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四单元
排查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太原期末)在远古中国,人类进入聚居生活之初,最先采用的原始城市平面是非几何形的圆形聚落布局,这可以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聚落布局形状上得到论证(左图),在群居生活基于理性逐渐发展以后,出于王权统治与礼制的需要,圆却渐渐演化为几何图形的方形图(右图)。这一变化说明( )
A.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B. 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C. 早期国家逐渐形成 D. 审美意识发生质变
C
【解析】题干描述了远古中国聚落布局从圆形向方形的演变过程,并指出这一变化与“王权统治与礼制的需要”密切相关。这一转变反映了社会组织形态的深刻变化,即从原始氏族社会向早期国家形态的过渡,故选C项;材料反映聚落布局的变化,未反映经济快速发展,排除A项;圆形聚落布局的出现已标志着人类进入定居生活,而方形布局的出现是定居生活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审美意识的变化,而是强调政治与礼制需求,排除D项。
2. 《管子》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经考古证实,东周王城遗址北依邙山,南邻洛河,大体呈正方形。这主要表明( )
A. 历史文献可以作为一手史料 B. 先秦文献记载具有真实性
C. 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D. 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有价值
【解析】据“经考古证实,东周王城遗址北依邙山,南邻洛河,大体呈正方形”可以看出考古发现与史书记载的内容相一致,说明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C项正确。
C
3. (2025汕尾期末)在古代希腊城市中,市民们常在某一区域聚集活动,该区域布满了公共建筑,包括宏伟的神庙,宽广的广场,华丽的柱廊大厅、议会大厦、体育竞技场等,突出了公共性和政治性,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的中心。这一城市布局特点( )
A. 强化了城市的经济中心地位 B. 促进了城市政治功能的集中
C. 丰富了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D. 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多样化
【解析】这些公共建筑集中在一起,使得城市的政治功能得以集中体现,市民们在此聚集活动,也有利于政治活动的开展,故选B项;题干突出的是公共性和政治性,排除A项;文化娱乐生活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方面,排除C项;城市空间结构多样化,一般指的是城市分为几个聚集性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休闲区等,题目显然体现的不是这方面,排除D项。
B
4. (2024南宁期末)右图是后人根据史料描述制作的4世纪君士坦丁一世统治下的古罗马城市景观模型(部分)。据此可知,古代罗马城的建设( )
【解析】据材料图示可知,君士坦丁一世时期的古罗马城市建设民居集中分布、飞架于河上的桥梁连接纵横交错的道路系统,说明古代罗马城的建设重视道路桥梁和有序城市规划,故选B项;“农耕经济”不合史实,应为“商品经济”,排除A项;C、D两项指向的是古代中国,排除。
A. 凸显出农耕经济的首要功能
B. 重视道路桥梁和有序城市规划
C. 把宫殿和宗庙设在城市中心
D. 遵循等级观念和封建礼仪制度
B
5. (2025清远期末)唐朝社会繁荣,其都城长安总人口超过百万,人口结构如下表所示。这可以反映出唐朝长安( )
类别 宫廷人口 官员 禁卫军 市民 流动人口 外国人
人口(万) 3.5 6.5 20—30 80 5 2—3
A. 是国家重要的政治中心
B.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C. 人口结构复杂开放包容
D. 城市功能具有多样化特征
C
【解析】长安人口结构包括了宫廷人口、官员、禁卫军等上层人士,也有大量的市民、流动人口和外国人,说明人口结构非常复杂,这种多样化的人口结构反映了长安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故选C项;政治中心的地位更多体现在政治决策、政府机构等方面,而非单纯的人口结构,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供与其他城市的人口对比数据,排除B项;虽然长安作为一个大都市,具备多种功能,但表格中的人口结构数据并没有直接反映出城市功能的多样化,排除D项。
6. (2024海南期末)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东京商业种类不断增多:药行不仅有综合性药铺,还有“李生菜小儿药铺”“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铺”等;饮食店“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这反映出当时东京( )
A. 行业竞争激烈 B. 商人经营方式灵活
C. 经济功能增强 D. 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解析】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内商业种类不断增多,药行的分类较为细化,城内遍布着饮食场所,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东京买卖铺户的发展状况,各行业发展的缘由是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行业间肯定存在竞争,但“激烈”无从佐证,排除A项;材料只罗列了东京店铺数量增加,种类增多,未明确具体的经营方式,“灵活”说法有误,排除B项;北宋时期,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监管、限制逐步放宽,材料未涉及市场管理规范有序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C
7. (2025太原期末)明朝政府对民居建造有严格规定:“庶民卢舍,不过三间五架,禁用斗拱、饰彩色。”民间合院式的住宅,多将坐北朝南、光照充足的正房安排给长辈居住,子女晚辈居住在朝向东西的厢房。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民居设计( )
A. 突显君权神授 B. 崇尚尊卑礼制
C. 体现天人合一 D. 追求因地制宜
【解析】据材料可知,民间房屋禁用斗拱、饰彩色,体现了区别于官府的体制,正房给长辈居住体现了长幼有序,反映了明朝民居设计突出尊卑礼制,故选B项;君权神授体现君主权力来自神明,与民居无关,排除A项;天人合一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材料并未强调民居涉及效法自然,排除C项;材料并未明确说明是中国哪个地区的民居,体现不出因地制宜,排除D项。
B
8. (2025郑州期末)据明清时期江浙地方志记载,南翔镇棉布加工多达几十家,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负资云集”,菱湖镇“商贾蕃辏,丝业尤甲一邑”。这反映了( )
A. 长途贩运贸易是普遍现象 B.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C. 江浙地区的商业领先全国 D. 专业化生产助推市镇兴盛
【解析】明清时期江浙地区,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专业化生产特色,工商业者活动频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市镇,故选D项;题干没有涉及长途贩运贸易的相关史实,且仅从江浙地区无法得出普遍的现象,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主要表现有农产品的出售、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农业专业生产区域的形成等,B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主旨;题干没有涉及与全国其他区域的比较,排除C项。
D
9. 马克斯·韦伯在《城市》一文中提到中世纪西欧城市这种“城市共同体”,大多具备如下几个特征(见下表)。这反映了中世纪的西欧( )
“至少得具有” 较强的工商业性格
“还得有的特征” 一 防御设施
二 市场
三 自己的法庭、至少部分自己的法律
四 相关的团体结社形式
五 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
A. 城市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主
B. 城市在封建国家占主体地位
C. 城市管理方式的自治化特色
D. 城市中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
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除表现出较强的工商业性格外,还有自己的法庭、部分自己的法律以及部分自律性和自主性,这反映出中世纪西欧城市管理方式有自治化特色,故选C项。
10. 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 )
英国总人口与城市总人口(万人)
年份 全国总人口 城市总人口 城市人口所占比例
1520 240 12.5 5.21%
1600 411 33.5(伦敦22) 8.15%(伦敦5%)
A. 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 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
C. 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 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A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表格中1600年英国早期城市化时期城市总人口33.5万人中伦敦占22万,城市人口所占比例8.15%中伦敦占有5%,伦敦作为英国政治中心,无论在城市总人口还是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中,都体现了其作为政治中心的优势,即该时期城市化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A项正确。
11. (2025洛阳期末)下表所示为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英格兰城市数量、人口的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城市人口规模 1801年(占总人口26.85%) 1851年(占总人口50.08%)
城市数量(座) 人口(万) 城市数量(座) 人口(万)
20 000人以上 15 150 63 620
10 000—20 000人 31 38 60 80
5 000—10 000人 60 41 140 96
5 000人以下 650 980
A. 英国率先成为城市化国家 B. 人口膨胀超过城市发展速度
C. 工业革命加快城市化进程 D. 社会贫富分化现象逐步缓解
C
【解析】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城市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人口也大量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幅上升,充分表明工业革命推动了人口向城市聚集,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选C项;表格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排除A项;从表格数据来看,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都在显著增加,说明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人口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增长的,并非人口膨胀超过城市发展速度,排除B项;社会贫富分化指的是社会成员之间财富和收入差距的状况,在整个表格里,没有任何一处涉及不同阶层人群的财富、收入差异等与社会贫富分化相关的内容,排除D项。
12. (2025吉林期中)下表所示为1843年和1893年我国的城市化率(%)。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 )
时间 北部 地区 西北 地区 长江 上游 长江 中游 长江 下游 东南 沿海 两广 地区 云贵
地区
1843年 4.2 4.9 4.1 4.5 7.4 5.8 7.0 4.0
1893年 4.8 5.4 4.7 5.2 10.6 6.4 8.7 4.5
A. 始终处在持续发展中 B. 全部集中于政治中心
C. 区域分布不平衡加剧 D. 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
C
【解析】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在1843年的城市化率中,长江下游和两广地区明显高于西北地区和云贵地区,而到了1893年,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沿海城市化率明显快于内地城市化率,这说明城市化区域分布不平衡加剧,故选C项;这个表格仅体现两个时期,无法完整反映1843年至1893年间城市化率情况,无法推出“始终持续”发展,且据所学可知,此时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化呈现出曲折发展状况,排除A项;此时的政治中心仍在北方,“全部”表述错误,排除B项;内地城市化发展缓慢,沿海城市化发展较快,说明该时期城市化的目的并不是推动内地经济发展,排除D项。
13. (2025清远期末)1901年,天津城墙拆除。1906年,汉口绅商要求拆除为抵御捻军修筑的城墙堡垣,张之洞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在原址基础上修筑了一条后城马路。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1914年冬,上海城墙全部拆除。这反映了( )
A. 工业文明推动下城市空间的拓展
B. 清朝统治阶层适应外国侵略需要
C. 各地绅商的力量占据了统治地位
D. 我国近代的城市半殖民地的性质
【解析】据材料可知,城墙约束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交通畅通,不利于城市与外界的沟通联系,城墙的拆除反映了近代工业文明发展下城市自由发展的需求,故选A项;天津城墙和上海城墙的拆除是在绅商的要求下拆除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绅商整体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城墙拆除与列强对我国城市的控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A
14. (2025郑州期末)洋务运动时期,兰州创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并延及周边城市;清末新政时期,西北近代工业和电信事业的发展带动了西北的城市化;抗战时期,川陕公路和陇海铁路成为重要交通干线,东部学校、企业内迁,使得西北城市进一步发展。据此可知( )
A. 近代西北城市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 交通发展对近代城市化起决定性作用
C. 政治军事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因素
D. 社会经济进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A
【解析】洋务运动时期,兰州及其周边城市的发展是洋务派为了挽救国家颓势,实现“自强”“求富”的结果;清末新政时期,西北城市化的发展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自救”进行改革的结果;抗战时期,西北城市进一步发展是为了抗战的需要改善交通,以及学校和企业内迁的结果,综上可知,近代西北城市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故选A项;“决定性作用”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必要因素”说法不妥,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政治要素,排除D项。
15. (2024重庆期末)1946年,国民政府颁布《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是为重庆历史上第一次对未来城市建设所作的全面规划。如图为《草案》全部实施所需经费概算一览图(图中括号内数据为该类项目所需经费总和占全部经费之比)。据此可知该《草案》( )
A. 有利于城市发展现代化
B. 笼络人心便于发动内战
C. 市政建设资金保障充足
D. 开启了重庆城市化进程
A
【解析】据材料可知,《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中,大量经费用于交通系统和卫生设施,这对于重庆的城市建设意义重大,有利于城市发展现代化,故选A项;B项材料无法得出,排除;《草案》所列的经费是预估经费,并没有提及资金来源以及是否保障充足,排除C项;“开启”史实错误,排除D项。
16. (2024苏州期中)如图是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年)
D
A. 20世纪5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B. 20世纪60年代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趋缓,主要因为右倾错误泛滥
C.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D.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化密不可分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与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有关,故选D项;20世纪5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趋缓,主要因为“左”倾错误,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于21世纪,排除C项。
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4扬州期末)(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是一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雅典人利用天然的山地来建设城市和道路,将城市建设与复杂地理环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建筑就构成了城市的主体。雅典城主要由卫城、神庙、广场、剧场、议事厅等组成,这些建筑区域除卫城之外,均没有明显的界线和封闭,它们混合在一起,由城市交通网连接,一起组成了雅典城活跃而自由的城市生活空间。
——摘编自白继萍《古典时期雅典城的城市布局
及规划思想研究》
材料二 汉长安城从汉高祖定都开始,武帝时期对宫殿及其周边不断修建与扩大,汉长安城的建设达到了顶峰,到王莽时期还在城南大规模修建了礼制建筑群。汉长安城布局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关于古代都城建制的特点。汉长安城的皇宫是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长安城北部是首都的主要市场——东市和西市。宗庙与社稷分别位于未央宫东南和西南。上述布局,反映了都城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特点。
——摘编自李毓芳《汉长安城的布局与结构》
(1) 据材料,概括雅典城和汉长安城在建设和规划方面的特点。(8分)
答案:特点:雅典城:因地制宜;顺势而建;布局灵活;无固定形制。(4分)长安城:遵循古制;营建时间长;布局规整;功能分区明确。(4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雅典城和汉长安城建设差异的因素。(8分)
答案:因素:经济上,雅典商品经济繁荣,汉朝小农经济占主导;政治上,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汉朝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文化上,雅典人文主义兴起,汉朝尊崇儒家的纲常伦理;地理上,雅典多山靠海少平原,汉长安地处关中平原。(8分)
18. (2024肇庆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特别是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使新兴工业得以在最佳的地理位置上建立起来。在1780年到1830年间,工业从乡村转移出来,工厂逐渐集中到城市和交通便捷之处,城市由此发展成为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新型工业城市迅速发展,旧城市也得到改造复兴,成为充满活力的城市。大批城市崛起,城市相对密集发展,逐渐形成现代城市群落。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50%的国家。
——摘编自陆伟芳《近代英国城市群落与
城市发展定位》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开埠通商还促进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崛起,到20世纪前中期,开埠通商城市成为中国新兴城市的主体。1915年,中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共有43个,其中开埠城市为22个,占该类城市总数的51.1%。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与此相反,中西部内陆地区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城市,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这些城市逐渐失去过去的发展优势。另外,在明朝和清中前期繁华的大运河沿岸城市如临清、淮阴等,由于津浦铁路通车和大运河功能降低而迅速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开埠通商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及
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材料三 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时间 城市化进程状况
1949—1960年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的比重从10.64%提高到19.75%
1961—1978年 出现了逆城市化,再往后由于户籍制度、粮票制度等一系列阻断农业人口城镇化措施的实行,我国的城镇化率长期在17%左右徘徊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以平均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长,2011年第一次超过50%,到2019年超过60%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8分)
答案:城市化进程和工业革命密切相关,呈现自发性特征;新型工业带动传统城市复兴改造;城市密集发展,形成现代城市群落;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8分)
(2) 根据材料一、二,与英国近代城市化相比,简述我国近代城市化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地区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中西部内陆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受到近代列强开埠通商影响,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特征;因近代交通工具和运输路线变化,运河沿岸传统城市渐趋衰落。(6分)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推动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6分)
答案:党和政府的领导;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任答三点,6分)
谢谢观赏第四单元排查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太原期末)在远古中国,人类进入聚居生活之初,最先采用的原始城市平面是非几何形的圆形聚落布局,这可以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聚落布局形状上得到论证(左图),在群居生活基于理性逐渐发展以后,出于王权统治与礼制的需要,圆却渐渐演化为几何图形的方形图(右图)。这一变化说明( )
A.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B. 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C. 早期国家逐渐形成 D. 审美意识发生质变
【答案】 C
【解析】题干描述了远古中国聚落布局从圆形向方形的演变过程,并指出这一变化与“王权统治与礼制的需要”密切相关。这一转变反映了社会组织形态的深刻变化,即从原始氏族社会向早期国家形态的过渡,故选C项;材料反映聚落布局的变化,未反映经济快速发展,排除A项;圆形聚落布局的出现已标志着人类进入定居生活,而方形布局的出现是定居生活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审美意识的变化,而是强调政治与礼制需求,排除D项。
2. 《管子》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经考古证实,东周王城遗址北依邙山,南邻洛河,大体呈正方形。这主要表明( )
A. 历史文献可以作为一手史料
B. 先秦文献记载具有真实性
C. 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D. 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有价值
【答案】 C
【解析】据“经考古证实,东周王城遗址北依邙山,南邻洛河,大体呈正方形”可以看出考古发现与史书记载的内容相一致,说明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C项正确。
3. (2025汕尾期末)在古代希腊城市中,市民们常在某一区域聚集活动,该区域布满了公共建筑,包括宏伟的神庙,宽广的广场,华丽的柱廊大厅、议会大厦、体育竞技场等,突出了公共性和政治性,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的中心。这一城市布局特点( )
A. 强化了城市的经济中心地位
B. 促进了城市政治功能的集中
C. 丰富了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D. 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多样化
【答案】 B
【解析】这些公共建筑集中在一起,使得城市的政治功能得以集中体现,市民们在此聚集活动,也有利于政治活动的开展,故选B项;题干突出的是公共性和政治性,排除A项;文化娱乐生活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方面,排除C项;城市空间结构多样化,一般指的是城市分为几个聚集性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休闲区等,题目显然体现的不是这方面,排除D项。
4. (2024南宁期末)右图是后人根据史料描述制作的4世纪君士坦丁一世统治下的古罗马城市景观模型(部分)。据此可知,古代罗马城的建设( )
A. 凸显出农耕经济的首要功能
B. 重视道路桥梁和有序城市规划
C. 把宫殿和宗庙设在城市中心
D. 遵循等级观念和封建礼仪制度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图示可知,君士坦丁一世时期的古罗马城市建设民居集中分布、飞架于河上的桥梁连接纵横交错的道路系统,说明古代罗马城的建设重视道路桥梁和有序城市规划,故选B项;“农耕经济”不合史实,应为“商品经济”,排除A项;C、D两项指向的是古代中国,排除。
5. (2025清远期末)唐朝社会繁荣,其都城长安总人口超过百万,人口结构如下表所示。这可以反映出唐朝长安( )
类别 宫廷人口 官员 禁卫军 市民 流动人口 外国人
人口(万) 3.5 6.5 20—30 80 5 2—3
A. 是国家重要的政治中心
B.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C. 人口结构复杂开放包容
D. 城市功能具有多样化特征
【答案】 C
【解析】长安人口结构包括了宫廷人口、官员、禁卫军等上层人士,也有大量的市民、流动人口和外国人,说明人口结构非常复杂,这种多样化的人口结构反映了长安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故选C项;政治中心的地位更多体现在政治决策、政府机构等方面,而非单纯的人口结构,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供与其他城市的人口对比数据,排除B项;虽然长安作为一个大都市,具备多种功能,但表格中的人口结构数据并没有直接反映出城市功能的多样化,排除D项。
6. (2024海南期末)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东京商业种类不断增多:药行不仅有综合性药铺,还有“李生菜小儿药铺”“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铺”等;饮食店“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这反映出当时东京( )
A. 行业竞争激烈 B. 商人经营方式灵活
C. 经济功能增强 D. 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答案】 C
【解析】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内商业种类不断增多,药行的分类较为细化,城内遍布着饮食场所,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东京买卖铺户的发展状况,各行业发展的缘由是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行业间肯定存在竞争,但“激烈”无从佐证,排除A项;材料只罗列了东京店铺数量增加,种类增多,未明确具体的经营方式,“灵活”说法有误,排除B项;北宋时期,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监管、限制逐步放宽,材料未涉及市场管理规范有序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7. (2025太原期末)明朝政府对民居建造有严格规定:“庶民卢舍,不过三间五架,禁用斗拱、饰彩色。”民间合院式的住宅,多将坐北朝南、光照充足的正房安排给长辈居住,子女晚辈居住在朝向东西的厢房。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民居设计( )
A. 突显君权神授 B. 崇尚尊卑礼制
C. 体现天人合一 D. 追求因地制宜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民间房屋禁用斗拱、饰彩色,体现了区别于官府的体制,正房给长辈居住体现了长幼有序,反映了明朝民居设计突出尊卑礼制,故选B项;君权神授体现君主权力来自神明,与民居无关,排除A项;天人合一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材料并未强调民居涉及效法自然,排除C项;材料并未明确说明是中国哪个地区的民居,体现不出因地制宜,排除D项。
8. (2025郑州期末)据明清时期江浙地方志记载,南翔镇棉布加工多达几十家,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负资云集”,菱湖镇“商贾蕃辏,丝业尤甲一邑”。这反映了( )
A. 长途贩运贸易是普遍现象
B.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C. 江浙地区的商业领先全国
D. 专业化生产助推市镇兴盛
【答案】 D
【解析】明清时期江浙地区,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专业化生产特色,工商业者活动频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市镇,故选D项;题干没有涉及长途贩运贸易的相关史实,且仅从江浙地区无法得出普遍的现象,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主要表现有农产品的出售、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农业专业生产区域的形成等,B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主旨;题干没有涉及与全国其他区域的比较,排除C项。
9. 马克斯·韦伯在《城市》一文中提到中世纪西欧城市这种“城市共同体”,大多具备如下几个特征(见下表)。这反映了中世纪的西欧( )
“至少得具有” 较强的工商业性格
“还得有的特征” 一 防御设施
二 市场
三 自己的法庭、至少部分自己的法律
四 相关的团体结社形式
五 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
A. 城市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主
B. 城市在封建国家占主体地位
C. 城市管理方式的自治化特色
D. 城市中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除表现出较强的工商业性格外,还有自己的法庭、部分自己的法律以及部分自律性和自主性,这反映出中世纪西欧城市管理方式有自治化特色,故选C项。
10. 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 )
英国总人口与城市总人口(万人)
年份 全国总人口 城市总人口 城市人口所占比例
1520 240 12.5 5.21%
1600 411 33.5(伦敦22) 8.15%(伦敦5%)
A. 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 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
C. 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 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表格中1600年英国早期城市化时期城市总人口33.5万人中伦敦占22万,城市人口所占比例8.15%中伦敦占有5%,伦敦作为英国政治中心,无论在城市总人口还是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中,都体现了其作为政治中心的优势,即该时期城市化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A项正确。
11. (2025洛阳期末)下表所示为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英格兰城市数量、人口的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城市人口规模 1801年(占总人口26.85%) 1851年(占总人口50.08%)
城市数量(座) 人口(万) 城市数量(座) 人口(万)
20 000人以上 15 150 63 620
10 000—20 000人 31 38 60 80
5 000—10 000人 60 41 140 96
5 000人以下 650 980
A. 英国率先成为城市化国家
B. 人口膨胀超过城市发展速度
C. 工业革命加快城市化进程
D. 社会贫富分化现象逐步缓解
【答案】 C
【解析】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城市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人口也大量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幅上升,充分表明工业革命推动了人口向城市聚集,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选C项;表格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排除A项;从表格数据来看,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都在显著增加,说明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人口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增长的,并非人口膨胀超过城市发展速度,排除B项;社会贫富分化指的是社会成员之间财富和收入差距的状况,在整个表格里,没有任何一处涉及不同阶层人群的财富、收入差异等与社会贫富分化相关的内容,排除D项。
12. (2025吉林期中)下表所示为1843年和1893年我国的城市化率(%)。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 ( )
时间 北部 地区 西北 地区 长江 上游 长江 中游 长江 下游 东南 沿海 两广 地区 云贵 地区
1843年 4.2 4.9 4.1 4.5 7.4 5.8 7.0 4.0
1893年 4.8 5.4 4.7 5.2 10.6 6.4 8.7 4.5
A. 始终处在持续发展中
B. 全部集中于政治中心
C. 区域分布不平衡加剧
D. 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
【答案】 C
【解析】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在1843年的城市化率中,长江下游和两广地区明显高于西北地区和云贵地区,而到了1893年,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沿海城市化率明显快于内地城市化率,这说明城市化区域分布不平衡加剧,故选C项;这个表格仅体现两个时期,无法完整反映1843年至1893年间城市化率情况,无法推出“始终持续”发展,且据所学可知,此时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化呈现出曲折发展状况,排除A项;此时的政治中心仍在北方,“全部”表述错误,排除B项;内地城市化发展缓慢,沿海城市化发展较快,说明该时期城市化的目的并不是推动内地经济发展,排除D项。
13. (2025清远期末)1901年,天津城墙拆除。1906年,汉口绅商要求拆除为抵御捻军修筑的城墙堡垣,张之洞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在原址基础上修筑了一条后城马路。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1914年冬,上海城墙全部拆除。这反映了( )
A. 工业文明推动下城市空间的拓展
B. 清朝统治阶层适应外国侵略需要
C. 各地绅商的力量占据了统治地位
D. 我国近代的城市半殖民地的性质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城墙约束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交通畅通,不利于城市与外界的沟通联系,城墙的拆除反映了近代工业文明发展下城市自由发展的需求,故选A项;天津城墙和上海城墙的拆除是在绅商的要求下拆除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绅商整体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城墙拆除与列强对我国城市的控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4. (2025郑州期末)洋务运动时期,兰州创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并延及周边城市;清末新政时期,西北近代工业和电信事业的发展带动了西北的城市化;抗战时期,川陕公路和陇海铁路成为重要交通干线,东部学校、企业内迁,使得西北城市进一步发展。据此可知( )
A. 近代西北城市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 交通发展对近代城市化起决定性作用
C. 政治军事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因素
D. 社会经济进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 A
【解析】洋务运动时期,兰州及其周边城市的发展是洋务派为了挽救国家颓势,实现“自强”“求富”的结果;清末新政时期,西北城市化的发展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自救”进行改革的结果;抗战时期,西北城市进一步发展是为了抗战的需要改善交通,以及学校和企业内迁的结果,综上可知,近代西北城市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故选A项;“决定性作用”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必要因素”说法不妥,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政治要素,排除D项。
15. (2024重庆期末)1946年,国民政府颁布《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是为重庆历史上第一次对未来城市建设所作的全面规划。如图为《草案》全部实施所需经费概算一览图(图中括号内数据为该类项目所需经费总和占全部经费之比)。据此可知该《草案》( )
A. 有利于城市发展现代化
B. 笼络人心便于发动内战
C. 市政建设资金保障充足
D. 开启了重庆城市化进程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可知,《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中,大量经费用于交通系统和卫生设施,这对于重庆的城市建设意义重大,有利于城市发展现代化,故选A项;B项材料无法得出,排除;《草案》所列的经费是预估经费,并没有提及资金来源以及是否保障充足,排除C项;“开启”史实错误,排除D项。
16. (2024苏州期中)如图是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年)
A. 20世纪5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B. 20世纪60年代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趋缓,主要因为右倾错误泛滥
C.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D.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化密不可分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与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有关,故选D项;20世纪5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趋缓,主要因为“左”倾错误,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于21世纪,排除C项。
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4扬州期末)(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是一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雅典人利用天然的山地来建设城市和道路,将城市建设与复杂地理环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建筑就构成了城市的主体。雅典城主要由卫城、神庙、广场、剧场、议事厅等组成,这些建筑区域除卫城之外,均没有明显的界线和封闭,它们混合在一起,由城市交通网连接,一起组成了雅典城活跃而自由的城市生活空间。
——摘编自白继萍《古典时期雅典城的城市布局
及规划思想研究》
材料二 汉长安城从汉高祖定都开始,武帝时期对宫殿及其周边不断修建与扩大,汉长安城的建设达到了顶峰,到王莽时期还在城南大规模修建了礼制建筑群。汉长安城布局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关于古代都城建制的特点。汉长安城的皇宫是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长安城北部是首都的主要市场——东市和西市。宗庙与社稷分别位于未央宫东南和西南。上述布局,反映了都城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特点。
——摘编自李毓芳《汉长安城的布局与结构》
(1) 据材料,概括雅典城和汉长安城在建设和规划方面的特点。(8分)
答案:特点:雅典城:因地制宜;顺势而建;布局灵活;无固定形制。(4分)长安城:遵循古制;营建时间长;布局规整;功能分区明确。(4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雅典城和汉长安城建设差异的因素。(8分)
答案:因素:经济上,雅典商品经济繁荣,汉朝小农经济占主导;政治上,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汉朝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文化上,雅典人文主义兴起,汉朝尊崇儒家的纲常伦理;地理上,雅典多山靠海少平原,汉长安地处关中平原。(8分)
18. (2024肇庆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特别是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使新兴工业得以在最佳的地理位置上建立起来。在1780年到1830年间,工业从乡村转移出来,工厂逐渐集中到城市和交通便捷之处,城市由此发展成为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新型工业城市迅速发展,旧城市也得到改造复兴,成为充满活力的城市。大批城市崛起,城市相对密集发展,逐渐形成现代城市群落。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50%的国家。
——摘编自陆伟芳《近代英国城市群落与
城市发展定位》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开埠通商还促进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崛起,到20世纪前中期,开埠通商城市成为中国新兴城市的主体。1915年,中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共有43个,其中开埠城市为22个,占该类城市总数的51.1%。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与此相反,中西部内陆地区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城市,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这些城市逐渐失去过去的发展优势。另外,在明朝和清中前期繁华的大运河沿岸城市如临清、淮阴等,由于津浦铁路通车和大运河功能降低而迅速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开埠通商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及
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材料三 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时间 城市化进程状况
1949—1960年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的比重从10.64%提高到19.75%
1961—1978年 出现了逆城市化,再往后由于户籍制度、粮票制度等一系列阻断农业人口城镇化措施的实行,我国的城镇化率长期在17%左右徘徊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以平均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长,2011年第一次超过50%,到2019年超过60%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8分)
答案:城市化进程和工业革命密切相关,呈现自发性特征;新型工业带动传统城市复兴改造;城市密集发展,形成现代城市群落;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8分)
(2) 根据材料一、二,与英国近代城市化相比,简述我国近代城市化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地区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中西部内陆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受到近代列强开埠通商影响,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特征;因近代交通工具和运输路线变化,运河沿岸传统城市渐趋衰落。(6分)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推动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6分)
答案:党和政府的领导;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任答三点,6分)第四单元排查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太原期末)在远古中国,人类进入聚居生活之初,最先采用的原始城市平面是非几何形的圆形聚落布局,这可以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聚落布局形状上得到论证(左图),在群居生活基于理性逐渐发展以后,出于王权统治与礼制的需要,圆却渐渐演化为几何图形的方形图(右图)。这一变化说明( )
A.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B. 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C. 早期国家逐渐形成 D. 审美意识发生质变
2. 《管子》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经考古证实,东周王城遗址北依邙山,南邻洛河,大体呈正方形。这主要表明( )
A. 历史文献可以作为一手史料
B. 先秦文献记载具有真实性
C. 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D. 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有价值
3. (2025汕尾期末)在古代希腊城市中,市民们常在某一区域聚集活动,该区域布满了公共建筑,包括宏伟的神庙,宽广的广场,华丽的柱廊大厅、议会大厦、体育竞技场等,突出了公共性和政治性,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的中心。这一城市布局特点( )
A. 强化了城市的经济中心地位
B. 促进了城市政治功能的集中
C. 丰富了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D. 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多样化
4. (2024南宁期末)右图是后人根据史料描述制作的4世纪君士坦丁一世统治下的古罗马城市景观模型(部分)。据此可知,古代罗马城的建设( )
A. 凸显出农耕经济的首要功能
B. 重视道路桥梁和有序城市规划
C. 把宫殿和宗庙设在城市中心
D. 遵循等级观念和封建礼仪制度
5. (2025清远期末)唐朝社会繁荣,其都城长安总人口超过百万,人口结构如下表所示。这可以反映出唐朝长安( )
类别 宫廷人口 官员 禁卫军 市民 流动人口 外国人
人口(万) 3.5 6.5 20—30 80 5 2—3
A. 是国家重要的政治中心
B.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C. 人口结构复杂开放包容
D. 城市功能具有多样化特征
6. (2024海南期末)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东京商业种类不断增多:药行不仅有综合性药铺,还有“李生菜小儿药铺”“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铺”等;饮食店“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这反映出当时东京( )
A. 行业竞争激烈 B. 商人经营方式灵活
C. 经济功能增强 D. 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7. (2025太原期末)明朝政府对民居建造有严格规定:“庶民卢舍,不过三间五架,禁用斗拱、饰彩色。”民间合院式的住宅,多将坐北朝南、光照充足的正房安排给长辈居住,子女晚辈居住在朝向东西的厢房。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民居设计( )
A. 突显君权神授 B. 崇尚尊卑礼制
C. 体现天人合一 D. 追求因地制宜
8. (2025郑州期末)据明清时期江浙地方志记载,南翔镇棉布加工多达几十家,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负资云集”,菱湖镇“商贾蕃辏,丝业尤甲一邑”。这反映了( )
A. 长途贩运贸易是普遍现象
B.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C. 江浙地区的商业领先全国
D. 专业化生产助推市镇兴盛
9. 马克斯·韦伯在《城市》一文中提到中世纪西欧城市这种“城市共同体”,大多具备如下几个特征(见下表)。这反映了中世纪的西欧( )
“至少得具有” 较强的工商业性格
“还得有的特征” 一 防御设施
二 市场
三 自己的法庭、至少部分自己的法律
四 相关的团体结社形式
五 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
A. 城市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主
B. 城市在封建国家占主体地位
C. 城市管理方式的自治化特色
10. 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 )
英国总人口与城市总人口(万人)
年份 全国总人口 城市总人口 城市人口所占比例
1520 240 12.5 5.21%
1600 411 33.5(伦敦22) 8.15%(伦敦5%)
A. 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 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
C. 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 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11. (2025洛阳期末)下表所示为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英格兰城市数量、人口的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城市人口规模 1801年(占总人口26.85%) 1851年(占总人口50.08%)
城市数量(座) 人口(万) 城市数量(座) 人口(万)
20 000人以上 15 150 63 620
10 000—20 000人 31 38 60 80
5 000—10 000人 60 41 140 96
5 000人以下 650 980
A. 英国率先成为城市化国家
B. 人口膨胀超过城市发展速度
C. 工业革命加快城市化进程
D. 社会贫富分化现象逐步缓解
12. (2025吉林期中)下表所示为1843年和1893年我国的城市化率(%)。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 ( )
时间 北部 地区 西北 地区 长江 上游 长江 中游 长江 下游 东南 沿海 两广 地区 云贵 地区
1843年 4.2 4.9 4.1 4.5 7.4 5.8 7.0 4.0
1893年 4.8 5.4 4.7 5.2 10.6 6.4 8.7 4.5
A. 始终处在持续发展中
B. 全部集中于政治中心
C. 区域分布不平衡加剧
D. 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
13. (2025清远期末)1901年,天津城墙拆除。1906年,汉口绅商要求拆除为抵御捻军修筑的城墙堡垣,张之洞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在原址基础上修筑了一条后城马路。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1914年冬,上海城墙全部拆除。这反映了( )
A. 工业文明推动下城市空间的拓展
B. 清朝统治阶层适应外国侵略需要
C. 各地绅商的力量占据了统治地位
D. 我国近代的城市半殖民地的性质
14. (2025郑州期末)洋务运动时期,兰州创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并延及周边城市;清末新政时期,西北近代工业和电信事业的发展带动了西北的城市化;抗战时期,川陕公路和陇海铁路成为重要交通干线,东部学校、企业内迁,使得西北城市进一步发展。据此可知( )
A. 近代西北城市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 交通发展对近代城市化起决定性作用
C. 政治军事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因素
D. 社会经济进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15. (2024重庆期末)1946年,国民政府颁布《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是为重庆历史上第一次对未来城市建设所作的全面规划。如图为《草案》全部实施所需经费概算一览图(图中括号内数据为该类项目所需经费总和占全部经费之比)。据此可知该《草案》( )
A. 有利于城市发展现代化
B. 笼络人心便于发动内战
C. 市政建设资金保障充足
D. 开启了重庆城市化进程
16. (2024苏州期中)如图是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年)
A. 20世纪5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B. 20世纪60年代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趋缓,主要因为右倾错误泛滥
C.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D.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化密不可分
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4扬州期末)(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是一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雅典人利用天然的山地来建设城市和道路,将城市建设与复杂地理环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建筑就构成了城市的主体。雅典城主要由卫城、神庙、广场、剧场、议事厅等组成,这些建筑区域除卫城之外,均没有明显的界线和封闭,它们混合在一起,由城市交通网连接,一起组成了雅典城活跃而自由的城市生活空间。
——摘编自白继萍《古典时期雅典城的城市布局
及规划思想研究》
材料二 汉长安城从汉高祖定都开始,武帝时期对宫殿及其周边不断修建与扩大,汉长安城的建设达到了顶峰,到王莽时期还在城南大规模修建了礼制建筑群。汉长安城布局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关于古代都城建制的特点。汉长安城的皇宫是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长安城北部是首都的主要市场——东市和西市。宗庙与社稷分别位于未央宫东南和西南。上述布局,反映了都城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特点。
——摘编自李毓芳《汉长安城的布局与结构》
(1) 据材料,概括雅典城和汉长安城在建设和规划方面的特点。(8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雅典城和汉长安城建设差异的因素。(8分)
18. (2024肇庆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特别是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使新兴工业得以在最佳的地理位置上建立起来。在1780年到1830年间,工业从乡村转移出来,工厂逐渐集中到城市和交通便捷之处,城市由此发展成为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新型工业城市迅速发展,旧城市也得到改造复兴,成为充满活力的城市。大批城市崛起,城市相对密集发展,逐渐形成现代城市群落。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50%的国家。
——摘编自陆伟芳《近代英国城市群落与
城市发展定位》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开埠通商还促进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崛起,到20世纪前中期,开埠通商城市成为中国新兴城市的主体。1915年,中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共有43个,其中开埠城市为22个,占该类城市总数的51.1%。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与此相反,中西部内陆地区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城市,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这些城市逐渐失去过去的发展优势。另外,在明朝和清中前期繁华的大运河沿岸城市如临清、淮阴等,由于津浦铁路通车和大运河功能降低而迅速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开埠通商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及
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材料三 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时间 城市化进程状况
1949—1960年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的比重从10.64%提高到19.75%
1961—1978年 出现了逆城市化,再往后由于户籍制度、粮票制度等一系列阻断农业人口城镇化措施的实行,我国的城镇化率长期在17%左右徘徊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以平均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长,2011年第一次超过50%,到2019年超过60%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8分)
(2) 根据材料一、二,与英国近代城市化相比,简述我国近代城市化的不同之处。(6分)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推动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6分)