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子目二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世界 中国
改善人民健康状况 ①____________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为医学发展奠定基础。 ②重视防疫工作;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③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 ①医疗技术发展迅速,诸多领域世界领先。
②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注重____________建设,在城乡推广,培育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开展形式多样的__________________
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国家注重____________,重视心理健康
基础医学
公共卫生
爱国卫生运动
精神卫生
【概念】爱国卫生运动及其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于新中国成立后,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是一项重大惠民工程。爱国是核心,卫生是根本,运动是方式。通过有效的社会组织,将中国的政治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利,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其意义如下图:
1. 【思考点】公共卫生观念的养成,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对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环境,以及保障心理健康都有重要意义,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2. 【历史纵横】世界卫生组织
1946 年 7 月,6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纽约,依据《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制定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中国是世界卫生组织创始国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是联合国下属的专门机构,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作为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其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它在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公共卫生、疾病医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世界卫生组织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特点:既具有管理职能,又具有专业性和政治性。
作用:通过协调各国卫生防疫工作,推动人类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同时对各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3. 【问题探究】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 8 月 19 日)]
谈一谈你对“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看法。
答案:一是全面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引导广大群众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二是强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要针对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量身定做服务和管理措施。三是构建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要加快建立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标准化体系。
【历史解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①政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②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③思想:民众健康与公共卫生意识提高。④科技: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医学水平的进步。⑤国际: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如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长期友好合作等)。
意义:①经济: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②政治:稳定社会秩序,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③生活:改善人民健康状况,改变生活方式,有利于防疫抗灾等。④观念:强化全民卫生意识。⑤社会关系:医疗卫生体系覆盖面的扩大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平。
2. (2021辽宁高考)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
A. 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 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 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 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解析】据材料可知,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而后相关的各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即扩展到了国际层面,故选A项;“阻止”说法错误,排除B项;经济区域集团化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无从体现且与实际不符,排除D项。
A
1. (2025邯郸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中共中央防治地方病领导组以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卫生机构先后成立。此后,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卫生防疫机构,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这主要缘于( )
A. 医疗技术不断取得进步 B. 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 国家注重保障人民健康 D.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C
【解析】各级卫生机构和卫生防疫机构的建立,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提高公共卫生水平,防止和控制疾病的传播,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技术相对落后,自上而下的防疫体系由政府主导,以保障人民健康,排除A项;国家的政策和决策是推动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立的核心动力,而经济的发展则为这一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和支持,排除B项;健康中国是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战略,排除D项。
2. (2025黄冈期末)下图是1952年卫生宣传海报,该宣传画( )
A. 体现了卫生宣传与爱国运动相结合
B. 旨在揭露美国的细菌战阴谋
C. 提高人们卫生防疫思想意识
D.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A
【解析】1952年处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时期,卫生海报的宣传融入了与敌人作斗争的爱国思想,这体现卫生宣传与爱国运动相结合,故选A项;揭露美国细菌战的阴谋是图片的表面信息之一,未全面揭示图片反映的实质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的宣传画将爱国思想蕴含在卫生防疫的宣传中,C项与主旨不符,并且通过宣传画也无法印证人们卫生防疫思想意识的提高;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
3. (2024湛江期末)截至1954年底,全国已有联合医院99所,联合诊所27 000多所,联合妇幼保健站700多所;有些大中城市联合起来的医务人员达原有个体开业医务人员总数的80%。这( )
A. 实现了医疗公有化的改革 B. 顺应了社会主义改造潮流
C. 有利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 促进了新中国城市化进程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联合,正是顺应了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潮流,通过联合和合作的方式,逐步向社会主义集体化、公有化方向迈进,故选B项;公有化改革通常涉及产权的变更和全面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题干未提及这些方面,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主要发生在1950年至1953年期间,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是医疗领域的变革,主要关注的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联合情况,与新中国城市化进程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B
4. (2025中山期末)下图为宣传画《赤脚医生》,画中展示了一所农村医疗室,墙上张贴着毛主席语录“把医疗卫生的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一名康复的青年向女赤脚医生敬礼表示感谢,这说明赤脚医生的出现( )
《赤脚医生》
A. 突破了中国的尖端医疗水平
B. 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医疗难题
C. 体现了中国医患关系的和谐
D. 实现了农村医疗能力的提升
D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缺医少药。赤脚医生的出现,符合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村医疗能力的提升,故选D项;赤脚医生具有一定的医疗知识和能力,主要进行农村基础医疗服务,并不能突破中国的尖端医疗水平,排除A项;赤脚医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农村的医疗难题,但不能彻底解决,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 (2025南通期末)下表出自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颁布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实施办法》,表中信息可用于研究( )
卫生员训练班课程表(八周)
新民主主义论 48小时
急救处置及实习 48小时
传染病地方病及其预防 48小时
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 48小时
种痘,预防注射及实习 32小时
传染与消毒 10小时
生命统计大意 24小时
填表须知 6小时
C
A.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
C. 农村卫生工作的推进
D.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
【解析】农村卫生员训练班课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这有利于农村卫生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可用于研究农村卫生工作的推进,故选C项;材料中的内容主要涉及卫生员训练课程,没有涉及土地改革的信息,排除A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据材料“《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实施办法》”可知,该办法只适用于乡村,与城市无关,排除D项。
6. 20世纪70年代曾经覆盖我国90%以上的生产大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80年代中后期,覆盖率一度下降到不足5%。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2年建立,至2011年,参合人数达8.32亿,参合率97.5%。影响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国家政策 B. 医疗技术
C. 经济发展 D. 社会观念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施人民公社制度,并且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80年代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撤销了农村的人民公社,所以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我国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综上,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故选A项。
A
7. 下图所示为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统计情况。此阶段中国人均寿命变化原因之一在于( )
A. 中西医开始了有效结合 B. 持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C.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D. 发达的“福利国家”已建成
C
【解析】“人均寿命变化原因”在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从1949年到1980年间人均寿命不断升高,与此时正在建立的医疗卫生体系相关,故选C项。
8. (2025洛阳期末)二战后,德国逐渐形成如下看病流程:病人先到全科医生的诊所就医,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再转至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治疗完毕后,或转至康复机构和护理机构,或由病人的全科医生负责接回进行术后治疗。据此可知,当代德国( )
A. 建立了较高效的医疗分诊制度 B. 民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C. 实现了医疗保障服务的全覆盖 D. 基层医疗水平显著提升
【解析】德国的看病流程有着明确的分工和顺序,这体现了一种较为高效的医疗分诊制度,能够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让病人得到恰当的治疗,故选A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德国的看病流程,没有提及效果如何,排除B项;材料仅仅是看病流程的介绍,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基层医疗水平在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比较,排除D项。
A
9. (2024西安期末)英国将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全免费的国家保健服务制度;美国的医疗服务体制是以民间私营医疗与保险为主、政府辅以对特殊群体的社会医疗保险与补助;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通常独立于州和联邦政府,是非营利性机构。这体现了欧美国家( )
A. 卫生服务体系各具特色 B. 重视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C. 政府治理职能不断强化 D. 公民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解析】A项直接对应了题干中描述的三个国家各自独特的卫生服务体系,故选A项;题干未提及任何国家强化全民卫生意识的具体措施或政策,排除B项;题干虽然提到了政府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角色,但并未明确说明政府治理职能在不断强化,特别是美国以民间私营为主的服务模式,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是卫生服务体系的特点,而非公民健康状况的直接改善,排除D项。
A
10. (2024承德期末)新加坡医疗保健机构大多设有完善的国际病人联系服务部,满足病人从最初的询问、机场接机,到完成治疗回国之后的复诊。其中大部分医疗机构还为国际病人提供购物指导、退税等额外服务。这表明新加坡( )
A. 联合各国政府发展卫生事业 B. 全球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得到强化
C. 与多数国家开展国际医疗合作 D. 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
【解析】针对国际病人,新加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了病人从询问到接机到治疗再到复诊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新加坡对国际病人的医疗服务,没有涉及其他国家与新加坡的合作,不能反映联合各国政府发展卫生事业,也未反映与多数国家开展国际医疗合作,排除A、C两项;材料中新加坡为国际病人到新加坡进行治疗提供了完善的服务,这属于新加坡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并非服务全球的医疗卫生意识,排除B项。
D
11. (2025郑州期末)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越来越多。进入21世纪后,从2003年的SARS到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再到2012年的MERS,大规模疫病的出现更加频繁。面对此种局面,人类应该( )
A. 努力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 着力于完善国内医疗卫生体系
C. 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难题 D. 控制国际贸易的频次与规模
【解析】大规模疫病频繁出现,这是全球性难题,面对这种情况,人类只有携手合作,共同分享信息、技术、资源等,才能更好地应对,故选C项;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要侧重于解决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不公平、不公正等问题,与应对大规模疫病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难题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项;仅着力于国内,无法有效应对世界范围内频繁出现的流行病,排除B项;D项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
C
12. (2025石家庄期末)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直接面视下的督导化疗(DOTS),提高了结核病治愈率。但截至目前,结核病防治和抗结核病药物研发仍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如何吸引更多全球资本进入抗结核领域,成为业界关切的问题。由此可见,疾病防治( )
A. 亟须世界卫生组织的具体指导
B. 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C. 推动中医药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D. 需要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
D
【解析】结核病防治和抗结核病药物研发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也需要吸引更多全球资本进入抗结核领域,故选D项;结核病防治和抗结核病药物研发的资金缺口问题才是最亟须解决的,排除A项;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是疾病防治的物质基础,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题目主旨是疾病防治问题需要全球化背景下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
13. (2025徐州期中)(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始纳入社会福利事业,由政府的专门卫生机构负责。20世纪80年代进入“多元服务”时期,政府借助市场,引入多元力量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但出现了公共卫生资源及服务质量与个人财富直接挂钩的现象,民众享受到的卫生服务出现“贫富差距”。另外,黑人等有色人种难以与白人享受同等的卫生服务权利,公共卫生服务不公的“顽疾”难以消除,美国公共卫生治理举步维艰。
——摘编自王聪悦《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沿革、
经验与困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确立了“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有步骤地开展农村卫生工作,有效遏制了恶性传染病的传播。改革开放后,完善医疗经营机制,持续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发展。中共十八大后,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美国公共卫生服务的变化。(6分)
答案:变化:二战后,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主导转向多元服务;突出市场作用。(2分)
评析:积极方面,拓宽公共服务渠道;减轻财政负担;提升公共管理效率。(任答两点,2分)消极方面,公共服务的功能会被削弱;激化社会矛盾。(2分)
(2) 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说明其作用。(8分)
答案: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中西医结合;防治结合;重视队伍建设;健全保障体系。(任答四点,4分)
作用:提升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了人民的健康意识;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4分)
谢谢观赏子目二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完成表格)
世界 中国
改善人民健康状况 ①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为医学发展奠定基础。 ②重视防疫工作;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③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 ①医疗技术发展迅速,诸多领域世界领先。 ②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在城乡推广,培育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卫生运动
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国家注重精神卫生,重视心理健康
【概念】爱国卫生运动及其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于新中国成立后,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是一项重大惠民工程。爱国是核心,卫生是根本,运动是方式。通过有效的社会组织,将中国的政治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利,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其意义如下图:
核心探究
1. 【思考点】公共卫生观念的养成,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对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环境,以及保障心理健康都有重要意义,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2. 【历史纵横】世界卫生组织
1946 年 7 月,6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纽约,依据《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制定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中国是世界卫生组织创始国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是联合国下属的专门机构,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作为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其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它在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公共卫生、疾病医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世界卫生组织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特点:既具有管理职能,又具有专业性和政治性。
作用:通过协调各国卫生防疫工作,推动人类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同时对各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3. 【问题探究】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 8 月 19 日)]
谈一谈你对“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看法。
答案:一是全面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引导广大群众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二是强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要针对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量身定做服务和管理措施。三是构建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要加快建立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标准化体系。
【历史解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①政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②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③思想:民众健康与公共卫生意识提高。④科技: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医学水平的进步。⑤国际: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如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长期友好合作等)。
意义:①经济: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②政治:稳定社会秩序,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③生活:改善人民健康状况,改变生活方式,有利于防疫抗灾等。④观念:强化全民卫生意识。⑤社会关系:医疗卫生体系覆盖面的扩大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平。
2. (2021辽宁高考)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
A. 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 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 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 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而后相关的各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即扩展到了国际层面,故选A项;“阻止”说法错误,排除B项;经济区域集团化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无从体现且与实际不符,排除D项。
本 课 小 结
【课时作业】
1. (2025邯郸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中共中央防治地方病领导组以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卫生机构先后成立。此后,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卫生防疫机构,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这主要缘于( )
A. 医疗技术不断取得进步
B. 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 国家注重保障人民健康
D.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 C
【解析】各级卫生机构和卫生防疫机构的建立,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提高公共卫生水平,防止和控制疾病的传播,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技术相对落后,自上而下的防疫体系由政府主导,以保障人民健康,排除A项;国家的政策和决策是推动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立的核心动力,而经济的发展则为这一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和支持,排除B项;健康中国是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战略,排除D项。
2. (2025黄冈期末)下图是1952年卫生宣传海报,该宣传画( )
A. 体现了卫生宣传与爱国运动相结合
B. 旨在揭露美国的细菌战阴谋
C. 提高人们卫生防疫思想意识
D.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 A
【解析】1952年处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时期,卫生海报的宣传融入了与敌人作斗争的爱国思想,这体现卫生宣传与爱国运动相结合,故选A项;揭露美国细菌战的阴谋是图片的表面信息之一,未全面揭示图片反映的实质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的宣传画将爱国思想蕴含在卫生防疫的宣传中,C项与主旨不符,并且通过宣传画也无法印证人们卫生防疫思想意识的提高;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
3. (2024湛江期末)截至1954年底,全国已有联合医院99所,联合诊所27 000多所,联合妇幼保健站700多所;有些大中城市联合起来的医务人员达原有个体开业医务人员总数的80%。这( )
A. 实现了医疗公有化的改革
B. 顺应了社会主义改造潮流
C. 有利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 促进了新中国城市化进程
【答案】 B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联合,正是顺应了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潮流,通过联合和合作的方式,逐步向社会主义集体化、公有化方向迈进,故选B项;公有化改革通常涉及产权的变更和全面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题干未提及这些方面,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主要发生在1950年至1953年期间,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是医疗领域的变革,主要关注的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联合情况,与新中国城市化进程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4. (2025中山期末)下图为宣传画《赤脚医生》,画中展示了一所农村医疗室,墙上张贴着毛主席语录“把医疗卫生的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一名康复的青年向女赤脚医生敬礼表示感谢,这说明赤脚医生的出现( )
《赤脚医生》
A. 突破了中国的尖端医疗水平
B. 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医疗难题
C. 体现了中国医患关系的和谐
D. 实现了农村医疗能力的提升
【答案】 D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缺医少药。赤脚医生的出现,符合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村医疗能力的提升,故选D项;赤脚医生具有一定的医疗知识和能力,主要进行农村基础医疗服务,并不能突破中国的尖端医疗水平,排除A项;赤脚医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农村的医疗难题,但不能彻底解决,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 (2025南通期末)下表出自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颁布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实施办法》,表中信息可用于研究( )
卫生员训练班课程表(八周)
新民主主义论 48小时
急救处置及实习 48小时
传染病地方病及其预防 48小时
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 48小时
种痘,预防注射及实习 32小时
传染与消毒 10小时
生命统计大意 24小时
填表须知 6小时
A.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
C. 农村卫生工作的推进
D.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
【答案】 C
【解析】农村卫生员训练班课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这有利于农村卫生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可用于研究农村卫生工作的推进,故选C项;材料中的内容主要涉及卫生员训练课程,没有涉及土地改革的信息,排除A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据材料“《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实施办法》”可知,该办法只适用于乡村,与城市无关,排除D项。
6. 20世纪70年代曾经覆盖我国90%以上的生产大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80年代中后期,覆盖率一度下降到不足5%。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2年建立,至2011年,参合人数达8.32亿,参合率97.5%。影响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国家政策
B. 医疗技术
C. 经济发展
D. 社会观念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施人民公社制度,并且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80年代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撤销了农村的人民公社,所以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我国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综上,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故选A项。
7. 下图所示为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统计情况。此阶段中国人均寿命变化原因之一在于( )
A. 中西医开始了有效结合
B. 持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C.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D. 发达的“福利国家”已建成
【答案】 C
【解析】“人均寿命变化原因”在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从1949年到1980年间人均寿命不断升高,与此时正在建立的医疗卫生体系相关,故选C项。
8. (2025洛阳期末)二战后,德国逐渐形成如下看病流程:病人先到全科医生的诊所就医,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再转至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治疗完毕后,或转至康复机构和护理机构,或由病人的全科医生负责接回进行术后治疗。据此可知,当代德国( )
A. 建立了较高效的医疗分诊制度
B. 民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C. 实现了医疗保障服务的全覆盖
D. 基层医疗水平显著提升
【答案】 A
【解析】德国的看病流程有着明确的分工和顺序,这体现了一种较为高效的医疗分诊制度,能够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让病人得到恰当的治疗,故选A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德国的看病流程,没有提及效果如何,排除B项;材料仅仅是看病流程的介绍,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基层医疗水平在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比较,排除D项。
9. (2024西安期末)英国将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全免费的国家保健服务制度;美国的医疗服务体制是以民间私营医疗与保险为主、政府辅以对特殊群体的社会医疗保险与补助;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通常独立于州和联邦政府,是非营利性机构。这体现了欧美国家( )
A. 卫生服务体系各具特色
B. 重视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C. 政府治理职能不断强化
D. 公民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答案】 A
【解析】A项直接对应了题干中描述的三个国家各自独特的卫生服务体系,故选A项;题干未提及任何国家强化全民卫生意识的具体措施或政策,排除B项;题干虽然提到了政府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角色,但并未明确说明政府治理职能在不断强化,特别是美国以民间私营为主的服务模式,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是卫生服务体系的特点,而非公民健康状况的直接改善,排除D项。
10. (2024承德期末)新加坡医疗保健机构大多设有完善的国际病人联系服务部,满足病人从最初的询问、机场接机,到完成治疗回国之后的复诊。其中大部分医疗机构还为国际病人提供购物指导、退税等额外服务。这表明新加坡( )
A. 联合各国政府发展卫生事业
B. 全球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得到强化
C. 与多数国家开展国际医疗合作
D. 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
【答案】 D
【解析】针对国际病人,新加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了病人从询问到接机到治疗再到复诊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新加坡对国际病人的医疗服务,没有涉及其他国家与新加坡的合作,不能反映联合各国政府发展卫生事业,也未反映与多数国家开展国际医疗合作,排除A、C两项;材料中新加坡为国际病人到新加坡进行治疗提供了完善的服务,这属于新加坡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并非服务全球的医疗卫生意识,排除B项。
11. (2025郑州期末)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越来越多。进入21世纪后,从2003年的SARS到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再到2012年的MERS,大规模疫病的出现更加频繁。面对此种局面,人类应该( )
A. 努力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 着力于完善国内医疗卫生体系
C. 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难题
D. 控制国际贸易的频次与规模
【答案】 C
【解析】大规模疫病频繁出现,这是全球性难题,面对这种情况,人类只有携手合作,共同分享信息、技术、资源等,才能更好地应对,故选C项;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要侧重于解决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不公平、不公正等问题,与应对大规模疫病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难题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项;仅着力于国内,无法有效应对世界范围内频繁出现的流行病,排除B项;D项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
12. (2025石家庄期末)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直接面视下的督导化疗(DOTS),提高了结核病治愈率。但截至目前,结核病防治和抗结核病药物研发仍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如何吸引更多全球资本进入抗结核领域,成为业界关切的问题。由此可见,疾病防治( )
A. 亟须世界卫生组织的具体指导
B. 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C. 推动中医药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D. 需要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
【答案】 D
【解析】结核病防治和抗结核病药物研发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也需要吸引更多全球资本进入抗结核领域,故选D项;结核病防治和抗结核病药物研发的资金缺口问题才是最亟须解决的,排除A项;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是疾病防治的物质基础,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题目主旨是疾病防治问题需要全球化背景下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
13. (2025徐州期中)(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始纳入社会福利事业,由政府的专门卫生机构负责。20世纪80年代进入“多元服务”时期,政府借助市场,引入多元力量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但出现了公共卫生资源及服务质量与个人财富直接挂钩的现象,民众享受到的卫生服务出现“贫富差距”。另外,黑人等有色人种难以与白人享受同等的卫生服务权利,公共卫生服务不公的“顽疾”难以消除,美国公共卫生治理举步维艰。
——摘编自王聪悦《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沿革、
经验与困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确立了“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有步骤地开展农村卫生工作,有效遏制了恶性传染病的传播。改革开放后,完善医疗经营机制,持续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发展。中共十八大后,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美国公共卫生服务的变化。(6分)
答案:变化:二战后,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主导转向多元服务;突出市场作用。(2分)
评析:积极方面,拓宽公共服务渠道;减轻财政负担;提升公共管理效率。(任答两点,2分)消极方面,公共服务的功能会被削弱;激化社会矛盾。(2分)
(2) 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说明其作用。(8分)
答案: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中西医结合;防治结合;重视队伍建设;健全保障体系。(任答四点,4分)
作用:提升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了人民的健康意识;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4分)子目二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完成表格)
世界 中国
改善人民健康状况 ① 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为医学发展奠定基础。 ②重视防疫工作;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③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 ①医疗技术发展迅速,诸多领域世界领先。 ②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注重 建设,在城乡推广,培育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开展形式多样的
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国家注重 ,重视心理健康
【概念】爱国卫生运动及其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于新中国成立后,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是一项重大惠民工程。爱国是核心,卫生是根本,运动是方式。通过有效的社会组织,将中国的政治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利,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其意义如下图:
核心探究
1. 【思考点】公共卫生观念的养成,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怎样的意义?
2. 【历史纵横】世界卫生组织
1946 年 7 月,6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纽约,依据《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制定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中国是世界卫生组织创始国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是联合国下属的专门机构,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作为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其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它在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公共卫生、疾病医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世界卫生组织的特点和作用。
3. 【问题探究】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 8 月 19 日)]
谈一谈你对“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看法。
【历史解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①政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②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③思想:民众健康与公共卫生意识提高。④科技: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医学水平的进步。⑤国际: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如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长期友好合作等)。
意义:①经济: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②政治:稳定社会秩序,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③生活:改善人民健康状况,改变生活方式,有利于防疫抗灾等。④观念:强化全民卫生意识。⑤社会关系:医疗卫生体系覆盖面的扩大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平。
2. (2021辽宁高考)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
A. 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 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 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 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本 课 小 结
【课时作业】
1. (2025邯郸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中共中央防治地方病领导组以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卫生机构先后成立。此后,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卫生防疫机构,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这主要缘于( )
A. 医疗技术不断取得进步
B. 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 国家注重保障人民健康
D.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2. (2025黄冈期末)下图是1952年卫生宣传海报,该宣传画( )
A. 体现了卫生宣传与爱国运动相结合
B. 旨在揭露美国的细菌战阴谋
C. 提高人们卫生防疫思想意识
D.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 (2024湛江期末)截至1954年底,全国已有联合医院99所,联合诊所27 000多所,联合妇幼保健站700多所;有些大中城市联合起来的医务人员达原有个体开业医务人员总数的80%。这( )
A. 实现了医疗公有化的改革
B. 顺应了社会主义改造潮流
C. 有利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 促进了新中国城市化进程
4. (2025中山期末)下图为宣传画《赤脚医生》,画中展示了一所农村医疗室,墙上张贴着毛主席语录“把医疗卫生的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一名康复的青年向女赤脚医生敬礼表示感谢,这说明赤脚医生的出现( )
《赤脚医生》
A. 突破了中国的尖端医疗水平
B. 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医疗难题
C. 体现了中国医患关系的和谐
D. 实现了农村医疗能力的提升
5. (2025南通期末)下表出自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颁布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实施办法》,表中信息可用于研究( )
卫生员训练班课程表(八周)
新民主主义论 48小时
急救处置及实习 48小时
传染病地方病及其预防 48小时
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 48小时
种痘,预防注射及实习 32小时
传染与消毒 10小时
生命统计大意 24小时
填表须知 6小时
A.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
C. 农村卫生工作的推进
D.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
6. 20世纪70年代曾经覆盖我国90%以上的生产大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80年代中后期,覆盖率一度下降到不足5%。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2年建立,至2011年,参合人数达8.32亿,参合率97.5%。影响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国家政策
B. 医疗技术
C. 经济发展
D. 社会观念
7. 下图所示为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统计情况。此阶段中国人均寿命变化原因之一在于( )
A. 中西医开始了有效结合
B. 持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C.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D. 发达的“福利国家”已建成
8. (2025洛阳期末)二战后,德国逐渐形成如下看病流程:病人先到全科医生的诊所就医,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再转至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治疗完毕后,或转至康复机构和护理机构,或由病人的全科医生负责接回进行术后治疗。据此可知,当代德国( )
A. 建立了较高效的医疗分诊制度
B. 民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C. 实现了医疗保障服务的全覆盖
D. 基层医疗水平显著提升
9. (2024西安期末)英国将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全免费的国家保健服务制度;美国的医疗服务体制是以民间私营医疗与保险为主、政府辅以对特殊群体的社会医疗保险与补助;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通常独立于州和联邦政府,是非营利性机构。这体现了欧美国家( )
A. 卫生服务体系各具特色
B. 重视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C. 政府治理职能不断强化
D. 公民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10. (2024承德期末)新加坡医疗保健机构大多设有完善的国际病人联系服务部,满足病人从最初的询问、机场接机,到完成治疗回国之后的复诊。其中大部分医疗机构还为国际病人提供购物指导、退税等额外服务。这表明新加坡( )
A. 联合各国政府发展卫生事业
B. 全球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得到强化
C. 与多数国家开展国际医疗合作
D. 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
11. (2025郑州期末)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越来越多。进入21世纪后,从2003年的SARS到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再到2012年的MERS,大规模疫病的出现更加频繁。面对此种局面,人类应该( )
A. 努力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 着力于完善国内医疗卫生体系
C. 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难题
D. 控制国际贸易的频次与规模
12. (2025石家庄期末)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直接面视下的督导化疗(DOTS),提高了结核病治愈率。但截至目前,结核病防治和抗结核病药物研发仍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如何吸引更多全球资本进入抗结核领域,成为业界关切的问题。由此可见,疾病防治( )
A. 亟须世界卫生组织的具体指导
B. 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C. 推动中医药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D. 需要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
13. (2025徐州期中)(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始纳入社会福利事业,由政府的专门卫生机构负责。20世纪80年代进入“多元服务”时期,政府借助市场,引入多元力量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但出现了公共卫生资源及服务质量与个人财富直接挂钩的现象,民众享受到的卫生服务出现“贫富差距”。另外,黑人等有色人种难以与白人享受同等的卫生服务权利,公共卫生服务不公的“顽疾”难以消除,美国公共卫生治理举步维艰。
——摘编自王聪悦《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沿革、
经验与困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确立了“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有步骤地开展农村卫生工作,有效遏制了恶性传染病的传播。改革开放后,完善医疗经营机制,持续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发展。中共十八大后,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美国公共卫生服务的变化。(6分)
(2) 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说明其作用。(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