颁行简便易用方书,并录于木版石条上,在村坊要路晓示。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编辑医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向老百姓传播预防、医治疫病的知识。上述做法(  )
A. 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快速传播
B. 以雕版印刷术为基础
C. 表明古代中国重视疫病的防治
D. 切断了疫病的传染源
【答案】 C
【解析】材料体现了唐宋时期中国政府对疫病防治的重视,采取多种措施来传播疫病防治知识,故选C项;古代医疗、科技和社会管理水平有限,仅靠编纂、推广医书难以有效控制疫病传播,排除A项;唐朝五代将方书录于木版石条上,未体现雕版印刷,排除B项;传播疫病防治知识只是疫病防治的一部分,无法直接等同于切断了疫病的传染源,D项说法夸大,排除。
4. (2025苏州期中)明代学者主编的《普济方》中说:“愿为良医力学者,当在乎致知,致知当在乎格物,物不格,则知不至”;明末医学家张景岳所作《传忠录》直言“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于理为尤切”。这反映出(  )
A. 中国医学重视实践 B. 理学影响医家理念
C. 社会普遍崇尚格物 D. 儒学渗透百姓生活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普济方》中强调为医者在于格物致知,明末医学家张景岳强调万物不外乎理,这说明理学影响医家观念,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医学观念,而不是医学实践,排除A项;“普遍”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医家理念中渗透着理学思想,与百姓生活无关,排除D项。
5. (2024天津期末)法国传教士编著的《西洋药书》中介绍了金鸡纳等40余种西药,论述了30多种病状及医疗护理药方和临床使用方法。1765年,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成书,其中收入了金鸡纳等药物。由此可知,西药的传入(  )
A. 推动了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
B. 促进了西医在中国广泛传播
C. 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D. 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可知,我国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收录了《西洋药书》介绍的金鸡纳等药物,体现了西药的传入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故选D项;“理论”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本草纲目拾遗》收录金鸡纳等药物相悖,排除A项;“广泛传播”不合史实,鸦片战争前西医传入中国后的影响有限,排除B项;“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的是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排除C项。
6. (2024苏州期中)1800年以后,英美传教士把西方医学的最新成果传入中国。其中美国在华教会协会主张:“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医药是基督的先锋,而基督教又是推销商品的先锋。”这表明西医(  )
A. 推动了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
B. 成为服务于英美列强经济侵略的工具
C. 改变了中国人对西医的态度
D. 有利于西方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答案】 B
【解析】西医的传入和传教士的活动是服务于英美列强在中国的经济侵略的,他们利用西医作为传教的手段,进而为商品销售打开市场,故选B项;西医的传入确实对中国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其近代化进程,但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西医作为传教和商业扩张的工具性,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提及中国人对西医态度的具体变化,排除C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西医作为经济侵略工具的角色,而非其传播基督教的作用,排除D项。
7. (2024邯郸期末)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建议政府颁布“公法”,规定孕期夫妇定期到政府医局一次,以“闻症筒”(听诊器)查验血管是否亏损,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1899年,桐城派吴汝纶在给患肺痨的朋友写信时,建议患者去找西医治疗,因为西医有“闻症筒”可以细心审听。由此可见,晚清时期(  )
A. 技术优势扩大了西医影响
B. 西医传播得到政府的支持
C. 西方文化侵略趋于隐蔽化
D. 国人消除了对西学的偏见
【答案】 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方的听诊器对于治疗血管、肺痨等方面的作用,说明技术优势扩大了西医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对西医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与文化侵略无关,主要体现了西方先进技术支撑下其西医影响力的扩大,排除C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当时国人对西学仍然存在偏见,排除D项。
8. (2024扬州期末)下表所示为中国近代政府为防疫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据此可知(  )
年份 法律法规 相关内容或地位
1916 《传染病预防条例》 标志着我国近代卫生防疫立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18 《清洁方法消毒方法》 要求对公共环境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消毒
1928 《污物扫除条例》 《污物扫除条例施行细则》 规定了垃圾、秽水、粪溺等污物的处理准则
A. 国人卫生思想发生了质变
B. 晚清政府防疫观念的变化
C. 中国近代防疫机制逐步发展
D. 西学东渐推进防疫制度健全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近代政府通过立法对防疫、公共卫生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使近代防疫机制逐步规范化、正规化,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行为,国人对此的态度未体现,“质变”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项;1912年清王朝统治结束,排除B项;上述法律法规的颁布,有利于近代防疫制度的健全,“西学东渐”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9. (2025清远期末)1941年11月,《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1942年4月,陕甘宁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1942年5月通过的《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了分类,并规定了相应报告和防治制度。这反映出当时的陕甘宁边区(  )
A. 医疗卫生体系已经完备
B. 民众生命健康日益受到关注
C. 公共卫生意识持续强化
D. 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答案】 B
【解析】陕甘宁边区重视对传染病预防的宣传工作,反映其关注民众的生命健康,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了对传染病预防的宣传工作,没有体现医疗卫生体系,且“已经完备”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实际情况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边区政府在传染病预防上的宣传,并非公共卫生意识的宣传,且“持续强化”没有依据,排除C项;材料中的防疫委员会并非医疗卫生机构,排除D项。
10. (2025黄冈期末)欧洲“黑死病”过后,由于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缺乏,改变了原来对领主有利的形势,农民不再争出高价来承租土地,而是向领主提出自己的条件,广泛的农民运动在西欧爆发了,结果是农奴逐渐获得了自由身份,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反映“黑死病”(  )
A. 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分化
B. 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心理冲击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 为欧洲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
【答案】 D
【解析】欧洲“黑死病”过后,广泛的农民运动也在西欧爆发,有利于封建农奴制的逐渐瓦解,由此可见“黑死病”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统治秩序,为欧洲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故选D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并不是欧洲“黑死病”,且材料主要涉及农民阶层,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体现了经济层面的社会阶层的变化,排除C项。
11. 下表所示可用于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年份 事件
1986 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 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
2017 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A. 加快了卫生领域立法 
B. 规范中医的传承发展
C. 鼓励中医药走向市场 
D. 开始重视西医的弊端
【答案】 B
【解析】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中医传承发展,并且以各种方式强化对于中医药业的管理,B项正确。
12. (2025佛山期末)我们日常所用的词语,如“生气”“发火”“精神”“气色”等词,都是源于中医理论。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现代医学所遵循的机械的测量方法,无法精确地将中医的科学性体现出来。由此可见中医(  )
A. 缺乏精确测量手段
B. 超越科学文化现象范畴
C. 应该摒弃传统理论
D. 需应对现代科学的挑战
【答案】 D
【解析】题干明确指出中医的科学性难以通过现代医学的测量方法体现,说明中医需要找到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方式,以应对这一挑战,故选D项;题干提到现代医学的测量方法无法体现中医的科学性,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非缺乏精确测量手段,排除A项;中医是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文化价值,材料主要讨论中医与现代科学的兼容性问题,排除B项;中医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应传承发展,排除C项。
13. (2024沈阳期末)2024年5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霍乱疫情全球风险与去年相比依旧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今年1月1日至4月28日,24个国家报告了14.6万例霍乱病例和1 766例死亡病例,其中非洲区域的病例数最多,其次是东地中海区域、美洲区域、东南亚区域和欧洲区域。材料说明(  )
A. 经济发展水平与疫情风险高低呈正相关
B. 霍乱疫情严重的地区亟须提高医疗水平
C. 应将中国有效防治疫病的经验全球推行
D. 霍乱疫情风险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
【答案】 D
【解析】材料明确指出了霍乱疫情的风险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直接说明了霍乱疫情风险对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经济发展水平与疫情风险之间的关系,且从常识和疫情传播的特点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直接决定疫情风险的高低,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霍乱疫情的风险和分布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中国的防治疫病经验,排除C项。
14. (2025太原期末)(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隔离病人的防疫措施。《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防治传染病的法律条文。两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探索出瘟疫流行的原因,注意到自然环境和疫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动民间力量防疫。到了明代,种痘预防天花,已受到广泛的注意。据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并由此蔓延天下。清代医学著作《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后来,人痘接种法传到欧亚各国。1769年,英国医生詹纳在中国人痘接种法的启发下,发明了牛痘免疫法。
——摘编自《中国疫病史鉴》
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当时中医界有心术不正者,“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以期愚鲁之辈;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陈独秀指出科学对医学很重要,认为“(中)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人的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
——摘编自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8分)
答案:措施:隔离病人;制定法律条文(以法保障);动员民间力量;接种疫苗等。(任答两点,4分)
影响:减轻了民众的疾患痛苦,保护了民众健康;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维护统治秩序;传播到欧亚地区,推动了西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任答两点,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变化:由全盘否定到重新认可。(2分)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一战揭露了西方列强的扩张本质;近代科学的发展进步;中医学自身的价值及其发展;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觉醒(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或知识精英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更加理性)。(任答两点,4分)子目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
近代 西医 发展 方法 以     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
领域 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
成果 ①英国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血液循环规律。 ②荷兰列文虎克制作     。 ③创立实验药理学
西医 传入 中国 西式医院 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被引入
西医院校 教学、科研与     相结合,培养西医人才
公共卫生 预防、隔离和治疗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推广公共卫生措施
意义 客观上促进     的进步,包括推动中国医学发展,培育医学人才,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推动中国     事业发展
【对比】中医和西医的差异
中医 西医
理论依据 传统阴阳五行理论 化学、生物学、物理等实验科学
思维方式 偏重于“养” 偏重于“治”
诊断方式 四诊法 主要是仪器
治疗方式 汤药、针灸为主,少量手术 药物、注射、输液和手术
药物来源 主要是天然药物 大多为化学合成药
卫生保健 注重健身操类型和食补 重视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
医学分类 以内脏功能和重大病因为主 按照生理系统和器官来分科
适用类型 适应慢性病 善治外伤、传染病等
核心探究
1. 【探究】西医传入中国的史实
5个通商口岸教会诊所(医院)简表(部分)
时间 地点 名称 创办人 备注
1842年 广州 广州医院 伯驾 美国公理会
1843年 厦门 诊所 赫伯恩 美国长老会
1844年 上海 中国医院 (后称仁济医院) 洛克哈特 (又译雒魏林) 英国伦敦会
1844年 厦门 厦门医院 赫本尼 美国长老会
1845年 宁波 眼科医院 麦高恩 (又译玛高温) 美国浸礼会
1845年 广州 Lun-hing 街诊所 德万 美国浸礼会
1848年 福州 诊所 怀特 美国美以美会
(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根据史料,概括该时期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特征。
2. 【教材图示】来水亭
这座京师自来水公司的来水亭建于1908年,由天津德商瑞记洋行设计,专门用于自来水消毒。
此建筑有何意义?
3. 【思考点】西医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2021河北高考)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  )
A. 推动政府政治改革
B. 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C. 提升居民个体素质
D. 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本 课 小 结
【课时作业】
1. (2024湛江期末)两汉时期,人事政令致疫之说盛行。它将人的行为与自然界联系起来,把君王施政有失、执政不当、不施德政作为天象异常、疫病暴发的原因,认为疫病等灾异是天降下的警示。据此可知,该时期(  )
A. 传统医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B. 儒家思想影响疫病认识
C. 政府在防疫中起到主导作用
D. 疫病灾害发生较为频繁
2. (2024石家庄期末)下表所示为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情况(部分)。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
朝代 发展情况
隋 杨上善奉敕编撰《太素》
唐 中央置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地方也广泛设立医学校教授医学
宋 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定古代医书,编写本草、医方,并刊刻印行
元 现存最早的宫廷处方《御药院方》于至元四年刻板成书
A. 源于大一统的体制 B. 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C. 以继承传统为宗旨 D. 由宫廷医生所主导
3. (2025洛阳期末)唐朝五代时曾编纂颁行简便易用方书,并录于木版石条上,在村坊要路晓示。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编辑医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向老百姓传播预防、医治疫病的知识。上述做法(  )
A. 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快速传播
B. 以雕版印刷术为基础
C. 表明古代中国重视疫病的防治
D. 切断了疫病的传染源
4. (2025苏州期中)明代学者主编的《普济方》中说:“愿为良医力学者,当在乎致知,致知当在乎格物,物不格,则知不至”;明末医学家张景岳所作《传忠录》直言“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于理为尤切”。这反映出(  )
A. 中国医学重视实践 B. 理学影响医家理念
C. 社会普遍崇尚格物 D. 儒学渗透百姓生活
5. (2024天津期末)法国传教士编著的《西洋药书》中介绍了金鸡纳等40余种西药,论述了30多种病状及医疗护理药方和临床使用方法。1765年,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成书,其中收入了金鸡纳等药物。由此可知,西药的传入(  )
A. 推动了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
B. 促进了西医在中国广泛传播
C. 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D. 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
6. (2024苏州期中)1800年以后,英美传教士把西方医学的最新成果传入中国。其中美国在华教会协会主张:“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医药是基督的先锋,而基督教又是推销商品的先锋。”这表明西医(  )
A. 推动了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
B. 成为服务于英美列强经济侵略的工具
C. 改变了中国人对西医的态度
D. 有利于西方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7. (2024邯郸期末)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建议政府颁布“公法”,规定孕期夫妇定期到政府医局一次,以“闻症筒”(听诊器)查验血管是否亏损,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1899年,桐城派吴汝纶在给患肺痨的朋友写信时,建议患者去找西医治疗,因为西医有“闻症筒”可以细心审听。由此可见,晚清时期(  )
A. 技术优势扩大了西医影响
B. 西医传播得到政府的支持
C. 西方文化侵略趋于隐蔽化
D. 国人消除了对西学的偏见
8. (2024扬州期末)下表所示为中国近代政府为防疫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据此可知(  )
年份 法律法规 相关内容或地位
1916 《传染病预防条例》 标志着我国近代卫生防疫立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18 《清洁方法消毒方法》 要求对公共环境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消毒
1928 《污物扫除条例》 《污物扫除条例施行细则》 规定了垃圾、秽水、粪溺等污物的处理准则
A. 国人卫生思想发生了质变
B. 晚清政府防疫观念的变化
C. 中国近代防疫机制逐步发展
D. 西学东渐推进防疫制度健全
9. (2025清远期末)1941年11月,《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1942年4月,陕甘宁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1942年5月通过的《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了分类,并规定了相应报告和防治制度。这反映出当时的陕甘宁边区(  )
A. 医疗卫生体系已经完备
B. 民众生命健康日益受到关注
C. 公共卫生意识持续强化
D. 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10. (2025黄冈期末)欧洲“黑死病”过后,由于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缺乏,改变了原来对领主有利的形势,农民不再争出高价来承租土地,而是向领主提出自己的条件,广泛的农民运动在西欧爆发了,结果是农奴逐渐获得了自由身份,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反映“黑死病”(  )
A. 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分化
B. 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心理冲击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 为欧洲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
11. 下表所示可用于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年份 事件
1986 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 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
2017 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A. 加快了卫生领域立法 
B. 规范中医的传承发展
C. 鼓励中医药走向市场 
D. 开始重视西医的弊端
12. (2025佛山期末)我们日常所用的词语,如“生气”“发火”“精神”“气色”等词,都是源于中医理论。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现代医学所遵循的机械的测量方法,无法精确地将中医的科学性体现出来。由此可见中医(  )
A. 缺乏精确测量手段
B. 超越科学文化现象范畴
C. 应该摒弃传统理论
D. 需应对现代科学的挑战
13. (2024沈阳期末)2024年5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霍乱疫情全球风险与去年相比依旧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今年1月1日至4月28日,24个国家报告了14.6万例霍乱病例和1 766例死亡病例,其中非洲区域的病例数最多,其次是东地中海区域、美洲区域、东南亚区域和欧洲区域。材料说明(  )
A. 经济发展水平与疫情风险高低呈正相关
B. 霍乱疫情严重的地区亟须提高医疗水平
C. 应将中国有效防治疫病的经验全球推行
D. 霍乱疫情风险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
14. (2025太原期末)(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隔离病人的防疫措施。《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防治传染病的法律条文。两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探索出瘟疫流行的原因,注意到自然环境和疫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动民间力量防疫。到了明代,种痘预防天花,已受到广泛的注意。据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并由此蔓延天下。清代医学著作《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后来,人痘接种法传到欧亚各国。1769年,英国医生詹纳在中国人痘接种法的启发下,发明了牛痘免疫法。
——摘编自《中国疫病史鉴》
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当时中医界有心术不正者,“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以期愚鲁之辈;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陈独秀指出科学对医学很重要,认为“(中)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人的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
——摘编自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